記得小時候媽媽燒菜燒了一半,發現醬油用完了,叫我趕快跑到巷口雜貨店,買瓶醬油回來。等我買了醬油趕回來,菜還沒燒好呢。
前兩年回台,看不到雜貨店了,但是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開到半夜的便利店。菜做到一半,發現家裡少了個什麼,可能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自己成家以後,都是老伴買菜,自己一年上不到兩次菜場。每天都有新鮮菜吃不算,而且每頓都差不多有個三菜一湯可吃,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剩飯剩菜?不都倒進餿水缸拿去餵豬了嗎?
在美國,就沒有這麼好的事了。
在美生活的特色之一,就是休假日(看什麼樣的工作,不一定是周末)是買菜日。
來美的移民(不止是台灣來的,似乎其它國家的也有同感),第一個不習慣的就是買菜。
就別談什麼天天買菜這種浪漫情調的事兒了,對住在美國的人來說,連想都是奢侈。
如果真有這麼做的,不外乎以下幾種人:
不要上班,沒工作,沒事做的。
開車不需用油,或在走路範圍內有菜場的。
工作不忙累,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好有菜可買的。
在美國,台灣式的菜場多半是由少數民族經營(各國的移民都會開他們自己的菜場),設定的客層,通常也只是給同族裔的少數民族去採買,環境不好不算,菜的品質也很不整齊,如果不小心,常常會買到過期或快要壞的菜。尤有甚者,在這類的店裡買了貨,不滿意就別想退,就算給你退了,也是搞得雙方都不高興。在美國住得愈久,愈不願意喪失這「消費者的權利」。
反之,美國的超市,大多是連鎖企經營,無論所賣的貨品水準高下如何,都有相當的平均水準。只要你願意接受這個系統所既定的商品水準和價格,無論到那兒,只要踏進同一個連鎖店就可以找到同樣水準貨品。
上超市或菜場看菜買菜,是必然之事,可是經驗豐富一點的,多少會知道,什麼季節有什麼樣的菜上市了(現在交通愈來愈發達,加上冷藏保鮮技術的進步,不同季節的菜一樣可以買到了)。計畫要買些什麼菜,或能買到些什麼樣的菜,大致心裡都有數了。
以前在台灣時,上班帶便當(飯盒),常常會大清早燒點新鮮的菜帶。來美國以後,每天的便當裡都是前一天的剩菜(這還是運氣好的了)。煮一大鍋菜吃個兩三天的事,也幾乎成為美國上班家庭的慣例。說得難聽一點,能吃自己家裡做的,不是吃罐頭或速食,就是上上等的高手了。至於口味如何,只能委之於天意。
回想來美以前,曾經請一位朋友吃飯,順便打聽一下美國生活,做個心裡準備。
這位朋友看我點菜吃菜的「德性」,語重心長的說,「想過舒服日子,就別到美國來。美國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記得當年聽他這麼說時,心中很不以為然,如今回想起來,真是肺腑之言。
諸此種種,也是我聽取友好們的主張,到聯網來做市長的原因之一。希望把自己過去一二十年來,遭遇到的事情和解決的方法整理出來,提供給有心來美定居的同胞們參考。畢竟,方法是人想出來的,如果能有多幾位長於家務,又願意寫出來和大家交換的話,相信新來的一定可以少受一點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