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udn.com/news/story/8758/2736362
破解人體生理時鐘 3傑獲諾貝爾醫學獎
2017-10-03 00:11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二○一七年諾貝爾醫學獎二日揭曉,三位美國學者因為發現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開啟全新的研究領域,並讓人們更了解適當睡眠的重要性而獲獎。
七十二歲的霍爾(Jeffrey C. Hall)、七十三歲的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 )和六十八歲的楊恩(Michael W. Young)成功分離出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將平分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三百萬元)獎金。
生理時鐘讓生物體的運作適應一天之中的不同階段,影響睡眠、行為、賀爾蒙濃度、體溫和新陳代謝。諾貝爾委員會的頌詞寫道,三位學者「窺見我們的生理時鐘,並闡明其內部運作機制」。
美國學者羅斯巴許(左起)、霍爾與楊恩同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法新社
羅斯巴許任職於麻州布蘭迪斯大學,楊恩任職於紐約洛克斐勒大學,霍爾則任職於緬因大學。
諾貝爾委員會的吉爾拉斯說,這幾位得主的研究讓各界「注意到適當睡眠的重要性」。
開啟全新研究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的科學家海斯汀斯說,這三人的研究開啟了生物學與醫學全新的研究領域,在那之前,科學家並不了解生理時鐘,「完全不知道它如何運作,但這三人找到了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當你找到,你就能把這個領域帶往你想去的任何地方。這個領域受到這三人的研究成果推動,後來出現爆炸性的發展」。
一九八四年,羅斯巴許、當時也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的霍爾與楊恩成功分離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霍爾與羅斯巴許發現,周期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在夜間積累,在白天降解。十年後,楊恩發現另一個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說:「這幾位得主的發現造成典範轉移,確立了生理時鐘的重要機制。」
羅斯巴許告訴瑞典廣播電台,當清晨五點十分電話把他吵醒、諾貝爾委員會通知他得獎時,他驚呆了,「床邊的固定電話從來不會在那種時候響起,除非有人過世或有這類大事發生」。他回憶說,「我感到焦躁不安,我太太說『請開始呼吸』」。
獲獎研究示意圖:生理時鐘背後機制 圖/聯合報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