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opinion.cw.com.tw/node/6094
何則文:「翁山媽媽正在努力對抗恐怖份子!」國際譴責下緬甸人對羅興亞衝突的不同看法
天下雜誌 2017/09/09 何則文
羅興亞人被迫害的議題,在翁山蘇姬執政前就有新聞傳出。從去年緬甸被聯合國指責反人類罪,到今天前諾貝爾獎得主馬拉拉公開呼籲翁山蘇姬可以出面解決,這場令人心痛的悲劇仍沒有止息的信號出現。
到底為什麼曾經是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今天卻成為國際社會撻伐的對象?她為什麼甘願冒著失去多年累積政治資本的風險,也要站在國際輿論的對立面呢?或許,另一種層面來說,是因為掌握著話語權的都是同一批人,就是西方的勢力。
▍這從來不是一個宗教紛爭
當有人用「佛教恐怖主義」形容在緬甸若開邦的衝突,指責信仰佛教的緬甸居民「迫害」穆斯林時,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情,這個人絕對沒去過仰光,不然他一定會知道在仰光就有為數眾多的清真寺,以及來自其他鄰近國家的穆斯林移民聚落。如果這能簡單的被歸類為所謂的宗教衝突,為什麼在第一大城仰光的穆斯林跟佛教徒,都能相安無事呢?
這絕對不是一場宗教衝突,而是一個族群衝突,只是剛好衝突的雙方信仰的宗教不同而已。在緬甸有其他各種種族衝突,只是因為雙方都是佛教徒,而沒被世界關注。在這場維持多年的衝突中,西方媒體總是將衝突的起因簡單地歸納為宗教問題,並且把羅興亞人塑造成悲情的受害者與難民,而恰恰就是這一點,讓緬甸人愈加痛恨羅興亞人。
當西方國家將羅興亞人議題擺在檯面上,用所謂「人權」跟「正義」的高姿態批判緬甸政府時,這樣的情況反而就是讓衝突越演越烈的因素之一。很少有西方媒體去訪問緬甸人的看法,而實際上,這場衝突恰恰就是西方殖民者遺留下來的歷史共業。
▍殖民統治埋下的衝突種子
原本為獨立王國的緬甸,在19世紀末不敵西方船堅砲利,最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緬甸西方靠海的若開邦,有許多未開發的土地,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英國開始從英屬印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引進大量移民。
英國殖民者對於這些穆斯林移民特別有好感,將大片的西部沿海地區租借給他們,不斷湧入的移民反而開始與當地的佛教原住民產生衝突,許多若開人只好被迫向東遷移,離開自己的家園。
二戰時,在英屬緬甸抵禦日軍的,就是這群穆斯林組成的英國軍隊。相對於日本與翁山將軍結盟,用「從西方殖民者中解放緬甸」為號召,這群抵抗日軍、維護英國統治的穆斯林移民軍隊反而成為了緬甸獨立運動歷史中的「外來反動派」。二戰結束後,這些英印部隊甚至希望將自己駐紮的緬甸東部地區併入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不過被英國拒絕。而英國離開所造成的權力真空,也讓衝突不斷滋長。
▍衝突早在70年前就展開
這些孟加拉穆斯林組成了聖戰組織,開始為自己的「獨立、自由」而戰。緬甸剛獨立時,政府曾經承認羅興亞人的地位,但是羅興亞領袖仗恃著自己的武裝實力,要求建立穆斯林自治邦,遭到政府拒絕,雙方因此展開數次武裝衝突。
隨著歷史走到印巴分裂,獨立後的孟加拉經濟也陷入困難,孟加拉難民如潮水般湧入緬甸。當時仍未控制全國的緬甸中央政府也無力拒絕這些難民,因此100年來幾波的大移民潮,讓緬甸的羅興亞人有百萬之多。這幾十年來的衝突,讓許多佛教徒村莊曾經遭到穆斯林滅村,數千甚至上萬人被屠殺,這樣外來者侵略的記憶深深烙印在緬甸人心中,也就是為什麼緬甸人這麼痛恨羅興亞人的原因。
雙方的衝突,從來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緬甸中央政府一直以來都只能控制約6成的土地,其他地區則由各民族的武裝勢力控制。直到今天,翁山蘇姬的政府仍不能控制緬甸全境,這其中也有許多佛教徒與佛教徒的衝突,在歷史的大脈絡下,羅興亞的問題只是緬甸內部諸多矛盾的其中之一。這可以說是個結構性問題,因族群衝突而受害的,絕對不只有羅興亞人。
▍單方面指責緬甸 讓人民憤慨不已
西方的指責,某種程度上使局勢更加惡化,對緬甸人來說,西方人的「偏心與抹黑」,讓他們對這群「非法移民」的恨更加強烈。衝突中明明也有許多的緬甸人被殺害,佛教徒村落被焚毀,但是國際社會卻對這些視而不見,儘管緬甸人聲嘶力竭,在網路上登出許多另一方也受害家園被夷為平地、流離失所的真實照片,西方媒體卻很少做這種「平衡報導」。
「翁山媽媽正在努力的對抗恐怖份子」,這是許多緬甸人現在的真實心聲。羅興亞救世軍(ARSA)身為衝突的其中一個主角,常常被西方媒體用一個「官逼民反」的概略性描述帶過,卻沒有人探討過他們的宗旨是消滅緬甸政府,在若開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對緬甸人來說,這樣的一個「恐怖組織」竟然被西方國家同情,自然是憤慨不已,這也是為什麼翁山蘇姬會悍然拒絕聯合國介入。
▍翁山蘇姬的困境
這件事情不能簡單地指責翁山蘇姬領導的政府,如果對緬甸政局有些許了解,就知道緬甸中央政府目前仍沒有完全控制緬甸全境,加上翁山蘇姬所領導的不是一個只有羅興亞衝突問題的國家,而是有著各民族、政府與軍隊舊勢力競合,盤根錯節利益糾葛的複雜有機體,即便她想處理羅興亞問題,也可能是鞭長莫及,力有未逮。
而同時,國際社會在西方媒體引導下一面倒的批評浪潮,更讓翁山蘇姬認為外國勢力不可靠,因此堅持拒絕聯合國介入這起事件。對緬甸人來說,這些孟加拉人之所以能在過去如潮水般蜂擁至若開,就是因為英國的殖民讓原本是兩個有明確國界線的國家的孟加拉跟緬甸變成了彼此的「內地」。
若開衝突下,所有的受害者都值得同情。這篇文章試著用緬甸人的角度出發,給大家不一樣的觀點。因為到今天,沒有太多報導去認真探究背後的歷史成因,以及緬甸政局困境下翁山蘇姬能有的選擇。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用西方的觀點跟著指責,只會讓局勢更加惡化,再度創造出更多動盪而已。
(註)緬甸人民愛戴翁山蘇姬,故以媽媽稱呼。在緬甸語中直譯為「媽媽蘇」。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文以中文慣用語序習慣,稱為翁山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