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人性+宗教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7-3-18] SCFtw2版佛學大綱
 瀏覽728|回應0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tina2008
公孫刀湯㊣
albert8888
SCFtw2

.

[2017-3-18] SCFtw2版佛學大綱

瑜伽有理論有實踐,在古印度乃是身心性命之學。瑜伽行者悉達多綜會諸家,加上創見,從人梵合一走向明心見性,推出空性之學。悉達多被稱為覺者,他領悟了空性的道理,也修練到了空性。

照一般人的看法,諸般世間現象都有本質。人人皆說有我,唯獨悉達多說無我,說我不存在。悉達多說出了一番又一番萬法皆空以及無我的道理,然後有很多人照著他所傳授的空性修練法愈練愈認為路數正確。

修練空性有兩個方面:思辯、修定。實際上空性修練的過程是雙軌並行的。此外,持戒是必須的。

禪定既是生理活動也是心理活動。佛學裡的禪定包括氣功。人心會無意識或者下意識地波動甚至造作事物(做夢就是,多重人格障礙也是,催眠術乃是誘導他人讓他的意念依定向去 —– 如同做夢般 —– 造作事物),修定的第一步就是力求維持靜止或不波動的意念狀態,也就是力求維持“空”。定中世界裡可能有種種希奇古怪,有個好老師是運氣好。

『照見五蘊皆空』有可能屬於“神祕經驗”,這是修行者一步一步修定修出來的,而破五蘊的認識基礎出於哲學思辯過程。在第二個禪定階段裡,生理會產生快感,破五蘊在心理上可以滋生增長智慧的快樂,因此修禪定能使人“離苦得樂” —– 如果這個人的人生在修定之前處於苦境 —– 不過一個修行者終生修不到初禪完成階段非常正常。

到了三禪,心理平靜了,生理上很愉快。到了四禪,生理上也趨於平靜,清心寡慾,修練重點是無我,要破我執,放下。大乘佛學在這裡差不多就是專講哲學知解,不過到結束四禪階段的時候恐怕還是脫不了“神祕經驗”。

在佛學裡,“空”與“非我/無我”處處纏連。佛學修定過程始終力求維持靜止或不波動的意念狀態,精益求精。在修行者個人的思辯過程中,佛學大舉建立然後鞏固無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破了五蘊隨即建立無我,達到無我也就脫離苦海了。破我執是敲釘轉腳徹底鞏固無我,能所雙泯,苦樂悉斷,最後長得清淨之樂。

有些人會在佛學的禪定修練過程中感受到“神祕經驗”,包括高度快樂感、高度平靜感、身心脫離感、天人合一感、等等。這些經驗基本上都可以有生理生化的解釋,比如某部份腦區的血液循環下降,或者某部份腦區超常分泌某種神經傳導物質。修練藏密拙火定氣功會導致身體大量發熱以及強烈的快感。禪定中種種奇奇怪怪的“神異”應該屬於修行者自己的腦子裡亂想。舍利子應該是個生理現象,成因還不清楚。除此而外,大乘顯宗佛學修練應該是強身修練兼心理修練兼哲學修練。

佛學術語“法”(dharma)是個多義詞,其中最重要的意思或許可以定義為“有形貌且可察知之物”。英語詞phenomenon的定義是“一個被觀察為存在的事實”。推推敲敲,dharma和phenomenon這兩個定義的核心內容其實差不多,就是“存在物/現象”。漢語佛經用詞“實性/自性/本性”的意思就是“實質/本質”。“相”是個漢語日用詞,意思是狀態/形態/形象/形貌/外貌/樣子。“諸法實相”這個詞有兩個解釋:諸法的真實狀態;諸法的實質/本質。“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諸法沒有絕對本質的狀態”。在大乘佛經論辯裡,“空”這個詞最主要的意思是“世間現象都沒有絕對本質”,這是個哲學觀點。

古代印度人認為世間的物質都由地水火風這四種基本元素構成。這類三元素/四元素/五元素的元素思想遍佈於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古印度人、古中國人、古希臘人,這不過是非常原始粗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認識。上古印度人向來相信業力因果之說。梵語詞karma的意思是act/do/make,漢語譯為“業”。這個想法是:人心所向就會造業,行為/行動本身 —– 從業因到業果之間 —– 會自動產生業力,這是世界運轉的動力源。悉達多之學有繼承有發揮,他在主因之外增加了助因,“緣”指助因。他說因緣互相配合才能造成一切現象。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空性之學真正的核心要義。“蘊”的意思是含/積/蓄/聚。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人類存在現象,內容極其複雜難解。總之,五蘊都是因緣互相配合的,一切人類存在現象都是人心裡的煩惱和慾望的產物,五蘊以及破五蘊的基本道理是:生滅、無常、苦、空、無我。

最早的佛教不包括大乘,大乘佛經基本上是小乘佛經的增補改訂版,小乘修練衹到阿羅漢地步,這就是“覺悟者”—– 跟悉達多一樣的覺悟者。依照我對基本佛學的理解,一個修到明心見性的覺悟者應該六根清淨,『寂滅為樂』,不生事,不積極,不搞對立,不擇善固執,隨處不爭,隨遇而安,隨波逐流,萬事隨緣,無可無不可,怎麼樣都可以,無入而不自得,反正他都很快樂。

悉達多是個人生導師,佛學處處講“智慧”,不過如法修練能成功的“覺悟者”萬不得一,而所成就的不過是一種人生態度,以及一個平凡而快樂的人。雖然如此,許多用心的初階修練者曾經得到益處,覺得值得。

*****************************************************
SCFtw2
http://classic-blog.udn.com/GolfNut/92565544?raid=8506798#rep8506798
悉達多的大發現
回應文章:高本衲的部落格》文章創作》殘冬雨雪心情薄惡無可如何
發表時間:2017/03/09 22:00

婆羅門教有靈魂,有業力,有輪迥,萬物有靈,練瑜伽。
耆那教有靈魂,有業力,有輪迥,無神,苦行。
佛教無靈魂,有業力,有輪迥,無神大談空性,力修禪定。
印度教有靈魂,有業力,有輪迥,滿天神佛,苦行/練瑜伽/修禪定。

中國的道教大談空性力修禪定這是從佛教裡學來的。

神與天通天人合一,這是婆羅門教的入定。
大談空性力修禪定,這是佛教的入定。
印度教的入定有婆羅門教的成份,也有佛教的成份。程度比較高的那些內容是從佛教那裡學來的。

婆羅門教有修定入定這回事,目的在神與天通天人合一,手段是 — 比如 — 專注地連續地不斷地發一個音:Om Om Om Om Om Om……,這個音就是印度文化裡的萬咒之母唵/嗡。悉達多是個偉大的文化創造者。他發現了“空性”這個東西,而且知道修定可以讓人達到“空”這樣的心識境界,而且長時間修練可以讓人終生離苦得樂。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發現。

知易行難,成功的修行者萬不得一。成功之後,壽終之時也就死了,就像悉達多。當然很多人認為這個發現價值不大,不過確實有很多人曾經在修練過程中得到很大的好處,悉達多的大發現就這樣了~~~ ^_____^

*****************************************************
SCFtw2
http://classic-blog.udn.com/GolfNut/92565544?raid=8507205#rep8507205
定義:【空】靜止或不波動的心識狀態或境況。
回應文章:高本衲的部落格》文章創作》殘冬雨雪心情薄惡無可如何
發表時間:2017/03/11 00:34

定義:【空】靜止或不波動的心識狀態或境況。

(生理兼有心理)
【空】靜止或不波動的心識狀態或境況。
【空】無念狀態。
【空】無念。
【空】一念不生狀態。

【空】寂滅狀態。
【空】寂滅。

【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空】不存在。
指 過去空間不存在+現在空間不存在+未來空間不存在
指 過去空間之我不存在+現在空間之我不存在+未來空間之我不存在

【空】虛。

*****************************************************
SCFtw2
http://classic-blog.udn.com/GolfNut/92565544?raid=8507385#rep8507385
乃說偈曰:『萬法唯心,佛法唯證。一切境界,唯心所造。離證求空,緣木求魚。明心見性,了然無我。』
回應文章:高本衲的部落格》文章創作》殘冬雨雪心情薄惡無可如何
發表時間:2017/03/11 14:46

南懷瑾(1918~2012)對修定的認識我想應該夠深了 —– 當然修定這回事是不是在“真理”層面夠可靠有很多人合理地存疑~~~ ^_____^

=====================================
http://blog.xuite.net/neimao.chang/1/319693698
《習禪錄影》法要串珠 南懷瑾先生 講述 胡松年老師 整理

初禪: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中國人配合氣脈的道理,歸納為念住。念佛者念到一心不亂,參禪要參到一念不生,未悟者只一句話頭孤零零的,悟了的只悟到本來面目現前,完全定住,心一境性,定久了,就定生喜樂(這在佛經上都有,可是散在各經中,沒有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出來)。定久了,要達到定生喜樂,才是初禪。喜是心理的,樂是生理的。 (p.320)

二禪:定生喜樂。身心如同離開,與物理世界脫開一般,有一種遠離的感覺。二禪是禪定的功夫深厚了,然後達到出入息自然停止,並不是以氣功勉力達到,這是一個關鍵,非常重要。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了,達到氣住,才能離生喜樂。 (p.321)

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渾身十萬八千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談到捨欲界粗觸之樂,不達此地步,休言無情色之欲。中國人綜合經驗,謂三禪為脈住(這在佛經上是看不到的)。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此與瑜伽術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後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察。脈雖住了,然身上煖壽不減,到三禪後,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接近停止了,但全身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他),如嬰兒之體,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p.322)

四禪:捨念清淨。既然氣住脈停,如何還有念呢?此是指身見,人我執的小我的念,再捨此我之妄心,才能到達相似無我的大我。必要在捨念之後才得清淨。 (p.323)

-----------------------------------------------------------------

到第三禪的時候呢,心理上平靜了,離喜,只有生理上的快感,……

到了四禪,捨念清淨,這個快感的、樂感的也空了,這真的得清淨了,……

*****************************************************
SCFtw2
http://classic-blog.udn.com/GolfNut/95443862?raid=8507787#rep8507787
禪定的哲學
回應文章:高本衲的部落格》文章創作》Reset
發表時間:2017/03/12 23:36

“定”,外道佛法通途之學:初禪念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二禪氣住,三禪脈住(精氣神歸元),四禪捨念清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誰在了然?我在了然,了然的無我,這不是很簡單嗎?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242)

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能夠保持乾淨、清淨、安詳、寂滅。說起來容易,作起工夫,體會一下看看。幾十年來,你作到了就有點眉目了。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了,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28)

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41)

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隨蘊界,一息即是一念,一念之間不知起了多少妄念,如能神與息凝而為一,自然氣住脈停,發起大樂,天地與我溶化在一起,一身骨頭都酥了軟了,妄念很難出來。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214)

若到絕對空,一念不起,即羅漢境界。何謂絕對空?即擺到本來不動的本來面目處,其他妄想念頭不起,永遠定下去,即是無漏果。……。當然,一念不生不容易永遠保持下去,但生起念頭,也不失羅漢果位,若能一念專精亦是定。如何定?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下去,一個雜念妄想都沒有,一心不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定。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301)

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達到無我,對生滅妄念之小我不再執著,則自然歸於圓滿寂靜的大我。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312)

全部佛法,就是講這個「覺」字,禪宗謂之明心見性,也就是宇宙全體寂然不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淨土,常寂光土。……。出家以後,欲證菩提,趕緊多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多看古德語錄,走禪的路子,有所證悟,再弘淨土、華嚴。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265)

初禪「離生喜樂」,我上次提到,大家應該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狀況;樂是生理的狀況,身體上發樂。所以,那麼二禪是「定生喜樂」,也得喜樂。三禪呢?心理狀況的「喜」寧靜了——「離喜得樂」,這個快感在。這都要身安和哦!這個身要安、要和。身安和,這個氣脈,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所謂氣脈通了,真得初禪就應該通了,氣脈不通不會證得初禪,……  《唯識與中觀南懷瑾先生講述》

沒有得到根本智,差別智越多越是障礙,若得了根本智,差別智越多,方便越多。 (《習禪錄影》南懷瑾講述胡松年整理 p.81)

*****************************************************

諸法從本來,本來無一物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法華經》云:『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六祖壇經》云:『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59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