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漢語+漢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4-12-19 聯合報專題《「進行一個XX的動作」 你得語言癌了嗎?》
2014/12/19 20:24 瀏覽5,547|回應3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bert8888
SCFtw2
雇貓
公孫刀湯㊣

.

1 樓  SCFtw2 發言於2014-12-19 05:19:17

絕大多數當代臺灣人說話不用大腦
—– 這是我多年來給的評語

不過我一直沒有在網路上這麼說過
因為這句評語的打擊面太廣了~~~ ^_____^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46.shtml
「進行一個XX的動作」 你得語言癌了嗎?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阿基師日前開記者會,「動作」不斷,包括有「擁抱的動作」,也「做到了嘴對嘴的動作」。
圖/取自中視新聞

有小吃店貼出告示,若顧客點菜時沒註明要燙何種青菜,「不再做詢問的動作。」
記者陳易辰/攝影

前言

「下架」常被講成「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了解」成了「做一個了解的部分」。無意義的冗詞贅字,充塞媒體上及許多人的口中,就像癌細胞不斷複製增生。本報剖析「語言癌」的生成原因及治療解方,還給語言乾淨、健康。

知名主廚阿基師遭跟拍與女子上「摩鐵」,上周開記者會,留下不少「金句」,如承認跟該女子「有做一個擁抱『的動作』,也做到了嘴對嘴『的動作』」,但沒有做任何互動『的動作』;事件發生後,他「有跟太太做報備『的動作』」。整場記者會,只見「動作」滿場飛。

日前食安風暴發生時,打開電視,總聽到官員、主播反覆說「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政府發言人說明,魏應充入獄首日「有做一個佛經的閱讀」。

不知從何時開始,「了解」變成了「做一個了解」,「處理」多講作「做一個處理」,動詞前面累贅地加上了量詞「一個」及動詞「做」,後面再加上「的部分」、「的動作」。

標語、告示 「癌細胞」入侵

語言的「癌細胞」不當增生、擴散到了媒體、大眾口中,上至中央部會首長、機關發言人、教師,乃至於一般民眾口中都經常出現。這可怕的「癌細胞」甚至已入侵到標語、告示及平面媒體報導,從口語內化為文字語法。

廿七年前詩人余光中曾為文細數這類語言病,豈料廿七年後,語言病已經轉變成癌細胞蔓延、傳染,許多人對「消防栓做一個噴水的動作」等病症詞彙已經見怪不怪。

走進新北市一所公立國中,教室內剛播完一部電影,老師要學生分小組討論,「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育正盛行。但十分鐘過去,學生忙著以網路用語嬉笑,辭不達意,更別說有深度的討論。

奇怪造句 被讚創意

教師發現,不少小學生寫作業已不再訂正,寫出奇怪的造句或作文,還會被轉貼到臉書上獲讚「有創意」。

課堂上如此,回到家中也是如此。不少父母忙於工作,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和孩子溝通,流於「貼圖化」,所有的關心、叮嚀,都由一張熊大和兔兔的貼圖取代。

「『做一個下架』哪裡不對嗎?大家不都這麼說嗎?」說著冗詞贅字的人,多半沒意識到「下架」本身就是個動詞,不需要再畫蛇添足「做一個下架的動作」。

西化中文 病態變時尚

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語言癌」日漸氾濫,余光中等學者認為,這和中文「惡性西化」有很大關係,大家只顧學英文、看翻譯小說,不再看用字精簡的中文經典,結果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加上電視、網路推波助瀾,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更雪上加霜。

余光中當年細數流行的語言病,最常見的就是用「做出」、「進行」這類「萬能動詞」加上「抽象名詞」,來取代簡單的動詞,例如「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其實可改成簡單的「我們已詳細研究國際貿易的問題」。

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認為,這種西化、累贅、囉嗦的語法,透過電視記者或主播的散布,已變成一種時尚,因為大家都這麼說,即使自己認為不對,也不敢說出正確的用語,讓語言癌更加惡化。

錯誤用法 藉媒體散播

作家張曉風也忍受不了電視台常把記者SNG連線時拉高著音調,吐出長串累贅、不知所云的話語一播再播,偏偏電視影響力又很大,這類錯誤用法逐漸感染到一般人。

也有人懷疑,不管講什麼都加上「動作」的語言癌,起源於軍中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不論源自何處,癌症已大量散布,危害「健康」的語言。

資訊零碎 思考力弱化

語言癌是病句,還可分類為邏輯語病、語法語病、和修辭語病。

彰師大國文系教授王年双觀察到,連很多教師都沒有錯用病句的自覺,也未及時糾正學生,久了便積非成是。

語言癌背後還隱藏著「思考力弱化」危機。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科老師陳嘉英直言,每天花數小時滑手機閱讀零碎的資訊,腦袋就會充滿網路用語,無法思考論述,話說不好、作文寫不好,都和思考力弱化有關,必須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別說「笨話」。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47.shtml
語言癌擴散/SNG連線 不停重複、加字…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 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媒體可能不是語言癌的「元凶」,但絕對是它大量複製傳播的管道。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分析,有些電視主播或記者即時轉播犯語病,可能是未全盤了解新聞,或是播報時間比預期長,現場又不能停頓,只好重複、加字,爭取思考及緩衝的時間。

鈕則勳指出,主播與記者的播報方式,確實會起漣漪效果,影響社會大眾說話方式。

他說,在教學現場,也看到很多大學生「有樣學樣」,上台報告、討論對答時,出現許多「無意義」話語。

鈕則勳擔憂,語言癌若未及時遏止,不只是掀起「漣漪」,還可能變成語言敗壞的「大海嘯」。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王泰俐分析,冗詞贅字較常出現在年輕的電視主播與記者身上,可能是電視媒體需要大量播報人才,來不及訓練記者所致。

鈕則勳建議,媒體就算無法等新人完成專業訓練才上線,至少要「邊上線、邊受訓」,訓練他們口頭表達及深入了解新聞內容。

要治語言癌,作家張曉風認為,應從媒體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來改善。她半開玩笑說,電視台也該「進行一個『糾正常用動作』的動作」,從上到下重新在職訓練改進。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51.shtml
語言癌解方/升學考試導正 小學恢復說話課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要導正「語言癌」問題,學者專家認為,全民都要動起來,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都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並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作家張曉風甚至主張應恢復小學的「說話課」。詩人余光中則建議透過考試導正觀念,尤其高中或大學等升學考試多考最有效

張曉風說,根本之道,應從教育做起,包括內在思考邏輯、外在修辭、及該有的常識,都要加強。

她認為目前中小學的國文課時數實在太少了,期盼未來國文課的質、量都能提升,並恢復以前小學的「說話課」,從小訓練孩子正確的表達技巧。

新北市江翠國中國文老師陳恬伶說,雖然上課常得趕進度,但老師仍應利用國文課進行語言訓練,教學生完整表達對事情的看法;如A學生回答,B學生補充,再由C學生歸納,就是很好的練習模式。

台灣常「考試引導教學」,余光中建議,可透過考試來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簡潔的語法。如二○一一年國中基測國文科,就曾以「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為例,要考生辨正電視記者的文稿有哪些贅詞。

陸生表達與論述能力明顯比台灣學生強,景美女中國文老師陳嘉英分析,閱讀量大是主因之一,大陸各級學校均規定學生「漢字聽寫」及「默書」。

她建議,我教育部也應成立教材研發中心,訂出各級學校的閱讀量,並訓練教師改良教學。

許多學生在學時沒能學會口語表達,出社會後吃了虧,才回頭補救。

中央廣播電台導播王筱鳳在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劍潭華語文國語正音班教正音與聲音表達,因不少職場要求員工具備表達溝通能力,一些高階主管、業務、空服員也向她學正音、減少冗詞贅字、矯正口頭禪,增加職場競爭力。

王筱鳳舉例,要學生談談籃球明星林書豪,很多人說來說去,就只有「林書豪籃球打得好好,大家都好喜歡他,真的好酷喔」這幾句,缺乏修辭與語言素養。

公務員論述能力也很重要。在公務體系服務近廿年的黃姓公務員認為,應訓練基層公務員「旁聽」,學習傾聽主管發言,修正自己說話的錯誤習慣,並訓練在三分鐘內把政策說清楚、讓對方聽懂。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54.shtml
看問題/別再「無意識」地說話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薛荷玉、林秀姿】 2014.12.19 03:20 am

從教育現場到電視媒體,公眾範疇到私人領域,當語言充斥冗詞贅字,將失去意義與功能。無意義的表述,也反映出現代人思考與批判能力的不足。無意識地吐出連串「無腦」句型,比不說話還糟。

許多台灣學生直到出國留遊學、打工度假,才赫然發現,當外國學生用簡單幾句話闡明自己主張時,我們為何只能辭不達意地喏喏幾句「還好」、「普通」、「沒差」?

要治療或預防語言癌上身,只被動地減少接受外界的傳染是不夠的,首先還是要強體健身。多閱讀、吸收美好的文字養分,是固源的根本。有「值得說」的內容,是把話說好的第一步。不偏食網路快餐、避開髒話及情緒暴力的餿水油,才能少吐「垃圾話」。

其次,要學習「有意識」地說話,將想法有效地轉化為話語,準確地傳達給他人。這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後天不斷地練習精進,且愈小開始練愈好。

面對日益嚴重的語言癌,要有積極的療法,先來場手術吧,再加上化療。剪去雜枝、去蕪存菁,才能煉出思考及話語中的黃金。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255625
 回應文章
【進行一個大便的動作】2015-5-18 聯合報黑白集〈語言癌和思考硬塊〉
2015/06/05 06:34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bert8888
公孫刀湯㊣

.

我早就說過了~~~ 【做大便】和【進行一個大便的動作】是合理的臺灣漢語進化~~~ ^@@^

----------------------------------------------------------
http://udn.com/news/story/7338/909031
聯合/語言癌和思考硬塊
2015-05-18 01:3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我們進行完一個點菜的動作後,不久,服務生端上餐點沙拉的部分,介紹說:「這邊可以加上我們的醬汁,淋在沙拉上做享用喔!」

這類充滿贅詞的語言,要不要名之為「語言癌」,確實可以再討論;因為言語囉嗦變成「新八股」,只是個人文化教養問題,卻沒有危及生命之險。但是,像「進行一個XX動作」、「這是XX的部分」之類的語型每天在社會上增生,我們在生活中無可遁逃,除了煩膩,也為語言的鈍化而擔憂。

某些植物因生長環境的突變,會發生外觀上的畸形變異,稱為「綴化」。同樣的,我們在語言上的「贅化」或「鈍化」現象,也是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所致,通常是某類流行現象透過大眾媒體或網路社群反覆向閱聽者滲透,使民眾受到了催眠。於是,分析師提醒股民「做一個買進的動作」,超商「做出下架的動作」,阿基師承認「有做一個擁抱的動作」,獄官說魏應充在牢中「有做一個佛經的閱讀」;這些,要全怪罪王品是語言癌的始祖,未免不公。

追根究柢,語言變得邋遢,主要是人失去了對自己說話的感覺。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當然會視對象和時地而有所選擇,不會千篇一律。但就在此刻,我們打開電視,新聞分明播報著一樁暗夜衝突造成一死三傷的社會事件,記者結尾卻冒出一句「希望這一些都不是真的」;這種毫無專業素養的結語,絕對比語言癌更嚴重。

李遠哲最近演講,鼓勵年輕人勇敢站出來,要他們「不要相信老年人的決定」。鼓舞年輕人當然是好的,但這句「不要相信老年人」,本身就是個自我矛盾的悖論,為什麼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這和柯文哲說「彰化都是黑道」一樣,反映的只是他們思考裡的硬塊。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33305
這個朱家安的"哲學"有點兒毛病,神經兮兮的
2014/12/28 13:38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bert8888

.

5 樓 SCFtw2 發言於2014-12-28 11:47:58

這個朱家安的"哲學"有點兒毛病,神經兮兮的

如果"語言沒有對錯",上國文課幹什麼?老師給學生改作文幹什麼?各種考試都考國文幹什麼?編字典幹什麼?文學家鍛鍊文筆幹什麼?

不倡導學好,反而宣揚齊頭哲學平等理論,鑽牛角尖要把對錯抹平,連最基本的價值判斷標準都丟掉,真是魔障丫~~~ 可憐可憐~~~ ^_____^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55354.shtml
「語言癌」錯了嗎? 朱家安邀學者討論
【2014/12/28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4.12.28 03:10 am

聯合報在19日推出「語言癌」專題,直指「做一個…的動作」這類冗詞贅字如癌細胞般蔓延到社會各角落,引發外界熱議。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師朱家安昨天舉辦「語言癌」講座,認為語言沒有對錯,並願意公開與支持語言癌說法的學者專家討論。

朱家安在聯合報語言癌專題推出隔天,在網路發表文章反駁,認為語言沒有對錯,對於部分學者把語言癌歸咎於「網路」、「年輕人」,並不公允,兩人的論述被大量轉載,也引發各界的論戰。

昨講座也邀請小說家朱宥勳來座談,他和朱家安都是80後的七年級生。朱家安說,語言癌會引起社會廣大回響,主因很多人留意到「做一個…的動作」的現象,也引起他與朱宥勳這類「反語言霸權者」的反彈,才會熱議至今。

朱家安說,許多老師、學者把癌症病因指向網路,以及年輕人語言能力的低落,甚至也有老師認為,語言癌代表思考能力不足,或是「文言文教得不夠多」,「這突顯家父長式管教心態」。

朱家安說,自己不會講「做一個…的動作」,覺得這句型不順耳,但「不能因為聽得不順耳或不喜歡,就指正為錯誤,來管控別人說話方式。」朱家安更說,部分餐飲業服務生或電視台記者會說這些句型,是為了服務委婉,或是太急促導致,不應苛責。

不過,在公部門已服務15年的黃姓公務員說,新進的公務員寫公文愛用「進行一個…作業。」每篇公文他都要花時間把「進行一個」贅字刪除。黃姓公務員說,他昨天沒參加講座,但看過朱家安的文章,朱認為長句子表示委婉的服務,但冗言贅字不代表「服務好」,只會讓民眾感到機械式的服務,尤其語言癌蔓延到正式文書,讓人不得不正視這問題,希望別把錯誤當時尚。

朱宥勳則認為,使用語言溝通,不存在「正確」與否。他舉例:「我有在做治療。」「有在」往往被認為是贅字,但「有在」是台灣國語,混用進日常語言,不應指責。

朱宥勳說,語言也要「多元成家」,不應獨霸一尊,比如教育部過去訂定「說話課」是為了讓民眾說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有其政治目的與時空環境。他建議,與其要求學校開設一板一眼的說話課,不如培養學生上台5分鐘報告,或是親子多說話互動,達到消除語言癌的效果。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258005
SCF簡評2014-12-22 聯合報報導〈語言癌錯了嗎?也許你在意只是美感問題〉
2014/12/23 06:42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x.

2 樓 SCFtw2 發言於2014-12-22 05:31:42

朱家安的這一大通說法很多地方有道理,然而有明顯的問題。

【做一個……的動作】、【有做一個佛經的閱讀】、【對……進行處理】這些無疑是拙劣的語文表達,這一點沒有什麼爭辯的餘地,這不是主觀美感的事,不是品味跟喜好的事,好英文好法文好德文的標準跟好中文有太多共通之處。

長篇說話能力和作文能力屬於現代國民的基本素養。大陸有一些糟糕的漢語普通話措辭習慣,臺灣也有自己的毛病,這是社會語言問題。大陸的大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普遍比臺灣的大學生強,這是學校教育問題。歐美記者在本國語言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比臺灣記者強得多,這是高級人力素質的問題。當代臺灣人漢語普通話的發音、聲調、和腔調普遍糟糕,這是非常嚴重的社會語言問題和學校教育問題。“語言不斷在變”和“語言約定俗成”當然不是自己的語言表現糟糕差勁拙劣的好藉口。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44206.shtml
語言癌錯了嗎?也許你在意只是美感問題
【2014/12/22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4.12.22 03:51 am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25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