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樓 SCFtw2 發言於2014-12-19 05:19:17
絕大多數當代臺灣人說話不用大腦
—– 這是我多年來給的評語
不過我一直沒有在網路上這麼說過
因為這句評語的打擊面太廣了~~~ ^_____^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46.shtml
「進行一個XX的動作」 你得語言癌了嗎?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阿基師日前開記者會,「動作」不斷,包括有「擁抱的動作」,也「做到了嘴對嘴的動作」。
圖/取自中視新聞
有小吃店貼出告示,若顧客點菜時沒註明要燙何種青菜,「不再做詢問的動作。」
記者陳易辰/攝影
前言
「下架」常被講成「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了解」成了「做一個了解的部分」。無意義的冗詞贅字,充塞媒體上及許多人的口中,就像癌細胞不斷複製增生。本報剖析「語言癌」的生成原因及治療解方,還給語言乾淨、健康。
知名主廚阿基師遭跟拍與女子上「摩鐵」,上周開記者會,留下不少「金句」,如承認跟該女子「有做一個擁抱『的動作』,也做到了嘴對嘴『的動作』」,但沒有做任何互動『的動作』;事件發生後,他「有跟太太做報備『的動作』」。整場記者會,只見「動作」滿場飛。
日前食安風暴發生時,打開電視,總聽到官員、主播反覆說「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政府發言人說明,魏應充入獄首日「有做一個佛經的閱讀」。
不知從何時開始,「了解」變成了「做一個了解」,「處理」多講作「做一個處理」,動詞前面累贅地加上了量詞「一個」及動詞「做」,後面再加上「的部分」、「的動作」。
標語、告示 「癌細胞」入侵
語言的「癌細胞」不當增生、擴散到了媒體、大眾口中,上至中央部會首長、機關發言人、教師,乃至於一般民眾口中都經常出現。這可怕的「癌細胞」甚至已入侵到標語、告示及平面媒體報導,從口語內化為文字語法。
廿七年前詩人余光中曾為文細數這類語言病,豈料廿七年後,語言病已經轉變成癌細胞蔓延、傳染,許多人對「消防栓做一個噴水的動作」等病症詞彙已經見怪不怪。
走進新北市一所公立國中,教室內剛播完一部電影,老師要學生分小組討論,「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育正盛行。但十分鐘過去,學生忙著以網路用語嬉笑,辭不達意,更別說有深度的討論。
奇怪造句 被讚創意
教師發現,不少小學生寫作業已不再訂正,寫出奇怪的造句或作文,還會被轉貼到臉書上獲讚「有創意」。
課堂上如此,回到家中也是如此。不少父母忙於工作,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和孩子溝通,流於「貼圖化」,所有的關心、叮嚀,都由一張熊大和兔兔的貼圖取代。
「『做一個下架』哪裡不對嗎?大家不都這麼說嗎?」說著冗詞贅字的人,多半沒意識到「下架」本身就是個動詞,不需要再畫蛇添足「做一個下架的動作」。
西化中文 病態變時尚
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語言癌」日漸氾濫,余光中等學者認為,這和中文「惡性西化」有很大關係,大家只顧學英文、看翻譯小說,不再看用字精簡的中文經典,結果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加上電視、網路推波助瀾,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更雪上加霜。
余光中當年細數流行的語言病,最常見的就是用「做出」、「進行」這類「萬能動詞」加上「抽象名詞」,來取代簡單的動詞,例如「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其實可改成簡單的「我們已詳細研究國際貿易的問題」。
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認為,這種西化、累贅、囉嗦的語法,透過電視記者或主播的散布,已變成一種時尚,因為大家都這麼說,即使自己認為不對,也不敢說出正確的用語,讓語言癌更加惡化。
錯誤用法 藉媒體散播
作家張曉風也忍受不了電視台常把記者SNG連線時拉高著音調,吐出長串累贅、不知所云的話語一播再播,偏偏電視影響力又很大,這類錯誤用法逐漸感染到一般人。
也有人懷疑,不管講什麼都加上「動作」的語言癌,起源於軍中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不論源自何處,癌症已大量散布,危害「健康」的語言。
資訊零碎 思考力弱化
語言癌是病句,還可分類為邏輯語病、語法語病、和修辭語病。
彰師大國文系教授王年双觀察到,連很多教師都沒有錯用病句的自覺,也未及時糾正學生,久了便積非成是。
語言癌背後還隱藏著「思考力弱化」危機。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科老師陳嘉英直言,每天花數小時滑手機閱讀零碎的資訊,腦袋就會充滿網路用語,無法思考論述,話說不好、作文寫不好,都和思考力弱化有關,必須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別說「笨話」。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47.shtml
語言癌擴散/SNG連線 不停重複、加字…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 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媒體可能不是語言癌的「元凶」,但絕對是它大量複製傳播的管道。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分析,有些電視主播或記者即時轉播犯語病,可能是未全盤了解新聞,或是播報時間比預期長,現場又不能停頓,只好重複、加字,爭取思考及緩衝的時間。
鈕則勳指出,主播與記者的播報方式,確實會起漣漪效果,影響社會大眾說話方式。
他說,在教學現場,也看到很多大學生「有樣學樣」,上台報告、討論對答時,出現許多「無意義」話語。
鈕則勳擔憂,語言癌若未及時遏止,不只是掀起「漣漪」,還可能變成語言敗壞的「大海嘯」。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王泰俐分析,冗詞贅字較常出現在年輕的電視主播與記者身上,可能是電視媒體需要大量播報人才,來不及訓練記者所致。
鈕則勳建議,媒體就算無法等新人完成專業訓練才上線,至少要「邊上線、邊受訓」,訓練他們口頭表達及深入了解新聞內容。
要治語言癌,作家張曉風認為,應從媒體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來改善。她半開玩笑說,電視台也該「進行一個『糾正常用動作』的動作」,從上到下重新在職訓練改進。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51.shtml
語言癌解方/升學考試導正 小學恢復說話課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張錦弘、沈育如、陳智華、馮靖惠、薛荷玉】 2014.12.19 03:20 am
要導正「語言癌」問題,學者專家認為,全民都要動起來,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都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並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作家張曉風甚至主張應恢復小學的「說話課」。詩人余光中則建議透過考試導正觀念,尤其高中或大學等升學考試多考最有效。
張曉風說,根本之道,應從教育做起,包括內在思考邏輯、外在修辭、及該有的常識,都要加強。
她認為目前中小學的國文課時數實在太少了,期盼未來國文課的質、量都能提升,並恢復以前小學的「說話課」,從小訓練孩子正確的表達技巧。
新北市江翠國中國文老師陳恬伶說,雖然上課常得趕進度,但老師仍應利用國文課進行語言訓練,教學生完整表達對事情的看法;如A學生回答,B學生補充,再由C學生歸納,就是很好的練習模式。
台灣常「考試引導教學」,余光中建議,可透過考試來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簡潔的語法。如二○一一年國中基測國文科,就曾以「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為例,要考生辨正電視記者的文稿有哪些贅詞。
陸生表達與論述能力明顯比台灣學生強,景美女中國文老師陳嘉英分析,閱讀量大是主因之一,大陸各級學校均規定學生「漢字聽寫」及「默書」。
她建議,我教育部也應成立教材研發中心,訂出各級學校的閱讀量,並訓練教師改良教學。
許多學生在學時沒能學會口語表達,出社會後吃了虧,才回頭補救。
中央廣播電台導播王筱鳳在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劍潭華語文國語正音班教正音與聲音表達,因不少職場要求員工具備表達溝通能力,一些高階主管、業務、空服員也向她學正音、減少冗詞贅字、矯正口頭禪,增加職場競爭力。
王筱鳳舉例,要學生談談籃球明星林書豪,很多人說來說去,就只有「林書豪籃球打得好好,大家都好喜歡他,真的好酷喔」這幾句,缺乏修辭與語言素養。
公務員論述能力也很重要。在公務體系服務近廿年的黃姓公務員認為,應訓練基層公務員「旁聽」,學習傾聽主管發言,修正自己說話的錯誤習慣,並訓練在三分鐘內把政策說清楚、讓對方聽懂。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39254.shtml
看問題/別再「無意識」地說話
【2014/12/19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薛荷玉、林秀姿】 2014.12.19 03:20 am
從教育現場到電視媒體,公眾範疇到私人領域,當語言充斥冗詞贅字,將失去意義與功能。無意義的表述,也反映出現代人思考與批判能力的不足。無意識地吐出連串「無腦」句型,比不說話還糟。
許多台灣學生直到出國留遊學、打工度假,才赫然發現,當外國學生用簡單幾句話闡明自己主張時,我們為何只能辭不達意地喏喏幾句「還好」、「普通」、「沒差」?
要治療或預防語言癌上身,只被動地減少接受外界的傳染是不夠的,首先還是要強體健身。多閱讀、吸收美好的文字養分,是固源的根本。有「值得說」的內容,是把話說好的第一步。不偏食網路快餐、避開髒話及情緒暴力的餿水油,才能少吐「垃圾話」。
其次,要學習「有意識」地說話,將想法有效地轉化為話語,準確地傳達給他人。這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後天不斷地練習精進,且愈小開始練愈好。
面對日益嚴重的語言癌,要有積極的療法,先來場手術吧,再加上化療。剪去雜枝、去蕪存菁,才能煉出思考及話語中的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