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3000685-260109
社論 - 中韓FTA衝擊迫切 朝野無可迴避
2014年07月13日 04:09
中國時報 編輯部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訪問南韓,在和南韓總統朴槿惠進行高峰會後,雙方宣布將爭取在今年底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南韓是台灣在大陸市場最大競爭對手,雖然兩岸在2010年6月已簽署ECFA,但《兩岸服貿協議》及《兩岸貨貿協議》卻因政治因素延宕,眼見中韓FTA後來居上,國內產業界難免擔心,馬總統更表示「心急如焚」。經濟部公布中韓FTA對台灣產業影響評估,粗估將近四分之一出口大陸工業產品將受南韓威脅,總產值接近400億美元。如何有效因應中韓FTA的可能衝擊,已是朝野無可迴避的迫切課題。
中國大陸是南韓最大出口市場,占其出口總值達3成;大陸也是南韓主要對外投資地區及製造工廠,三星、LG及現代等知名企業早已在大陸廣設據點。在經貿利益考量下,去年南韓總統朴槿惠上任後,即大力推動韓中戰略夥伴關係,並將中韓FTA列為優先事項;大陸則基於制衡日本及美國考量,也以經濟讓利拉攏南韓,習近平訪韓更送上今年底前完成中韓FTA談判大禮,不僅有助南韓企業擴展大陸市場版圖,且更大幅提升南韓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戰略地位。兩者對台灣都構成有形和無形的威脅。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以及北京積極拉攏台商並在ECFA等兩岸協議對台灣大幅讓利,因而台灣在大陸市場占有先天優勢,但近年南韓急起直追,台韓出口大陸產品雷同度又極高,台灣優勢所剩無幾,一旦中韓FTA先於兩岸服貿、貨貿協議簽署,對台商在大陸市場版圖將構成極大威脅。據經濟部估計,2013年大陸自台灣進口工業產品共1563億美元,除近7成零關稅及已納入早收清單產品外,共計31%,490億美元工業產品仍須課徵關稅,其中和南韓產品重疊,可能因中韓FTA簽署而被南韓搶走的產品估計在2%-5.4%,約32-85億美元 ,衝擊相當可觀。
不過,實際衝擊仍須視未來中韓FTA達成協議內容而定。如已進行8回協商的《兩岸貨貿協議》,目前陷入僵局的是我方出口大陸主力產品、也是台韓主要競爭產品,包括:石化、工具機、汽車及面板等,因為這些產業是大陸重點扶植產業,北京基於保護大陸本地企業及考量和南韓、日本等亦正進行FTA談判,故在降稅談判上不願作出重大讓步。如果中韓FTA在此等產品降稅上亦未能突破,對台灣影響將大幅降低。
事實上,對台灣更具殺傷力的是中韓FTA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由美國主導並積極拉攏南韓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及由中國及東協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皆可能因中韓FTA提前達陣而加快談判步伐,預料有很大機會在2015年年底前達成協議。屆時台灣如果仍被排除在外,其影響及衝擊將難以估計。
在亞太FTA賽局中,面對中韓FTA加速進展,台灣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只有盡最大努力排除服貿及貨貿協議立法審查或談判的政治阻力。如果朝野能夠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審查程序及實質內容上坐下來好好協商,而非以選舉考量升高對立並導致立法空轉,則不難達成最終共識,也必然有助於服貿及貨貿協議的後續處理及談判進度。如果能夠趕在明年中以前達陣,中韓FTA的影響就可降至最小程度。所以,問題關鍵在於朝野究竟是以選舉或台灣競爭力作為考量?無論是朝野那一方願意先遞出橄欖枝,相信一定會得到多數民意支持,則服貿及貨貿協議的解套,絕非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也必須有面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阻力短期不易排除的另一手準備。台灣主力出口產業資通訊(ICT)業受惠於《資訊科技協定》(ITA)零關稅待遇,因而高達6成出口大陸工業產品免關稅,但資通訊業真正危機是轉型升級遲緩,遭遇南韓及大陸業者前後夾擊,如果政府和民間能共同致力提升資通訊業國際競爭力,則可大幅減輕FTA賽局的不利影響。再者,台灣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模式,導致和國內就業及薪資脫節,未來若能建立兼顧出口及內需的新經濟模式,也可降低對出口過度依賴的後遺症。
至於匯率政策對出口亦具關鍵影響力,如果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阻力難以排除,仿效日本,以台幣貶值抵消關稅障礙亦不失為可用工具,但台灣高度依賴能源及糧食進口,匯率亦影響進口物價穩定,因而台幣貶值是最終手段,不宜輕易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