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Ftw2 • 5:53 am
中華帝國的總產值全球獨高為時兩千年左右,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美國超越。
對外主權是否獨立屬於民族,內部政治是否民主屬於民權,人民吃飯香不香屬於民生。
林百里在賣弄無知,出於某種目的。可憐!可笑! ^@@^
另外,太陽餅愚民不過就是愚民,由刁民帶頭,陳長文看來也不敢得罪草包~~~ 哈哈哈哈哈哈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9000402-260109
天堂不撤守 - 樂見重新反思民主的價值
陳長文(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2014年05月19日 04:10
民主制度,是不是擁有顛撲不破的最高正當性?
最高正當性,聽起來艱澀,用郭台銘的話來說較易懂:「民主不能當飯吃!」
把這段「白話文」用「文言文」翻譯,就是,民主並不必然擁有最高正當性,民主是工具,是讓「人民有飯吃」的工具。也就是說,最高正當性不是民主,而是如何讓人民有飯吃,用文言文來說,就是創造人民的經濟福祉。
這句話,到了林百里董事長口中卻有不同的看法:「自由平等民主要當飯吃。」
民主能不能當飯吃?有幾個層次的意義要爬梳一下。
首先,民主和人民有飯吃二者,哪一個是目的?亦即何者有最高正當性?如果假定民主的正當性高於讓人民有飯吃,因為,民主就是人民作主,如果人民作主的結果是人民沒飯吃,那也是人民選擇的結果,這意謂「尊嚴」的價值,有選擇權的尊嚴。林百里的「民主要當飯吃」,即有這一層意義,將民主等價值視為最高正當性。
有尊嚴和有飯吃,何者重要?說起來,也沒標準答案。
若民主是最高正當性,那麼論題結束,民主是不可動搖的信仰,至於它能不能創造人民的經濟福址,並非首要關切。當然,如果民主能帶來人民有飯吃的附加效果,更好。
林百里的「民主要當飯吃」,也可能有另一層意義,認為民主與有飯吃二者不是誰大誰小的關係,兩者沒有矛盾,民主等於有飯吃,因此同時擁有最高正當性。
如果,讓人民有飯吃才是最高正當性,那麼,民主就是手段,而民主制度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民主是不是有助於人民有飯吃?或者,與其他政治體制相較,民主是不是較能讓人民有飯吃的制度?
站在比較的基準,有可能民主並不能保障人民有飯吃這個最高正當性,但若其他的制度會讓人民更沒飯吃,民主還是一個相對較佳的制度選項。
從人類歷經的各種政治實驗來看,就算不把民主當做最高正當性,而以讓人民有飯吃做為檢驗制度的最高正當性,民主似乎也還配稱「相對較佳的制度」。當然,這一點是筆者個人的主觀結論,也不是不可以挑戰,也許有人認為,中國大陸實行一黨專政(領導?)的政治體制,更能讓人民有飯吃。
不把民主理所當然的當成最高正當性,有好有壞,壞處是,會讓民主的內裡發生質疑的鏽蝕,對政局投入一定的不安。但好處是,保持制度的謙卑,有助於民主制度的內省,這也許有助於讓民主這個制度更健康。
畢竟,如果用科幻的眼光來看,今天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最好的制度,一百年後,還是不是最好的制度,誰說得準呢?
以太陽花學運而言,雖然筆者對學運帶來對代議民主的衝擊,深有疑慮,但如果拉遠時間來看,也許,太陽花學運也可視為台灣現存制度的一種「存疑」與「反省」。倘若,這樣的存疑與反省能帶來進步的話,倒也可以多些正面看待的空間。
甚至,從這個角度來說,郭台銘「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其實太陽花學運的隱涵的精神,是有類似的脈絡。
郭台銘,把有飯吃的正當性放得比民主高,太陽花呢?太陽花的訴求不是單一的,是反中、反程序不正義、反服貿以及青年對前途憂慮(另一種形式的「有飯吃」問題)的價值綜合,本於這些價值的綜合,太陽花衝撞的民主體制,就算不能用「打著民主反民主」批評太陽花,但至少顯示,太陽花認為他們的「價值綜合」,其正當性高於現在的民主體制。或者,他們否定現在的民主體制,可以稱為民主。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成為義務」這樣似是而非的口號。一部分的太陽花群眾,不認為現在的民主是民主。當然,現在的台灣的民主算不算民主?筆者認為算,但有人認為不算,這又是另一場辯論。
不論如何,如果要從正面的角度看太陽花學運。筆者覺得,這個運動至少是一個反思的起點,其所帶起的反思直搗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最高價值。不只是民主,還包括法治、市場經濟的邏輯。
筆者仍是民主價值的支持者,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願見這些過去所謂的「最高價值」從雲端走下來,被重新反思與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