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Ftw2 • 5:38 am
聯合報這幾年一直在鼓吹【大屋頂】,這是古早古早以前【一屋兩室,各執門匙】的另一個措辭,實質就是【邦聯】,【一中三憲】則為此【中華邦聯】主張中應有之內容。這些東西大家一直都心知肚明,不過【中華邦聯】這個詞最好再蘊釀幾年才讓它生出來這樣比較穩妥罷了~~~ ^@@^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5000439-260109
一中兩憲走向一中三憲
2014年05月05日 04:09
中國時報 張亞中(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朱衛東副所長最近在香港《中國評論》上撰寫〈對兩岸商簽和平協議相關重要問題的探討〉一文,提出若干觀點。
朱衛東認為,應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務實推進」,他認為「由於未來一個時期兩岸在處理所謂『中華民國』問題上無解,雙方應盡力迴避繞過這一問題,不作無謂的爭論而破壞氣氛、減弱互信。在理論和路徑處理上,應不糾纏、不拘泥於兩岸關係的『存量』,而著眼於用『增量』的思維加以解決」。
對於北京來說,1992年的「九二共識」有三個意涵,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一中不表」。朱衛東認為和平協議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立場,以及希望迴避「中華民國」地位問題,反映出他的論點仍然相同於目前大陸官方的立場。
朱文可能忽略了一點,國民黨在1992年時主張「一中各表」,那時主張「一中」並不是個問題,而20多年後的今天,經由李扁執政期間長期的政治操作,「一中」已經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隨著兩岸權力日益消長,台灣對大陸的恐懼日深,所謂的「統一」已經等同於「被統一」。北京如果想刻意迴避中華民國地位,而又要求台灣表態「反對台獨」,這可能是台灣朝野都難以接受的。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李義虎院長則是最近在《北京大學學報》提出一個更為解放思想的觀點,他認為兩岸關係應該秉持「存量不變、增量改革」。李義虎明確地表示,兩岸的「存量」就是兩岸宣示主權均包括對方的「兩憲」,即「一中兩憲」,亦即「一中」與「兩憲」並存。
李義虎的「存量不變」與朱衛東的「不拘泥於存量」,看似表述上不同,是因為兩人對「存量」主體概念不同所致。李義虎文章中的「存量」,指的是兩岸治權所憑藉的「憲法」,而朱衛東將「存量」視為有主權意涵的「國家」。
朱衛東認為,中華民國的憲法本身就有「反對台獨」的約束,因此台灣應該在和平協議中做此宣示,但是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只有當大陸願意接受中華民國的憲法時,台灣宣示反對台獨才有意義。在我看來,「接受分治」與「反對分離」應該是並存的。李義虎主張的「存量不變」的「存量」就是「接受分治」與「反對分離」的「一中兩憲」。
只侷限於「存量不變」,會造成兩岸永久維持現狀或永久「和平分立」,因此朱、李兩人都提到「增量」的思維。朱衛東文中所稱的往「和平統一」發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等建議,均是「增量」的內涵與方式。
誠如朱、李兩學者的看法,從「分治」要走上「統一」,需要一些政治安排,亦即「增量改革」。這些未來的創新與改革其實就是統合機制的建立。首先是以「一中兩憲」為基礎簽署和平協議,和平協議本身就是未來兩岸第三憲的基礎,兩岸可以在相關議題上建立超兩岸或跨兩岸的機制,「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即屬於此種統合機制。
「接受分治、反對分離」是兩岸的「存量」,「推動統合」是兩岸的「增量」;「一中兩憲」是兩岸的「存量」,「第三憲」與「兩岸統合」是兩岸的「增量」;和平協議就是在尊重確定兩岸「存量」基礎上的「增量」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