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音樂(+藝術)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4-3-15] 一輯壓縮檔音樂 — 20110207 — 曲目說明及評論(二). 希臘語歌
 瀏覽2,576|回應1推薦6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公孫刀湯㊣
tina2008
albert8888
雇貓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SCFtw2

.

https://city.udn.com/51173/5042597?raid=5046046#rep5046046
http://classic-blog.udn.com/SCFtw2/10294663

------------------------------------------------------------------
6~13是希臘歌,或者本來是希臘歌。
希臘地小人寡,人口一千一百多萬,流行音樂卻非同小可,在歐洲很有地位。
1925年,希臘誕生了Mikis Theodorakis和Manos Hatzidakis (Χατζιδάκις也常轉拚成Hadjidakis)。這兩個大號旋律天才是好朋友,都寫詩,也都作過很多電影音樂,他們在1960年代在希臘社會裡大力推進並普及了音樂帶希臘民族風的藝術歌,還讓本來不登大雅的撥弦樂器bouzouki成為希臘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1960年,Hatzidakis為希臘電影《Pote tin Kyriaki》寫了〈Ta paidia tou Peiraia〉的詞和曲,這首旋律新鮮靈巧輕快迷人的歌得到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這個曲調立刻被配上其他語言的譯詞或新詞被翻唱,全球大賣,英語版本是〈Never on Sunday〉。Theodorakis為1964年的希臘電影《Alexis Zorbas》(希臘人左巴)作曲,這一組樂曲 —– 照我的看法 —– 足以列名於有史以來最天才卓越的單人原創電影器樂榜單,也使1920年代初期才由從小亞細亞被迫遷回母國的希臘人潮帶進希臘的bouzouki傳名於全球。這兩個人共同開闢了希臘此後一直到1990年代與經濟全球化運動同步的流行音樂全球混同趨勢開始之前的大眾音樂的主流路向 —– 除了爵士樂和搖滾樂之外。
希臘還有一個國寶 —– Nana Mouskouri —– 生於1934年。Nana在雅典的音樂學院裡待了八年,準備以後要唱歌劇,結果因為課餘跑去唱美國爵士樂而被教授拒於年終考試的考堂之外。Hatzidakis發掘並提攜了這個小歌手。Nana後來以巴黎為根據地,在國際上主要以四種語言演唱:希臘語、法語、英語、德語,唱片總銷量在全球女歌手裡至今居冠。Nana法語純正流利,她出過兩張法國的民歌和中古歌曲的專輯,聲音美麗,藝術非常精采,是法國家庭裡常見的唱片,法國人闔家跟著她唱自己法國的民歌。她唱英語歌的成就至今被美國大眾和樂評人低估。Nana很會用不同的語言來滿足不同的聽眾,但是她從來沒有忘記她必須在外國聽眾面前唱希臘歌。
Theodorakis、Hatzidakis、Mouskouri這個等級的國寶在人口五六千萬以下的國家是難得出現的,而希臘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有三個。金字塔頂如此,金字塔的高度和底面積可以想見。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二十世紀的歌劇女神Maria Callas。卡拉絲的父母在1923年夏天從希臘移民到美國,卡拉絲在那一年年底生於紐約。1937年,由於夫妻失和,這個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回雅典。十三四歲的卡拉絲在雅典開始接受聲樂科班教育,這個奇才學生每天在學校裡待十個小時,在聲樂同學群體裡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原則。她的聲帶和發聲構造非常非常非常獨特(比Nana還獨特),她的音彩變化能力百年獨一,有專家說她的中音區音色既像雙簧管也像單簧管。卡拉絲唱戲劇/抒情/花腔女高音/次女高音 —– 樣樣一流,歌劇指揮大師賽拉芬(1878~1968)說:『這個女人能唱任何為女聲而寫的歌』。很多唱得很好的歌劇女高音盛裝上戲臺站著,像唱音樂會(我絕不因此而扣她們的分數,因為好音樂應該閉著眼睛用心靈去欣賞),卡拉絲會演戲,在戲臺上完全融入角色,掏心掏肺,唱出各種各樣的靈魂。簡言之,她跟別的女高音都不同,而且是非常不同 —– 真正的無可比較。
當然,卡拉絲的造就是歐洲美聲歌唱傳統的一部份,與希臘的大眾音樂沒有明顯的關係 —– 但是希臘的音樂文化為什麼這麼令人羨慕令人嫉妒?我想希臘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眾音樂之精采應該跟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與傳統多少有關。

6. La Mia Età {Tin Porta Anoigo To Vrady} (Mikis Theodorakis 曲. Milva 唱)
1979年以義大利語唱錄的希臘歌〈Την πόρτα ανοίγω το βράδυ〉= I open the door in the evening。1975年作曲於巴黎。Theodorakis最好的作品之一。演唱是絕品,Milva最好的演唱之一,可惜錄得不大好。
歌詞是希臘著名的左派詩人Τάσος Λειβαδίτης (1922~1988)寫的一首詩。很多Tasos Leivaditis的詩被作曲家拿去譜曲。
希臘語原詩有三段,所配的旋律相同,漢譯如下(無韻腳):
1. 傍晚,我打開門 / 把燈舉高 / 好讓世上受苦的人能看到 / 能過來找到同伴
2. 能找到一張晚飯桌 / 一個用來喝下哀傷的水罐子 / 站在我們身邊的是 / 痛苦 —– 我們在世上的兄弟
3. 能找到一個可以靠上去的角落 / 一張瞎子可以坐下來的凳子 / 在那裡,在我們談話的時候 / 基督會來跟我們作伴
Milva是個拼合而成的藝名(Maria+Ilva),她的出生證明上寫著Maria Ilva Biolcati。生於1939年,義大利歌手、舞臺演員、自豪的政治左派。1959年她在一場有七千多個人參賽的歌唱新人選拔賽中奪魁,1960年出了十張單曲,1961年出了單曲和EP共三十二張,就此成為1960年代義大利最紅的女歌手之一,後來受了一群“文化人”薰陶,歌藝經過重新鍛鍊,拓寬了曲目,有了更高的藝術造就。母語之外,她的德語歌錄音非常多。Milva此外也是日本人長期狂愛的外國歌手之一,2008年第二十六次到日本開演唱會。她曾經得到義大利、德國、和法國的榮譽勳位勳章,整個義大利演藝界至今僅此一人。Milva的天賦嗓音沉厚,強韌有力,低音本錢很好,然而音域寬,高音雄渾,大局風格熱情奔放,詮釋細膩,情緒張力強(許多舞臺演員唱歌有這個特色)。她唱歌有兩個面向:流俗大眾、文化素養高的人,對前者她餵搖滾,對後者她供應歐洲古典音樂範疇以外的有深度的作品。Milva早年唱搖滾嘶喊太兇,嗓子劣化很快,很可惜。

7+8+9是舞臺戲劇音樂,出自1962年在雅典演出的《Καισαρ Και Κλεοπατρα》。這是一部載歌載舞的喜劇,改編自蕭伯納1898年的劇本《Caesar and Cleopatra》。埃及豔后在血統上是希臘人,所以二十世紀的希臘文藝界會有興趣去玩這個劇本。這組配樂是歐洲古典輕音樂規格,十幾首曲子,有管弦樂有獨唱有合唱,都很短小,全部由Hatzidakis包辦 —– 包括所有的歌詞。
這是1962年戲劇演出的首錄,全長三十七分鐘,從頭到尾好聽。近幾十年來電影原聲軌(OST)在全球各地的唱片市場上都很紅火,作曲名家很多,但許多出自名家的名作 —– 作為脫離劇情和畫面的獨立的音樂作品 —– 仍然相當缺乏永恆性。Hatzidakis作的這部配樂首先吃虧在不是電影配樂,其次吃虧在不是音樂劇,然後吃虧在這不是大國產品。五十年過去了,唯一可以慶幸的是這個首錄版本在1994年出了CD —– 即便衹是音質很差的AAD~~~ ^_____^

7. 1962【Kaisar Kai Kleopatra】I Mitera Mou Itan Gata (Manos Hadjidakis 曲. Eugenia Syriotis 唱)
〈Η μητερα μου ηταν γατα〉= My mother was a cat。讓許多音符上上下下跑來跑去是Hatzidakis愛幹的事,別人這樣幹的結果是旋律十中八九過耳即忘,Hatzidakis這樣幹的結果是旋律十有五六新鮮迷人,這實在是天賦不同。
Ευγενία Συριώτη在音樂學院教鋼琴和聲樂,在聲樂方面專攻民歌,錄音很少,不過很受稱道 —– 曾觀千劍曾經滄海的人聽了這個錄音就知道了。

8. 1962【Kaisar Kai Kleopatra】O Neilos Einai Mia Pigi (Manos Hadjidakis 曲. Eugenia Syriotis 唱)
〈Ο Νειλοσ ειναι μια πηγη〉= The Nile is a source。這個曲調是短樂句抒情,寫得很有技巧。這是仿民歌旋律,作者自在隨心,產品新鮮流動悠然怡人,這部份屬於天才。
Evgenia Syrioti這兩個錄音的演唱風格讓我想到西班牙的國寶女高音Victoria de los Angeles。雖然學了義大利美聲的技巧,Syrioti用顫音非常克制,感覺得出來情況是能不用就不用。不用顫音是希臘人唱歌的傳統。顫音很華麗,能增加美感,能擴大情緒張力,唱歌不用顫音那麼就得在別的地方多下工夫,所以希臘歌手唱功好~~~ ^_____^

9. 1962【Kaisar Kai Kleopatra】To Tragoudi Tou Roufiou (Manos Hadjidakis 曲. Spyros Sakkas 唱)
〈Το τραγουδι του Ρουφιου〉= The songs of Rufus。關於Hatzidakis的旋律天才不再贅說。
Σπύρος Σακκάς生於1938年,是個國際知名的高男中音,首唱過很多現代音樂作品。這個錄音聲音美麗,熱情內蘊,表達細膩,高貴溫暖,聽著舒服極了,表現完全讓人滿意,我經常連續聽 —– 雖然我不知道他在唱什麼~~~ ^@@^

10. Kapoios Giortazei (Spyros Pappas 曲. Maria Farantouri + Lakis Pappas. 1965)
〈Κάποιοσ γιορτάζει〉= Someone is celebrating。作於1965年。這是同一年的首唱錄音,也是歌手Maria Farantouri的第一首商業錄音。
寫曲的Spyros Pappas (Σπυροσ Παππασ)、寫詞的Giannis Argyris (Γιαννησ Αργυρησ)、和唱低音的Lakis Pappas (Λακησ Παππασ)是一夥兒,在希臘大眾歌的“新浪潮運動”裡合作很多。Spyros寫曲。Giannis詞曲唱都來。Lakis以唱為主,也作曲。
歌詞有三段,旋律不同,漢譯如下(無韻腳):
{旋律1} 今夜仿佛是個夢,笑聲和歡愉被喚醒了 / 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慶祝 /『生日快樂』聽來像是已經活了一千年 / 每個人都在禱祝 / Lalalalalala… / Lalalalalala… /『生日快樂』聽來像是已經活了一千年 / 每個人都在禱祝
{旋律2} 我想我是在做夢 / 遙遠的低語 / 像是河流、 / 鳥兒、和天空在唱歌
{旋律3} 正在慶祝的人知道 / 記得要說什麼 / 有人在慶祝,平靜下來了 —– 我不在乎 / 有人在慶祝,但是我發現了自己
{間奏之後以上三段歌詞重唱一遍,重複『有人在慶祝,但是我發現了自己』之後結束}
Μαρία Φαραντούρη生於1947年,是Theodorakis的愛將(正如Nana是Hadjidakis的愛將),也是1989年到1993年的希臘國會裡的民選左派議員,在這個錄音裡是個音質非常純淨美麗然而演唱神采飛揚的十七八歲的抒情低音。1963年,Farantouri十六歲,是一個青少年合唱團的低音女聲聲部領唱,Theodorakis發掘了她。後來Farantouri跟著恩師涉入政治活動和社會運動很深。
Λάκης Παππάς生於1938年,Hadjidakis很拉拔他,經常找他唱新歌。這個人的嗓音實在稱不上美,不過唱功獨到。他在這個錄音裡應該衹是奉命陪唱,所以聽起來並不怎麼樣。
第一段旋律有奇氣。Farantouri的聲音太美,太獨特,像一朵初綻的黑玫瑰。alto風情一如soprano,這不是普通地稀罕。Theodorakis把Farantouri往傳統alto的方向塑造,我覺得這有些考慮欠週~~~ ^@@^
這個伴奏穠纖合度,編配高明老到,悅耳怡人,又完全不搶Farantouri的光彩,我非常欣賞。節拍樂器選得好,也用得好,聲音不過乾也不過潤,溫和,文雅,飽滿,平穩,堅定,清楚,不擾人,像一頁行距適中的細明體。

11. S' Agapo (Stavros Kougioumtzis 曲. Anna Vissi 唱. 1974)
〈Σ' αγαπω〉= I love you。作於1974年。
作詞者是詩人Ακος Δασκαλοπουλος (1927~1998)。Akos Daskalopoulos也寫過很多歌詞。
作曲者Σταύρος Κουγιουμτζής (1932~2005)是希臘的大眾音樂界最好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除了畫豆芽,他也寫過不少品質很好的歌詞 —– 給自己用。Kougioumtzis十五歲進音樂學院學鋼琴,1952年到夜總會彈鋼琴謀生,1960年才開始寫曲子。1920年代初期,希土戰爭以及希土兩國在戰後簽訂的人口交換協定迫使所有的世居小亞細亞的希臘人遷回希臘,這股人潮(至少有一百三十萬人)帶進了他們自己的受土耳其的阿拉伯風音樂影響很深的音樂,這些音樂後來在希臘的港口城市以及雅典很有勢力,Kougioumtzis也寫這種帶阿拉伯味的旋律。他的歌的歌詞經常關注窮人。這個人個性沉靜、內向、腼腆,不喜歡在媒體上曝光。他栽培過好幾個初出茅廬 —– 後來非常發達 —– 的歌手,Anna Vissi是其中的一個。
Αννα Βισση於1957年生於塞浦路斯,從小學鋼琴和跳舞,也常到處唱歌表演,十三歲已經小有名聲。1973年,Vissi全家為了Anna在歌唱方面的發展而移居雅典。Anna在雅典上完高中,進了雅典大學。1974年,Kougioumtzis為Anna寫歌出第一張單曲,她錄這首歌的時候衹有十七歲。
就這個錄音而言,Vissi的聲音本錢非常好,發聲自然,飽滿潤澤,帶一點鼻音(在鼻音聲母的時候特別明顯),屬於一種恰到好處的不鬆不緊不軟不硬不亮不暗,好處佔全,像樂器,加上人聲遠強於樂器的控制潛力和變化潛力,這個發聲器像是樂器與人聲的混合體,雲鬢花顏,麗質天生,在音樂表達上(不是說表達唱詞的意思)全局平和,波動不大,然而細節經營動人心弦(比如在音符持續中不動聲色地加大力道),顫音輕搖,不染不妖,說不出來地醉人 —– 能醉男人。遺憾的是 —– 這個不尋常中的不尋常一下子就不見了,Vissi後來的聲音趨於平凡,唱法趨於單調(快歌/慢歌的差別與演唱是否平淡寡味無關,一個氣氛濃烈的快歌演唱經常衹是重鹹),這跟個人取向有關,也有時代因素,在聲音方面我想可能還有別的原因。
歌詞漢譯(無韻腳)及詞曲結構如下:
(前奏) {旋律A + 詞1} 啊!我的鴿子,別匆忙跑開! / 過來從我的手裡喝水!
{旋律B + 詞2} 今天夜裡我會睡不著 / 我會醒著,再咀嚼 / 我的傷痛,我的傷痛,我的傷痛(Pos pono, pos pono, pos pono,意為how I hurt) / 你的笑聲塗染著 / 分手的腳步 /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S’ agapo, s’ agapo, s’ agapo)
(間奏) {旋律A + 詞3} 我的心被刀子切開了 / 沒有人知道每個夜裡我是怎麼過的
{旋律B + 詞4} 每個夜晚,每個早晨 / 我的生命在縮小 / 真痛苦啊!真痛苦啊!真痛苦啊!(Pos pono, pos pono, pos pono) / 你的笑聲仿佛拖回了 / 分手的腳步 /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S’ agapo, s’ agapo, s’ agapo)
(間奏) {旋律B + 詞2}
前奏一開始是一個勾人遠引的bouzouki長樂句,鋼琴叮叮咚咚如珠落玉盤。這個前奏有自己的旋律,是整體音樂的重要成份,完全不能替換或改動。或者說,人聲衹是整體音樂的一部份 —– 不過當然是最重要的一部份。關於“她在唱什麼”,你衹需要知道第一、這是一首失戀歌,第二、sa-ga-po這三個音節等於I-love-you。[其實,從“聲音的藝術”這個角度來看,你完全不知道她在唱什麼你也沒有任何損失,因為音樂不需要語言,歌詞是優惠 —– 多給的好處。]酒當然是醉人的,不是人自醉。她唱著她的心碎,你在這裡陶醉,這不大道德,但是全部的樂音都是美酒,涓滴成流,你喝不醉是不對的~~~ ^@@^

第12首歌是希臘大眾歌的“新浪潮運動”—– 就是一堆年青人開始抱著吉他彈唱自己或者同伴寫詞作曲的歌 —– 的典型產品。
臺灣的“校園歌曲運動”始於1975年,希臘早,開始於1960年代中期,延續了大約十年。這類大同小異的音樂運動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發生過(共產黨國家很晚),當然都受美國影響(Bob Dylan之類),也都植基於本國國民音樂教育裡的歐洲音樂文化傳統(〈野玫瑰〉、〈Auld Lang Syne〉、〈Santa Lucia〉之類),不過也都多少沿用了本文化的音樂傳統,而且各地有自己當時的主流大眾音樂背景,在興起上也可能摻雜了本社會其他方面的獨特因素。這些歌的詞和曲比學院藝術歌接近大眾,比流行歌清新,詞曲的精緻程度大致適合一般大學生,但是和聲和伴奏通常比較簡單。在文化和娛樂的意義上,這類音樂運動的興起是合情合理的: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沒有山野,沒有農作,家門前沒有小河,臭水溝裡沒有白鵝昂頭唱清歌,現代化的郎妹歌當然就成為城市流行歌的淹沒性主流,最後職業創作者供應的爛情歌太多了,很多人覺得呼吸困難。作為銅幣的另一面 —– 以商業為主的那一面,這類歌曲(器樂曲通常欠奉)在創作和表演上的業餘性或給人的業餘感使得這種製造音樂的模式很難長期興旺 —– 不過職業表演者自作自唱這種事從二十世紀初商業大眾歌興起以來在很多音樂文化裡一直都有。坐龍廷的皇帝仍然奉天承運,叛徒受招安,成了官軍,這是遲早的事,除非你洗手歸隱。而且人是要吃飯的,收入多多益善,何況有些人本來就是職業歌手。不管怎樣,這類“新音樂運動”為地球人的音樂文化留下了很多精采的作品。

12. Ta Paidia Ton Eikosi Kai Eikosiena (Arleta 詞+曲+唱+吉他. 1968)
〈Τα παιδιά των είκοσι και είκοσιένα〉= Kids of twenty and twenty-one。作者有感,發為詞曲,自己唱自己伴奏,事在1968年。
Αρλετα是Ariadni-Nikoleta Tsapra (Αριάδνη-Νικολέτα Τσάπρα)的藝名,Ariadni開頭的Ar加上Nikoleta的後一半leta就成了Arleta。生於1945年,雅典藝術學院碩士,學的是畫畫。1966年出第一張專輯,彈著吉他輕唱。1967年第一次唱錄自己作的歌,但她兩三年之後成名主要靠的是唱別人寫的歌。1969年她出了一張專輯,全部是Hatzidakis的老旋律(作曲家時年四十四歲,臺灣至今沒有這種文化)。雖然如此,Arleta是希臘大眾歌的“新浪潮運動”的健將之一,有年紀的希臘人聽到Arleta這個名字就會立刻聯想到這個音樂運動。
希臘的新浪潮運動的作曲者筆下的旋律流暢自在,以溫柔抒情為主,他們最好的作品的共同特色或許是有靈氣有味道。Arleta頗有幾分創作旋律的能力,不過作品不多,她在希臘的聲名八九成在唱歌方面,至今被公認為新浪潮運動中最好的歌手之一。她的嗓音本錢以職業抒情歌手而言或許並不出眾,但是她唱得好。她是個柔煦善感的低音,幽幽輕唱,以情運聲,圓轉穩練,細緻自然,毫無俗氣,通常不用顫音(不用顫音是希臘古老的民族傳統),滑音用得很有特色,輕音(不是說假音)用得講究,情感深而不黏,格調高,韻味濃,耐聽。她的聲音和唱法一貫,從一開始就這樣。夜裡,面對面坐著,她唱給你聽。
這首歌的旋律很簡單,算是“小歌”,然而寫得非常工巧,堪為典範。音域從la到高八度的la,在一般人(男或女)的音域內取音,八句成四組,句子都不長,句頭不是mi就是re,然後先同音重複兩次(配合歌詞的音節數允許小變動)再繼續,這樣就建立了整個旋律中正平和而且平易近人的基調。詳細情況是:第一句和第二句都用mi,第三句和第四句都用re,五六兩句全句相同(即第五句重複一次),都用re,第七句用mi,第八句用re,非常工整。第一句後半往下,第二句後半往上,三四兩句也這樣,五六兩句的後半是低一個全音(就是用do)重複前半,第七句上揚到全曲最高音之後往下,第八句跟第三句衹有中間一個音不一樣,整個旋律的結束音(也是第八句的結束音)是全曲的最低音(前面已經出現過兩次:第一句末、第三句末),這裡的重點是:一、每一句的中間都拖了一下,造成沉吟。二、第一句後半在沉吟後往下第二句後半在沉吟後往上但兩句前半相同這樣可以營造情緒波動,過程不瘟不火。三、三四兩句如法炮製,效果加強,仿佛『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五六兩句內部單調,而且兩句還相同,這是繞室盤旋,心緒有些低沉。五、最後兩句完美地 —– 不管是在音樂上還是在情緒上 —– 總結了前面三組樂句。最後,作為以上分析的結尾,相似的樂句裡的一些小變化使整個旋律在工整中不至於給人單調和匠氣的感覺。
這個旋律著重mi和la的程度超過很多有名的俄國旋律,但是不帶俄國味,這跟樂句內部明顯的“節奏型”有關,也跟沒有用八度大跳有關(事實上旋律的進行非常柔和),最後整個旋律衹是淡淡輕愁,如小小閨怨,如無可奈何花落去,既不沉雄也不憂傷,情味完全不同。
歌詞有三段,旋律相同,漢譯如下(無韻腳):
1. 二十歲二十一歲的小孩 / 他們的心在 / —– 在大部份時間裡 —– / 胸膛之外 / 在樹上 / 以憤怒和害怕看著世界
2. 小孩剛失去 / —– 不過兩天前 —– / 對玩樂的胃口 / 還興致盎然地玩著 / —– 在睡夢裡 —– / 洋娃娃和木頭 / 搖搖馬
3. 二十歲二十一歲的小孩 / 他們求索能在五分鐘之內學到 / 怎麼贏得人生 / 怎麼承擔愛情 / 怎麼贏得人生 / 怎麼承擔愛情
小孩一轉眼就長大了,但是沒有準備好怎麼投身於成人世界的艱困和豐美。歌詞很簡單,二十三歲的旁觀者表達了同情~~~ 還是自白? ^_____^
Arleta彈吉他的本領在全世界這種“新音樂運動”中的女歌手裡算是過得去,不過一個歌手會不會玩樂器應該完全在賞樂者的思慮之外,因為唱歌 —– 作為一種藝術實踐 —– 應該全心投入,嘴裡唱著歌兩隻手還要兼顧彈吉他必然分神,必然影響唱歌。歌手邊彈邊唱衹是一種有視覺吸引力的表演樣式,這種風氣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不應該被鼓勵。

13. As'to To Kheraki Sou (Kostas Kapnisis 曲. D.Mouzas+L.Lignos+A.Vougiouklaki 唱. 1964)
〈Άστο το χεράκι σου〉= I put it in your hand。出自1964年的希臘電影《Το δόλωμα》= To doloma = The bait。編劇兼導演Alekos Sakellarios (Αλέκος Σακελλάριος)作詞,Kostas Kapnisis作曲。
這是唱片公司在同一年找兩個電影原唱男聲和電影女主角錄的音,並不是銀幕原聲。銀幕原聲衹是兩個男聲,歌詞也衹有四段。這個錄音的歌詞有八段,這是穿插加句膨脹出來的。
Κώστας Καπνίσης (1920~2007)是希臘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之一,也是個有名的輕音樂鋼琴家。鋼琴科班出身,在學校裡上過作曲課,1941年進廣播電臺專職創作輕管絃樂曲,1951年開始創作電影音樂。Kapnisis承擔過的電影超過一百部,此外也寫舞臺劇配樂、音樂劇、和流行歌,還經常替人編曲。他的旋律風格和配器風格與眾不同,自成一家,很受好評。
Δημήτρης Μουζάς (Dimitris Mouzas)與Λευτέρης Λιγνός (Levteris Lignos)是一對長期合作的二重唱搭檔 —– Μουζάς & Λιγνός。兩個人都彈吉他。這首歌的這兩個錄音似乎是他們最讓希臘同胞懷念的作品。
Αλίκη Βουγιουκλάκη (1934~1996)是1950到60年代的希臘的電影紅星,唱歌也很受歡迎,喜劇電影演得多,是希臘當年的女明星裡最有名的大眾情人。Aliki的父親在德軍佔領下做縣長,被抗德地下組織當作希臘奸給制裁掉了。Aliki在學校裡喜歡演戲,就在校外上演員訓練班,不到二十歲就竄紅。1970年,希臘人拍了一部二戰抗德電影《Υπολοχαγός Νατάσσα》(Ypolokhagos Natassa = Lieutenant Natassa),Aliki飾演為國奉獻的女主角。這部電影的售票張數在希臘維持了將近三十年的榜首。《娜達莎中尉》當年在臺灣上演的時候很轟動,大家都去看,我也去了,影片給我的印象很深。
旋律有兩段,第二段是俄羅斯民族風味,不過作者在尾巴把這個走勢拉回來了。Kapnisis在1963年去蘇聯參加音樂節活動,人氣很高。這首歌作於1964年,俄國經驗應該有影響。
歌詞漢譯如下(無韻腳):
{男A, 旋律1a} 我們是從早上開始的 / 現在中午了 / 我把它放在你的手裡 / 你能保存它嗎?
{男A, 旋律1b} 暮色會來臨 —– / 帶著第一顆星星 / 我們是從早上開始的 / 現在中午了
{男A+男B, 旋律2} 繼續到今天下午 / 路途夠長了 / 任何別的東西 —– 我的愛人 / —– 現在我不要求
{男A+男B, 旋律2} 讓你的手 —– / 那隻小手 / 我把它放在你的手裡 / 你能保存它嗎?
(間奏) {女, 旋律1a} 現在天色黑了 / 握緊我的手 / 現在更難 / 找路
{女, 旋律1b} 在雲裡消失了 —– / 那顆小星星 / 現在天色黑了 / 握緊我的手
{女+男B, 旋律2} 別在意光 / 愈來愈暗 / 走在我身邊 —– / 在我往前走的時候
{女+男B, 旋律2} 讓你的手 —– / 那隻小手 / 我把它放在你的手裡 / 你能保存它嗎?
歌詞說不盡地溫柔懇摯,演唱如之。 —– 不過銀幕原聲唱得更動人一點,和聲表現也更好。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064830
 回應文章
希臘簡史
推薦6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公孫刀湯㊣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albert8888
雇貓
SCFtw2
tina2008

.

我在貼出於2014-3-15的〈一輯壓縮檔音樂 — 20110207 — 曲目說明及評論(二). 希臘語歌〉這則帖子裡說:『我想希臘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眾音樂之精采應該跟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與傳統多少有關。』以下我說說希臘簡史。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這有地理上的原因。希臘半島的地理位置就在亞洲西南部的文化力和武力進入歐洲的門口,這些亞洲人從希臘半島進巴爾幹再往西,這是幾萬年以來的常態。

愛琴海上星羅棋布的小島上四千五百年前的文化製造了“現代感”十足的石雕。克里特島上三千八百年前的文化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他們的彩色壁畫令現代人驚艷讚歎。

三千四百多年前,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人攻佔了克里特島,他們隨即改造了這個文明的文字,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 希臘語。邁錫尼人後來在特洛伊城外製造了那隻有名的木馬。邁錫尼文明毀敗消失於三千一百年前,主要的原因至今不清楚。希臘半島上的人口此後逐漸變成以另一波南下的希臘語部族為主體,這一批人在兩千七百多年前把邁錫尼人的文字改造成希臘字母。

大約三百年之後 —– 在西元前469年 —– 蘇格拉底誕生了。西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大帝誕生了。大約兩百年之後,在西元前168年,希臘的政軍力量被羅馬徹底消滅,但希臘文化仍然主宰東地中海地區。

西元330年,羅馬人在古希臘的殖民城市拜占庭建成了新首都“新羅馬”,這就是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滅亡於西元476年,此後東羅馬帝國與它的拉丁文化的根愈來愈遠,向在地的希臘文化愈走愈近。七世紀的時候,希臘語被指定為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取代了拉丁語。希臘語是君士坦丁堡城裡從皇帝到乞丐的共同日常用語,情況像是這個帝國在替希臘人發展希臘文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鄂圖曼突厥帝國,東地中海地區的希臘人從此全部成為二等公民(伊斯坦堡的希臘人處境比較好)。1821年,希臘人發起獨立戰爭。英法俄三國出兵幫蘇格拉底、柏拉圖、阿里斯多德、歐幾里得、阿基米德、和拜占庭文化的後代,土耳其人抵敵不過。1832年,土耳其承認希臘獨立,英法俄三國為希臘人建立了希臘王國。從希臘亡於羅馬開始,整整兩千年(168+1832)過去了。

以上是有所取捨的希臘簡史。

希臘半島山多平地少,農牧之外非常依賴海上貿易,情況自古如此,因此希臘半島與亞洲西南部地區的文化交流向來密切,而且希臘人往海外移民向來是常態。在邁錫尼時代,希臘人的殖民城市已經遍佈於小亞細亞沿海(愛琴海對岸的特洛伊城就是其中之一),往西到伊比利半島,往南到北非,這個情況持續到拜占庭帝國時代。

小提琴是義大利人弄出來的,這種樂器乃是改造自重要的拜占庭樂器lyra,而lyra又可以說是重要的阿拉伯樂器rebab的一個變體。當然,弓弦樂器是中亞的遊牧民族發明的。希臘今天最有名的民族樂器bouzouki是二十世紀初從小亞細亞遷回希臘的希臘人帶進來的,這是那些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玩的樂器,它的曾祖父是五千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人玩的樂器。這個曾祖父在兩千多年前進了希臘,成為pandoura。到了拜占庭時代,pandoura的新版本叫做tambouras。tambouras在世居小亞細亞的希臘人手上變成bouzouki。

外來樂器被普遍採用這種事包括了演奏技巧、樂器製造技術、曲目、曲式、調式、音階、甚至音樂審美的傳遞,鄂圖曼土耳其人四百年的統治必然在希臘半島上造成阿拉伯音樂的滲透 —– 由回教國家土耳其轉手,至少現代的希臘歌手唱歌細膩和希臘樂師本領高強這兩點我想應該曾經得益於阿拉伯世界的音樂文化。

以上寫於2014年三月。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5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