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3.html
求其生不可得 法官天人交戰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林偉信、王己由、陳志賢、蕭博文/台北報導】
死罪難逃?▲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2006年發起「廢除死刑祈福靜走」活動,聯盟成員將寫有廢死的白紙與紙鶴放在法務部門前花圃。(本報資料照片/季志翔、陳信翰攝)
由於我國刑法仍保有死刑制度,職司審判的法官,在論罪科刑時,處在權衡人權保障與彰顯國法尊嚴的兩難下,天人交戰。最高法院審判長謝俊雄年初將殘忍弒父的凶手陳昱安判死定讞時,感嘆地說,這是「痛苦的決定」。
法官是人不是神 痛苦的決定
一名刑庭法官表示,「法官是人,不是神,但卻要擔任神的角色,用法律剝奪一個人的生命,這是何其艱難的抉擇!」他的心聲反應了許多法官在判生、判死間的內心煎熬。
備受爭議的男童王昊遭灌毒虐殺案,一審法官孫正華將主嫌劉金龍判死;她事後坦言,目前的刑事訴訟制度「重被告,輕視被害人」,已產生失衡現象,對廣大的善良民眾而言不是好事;她在審理過程中,目睹被告一再主張自己的人權,卻對犯行沒有絲毫悔意,看不到有一絲心性的悲憫、人性應有的同理心,才決定將被告判死,以彰顯正義。
二審判死上訴案 改公開辯論
對死刑的裁判,法院採日趨嚴格的標準,要求妥適審判;最高法院院長楊鼎章在去年與終審法官一致決定,為了落實兩國際公約「非最嚴重的犯罪」不得處以極刑的精神,決議對二審判死上訴案件一律改採公開辯論審理。
新制實施後,三件死刑上訴案,最高法院分別有撤銷發回更審、改判無期徒刑、判死確定,三種不同的判決;最高法院一位庭長指出,對死刑的存廢,法官們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但依法論法,在死刑尚未修法廢除前,經量刑辯論,如已達「最嚴重的犯罪」,法院仍應依法裁判,做出死刑的裁判,這是無法逃避的課題。
不過,由於馬英九總統已簽署國際人權公約,該兩公約具有國內法效力,但法界實務人士對公約「法的位階」,卻存在二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公約的內容應凌駕刑法,國際公約的精神是廢除死刑,那法院就不能做出死刑的裁判;但也有不同意見指出,兩公約與一般法律同一位階,目前刑法仍有死刑,在尚未修法前,法官不能無視其存在,逾越立法權,拒絕判死、恣意裁判。
死刑存廢爭議多 標準應從嚴
「改革最高法院聯盟」的台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孟皇說,死刑存廢在國內屢有爭議,但基於對生命法益的尊重,至少在審判上應採更嚴格標準;他表示,死刑犯是否真的已有「求其生而不可得」的情狀,應在法庭公開、直接審理,使公眾得以檢驗司法有無依法審判,藉此省思死刑是否殘忍、有無遭到濫用,至少是現階段法院應該、必須做的事。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6.html
政府態度猶豫 廢死聯盟轟玩假的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林偉信、王己由、陳志賢、蕭博文/台北報導】
法務部去年底再度執行死刑,槍決了六個死刑犯,九名學者、人權人士憤而退出法務部「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更是痛批政府「玩假的」,對廢死態度搖擺不定,欺騙社會大眾。
去年十二月執行六名死刑犯的槍聲響起,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賴中強、律師顧立雄、輔大法律系教授吳志光、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廖福特、媒體人楊憲宏、教授陳運財、謝如媛、周志杰及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等九人,因為對馬英九總統一方面聲稱要與國際人權接軌,一方面卻持續槍決死刑犯的不滿,一起退出小組。
林欣怡說,政府再度執行死刑的三個月後,國際獨立專家團受邀來台,審查政府實施國際人權公約的狀況,國際人權專家一致認為,台灣日前執行的三次死刑,都違反了國際公約,呼籲政府立即暫緩執行死刑;但包括法務部的出席代表,連該不該再槍決死刑犯都猶豫不決,面對國際人權專家詢問,台灣停止執行死刑有無困難?滯礙難行之處有哪些?竟面面相覷,無法回答;由此可見,政府宣稱的逐步廢除死刑,根本沒有政策目標,一味地取決民意動向,採觀望的態度,難以讓人信服。
林欣怡表示,根據聯合國人權組職的決議,簽署國際公約的國家應立即停止執行死刑;台灣目前應暫緩死刑執行,以有效、誠摰的做法,找出合理、合宜的替代方案,廢除死刑,否則讓台灣符合「國際人權」的口號,只是空談。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5.html
憂心治安 法部民調76%反廢死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王己由、陳志賢、林偉信、蕭博文/台北報導】
法務部去年一項死刑議題民調,有超過七成六的民眾反對「暫停執行死刑」、中正大學今年初的民調,更顯示民眾反對廢除比例超過九成。因此,廢死議題在台灣仍然是一條漫長、遙遠的道路。
面對廢死爭議,法務部去年七月曾委託精湛民意調查顧問公司進行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同死刑存在,反對暫停執行死刑。
今年初,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也完成一項民調,指民眾反對廢除死刑比例高達九一.七%,顯示大多數民眾不贊成廢死。
法務部民調顯示,七六.七%受訪者不贊成廢死,即使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之無期徒刑,仍有 五六.五%反對廢除死刑。
另七六.二%民眾對於目前已經判決確定,而已經無法再提非常上訴的死刑案件,贊成應該還要執行死刑。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4.html
苦主心聲:死刑 減少更多人受害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林偉信、李坤建、趙麗妍/綜合報導】
死刑犯的權益要維護,但誰能體會被害人家屬的痛苦煎熬?被綁架撕票的學童陸正的父親陸晉德,籲政府不要被主張廢死的人權團體影響,最好全部的死刑犯一起槍決,對死者家屬有交代,也讓死刑犯不必再痛苦。
陸晉德說,殺害兒子的凶手邱和順,雖然已被判了死刑,法務部卻遲遲不批准死刑執行令,他等待了廿多年歲月,才等到邱和順被判死刑,雖然法務部最近批准了幾個死刑犯槍決,但就是沒有邱和順,「難道又要讓我再一次漫長等待?」
對於民間司改會痛批最高法院審理陸正案草率速斷、草菅人命及主張廢死的人權團體一再給政府施壓。陸晉德痛罵說,「這些都是鬼扯!」很多人只想到凶手的權益,卻不曉得被害人家屬心情的煎熬,執行死刑是為減少更多人受害。
豐原分局偵查隊員蘇憲丕在攻堅行動中,遭歹徒鄭性澤槍擊喪命,鄭因殺人罪在九十五年被判死刑定讞。
蘇憲丕殉職後遺留一雙兒女,丈夫的驟然離世,對蘇妻造成莫大打擊,但為孩子她堅強打起精神;豐原警分局特地在分局中安排一個工作給蘇妻,收入不高,但尚能提供穩定生活。
突遭巨變,蘇妻個性也隨之轉變!分局同事指出,蘇妻平日不與人交談,有時一天說不到五句話,且她行事低調,對外絕口不提家事,為的是讓孩子能在健康的環境成長。
十年來,蘇妻幾乎封閉自己!但是,鄭家人卻不時找上門來,透過立委、議員甚至是慈善團體,不斷的向蘇妻喊話,要求她原諒鄭;每每都讓蘇妻再次憶起那撕心裂肺的痛。此後,蘇妻對外均稱「當時情況我又不知道,不要再來問我了。」
被虐致死的三歲男童王昊的姑姑王薇君同時也是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發言人,她沉痛表示,凶嫌犯後總是主張人權,但他們犯法時,曾有想過這些幼小無助的生命何其無辜?雖死刑只能治標,但在未治本前,應依法執行死刑,避免更多孩子被殘害。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8.html
人權公約締約國 照樣執行死刑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蕭博文、王己由、陳志賢、林偉信/台北報導】
我國甫完成批准國際兩人權公約並審核人權報告的重要人權里程碑,其中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於死刑的規定更成為支持廢死者討論焦點。檢視近年執行死刑的國家,可發現伊朗、美國、越南、白俄羅斯等十三國都是公政公約締約國,締約國之一的日本更在上月處決三死囚犯。
被視為國際人權標準基石的公政公約在一九六六年於聯合國大會通過,並於一九七六年三月正式生效。根據聯合國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公政公約全球因簽署、加入、繼承的締約國共有一百六十七國,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日本等國。
我國曾在一九七六年簽署兩公約,但直至二○○九年才由總統馬英九完成批准程序,同年送交批准書由聯合國秘書長處存放被依非會員國婉拒,因此未列入締約國之一;但我仍依公約規定提出人權報告,並邀請國際人權專家來台審查,為我國人權新頁。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二○一一年全球死刑報告統計,二○一一年包括中國大陸、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美國及我國共廿國執行死刑,其中以中國大陸處死一千人為最多。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56/112013032100487.html
民意vs.人權壓力 兩難
2013-03-21 01:22 中國時報 【王己由、陳志賢、林偉信、蕭博文/特稿】
法務部最近主辦「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十名來自各國的人權專家發表結論性意見時,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院國際法與人權教授Manfred Nowak呼籲我國政府暫停死刑執行以表達廢除死刑的決心,國際人權專家的呼籲,讓死刑執行的議題再度躍上檯面。
自民國九十五年後,台灣曾四年多未曾執行死刑,直到檢察總長黃世銘九十九年在立法院接受提名審查時,一席「已判決定讞的死刑犯,應該要執行」、「如不執行,就是不尊重司法」的言論挑起了暫緩執行死刑適法性的爭論。
就法論法,暫停死刑執行,並沒有任何法源依據,目前司法實務上,除仰賴個案承審法官在科刑裁判時,減少死刑使用外,也有因死刑犯藉提起再審、非常上訴或釋憲的方式達到拖延死刑的執行,另外,也可由具有執行權限的法務部長以不簽署死刑執行令方式消極達成或規避死刑執行。
死刑,是我國刑罰五種主刑之一。這些年來,廢死在人權、法律等各界人士鼓吹以及國際人權團體關切下,已在國內形成一股運動,受到總統批准兩公約生效影響下,更讓廢死達到高峰。
但社會上反對廢死的聲音居高不下,每逢發生影響重大治安事件,反廢死民意就高漲,今年初受幾件殘忍命案影響,更達到前所未見的九成一以上民調數據,不贊成廢死。
民意的反映,可預料以廢死為終極目標的法務部推動終極廢死勢必舉步維艱。在死刑未廢下,死刑還要不要執行?答案可想而知。累積的五十五名死刑犯,只要不執行,在刑罰主刑仍有死刑、法院又繼續判決死刑下,死刑犯只會愈來愈多,這也會產生判死可不執行、其他刑罰得執行的不公現象。
如執行死刑,國際壓力又會接踵而來,死刑執行與否讓法務部左右為難,死刑執行卻陷入有法未依法行政困境,如何不失民心,政府得正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