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830.shtml
觀察站/美歐聯手抗陸 必走的路
【2013/02/15 聯合報】【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 2013.02.15 03:13 am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與歐盟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TTIP)」談判,除了意在提振景氣與增加就業的經濟意涵,從戰略層次上,也希望透過美國和歐盟兩大經濟體的結合,因應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以確保全球地位。
美國的外貿策略隨著時間演變不斷調整,在一九九○年代,美國有能力主導全球貿易,著重多邊貿易機制的談判,一九九四年成立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就是時代產物。不過,歷經二○○六年的世貿組織多哈談判中止、反全球化浪潮等衝擊,美國轉向建構雙邊與區域組織,除了與哥倫比亞、阿曼、秘魯、南韓等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自二○○九年起,也積極參與推動「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
歐洲早在九○年代就拋出「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TAFTA)」構想,但美國反應冷淡。如今美國經濟大不如前,歐洲債務陰影揮之不去,美歐在面臨亞洲新興國家崛起的現實,以及中日韓洽簽FTA、東協國家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區域經貿整合趨勢下,攜手合作成為一條非走不可的路;也唯有美國和歐盟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結合,才能在全球經貿場域持續掌握主導權。
對美歐而言,TTIP只要談判成功,可帶動彼此的經濟成長與就業;此外,歐盟不論是已完成或洽簽中的雙邊FTA,很多是TPP的準成員國,未來如果TPP能和TTIP整合,印度、巴西和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將面臨不得不參與的壓力。
長遠來看,美歐經濟整合不但可以帶動彼此經濟成長,戰略上更可確保彼此在全球經濟上的領導地位,反擊大陸「分而擊之」的經貿策略,而不是等著讓西方衰敗的預言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