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社會+經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06-6-20] 中華民國在臺灣盛極而衰的過程
 瀏覽44,611|回應117推薦1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龍女CHANG, HSIU-FEN
文俠隱
亓官先生
公孫刀湯㊣
旺來財經-呂代書
albert8888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tina2008
雇貓
SCFtw2

.

https://city.udn.com/50971/1586822?raid=1726517#rep1726517
【落後國家】[2006-6-20] 中華民國在臺灣盛極而衰的過程
發表地點: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
發表時間:2006/06/20 13:15

----------------------------------------------------------------------

羅馬帝國的衰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盛極而衰。立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的衰敗始於國民黨政府開放黨禁報禁之時。

政府在政治競爭上放手,那就是開放自由組黨,黨禁開了,社會力自由了,則無禁不可開。搞政黨在某個意義上是做無本生意,而且成廢興衰由選票立時決定,但是社會力在其他方面的自由施展卻不那麼簡單。新辦大眾傳媒、新辦大學、和新辦銀行當時如風起雲湧,每一家的本錢都至少以億計,分別為臺灣社會的文化、教育、和經濟展開新局,社會經濟力大量投資在這裡,但是爛攤子的結局早在李登輝十二年執政結束之前的那幾年之內業已清楚顯現。大眾傳媒招進了一大堆不合格的記者和播音員(所謂的“主播”和“主持人”),沒幾年就搞爛了這個行業。大學一家又一家,連棟接宇,招進了一大堆其實更宜於走別的路的學生和一大堆不合格的教授,同時大學學術研究的資源和水準每況愈下。銀行滿街都是,惡性競爭,不擇手段,最後由政府出面,用以百億計的納稅人的錢來替失敗的撈錢家擦屁股。在所有這些事裡面,無為無能的政府不是兩手一攤,什麼也不管,就是大力胡管,到處補鍋,治絲愈棼,而民間所謂的社會力則大力惡搞,像沒頭蒼蠅,到處亂飛,到處“拼”。

把事況擴大局面來看,整個社會的資訊自由度和文化自由度都高極了,然而傳媒的素質降低了,文化上也沒有什麼成就可言,大學生人數大量增加了,然而社會對職場新鮮人的滿意程度降低了,甚至大企業多有缺人才之歎,現在大家banking很舒服,宣傳車喧嚷著借錢給你的優厚條件,你繳的稅卻被打著“救國本”的大旗的政府拿去救那些蝕本的撈錢家。這個社會現在足夠畸型,而這副黏滯泥濘的社會面貌卻是自由奔放的社會力與無為無能的政府所共同塑造的。十年的時光,在後的扁記政府這一段比先前的輝記政府那一段更無為無能,但所謂的“臺灣社會力的解放”在時間上更早。

在某方面社會力蓄勢待發的局面下,關鍵性的政府決策有所失誤或者執行不良可以造成那個方面的社會力亂竄糾結的死局。這樣的事發生得多了,社會進展就會趨緩。許多社會力以社會經濟力為起點或後盾,作為最終原動力的社會經濟力如果由於政府的無能或失誤而減弱,整個社會可能就不會有力量衝破這個綜合困境。當初蓄積出來的那些社會力如果有賴於社會經濟力,那麼脫困而出就還是要靠社會經濟力,因為錢可以是矛戟,也可以是盔甲,更是力量。

在李登輝執政前期,政府的前瞻、規劃、和執行的能力已經比不上先前了,重大成就不多,然而政府也沒怎麼妨礙民間經濟力的“自轉”。在李登輝執政後期,政府的能力更差,其時大陸的經濟力崛起,而政府已經在內政外政(大陸政策)兩方面同時開始妨礙民間經濟力的“自轉”。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政府的能力達到“耗弱”階段,本身無能,卻意識形態特強,鬥性特強,內與在野黨鬥,外與北京政權鬥。這個很像改革開放前的北京政府的【意識形態鎖國鬥爭政府】在內政作為上搞不好內部經濟發展,在外政作為上衹是大扯民間經濟力的後腿,使得臺灣的社會經濟力劇烈地萎縮下來。在李登輝時期下海的人太多,除非選手們都躺平了,否則錢所造成的問題還是要靠錢來解決,但是陳水扁把水潭玩成泥灘,臺灣沒有錢了。

很多病當時沒治就容易轉成慢性病,慢性病更難根治,病人衹能學著跟這病友善相處,帶病延年,活得不痛快。臺灣在政府開放這個禁那個禁的時候就得了很多病,政府當時甚至沒拿那些癥象當病。到了病象顯著的時候,政府更趨無能,總之是治不好。再後來,政府無能到家了,連治病的錢都拿不出來了,甚至有一點錢也不肯用在治病上。政府跟這些慢性病友善相處的方法不外是挖肉補瘡、寅支卯糧、或鋸箭法。教改這個當初由極強大的社會力發動的慢性病涉及的主要是制度變革,然而概略景況與別的慢性病差不多。立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盛極而衰的關鍵過程或許可以這樣看。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14+122006061800287,00.html>
金融業的政府黑手
2006.06.18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台灣整體產業發展過程中,金融部門的發展一直被公認是最落後於國際水準,至今還是如此。

民國八十年代初期,政府為了提升金融業的競爭力,終於決定開放設立民營銀行。當時國內所有喊得出名號的財團全部競相投入申請。財政部雖然有最低門檻要求,但申請者中沒有一家做不到,因此,大多數申請業者都順利過關。

這個決策顯然應為爾後overbanking負最大責任。當時不少學者即預見,如此決策勢必後患無窮。果不其然,由於銀行競爭過於激烈,且無法走入國際,許多銀行浮濫放款,走向衰敗,最後還是得由全民的RTC(金融重建基金)賠付。

現在的一次、二次金改,嚴格說來,都是為了收拾以前留下來的爛攤子。但是從過去的開放政策到現在的併購政策,政府的金融管理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造成民間對金改下的新局面嚴重質疑,主管機關的金管會不但不具威信,主委甚至遭到行政院停職。

過去政府的金融管理也許無能,但主政者沒有私心,至少做到了公平公正的起碼原則。現在的政府無能依舊,而且公器私用,動輒將黑手伸進市場,不但攪亂秩序,更製造無窮是非。

十多年來,國際上的金融改革有許多可以借鏡之處,但台灣的金融產業卻相對落後。要洗刷恥辱,追上國際水平,業者應該奮起直追,但前提是政府的黑手應該先行撤回。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24732
 回應文章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013-5-11 聯合報社論〈看得見的政府和看不見的政府〉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90047.shtml
看得見的政府和看不見的政府
【2013/05/11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 2013.05.11 04:04 am

切開悠活渡假村違法經營案十四年的歷史沉積,從歪歪扭扭的剖面,人們彷彿可以感受到兩個政府的存在:一個是看得見的政府,一個是看不見的政府。

看得見的政府,是最近站在枱面上熱烈爭辯、就法論責、各有所司、各持本位的部門,從中央的內政部、環保署,到地方的屏東縣府和墾管處皆是。他們分工森嚴,各有權限,問題浮現時,大家都站出來慷慨陳詞、談理論法,氣勢洶洶,煞有介事。

看不見的政府,則是枱面上那個政府的黑影,它若隱若現,忽虛忽實,有時陰沉到幾乎讓人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它沒有固定形貌,不循法制軌道行動,專長是放水,對眼前活生生的不法景象視若無睹,即連白紙黑字的公文也能置之不理。有時人們很難分清看得見的政府和看不見的政府究竟誰是本尊、誰是分身。

悠活案爆發後,環保署與屏東縣府公開對嗆,內政部與環保署對於應否立即全面停止營業也出現截然不同的口徑。這幾幕極其難堪,但至少可看成是各部門企圖釐清長期糾葛的事理。然而,在行政院協調定調之後,環保署長沈世宏卻猶堅稱「絕不讓步」,則不免讓人懷疑政府到底有沒有一套基本的運作法制可言。若連這類不算重大的爭議案件,政府內部對行政權責的認知都如此南轅北轍,莫說業者和執行部門無以遵行,又教民眾如何尊重公權力?

讓人憂心的,還不只是政府部門面對問題各說各話的紛亂;更可怕的,其實是十四年來放任悠活非法成長、壯大的那個「看不見的政府」,它的名單長到不可能追究。今天悠活遭到政府下重手整飭,固是自食其果;但十四年來放縱它、助長它的那些官員,無論是放水、勾結或瀆職,最後恐怕沒有幾人會遭到相應的懲處。

目前政府表面上磨刀霍霍,一副非開刀不可的姿態;但可以想像,只要事過境遷,當媒體鏡頭離開此事,那個「看不見的政府」立刻會重新接手。數月之後,悠活渡假村以「合法旅館」的身分重新開張,並因經此案宣揚而生意更旺,恐怕也不是太難想像的事。

悠活案絕非單一事件,它暴露了政府兩個病灶:一是行政裁量的混亂,二是行政意志與執行力的薄弱。包括環保署日前呼籲民眾踴躍「檢舉」非法,並鼓勵業者「自首」,其實也等於自棄政府「依法行政」的職責,而變相鼓勵「體制外」力量。這一幕讓人瞠目結舌。

悠活渡假村非法存在十四年,而兩次政黨輪替正好滿十三年;兩者之間的關聯,殊堪玩味。簡言之,「看得見的政府」輪替了兩回,但那個「看不見的政府」其實根本未曾輪替。也因此,從藍到綠,從地方到中央,各色官員都曾透過縱容、包庇、行政怠惰、行政指導等方式,協助悠活業者在法規的間隙中悠游存活。這個「看不見的政府」顯然要比「看得見的政府」耐久而有力。

也因此,儘管這次環保署聲色俱厲,但多數民眾似不相信「斷水斷電」、「全面停業」乃至「全面撤照」的懲處會真正發生。而事實的發展也確乎如此。正如台東美麗灣案,可以走無限漫長的行政訴訟,也不會從沙灘上撤退一步,都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看不見的政府」永遠更頑強。

台灣的民主化,雖透過選舉推進了中央及地方的輪替,但因政治運作不斷往高層集中,卻也稀釋了整個行政體系的效率和意志而不自知。從當年的「凍省」,到今天的「政府組織改造」,都過度追求形式上的精簡,卻因此把「政府一體」、「依法行政」的精神打得七零八落。環保署不知自己無權喝令斷水斷電,屏東縣府明知悠活違法卻長期放縱經營,不都是這樣的政治產物?

從悠活案,人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違法業者,還看到了一個「影子超越實體」、「分身大於本尊」的政府。政府效能低落拖垮台灣競爭力之謎,在此就可找到線索。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59191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衰敗】2013-4-29 聯合晚報社論〈做對的事別再拖拖拉拉〉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albert8888
tina2008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63249.shtml
做對的事別再拖拖拉拉
【2013/04/29 聯合晚報】【聯合晚報╱社論】 2013.04.29 02:07 pm

H7N9禽流感來勢洶洶,台灣已出現確診病例。原訂6月中實施的禁宰活禽政策提前到5月17日實施。但業者大反彈,要求政府補助冷凍設備,現傳出可能補貼現金。說實話,一個早該魄力執行的政策拖到現在已經有點慢了。做對的事,政府不要瞻前顧後。

H7N9禽流感乃至於各類禽流感的產生和傳播已經確定和宰殺活禽有直接關係。當機立斷禁止傳統市場攤商宰殺活禽,絕對是正確而重要的措施。傳統攤商宰殺活禽時,雞禽被宰殺後雞毛四散亂飛,血水、內臟的處理也有問題,不但不衛生,雞隻被宰殺時的哀鳴場面絕對是最壞的生命教育負面教材。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早就呼籲應禁止市場現宰活禽,因不利疫情控制。台灣的「動物保護法」也規定,因肉用等目的宰殺動物時,「應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之人道方式為之」,並且「除主管機關公告之情況外,不得於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宰殺動物」。換句話說,非人道宰殺、公開宰殺本為動物保護法所嚴格禁止;農委會更早在民國97年就曾公告禁止傳統市場宰殺活禽,但一遇壓力就退縮,多年來實施時程一延再延。

現在疫情風暴如山雨欲來,正可趁此機會改變此一落後習慣。但最近電子媒體所呈現的,多是活宰雞禽攤商的抱怨和要求補貼。此一政策施行已拖延這麼久,台北市若干較著名的傳統市場早已試辦禁止現宰活禽,也未聞窒礙難行之處。國人就算喜歡食用溫體肉類,但高級餐廳的昂貴牛排也多經冷凍過程飄洋過海而來,可見不管多講究的飲食需求也並不必然要以現場活宰來滿足。

落後的習慣總是要改,一個宣導多時的政策,遇到疫情危機時正好加速落實,卻如果還是落入「政府補貼才能轉型」的拖拖拉拉,實在令人著急。五都在台灣是較進步的城市,但全台卻有九成的活宰攤商是在五都。趁著H7N9防疫動員,把這落後、不衛生又不人道的飲食文化改掉,有那麼難嗎?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如今的時機有利於大力改革,把危機變轉機,做對的事別再拖拖拉拉了。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55114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衰敗】2013-4-30 聯合晚報社論〈分清楚「民意」和「既得利益」〉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65771.shtml
分清楚「民意」和「既得利益」
【2013/04/30 聯合晚報】【聯合晚報╱社論】 2013.04.30 02:55 pm

最近冒出台灣是否會「希臘化」的議題。希臘針對公務員大裁員,這是國家快破產,撙節的必要之惡;但話說從頭,也是因為公務員長年鐵飯碗,不斷擴編,終於搞垮國家財政的悲慘故事。

台灣會不會變希臘?此事不待反對黨來唱衰台灣,考試院長關中稍早就說過,公務員退休制不改革,不出五年台灣就會變希臘。關中口裡說出這樣的話,看似有負「公務員大家長」的期望,但不正是當家的人才最清楚、也必須扛責於家裡的柴米油鹽嗎?關中成箭靶,仍堅持改革之路;一位財務金融學教授今天投書聯合報談年金改革,說「改革如同一場革命,必然會有人受傷流血」,是同樣的道理。

希臘一口氣要裁掉一萬五千多名公務員,我們的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表示,為配合政府組織改造及總員額法,預計民國104年以前還要裁掉約二千八百名公務員,縮編後一年可為國庫省下二十九億元。104年距今還有多久?時鐘滴答滴答在跑,但僅僅是針對考績丙等的區區改革,考績法修正案都還躺在立法院裡動彈不得,則裁員2800名公務員的事誰肯下手去做?

公務員大反彈,對考績丙等反彈,對退休金改革反彈,對調整18趴反彈,是必然的事,因為有人會在這過程裡「受傷流血」。也所以,理應出手改革的行政部門和負責修法的立法部門誰都不願當惡人,拿「民意」當擋箭牌,說基層反彈太厲害。但這裡所謂的「民意」,實在是假議題。改革若非做不可,怎能拿「被改革者」的意見為民意的代表?2300萬人的民意千千百百種,對軍公教福利拖累國家財政之事恨聲不絕,甚至勞保年金改革都因為和公教對比「差很大」而走不下去,政府分不清楚「民意」和「既得利益」的差別在哪裡嗎?

昨天我們談禽流感時市場禁宰活禽的政策,每每因業者反彈而政策拖延,政府一遇阻力就退縮,正是錯把「既得利益」當民意。放眼看去,哪一次的改革縮手不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若再不大步跨出去,政府威信每下愈況,只好全民同舟共命,坐等台灣變希臘了。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55112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衰敗】2013-4-27 中國時報短評〈讓12年國教也公投吧〉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CFtw2
tina2008
albert8888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42700387.html
短 評 - 讓12年國教也公投吧
2013-04-27 01:5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立法院昨天將核四公投案逕付二讀,無論最後結果會是什麼,核四距離解決爭議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比核四更急迫、更爭議、意見更分歧的「十二年國教」前途依然一片渾沌,且無人聞問。

     根據政院的估計,核四最快將於一○四年商轉,目前工程進度已經超過九五%,經過專家小組、國際組織的安檢認證後,並且完成公投後,才會續建商轉。

     根據政院的規畫,十二年國教預計明年就要上路,但目前所有招生的細節都還沒出爐,課綱也要一○五年才會提出。免學費排不排富、超額比序怎麼比,全部都沒有答案。但教育部仍然堅定地說:明年一定上路!

     民眾不信任台電、經濟部對核電的說辭,卻更不信賴教育部和教改學者、團體。經過長年累月的「教改」,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教育的品質愈來愈差。

     教改早已經變成折騰老師、學生、家長的同義辭,民眾聞教改色變,教育部也不敢再用這兩個字。研考會應該去做個民調,贊成十二年國教的比例肯定比支持核四的還少。

     政府對於整體教育政策沒有想法,只好在枝節上小打小鬧。不管高中職入學方式怎麼改,都改變不了八分念大學的事實;不管學生和家長從免試入學中體驗到多少「機率」的學問,都改變不了技職教育繼續崩壞的趨勢。

     累了老師、苦了家長、害了孩子,好了誰?國家競爭力會因此有絲毫的提升、還是社會因此更祥和正義?

     反核人士說,「為了孩子,不要核子」!十二年國教對孩子影響比核四更大,何妨就多印一張票,屆時一併公投吧!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54162
2013-4-24 工商時報社論〈另一種台灣的悲哀〉
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tina2008
雇貓
albert8888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3042400331.html
社論 - 另一種台灣的悲哀
2013-04-24 01:3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永豐金控宣布旗下的永豐銀行將要引進大陸的中國工商銀行入股,成為永豐銀行20%的大股東,而且永豐金控係以「淨值」,也就是經營多年的成本價,接受中國工商銀行增資。這項交易再度凸顯了台灣金融機構規模過小,逐步仰賴大陸方面資金挹注的困境;最近關於金融機構合併的討論日漸升溫,的確存在不得不然的背景。

     但是,我們至今看不到主管機關對於台灣金融產業前景提出任何前瞻性的規劃。我們只見到立法院熱炒一陣「公公併或是公民併」的表面題材,以及掌握金融股股權的財政部不斷拿出「維護國家利益」這種空泛的理由來搪塞,而金融主管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面對媒體的詢問,則一律以「沒有見到提案」這種被動的態度來回應,完全看不到政府對於金融產業未來的走向有任何的想法。

     日前工商協進會舉行的「工商早餐會」,因為金管會主委陳裕璋、財政部長張盛和聯袂出席,再度讓金融合併的議題成為早餐會的焦點。不料卻發生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解讀財金部會對金融整併「樂觀其成」,但當天立刻被財政部張部長更正澄清,強調「並未說過對台新銀行與彰化銀行合併樂觀其成,外界純係錯誤解讀」的烏龍事件。

     台新銀行在2005年7月22日耗費365億元鉅資,遵守公開競標的程序取得彰化銀行14億股特別股,成為彰銀最大股東。但是資金投入後就此動彈不得,既無法向前推進合併彰化銀行,也無法退出賣掉持股;當年財政部承諾給與的經營權,實際上又逐漸流回財政部手中。台新銀行長達7年9個月進退兩難的歷程,成了民間與政府合作最血淋淋的例證。

     張盛和部長在針對工商早餐會的澄清說明中指出:一、2006年彰化銀行辦理現金增資案,財政部對投標者僅承諾給予經營權,並未提及合併事宜;二、彰化銀行未來如進行整併,財政部將在兼顧股東、員工及客戶權益,及不影響國家整體利益前提下,審慎考量;三、整併對象之選擇,一定要有綜效及互補,而且公司治理要良好、財務結構要健全。

     張部長講得面面俱到,但台新對彰化銀行有經營權,這是白紙黑字寫在當年合約中的權利,張部長也公開說曾承諾給予經營權,卻又不准台新提出合併方案,豈不自相矛盾。台新有了主導權,再佐以政府金融整併的政策,以及在符合各方利益下,原本已經讓出經營權的公股理應有支持的義務,而合併也就因台新的主導而必然會是結果之一。主導是因,合併是果。衡情論理,主導權公股本身就可以決定,合併需要股東會的議決,當然財政部不會在承諾函中表達,但佐以其他承諾,台新一旦提出合併案,財政部其實已沒有立場反對。

     台新當年是在彰化銀行出現嚴重壞帳,政府又無力增資的情況下,進場擔任救火隊的角色,起先投入365億元買入特別股,而且還逐步加碼將持股增加到25%。當年競標的價格每股26.07元,比目前彰化銀行市價還高出54%,過去七年多來彰銀股價更從未超過台新的決標價。台新的股東投入鉅資卻慘遭套牢,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

     了解台灣政治生態的人都曉得,財政部所提出的「維護國家利益」、「財務結構良好」、「公司治理健全」,大多是表面的理由。台灣所有的金融機構在金管會鉅細靡遺的嚴格監管之下,不可能存在不符合財務結構不健全、公司治理有瑕疵的問題。財政部真正擔心的是,台新與彰化銀行的合併可能改變金融市場既有的競爭秩序,因為兩家銀行的合併,會產生總資產達到2.7兆元,僅次於台灣銀行與合作金庫的全國第三大銀行。兩家銀行的合併雖然可能創造規模效益,提升股東權益,卻也會改變既有的產業生態,進而觸發一連串的新的合併潮。

     我們的金管會與財政部乃至行政院對於金融產業的發展方向實際上並沒有具體構想。公務人員但求平安的心態,讓台灣的金融產業看似平靜,卻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不斷退步。台灣的銀行與證券公司雖然都曾經在亞洲國家獲得領先的地位,如今卻只剩下中國大陸的零頭,只能當香港、日本、新加坡銀行的小弟,連韓國的證券資產管理公司都踩進台灣大門;而原本有龐大財富管理市場作基礎的台灣共同基金業者卻越做越小,越做弊案越多。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面有個撲克牌皇后的角色,她在裡面拚命地向前跑,卻只能留在原地,她說:要用兩倍的速度往前奔,才能夠真正向前移動。這雖然是個虛構的寓言,卻真實描述了台灣金融產業的困境所在。面對不斷變化、競爭劇烈的國際金融市場,台灣如果繼續抱殘守缺,最終只有將最寶貴的金融戰略資產按「淨值」拱手讓人,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台灣的悲哀。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52759
2013-3-4 聯合報特派記者江睿智+蕭白雪德國報導〈160萬技職大軍 撐起德國經濟〉〈維繫「德國製造」 就憑實習制度〉〈德國大企業技工 薪水不比學士差〉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SCFtw2

.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748&pno=0
160萬技職大軍 撐起德國經濟
【2013/03/04 聯合報】特派記者江睿智、蕭白雪╱德國報導

歐債危機令歐洲的冬天更顯灰暗,但是德國成長動能沒有熄火。Made in Germany精品代表BMW汽車總部坐落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旁,巨型建物正是汽車汽缸造形;入夜後BMW總部仍燈火通明,在黑色天幕及寒氣的襯托下,汽缸彷彿充滿著動能。

持續發動中的汽缸,成為黑暗大陸的亮光,似乎是德國經濟寫照。歐債危機中,德國經濟屹立不搖成為歐洲救世主,擁有歐洲最低的青年失業率,Made in Germany的產品一樣前進世界。

雙軌職訓 結合學校企業

德國強盛經濟與精良工藝與德國雙軌職訓傳統密不可分,專業的技術人力,一百六十萬的技職大軍,更是讓德國這個超級引擎擁有動能的強力柴火。

「德國經濟狀況好,職訓功勞非常大,德國年輕人因為有職訓,有一技之長,很容易找到工作。」德國工商總會海外職業教育與訓練處長拜爾說,「德國職訓就在企業裡,企業從頭參與訓練,培訓和考試內容都是直接與企業相關,這是企業要的人力」。

德國多年來實施雙軌職訓教育,是一種結合學校與企業、並以師徒制為基礎的教學制度。實科中學和主幹中學畢業生分發到職業學校前後,得先選擇要參加的職訓項目,找到企業簽約,成為學徒。未來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與通識課程;另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當學徒,學習實務操作。簡言之,雙軌職訓教育由企業主導,企業和工廠就是學習的場所。

三分之二學子職訓 僅三分之一讀大學

這套雙軌職訓涵蓋基層藍領及技職白領,可視為義務教育,凡是未滿十八歲、未就讀全時制學校的青少年都有義務接受雙軌職訓。德國每年有三分之二學子進入雙軌職訓,僅約三分之一就讀大學。目前德國約有一百六十萬名學徒接受雙軌職訓教育。

雙軌職訓期間多為三年,結束後通過考試取得證照,少數學徒會選擇進入科技大學或是專科學校,多數選擇留在原受訓企業任職,成為具有專業、穩健、踏實、可信賴的專業人力,成為德國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中堅分子。

投入職訓 每年230億歐元

拜爾指出,德國百分之廿五企業自行開辦職訓,企業登報找學徒,給學徒薪水,負擔所有培訓費用,估計每年德國企業投入職訓費用高達兩百卅億歐元。

根據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調查,德國企業培訓一名學徒一年要花費一五二八七歐元,學徒平均生產力一一六九二歐元。這個數字看起來,企業虧本做培訓,但拜爾說,第一年會花較多成本培訓,但第三年就可參與生產線,「企業不會賠本,一定合算」。

「投資未來 一點都不貴」

戴姆勒汽車是全德國提供雙軌職訓名額最多的企業,每年投資的成本非常驚人,但戴姆勒職訓和教育政策資深經理顧摩說,「一點都不貴,我們是投資未來。」

拜爾也進一步說,雙軌職訓畢業生是企業的最愛,因為他已經了解這個企業;相對地,大學畢業生進入企業,還要接受一次訓練。德國很多企業老闆都出身於雙軌職訓。

雙軌職訓對企業和年輕人都有好處。Dekra教育政策及策略處長李堤西說,企業可先了解學徒的性格,觀察他們適不適合在企業工作,企業省下新人培訓費用,事後絕對可以回收,更不用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人則在工廠、商店受訓,得到實際有用的經驗,未來就業馬上能上手。

師傅執照 等同大學學士

拜爾強調,雙軌職訓更非未來注定當黑手或是基層藍領的死巷子;穿過職訓,未來可以再深造,進入專科學校或科技大學進修;或取得師傅執照,再往上爬,「師傅執照等同於大學學士,社會地位一樣高。」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柏南可強調,在德國完成雙軌職訓取得證照,就是一種文憑,憑此證照繼續升學。

正因為重視職訓,德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都享有相當程度的尊重。士商工農從不是尊卑順序排列,而是合組成一個社會的「圓」。

拜爾強調,若沒有技術人力,光靠一大堆大學畢業生,工業發展會有問題。拜爾更說,德國技職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德國職訓被視為經濟的環節,而非教育議題,好的職訓就像銀行複利,它讓經濟發展生生不息!」

話重點

拜爾(德國工商總會海外職業教育與訓練處長):德國職訓就在企業裡,企業從頭參與訓練,培訓和考試內容都是直接與企業相關,這是企業要的人力。

顧摩(戴姆勒職訓和教育政策資深經理):提供年輕人職訓,一點都不貴,因為我們是投資未來。

雷吉茲(西門子南巴伐利亞地區商業營運主管):企業職訓不是只替公司培養人才,也是替社會培養人才,我幫別人培養人才,別的企業也會為我培養人才。

-----------------------------------------------------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749&pno=0
維繫「德國製造」 就憑實習制度
【2013/03/04 聯合報】特派記者江睿智、蕭白雪╱德國報導

柏林工業大學機械系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理論,還得到工廠生產線上實習學焊接、板金等技術;念交通管理的人,可能要到馬達工廠或是航空公司實習,和工廠工人一樣,清晨六點就要上班。

務實的德國人連作學問都要求精準、確實。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史坦巴哈分析,大學生有學徒欠缺的研發、創新能力,但提出的點子不能天馬行空,要讓在第一線製造、生產的學徒在技術上落實可行。了解實務的大學生畢業後,不怕找不到工作,產業有研發人才加入,技術更能升級。

德國的大學生至少要有兩次到企業、工廠實習的經驗,每次三個月到一學期,想拿到大學畢業證書,得先有實習證明。

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有百餘所大學,德國人口八千二百萬,大學卻不到百所。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柏南可表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不時批評德國大學數量太少,但德國的競爭力全球名列前茅;在歐陸國家中,德國人拿到的諾貝爾獎也最多,靠的就是這套實習制度,讓大學和企業合作,培育研發人才。

史坦巴哈說,德國政府、歐盟和企業都提出未來希望發展的計畫或方向,包括能源科技、智慧城市、醫療科技、遠距遙控等;大學和企業合作研發;例如柏林工業大學每年有一百多個研究案,預算上百萬歐元,其中約兩成來自企業。

而德國從未停止研發新科技、致力技術升級,更是「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能維持全球信譽,難以被取代的一大關鍵。

-----------------------------------------------------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750&pno=0
德國大企業技工 薪水不比學士差
【2013/03/04 聯合報】特派記者江睿智、蕭白雪╱德國報導

十九歲的懷寧格去年夏天才自文理中學畢業,主修經濟與英文,她沒有選擇申請大學,卻到西門子商學院當學徒,參加的是兩年的商業職訓,三分之二時間都在學習實務經驗,如秘書、工商管理,希望將來能留在西門子工作。

德國社會尊重有技術的人才,大企業技工與大學畢業工程師相較,薪水相去不遠。德國工商總會國際經濟事務主管席弗斯比較同年紀的大學畢業生和學徒,在同一家企業裡,大學生起薪或許高一些,但學徒較早投入職場,可能已有四、五年生產線上年資,兩人薪水不會差太遠。學徒學成後若再進階成師傅,薪水立即跳一級。

另外,德國雙軌職訓項目多達三百五十項,但不侷限在工業,秘書、會計、美容、理髮、餐飲等服務業亦是雙軌職訓項目。但工業、能源及生產事業的薪水比服務業好。

和多數國家一樣,德國年輕人喜歡往服務業走。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柏南可表示,在雙軌職訓中,理髮師、美容師、油漆工被視為熱門職業,吸引很多年輕人,但進入市場後薪水低,找工作有困難。他說,學校要向年輕人宣導,別一窩蜂走這行。

他舉例,學成後,美容師年薪一.五萬歐元,戴姆勒汽車技工有四萬歐元。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31723
【廣設大學】2013-2-9 聯合報黑白集〈中研院的昨非今是〉
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tina2008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雇貓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694514.shtml
中研院的昨非今是
【2013/02/09 聯合報】【聯合報╱黑白集】 2013.02.09 02:03 am

中研院發表高教政策建議書,認為廿年來台灣錯誤地推動「廣設大學」政策,造成學歷貶值及人才素質低落,且預估未來十幾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這番檢討,聽在當年主導教改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一批同僚耳中,不知作何感想?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量產化和劣質化,其實毋需中研院診斷,人們早已有目共睹。包括大學畢業青年就業困難,企業界難覓可用之員工,以及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力的衰退,皆可見其遺害。李遠哲當年一手包辦教改大計,今天雖不必把全部的帳都算在他身上,但他要承擔的責任也絕對不少。

李遠哲最大的敗筆,還不只是主張廣設大學,而是他「重通才、輕技職」的思維嚴重破壞了台灣教育高低桿的平衡。他當年一席「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的談話,將技職教育打入地獄,讓供應台灣中小工廠需要的嫻熟黑手無以為繼。今天,多少年輕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不都是那些拿著西方寶典照抄的教改大師們惹的禍?

可嘆的是,許多當年意氣風發與聞並主導教改的人仍堅不認錯,至今還在那裡推三卸四,說當時政策只是要求廣設「公立大學」,不包括私校在內。果真如此的話,當政策走上歧途時,他們為何不出聲阻止?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提醒了大家:在那個充滿政治狂熱及權威崇拜的年代,人們多麼容易盲目相信大師人物,乃至把自己的優點看成一無是處;而當時過境遷,那些有過權力的人,又把責任推得多麼乾淨。

中研院昨非今是的「除夕報告」,顯示了它自身回歸學術專業的變化,也映照了台灣社會難以追悔的失落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0785
中研院 批廣設大學錯誤
【2013/02/08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張錦弘、陳智華/台北報導】

中研院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指出,近廿年前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校院由五十八所增為一百四十八所,入學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漸趨低落,如今更因少子化衝擊,預估十三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這份建議書出自中研院之手,但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當年正是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曾做出大學容量可再增加的建議,李遠哲因此一直被反教改人士抨擊。如今他在中研院的高教建議書上也掛名顧問(Advisor),格外耐人尋味。

建議書表示,在全球經濟危機與少子化問題的夾擊下,台高等教育已面臨財政緊縮及生源不足的困境;卻又因廣設大學,致教學品質及學生素質日益低落。

建議書指出,自一九九四年廣設高中大學成為國內教育政策主軸以來,技術學院紛紛升格科大,專校則升格技術學院,其中大學由廿三所增加至一百廿所,學院由卅五所減少至廿八所。若大學招生困境未能改善,預估二○二六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中國醫大校長、教育部前部長黃榮村也是當年教改會委員,他澄清,當年四一○教改活動確曾喊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但指的是廣設公立大學;後來教改會也只建議「大學容量可再提高」,並未說「廣設大學」。

黃榮村說,大學校院真正激增,是在一九九九年到兩千年總統選舉之際,當時約六十所專科,一下子在兩年間全升格技術學院,才造成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國民黨政府要負相當責任。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說,廣設大學毀譽參半,當年讓台北工專等優質的專校改制科大,至今仍發展得很好;遺憾的是,不應開放那麼多專校升格,導致中級技術人力造成嚴重斷層,台商返台設廠也找不到人力。

廣設大學也讓學生嘗到苦果。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召集人林家興指出,教育部廣設大學,讓學歷貶值,大學畢業生起薪「直直落」,「真是嚴重的受害者。」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24735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