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社會(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2-9-8聯合報社論〈釣魚台的中國結 — 釣魚台側記三之一〉
 瀏覽6,936|回應12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albert8888
tina2008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雇貓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349305.shtml
釣魚台的中國結《釣魚台側記/三之一》
【2012/09/08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 2012.09.08 02:38 am

野田內閣宣布日本政府將買下釣魚台之際,馬總統登彭佳嶼,並與太平島、東沙島視訊連線,宣示中華民國主權立場,且進一步演繹《東海和平倡議》。

野田內閣的動作,可從國內及國際兩個面向解讀。就日本國內看,由中央政府購島,讓東京都知事石原的購島炒作熄火,可使釣島的變數較易控制。但就國際看,則趁勢又以釣島「國有化」進行了一次法理操作,可謂又切下一段香腸。因而,台北與北京雖知釣島的「去石原化」對當下情勢有利;卻仍應對日本政府的購島動作表達嚴正的抗議立場,拒絕承認。

最可玩味的是,此次釣島風潮對台灣內部政治及兩岸關係的牽動。一、八月十五日,香港「啟豐二號」保釣船登島,擎持一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一幅五星紅旗;反映了在兩岸四地民間的認知中,釣魚台問題是屬於兩岸一體的共同事件。二、馬總統昨日所站立處的「海疆屏障」石碑,是在七年前由陳水扁總統主持揭碑儀式。此次釣島風潮初起,民進黨籍宜蘭縣長林聰賢高喊「釣魚台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他沒有說「釣魚台自古是台灣國的領土」),開了第一砲;接著,黨主席蘇貞昌又宣示:「釣魚台是我們的,我們從不放棄。」至此,民進黨的釣島論述,顯然已從「台灣國」,移向了「中國」或「中華民國」。三、馬政府在此次東海、南海風潮中,雖再三宣示「不與中國大陸合作」,但台北的每一個動作皆自然且必然地牽動了北京的籌碼,日美兩國亦不會無視兩岸的連動關係。四、在此時際,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已不存在」及「釣魚台是日本的」之言論,居然已聽不到任何聲息,完全消音。可見,當歷史的巨輪滾過,沒有倖存的螳螂。

於是,釣魚台在二○一二年八、九月的此時此際,儼然成了台灣藍綠的新交集,亦成兩岸關係的新臍帶。

在這次釣島風潮中,由於香港「啟豐二號」登島,使北京站上了兩岸的第一線。在北京眼中,釣島問題不只是一般的主權與領土事件,而是視釣島問題等同台灣問題;這也正是美日不能輕估釣島情勢的主因。在台灣方面,則馬政府在八月五日率先宣示《東海和平倡議》,又在昨日登上彭佳嶼,皆是在宣達中華民國的主權立場,更是要表現與北京政府有所區隔的主體性。但是,如前所述,馬政府的每一個動作,在國際上及兩岸間皆會自然且必然地牽動北京的籌碼,因此在國際上遂有愈切割愈牽動的效應;而八月十五日「啟豐二號」的事件,更將台海兩岸的「兩幅國旗的故事」,搬到了「自古即是中國領土」的釣魚台上演。

這次釣島風潮,形同對兩岸關係的一場考驗。現行的兩岸關係架構是「一中各表/求同存異」,馬政府在此次釣島事件所持的立場亦是「釣魚台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但是,「啟豐二號」擎持兩面國旗登島,及北京政府與中國大陸人民皆因釣島問題而強烈動員,並在國際間更具籌碼分量,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在此種情勢下,台灣事實上是牽動了大陸及港澳的籌碼,而在釣島事件中建立了角色,卻又疑懼在此一事件中被強勢的北京邊緣化;因為,為何中華民國的主權領土,要容北京出面主張?而所謂邊緣化的風險,不僅是在美日中台的四邊角力中邊緣化,也可能是在兩岸人民心目中作為「中國固有領土之主張者」的地位邊緣化。

此次釣島事件的啟示是:必須慎思在「一中框架」中,如何建立中華民國的地位。也就是應當思考如何從「一中各表」的階段,走向「大屋頂中國」的層次;在「大屋頂中國」的概念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如今,啟豐二號「兩幅國旗/同登釣島」的畫面已可證明,在兩岸人民的理念之中,確實有一「大屋頂中國」存在;如何使這個概念在思想層次上更加發展,並逐漸導向法制層次的建構,應是兩岸朝野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

倘能如此,在下一次釣島風潮爆發之際,「大屋頂中國」的思維及體制,將會給兩岸及世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認知。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867967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022-12-25 02:57 聯合報/黃年〈大屋頂下/覺青vs.達人 從郭正亮看民進黨〉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bert8888
SCFtw2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863151
大屋頂下/覺青vs.達人 從郭正亮看民進黨
2022-12-25 02:57 聯合報/黃年

此次選舉與過去相較,顯然出現了較多的綠營「背骨人物」或「省思人物」,在選季發出聲音。

如呂秀蓮、鄭寶清、蘇煥智、郭正亮、吳子嘉、游盈隆、施正鋒等,甚至高嘉瑜及王世堅亦被指為「中共同路人」。且柯文哲也從八年前的「墨綠」轉向「挑染藍/淺藍」。他們在選季對民進黨的有些批評,或兩岸政策,或民主政治,或道德公義,嚴厲且深刻,蔚為此次選舉的特殊風景。

這些出自綠營內部的聲音,擊破了民進黨的外殼,也深刻搗入了民進黨的內核,其意義自與來自外部的批評不同。因此,若能研究呂秀蓮、柯文哲等這些「省思人物」在個人心智歷程上的演化,如何從昨日之我走到今日之我,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民進黨真實內蘊的深層探索。

這是一個可以作為學術論文的嚴肅題材,但非本文所能及。試以郭正亮為樣例,只能淺論輒止:

郭正亮原已是家喻戶曉的名嘴,他自六月開闢個人時評節目《亮點交鋒》,每周一集,訂閱已逾八十三萬,有些單元累計點閱破百萬人次。新節目有此成績,可謂轟動。連對岸的觀察者也對郭及他的節目相當注目,並對之有十分精到的點評。

郭的節目的特質是「知識」,少有一般政論節目的煽情。一個用圖表、文檔、數字、真材實料及多元並呈作基架的時評節目能受如此歡迎,可見台灣的政論觀眾被耽誤已久。但我覺得更大的「亮點」,是觀眾們都非常好奇,昨日那個郭正亮是如何變成今日這個郭正亮的?聽他的時評,也想窺探他的心路歷程。

郭的生涯歷程可分成學術及政治兩條脈絡。言學術,台大機械系,轉心理系,又在社研所攻讀碩士,再取得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後在台灣幾個大學任教,講授國際政治經濟專題等課程。言政治,他是美麗島事件的第一代覺青,在校即主持學運性刊物編輯,後參與野百合運動,入門為張俊宏的助理,後曾出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再任政策會執行長,並曾任三屆立法委員。

一路走來,郭正亮在民進黨主體政策思維上始終不太受繩墨拘束,一九九八主張「大膽西進」,一九九九參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二○○○參預陳水扁就職演說兩岸文字,二○○六被列為十一寇,二○一三主張「凍結台獨黨綱」。以上俱見他在民進黨建制內也相當活躍。

郭正亮進台大時碰上美麗島事件,迄今已四十餘年。這四十年來台灣的政治變化,與這四十年來郭正亮的人生變化,其實是可兩相對照並尋找出意義的。

在民進黨,學歷漂亮,政途耀目。但走到今日,郭正亮已然是在輿論場中批評民進黨的超級重磅角色,被視為民進黨中「尚未開除黨籍的黨外人士」。

在世局翻覆中,如何不負人格?這其實是許多政治人物面對的課題。在郭正亮以前已有許多綠營要角脫離或被逐出民進黨而受到矚目,如施明德、許信良這兩位大咖,再如沈富雄、陳文茜、鄭麗文、李永萍等明星,如今呂秀蓮也不啻成了「未被開除黨籍的黨外人士」。他們用生命衝撞歷史,每一個人的故事,其實皆可視為與時代撞擊所發生的強光與巨響,值得留下歷史的記憶。

這個名單的共通特質是「知識與道德」,比如施明德從美麗島事件總指揮變成紅衫軍總指揮。他超越了民進黨,走進了知識與道德的更高境界。

當然,也有從國民黨走進民進黨的人物。比如陳哲男與在高鐵上遺忘三百萬元現金而不敢報失的陳明文。但若與上述沈富雄、陳文茜等由綠出走的人物對照,分明是兩種不同的品類。

本文擇郭正亮為樣例,因為可以作為台灣覺青的人生參照。看他的《亮點交鋒》,可明顯看出他的「要能廣大要能高」(胡適語)。廣,他說他自己做的知識檔案分成三百個門類;高,他從國際博弈來看世局,不是坐井觀天。這種廣與高的知識呈現,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年的黨外覺青能變成今日受到廣泛注目的時評達人。

知識,使郭正亮得到人格上的自由與自尊。他不但超脫了民進黨,也藉著《亮點交鋒》超越了一般政論節目的蝸角之爭。

對照來看,陳其邁、林佳龍、鄭文燦與郭正亮皆是野百合人物,但前三人在政治路上衝撞得變形走樣,范雲更已與野百合時代面目全非。民進黨內一直有是否開除郭正亮的爭議。但開除了郭正亮,恐怕更顯得民進黨形象的不堪。也就不妨將郭正亮視為民進黨內的一棵孤芳共賞的野百合吧。

野百合是因怒對國民黨的威權而生,但今日的太陽花則是眼看著「綠能,你不能」的民進黨而貼上去。青年一輩,林智堅是成功的林秉樞,林秉樞則是失敗的林智堅。尤其大批今日覺青,或淪為大港開唱式的政治側翼,或淪為一四五○式的攪屎棍。他們視受到民進黨青睞為人生恩典;殊不知,如果你的知識夠高夠廣,別人就不會將你視為政治玩物。如此,民進黨青睞你其實是汙辱你,欺你天真。

從這次選舉可以看出,僅以「柯建銘/鄭文燦/林智堅/沈慧虹/陳明通/李妍慧」等呈現的「產/官/學」政治共生體,及李文忠說的「黑金中常委」與施正鋒說的「廟堂蟑螂」而言,儼然皆是郭正亮說的「蟑螂窩」,他們作威作福、吃香喝辣,為何滾滾覺青卻仍自甘淪為大港開唱式的粉絲及一四五○式的轎夫這類政治賤民的角色?

看一看郭正亮,再看一看自己。

從施明德到郭正亮,皆經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心路歷程。他們之中有些仍是「台獨」,但此山已非彼山,更重要的他們皆回到了追求民主自由的本心之山,回到了知識與道德,因此亦自然超越了台獨。由於他們皆是從民進黨內跋山涉水過來的明星,如施明德、許信良及呂秀蓮更曾是創黨的靈魂角色,他們的人生示範就別具意蘊。

其實,郭正亮尚未完全展開自己他直指民進黨的台獨根本是個騙局,但較罕深入探討兩岸問題,只透露過可注意張亞中的一中三憲。

本文也許對郭有些溢美,但相當珍惜這個典型。畢竟這是他付出了四十年曲折人生的代價,親身見證了這一條荊棘的覺青之路。

呼籲民進黨,看一看郭正亮四十年的覺青生涯,今後應對台灣青年多一些真愛真惜了。別再糟蹋他們。

大港開唱式及一四五○式的人生,不應是野百合或太陽花的歸宿。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7189414
2022-11-20 05:30 黃年〈大屋頂下/文明弔詭 暴政不亡論〉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albert8888
SCFtw2
tina2008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778383
大屋頂下/文明弔詭 暴政不亡論
2022-11-20 05:30 聯合報/黃年

中共廿大落幕,已經統治中國十年的習近平取得了任期不受限制繼續治理中國的最高地位。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開局事件,中國怎樣看自己?世界怎樣看中國?

上世紀九○年代,李登輝突然變臉,改以「中國崩潰論」及「中國七塊論」翻轉了原以《國統綱領》為主軸的兩岸政策。中國崩潰雖不是當年的國際思維主軸,但人們似也覺得中共這種體制遲早皆有「和平演變」的可能性,時間不在中共。當時也有此起彼落的「中國威脅論」,但聽起來只像是牧童的狼來了,很少人會把中國崛起認真地當一回事來看。

這種氛圍,可說是建立在古舊的「暴政必亡」思維上,不看好中共體制的未來性。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其根本可謂就是建立在「暴政必亡」的文明與道德演化論上。

然而,卅年後的今天,已經聽不到「中國崩潰論」或「中國七塊論」。現在,幾乎沒有人不認為中國真的已經崛起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毫不掩飾地公開說,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不能讓中國超越,不能讓中國崛起。

到了這個時候,西方似乎才警覺,中共的專政非但不是「暴政必亡」,反而成為其體制的優勢,世界可能正在面對一個由中共示範的「專政不亡論」,且正在趕超西方。

當前這一場美中修昔底德對抗的文明衝突(借杭亭頓概念),最細緻的問題是大概不能再套用「暴政必亡」的格式來演繹。因為,中共現今的體制與表現,已與古舊的「暴政」迥異。

一、不一樣的「暴政」:古舊的暴政是牛棚、集中營、戴圓錐帽、黑五類、人民公社、大躍進、路有餓莩、水深火熱,蹲在路口賣兩顆雞蛋也是資本主義的尾巴…;但今日的中國,已成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及世界金主。在人均所得一萬美金的社會,處處可見幾乎是杜拜級的基礎建設與公共設施。中國地鐵的堂皇亮麗,使紐約地鐵顯得像是落後了幾個世紀。高喊共同富裕,這不像是「暴政」提出的口號。

二、推不倒的「暴政」:蘇東波解體的慘劇,給中國打了一劑「告別革命」的疫苗。六四開槍,換來三十餘年的發展機遇。香港反送中,用不開槍的方法化解了「攬炒」。台灣的民主撕裂,成為中國民主的反面教材。這些,皆使民主的熱情與幻想從中國的土壤中不斷流失。再從中央紀委監委、公檢法至街道組織,構成天羅地網的國安控制;上一秒鐘仍是幾千萬粉絲的網紅大咖,下一秒鐘就「社會面清零」。如此,若欲由下而上推翻這樣的體制已幾無可能。再者,因薄熙來案建構的「用反貪來肅反」已經制度化,不必再公審習仲勛,也不必再囚殺劉少奇,頂層政爭可直接在法庭上藉反貪審判公然進行,且以涉案者的爭相「立功」來放大效果。這樣的政權,可見很難顛覆。

「暴政」不一樣了,「暴政」難以推翻。相反的,當「暴政必亡論」的道德論述,可能轉變成「專政不亡論」的現實論述,因而也逐漸浮現出「民主失能論」的省思論述,這才是世人必須面對的文明悖論。

民主政治的根源出自對國家內部「統治/被治」關係的節制。建立在「人權/制衡/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小政府」等概念上,其基本價值是「保護個人/節制政府」。這樣的體制,由於政府對內外資源的調度能力較弱,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升高的情境下,內外肆應的能力亦相對較弱。

但像中共這樣的專政體制,建立在「低民主/低人權/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大政府」的概念上,其基本價值是「控制個人/成就政權」。這樣的舉國體制,在全球化時代,由於政府對內外資源的調度能力較強,因而其內外肆應的能力也較強。

因此,看今日國際趨勢的走向,各國皆以升高政府職能及深化政府介入為國家治理的方向,此即對全球化的回應。亦即,今後可能出現「民族主義/國家介入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大政府/專政體制」vs.「民族主義/國家介入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大政府/民主政治」兩大制度體系的競爭。

亦即:國家意識提升、政府職責加重,但一方是以專政體制去完成,另一方則須經由民主政治去實現。

這個說法也許太過格式化,卻可能是未來國家治理的競爭方向,尤其可能決定美中之間修昔底德關係的發展。

美國的憂慮與恐懼不言可喻。因為,中國不是蘇聯。蘇聯是「暴政必亡論」,中國則很可能是「專政不亡論」。美國如何因應,可有「戰爭壓制/和平發展」兩種思維:

戰爭壓制。從邏輯因果論,美國若想徹底阻止中國崛起,就要藉用台灣題材在台海誘發一場「烏克蘭式」戰爭並獲勝,因此或能阻止中國崛起於一時(可能不是永遠或長期)。但是,此戰代價難估、勝敗未卜,且中共亦未必會對號入座、墜入陷阱。就中共來說,只要能維持美國及台灣不越底線(宣布法理台獨),中共就能「管理」這場戰爭於「鬥而不破」。

和平發展。就要回到前述的體制競爭。美國的民主治理,如果仍是「撕裂社會/癱瘓政府」,坐看國民及企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相對地,中共的專政體制,如果真正走向「你給我權力/我給你治理」。那麼,中國崛起,只是早晚而已,即使不易凌駕美國,卻應可相互頡頏。

以上評論,不是忘卻了道德是非,而在強調,在本質上這是一個治理效果的問題。

中美不太可能一戰決雌雄。因為,打不打,不只看美國的陷阱,也要看中共的理智與定力。然而,若是不打仗,和平發展,中國該怎樣看自己?世界會怎樣看中國?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中共現今的這種專政,或可使中國強大,但不能使中國偉大。畢竟,以中國人的善良優秀,他們值得擁有更有自尊的政治體制。

其實,專政或暴政就是民主自由的壟斷者與配給者,如今的中共正是吝嗇的壟斷者與配給者。中共當然不可能一步跨向民主,但至少可逐漸增加民主自由的配給,邁向「分期付款的民主」。中共若能展現這樣的心志,始能從本質上改變國際對中國的戒懼及敵意,並贏得可信、可愛、可敬的世界形象。

總之,中共從「暴政必亡」可能轉向「專政不亡」或「暴政不亡」。這是一個大歷史的大課題,中國如何承當?世界如何面對?台灣如何因應?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7185663
2017-10-28 23:41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公孫刀湯㊣
tina2008
雇貓
albert8888
SCFtw2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784835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2017-10-28 23:41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編按:本文是作者昨日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周年」座談會的發言稿本。

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紀念兩岸關係三十周年。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藉此機會,來共同紀念汪道涵先生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接見許歷農時,汪道涵敘述了他個人對兩岸關係的兩大主張:

一、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式」,因為目前很困難;也不是「未來式」,因為可望不可即,夜長夢多。因此,為何不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二、共同締造論。他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他並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以下,對此一架構試作解讀:

一、這個架構於一九九七年提出,時在九二年兩岸香港會談之後,所以顯然可見其中反映了九二會談的主要經緯,如今甚至可以直接將之視為是對「九二共識」的闡釋與發展,雖然當年尚無「九二共識」這個詞彙。

二、此說發表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回歸則在七月。由此可知,這個架構不同於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兩制。

三、無論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共同締造論」中,中華民國均為存在的事實,受到接納,沒有滅亡。因此,這不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四、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是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並立分治的「一個中國」之現狀。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一中各表」。「一中」是連結點,「各表」是主體性,從而維持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五、共同締造論稱,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在統一前,及進入統一本身,皆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地位與角色。因此,在「共同締造論」中,「統一」應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統一,不是「被統一」,而可能是一種「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

六、一九九五年,汪道涵見邵玉銘時曾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汪道涵提「邦聯論」,比「共同締造論」還早兩年;兩年後,他迴避了「邦聯」的禁忌語,改說「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及「共同締造論」,這能不能看成他仍是在主張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邦聯論」?

綜上所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和台灣方面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有大幅度的交集;「共同締造論」則與台灣方面有人主張的「大屋頂中國」、「互統一」或「一中三憲」等有大面積的交疊。

二十年來,北京當局在兩岸關係的現實操作上,汪道涵的主張其實從未消失,且占重要分量,一直存在。

例如,二○○○年八月,錢其琛提出「新三句」。二○○八年三月,胡錦濤在布胡熱線說:「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王毅曾說:「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二○一二年,胡錦濤見吳伯雄,提到「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二○一四年,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二○一六年,王毅用了「他們自己的憲法」一語。類此種種,包括二○一五年十一月,馬習會中的一切規儀,甚至餐會分別買單,處處皆在顯示「一中各表」是維繫兩岸互動的重要機制。

我認為,這就是汪道涵思維的核心元素:中華民國是存在的,不能否定。如果接納了「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就可以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中各表。

回顧九二共識二十五年來的演化,在此不妨將兩岸之間消長浮沉的幾組概念重新思考一次:

一、兩岸關係漸由「內戰決定論」,轉為「民主決定論」。二、中華民國若不背棄「中國」,「中國」即不可否棄中華民國。三、要藉中華民國實現統一,統一即不可丟棄中華民國。四、現在就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五、若要議簽和平協議,首須確立兩岸對等的簽約主體。如果能在「以一中同表為指向的一中各表」之下簽約,即能實現一種「輕統一」。六、「統一」與「消滅中華民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可以有「共同締造論」、「互統一」,也可以有「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七、論及一國兩制,既然兩岸不可能放棄「兩制」,即應思考提升「一國」的意涵。也就是從「一國兩制」提升至「大屋頂中國兩制」。八、大屋頂中國,就是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轉換成「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九、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也是「一中原則」,也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十、「任何形式」的台獨,皆是「借殼台獨」。如果不讓兩岸都先回到真真實實的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來,則等台獨一步一步掏空了中華民國,而它就是偏偏不肯正名制憲,偏偏不給你動武的藉口,那麼兩岸關係就如汪道涵所說,真的將是夜長夢多了。

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圖應當是:從「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朝向「共同締造論」或「大屋頂中國兩制」移動。

「大屋頂中國兩制」是相對於「一國兩制」。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但中華民國和香港不一樣,因為還有「總統要不要照選」的問題,所以必須朝「大屋頂中國兩制」的方向思考。汪道涵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現在,我們何妨三復斯言。

以色列的一位國安局首長,在談到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前提時曾說:

「我們要認知,他們不吃玻璃;他們要認知,我們不喝汽油。」

兩岸關係,台灣要認知北京不吃玻璃(不能接受台獨);北京要認知台灣不喝汽油(不能接受把中華民國一筆勾銷)。

台灣不能要北京吃玻璃,北京不能要台灣喝汽油。

所以,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曹操曾對楊修說:「乃覺三十里。」今天,我們願不願對汪先生說「乃覺二十年」?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718720
2015-6-2 黃年〈中華民國是繞不過去的〉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公孫刀湯㊣
albert8888
SCFtw2
tina2008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35833
中華民國是繞不過去的
2015-07-05 02:58:36 聯合報 黃年

本文作者黃年為聯合晚報發行人。

「兩岸和平論壇」由台灣方面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大陸方面的「全國台灣研究會」共同主辦,甚受兩岸重視。第二屆大會原訂在六月二十七日於青島舉行,正當籌備及邀約工作大致就緒之際,突然宣布延期。

黃年原應邀以個人身分與會,在論文截稿日前夕被通知會議流會。本文是黃年為此會所準備之口頭報告,主旨在探討兩岸和平發展合情合理之路徑。

本文定稿在六月二日,未及此後之情勢發展。(編按)


首先我要說明,我是以個人身分參加這次會議,我在會中的發言與我的報社無關。大會把我的書面報告(編按,已刊六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聯合報)已經分送給大家了,敬請大家指教。

在書面報告裡面,我想談的一個問題,就是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我的感覺是,無論從「心靈契合」來說,或從「制度框架」來說,中華民國都是繞不過去的。

我先提兩句話。第一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文說:「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增修本憲法條文如左……。」第二句話,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說:「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兩岸的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這兩句話都是指出,兩岸有一個「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必須要大家來面對,也就是不能空論「統一」。

我覺得,這一條「尚未統一」的道路,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走的「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發展」把兩岸關係從「統一論」帶到了「連結論」,也把兩岸關係從「目的論」,帶到了「過程論」。

我們也許必須想像,這個「尚未統一/和平發展」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要有很大的耐心去累積「心靈契合」,和營造「制度框架」,正如習近平主席說的「我們有耐心等待」,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架構來處理所謂的「尚未統一的兩岸關係」。

在這個「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也就是在這個「尚未統一」的過程中,無論從「心靈契合」來說,或是從「制度框架」來說,都至少必須做到兩件事(我說至少)。第一,要支撐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於不墜。第二,不能讓中華民國的內涵被淘空。

這就是我說的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這也就是我在書面報告中所說的:從「制度框架」看,中華民國有「物理作用」;從「心靈契合」看,中華民國有「化學作用」。

大家知道,台灣有主張台獨的,也有反對台獨的。主張台獨的人已經靠向中華民國,雖然是借殼上市,但主張「中華民國是底線」。而反對台獨的,其中大多數人心裡想的第一件事,不是要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他們心裡想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能維護一個自一九一二年創立的真正的中華民國。所以,不能把中華民國看成台獨,連台獨都要撐住中華民國;更不能把中華民國看成像台獨一樣都是要消滅的對象。所以我說,中華民國是繞不過去的。

我的淺見是:能不能在「杯子理論」上面,建立一個「大屋頂中國」。

第一:不要空論「統一」,要先面對並處理「尚未統一的兩岸關係」。

第二:如果要統一,也要想像能不能有一種「維持中華民國的統一」,這才可能是「和平統一」;而不是「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那就不可能是「和平統一」。

有些人認為,二○一六年的局勢也許有變,就覺得現在做什麼改善兩岸關係的事情都沒有意義了,都沒有用了。但也許正因為過去做得不夠好,不能穩定兩岸大氣候,才使得局部的小氣候打亂了大氣候。小氣候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必須承認,根本的原因是大氣候沒做好,大氣候出了問題。

我覺得,局勢愈緊縮,但大家的思考卻應該愈要提高、愈要放遠、愈要放大。大氣候的根本問題是在「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如果能從「大屋頂中國」的方向,建立一個聚同化異的「一個中國」,大氣候就能穩定,小氣候也就難成氣候了。

有些朋友問我,「大屋頂中國」怎麼能做到?我的想法是,我們不妨想一想「歐盟模式」是怎麼做到的?歐洲二十幾個許多是異文異種的國家,許多是幾千年幾百年世仇的國家,但今天有了歐盟模式。我們同文同種,我們難道要把一九四九年的內戰永遠打下去?

怎麼做到「大屋頂中國」呢?我認為,只要把「大屋頂中國」看成「一中原則」、看成「一中框架」,看成「一個中國」就行了。我想反問:難道「大屋頂中國」不是「一中原則」、「一中框架」,不是「一個中國」嗎?否則,怎麼說「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

我覺得,一個政治工程,或一個社會工程,有兩種工法,也就是有兩種施工的方法。一種可稱為仙女棒法,就是吹一口氣,整套「大屋頂中國」就出現了。另一種可稱作堆積木法,一塊一塊零組件往上壘,慢慢壘出「大屋頂中國」的整個模樣。當然,仙女棒和堆積木也是一種往覆來回相輔相成的過程,也就是心裡有仙女棒,手下在堆積木。

我想舉兩個堆積木的例子,主要是想解放我自己的思想。

第一個例子:金門夏張會剛剛舉行不久,兩岸的陸委會和國台辦首長互稱官銜,被認為有相互承認治權的味道。我覺得,如果是這個味道,也不必說破,讓這個味道慢慢醞釀,慢慢發酵,積木慢慢堆,這是好事。

接下來,能不能慢慢延伸放大到兩岸政府的其他部門?我覺得,暫時除了外交部和國防部,其他部門都可以互稱官銜。已經簽了ECFA,商務部長、經濟部長為什麼不互稱官銜?其他文化部、教育部、交通部、內政部等等,都是,為什麼不能?

我認為,兩岸的兩岸事務首長互稱官銜,是近年來相當精彩的創造和發明,對「心靈契合」和「制度框架」都很有用。這個積木應當再繼續往上壘上去。能不能在二○一六以前,至少再增加一個互稱官銜的例子?

第二個例子,我想談奧會模式。二○○八年,兩岸曾經想過北京奧運聖火是不是可以到台灣繞一圈,但後來沒做成。原因之一,據說是大陸有人主張,聖火經過之處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都要迴避,當然台灣方面不能接受,事情也就吹了。

這是七年前的事。現在台灣到了十月到一月之間,滿街的陸客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間穿進穿出。我們現在想想七年前這個國旗迴避的主張,會不會覺得當初的想法是不是有點想不開?如果聖火過境不准中華民國國旗出現,難道要台灣國的國旗和民進黨十字台灣旗來夾道歡迎?

國旗的事常常惹得兩邊不愉快,張懸的國旗事件就是一個風波。其實,在過去,即使在台灣的運動場看台上也很少看到國旗。前幾年幾場國際棒球賽在台灣舉行,看台上突然出現許多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都是年輕人在拚命揮舞。這對台灣的藍綠融合很有意義,對兩岸關係也很有意義。因為,台灣多一點「中華民國」,台灣也會多一點「中國」。

北京否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和台獨否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一樣,都是要淘空中華民國。但是,如果台灣青年連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都不能成為認同標誌,更如何叫他們有什麼「大中國」意識?還奢談什麼「心靈契合」?於是,二○○九年的高雄世運和台北聽障奧運會,兩岸達成了觀眾可以自由持旗的默契。國旗的爭議很不實際,也很傷感情,禁止國旗是違反心靈契合的,有沒有辦法在思想觀念上和實際作法上,找到一條路來化解這個尷尬?

我在這裡提一個看法,請大家指教。奧會模式是建立在會員制的說法上。大家都是會員,有會員的名稱、會員旗、會員歌。其他的國家都以國名為會員名稱,國旗為會員旗,國歌為會員歌。只有中華民國不一樣,會員名稱是中華台北,會員旗是梅花旗,會員歌不是國歌。

如果兩岸能夠達成一個理解,也許可以從促成中華台北向國際奧會申請更改會員旗開始做起,把會員旗由梅花旗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奧會規章上,這只是換了會員旗,而不涉及其他政治上的解釋。至於中華台北的會員名稱及會員歌,都暫時不處理,先邁出第一步。而兩岸也由各自的奧委會來認定,這只是一個會員旗層次的事件,不涉及政治解釋。當然,不論會旗改不改,在觀眾席上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或非奧會場合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都不得干涉。這樣一來,旗子的問題就不會三不五時鬧出一場風波。

北京應當樂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台灣人民的共同認同,因為這面旗子也是兩岸之間的重要連結點。不要「淘空」中華民國,要「補實」中華民國。畢竟,台獨如果甩不掉這面國旗,至少不能說完成了所謂的「法理台獨」。

這些堆積木的動作,不必急著去說破它的道理,也不要牽扯太多其他的道理,讓這些動作漸漸地提升放大兩岸的思想,促進兩岸的感情,對於兩岸的「心靈契合」和「制度框架」一定會有很大的作用。

最後,我要說,我們今天在這裡夸夸而談,可以說都是書生清議。我們需要一位像鄧小平和蔣經國那樣的領袖。我們大家心裡都明白,如果不是鄧小平和蔣經國,今天的我們都一定不是今天的我們。我們今天不但要一位像鄧小平和蔣經國的領袖,更要一位超越鄧小平和蔣經國的領袖。如果有一位今天的鄧小平和蔣經國,站出來對兩岸願景說一句合情合理的話,兩岸的民意和輿論都會變得合情合理,我們大家的口徑也會比較一致。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54836
2015-6-2 黃年〈「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下)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公孫刀湯㊣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22405
「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下)
2015-06-29 02:40:18 聯合報 黃年(聯合晚報發行人)


勿再摧毀有用的思想

五月四日的朱習會,僅出現「建構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等語,若與十八大明文主張互簽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語意上已趨保留。原因之一是,由於過去「一個中國」的定義不明,主張簽約即被台灣人民視為將面臨併吞,以致軍事互信機制及和平協議等名詞均已汙名化,這或許是朱習會上對此有所保留的原因。

其實,由於「一個中國」的定義不明,過去已經摧毀、棄置或汙名化了兩岸之間許多有用的思想及名詞,如邦聯、歐盟模式、多體制國家、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和平統一、一中兩府、一國兩制、一國兩治、第三主體、球體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共同締造論、大一中架構、一中三憲、大屋頂中國等等,這些名詞皆與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一樣,均因「一個中國」的定義不明而致被廢棄或擱淺。每摧毀一個名詞,就為兩岸斷了一條路。

其實,若能建立一個「分治而不分裂的大屋頂中國」,做為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的「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中國,這些被棄置的名詞即可能產生新的生命與能量,重新成為重要且有用的概念。即以「和平協議」言,若不能解決「一中定義」,確定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兩個分治政府為簽約主體,如何能簽得成?更如何挽回「和平協議」被汙名化的形象?

我們眼看過去不斷扼殺有用的兩岸思想與名詞,希望未來不要再扼殺了「合情合理的安排」與「建構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

兩岸「合情合理的安排」與「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必須兼顧連結點與主體性,此即我曾主張的「筷子理論」。把兩隻筷子全綁在一起,不行;把兩隻筷子,分開兩處,也不行;只能使兩隻筷子,有部分連結點,有部分主體性,剪刀式分合運動,才是一雙筷子合情合理的狀態。「分治而不分裂的一個中國」,可說就是「筷子理論的中國」,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屋頂中國」。

大屋頂中國主張:將兩岸的「分治而不分裂」法制化,亦即將兩岸的「連結點」法制化,也將兩岸相對的「主體性」法制化。連結點法制化,「不分裂」即可法制化;「分治」法制化,則「主體性」亦受法制化的保障與規範。

大屋頂中國不是台獨、不是獨台,也不是兩國論;何曾見過有一「大屋頂中國」的獨台、台獨或兩國論?台獨、獨台及兩國論皆只問主體性,無連結點;大屋頂中國則兼具主體性與連結點。

最後,容我將「一個(大屋頂)中國」的內涵歸納如下:兩岸上位中國做為兩岸共同中國,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兩岸分治政府。用上位中國處理主權問題,以分治政府處理治權問題。上位中國及分治政府,交互兼顧連結點及主體性。

開放討論追求合情合理

習近平主席以「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為兩岸旗幟,若能做到「以心靈契合檢驗制度框架/以制度框架維護心靈契合」,這就不但能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更是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同步成就了「兩岸人民的偉大和解」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互輝映為「兩個偉大」。

對於由「合情的心靈契合」到「合理的制度框架」之推動,兩岸皆須努力,但大陸似應有較大的承擔與奉獻。原因之一,大陸的綜合國力較強,台灣較弱。原因之二,大陸在體制上較有由上而下的調動能力,台灣則受民主體制由下而上的牽制。

行遠自邇,第一步,在打破禁忌,開放討論。既說兩岸問題什麼都可以談,要在兩岸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或「建構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首應深入探究「合情合理」的意義,並從「一個中國的定義」之合情合理談起,鼓勵開放深入探討有關主權與治權的深水區問題。如果視此為禁忌談不得,此一禁忌的本身即非合情合理。

因此,今日我能在本會放心盡情討論這個題目,心情極為虔敬,也深為珍惜。拙見不免淺陋,但自由討論的本身即是價值。特向本會的兩岸主辦及協辦單位致謝並致敬。

以上,敬請指正。謝謝。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43598
2015-6-2 黃年〈「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上)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SCFtw2
albert8888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20749
「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上)
2015-06-28 03:33:27 聯合報 黃年(聯合晚報發行人)

「兩岸和平論壇」由台灣方面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大陸方面的「全國台灣研究會」共同主辦,甚受兩岸重視。第二屆大會原訂在六月二十七日於青島舉行,正當籌備及邀約工作大致就緒之際,突然宣布延期。

黃年原應邀以個人身分與會,在論文截稿日前夕被通知會議流會。本文是黃年為此會所準備之書面報告,主旨在探討兩岸和平發展合情合理之路徑。

本文定稿在六月二日,未及此後之情勢發展。(編按)


習近平主席履任以來,最具個人旗幟意義的兩岸論述有二。一、心靈契合。二、制度框架。

二○一三年六月十三日,習近平接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說:「我們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有耐心等待。」此後,習近平多次提及「心靈契合」,陸方涉台評論也經常引據。

二○一五年五月四日,習近平接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說:「探討建構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這是他首度提出「制度框架」,後續效應值得期待。

「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這兩個詞彙,正好涵蓋了建構兩岸關係的兩個最重要的元素。一、心靈契合,是講合情。二、制度框架,要講合理。

以「合情合理」作為兩岸方案的準據,是胡錦濤政府十年間的創造與發展;習近平政府的「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則可謂為「合情合理」增添了內涵,並指出了路徑。

二○一二年九月,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涉台部分,可以視為中共對前此十年的「合情合理/制度框架」論述之總結。報告說:「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又稱:「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這一段報告的關鍵詞,應是「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九個字。前文指出,合情就是要追求心靈契合,合理則是用以建構制度框架的準則;合情與合理是相互檢證的,也是相互支持的。倘若能循此路徑邁向「以心靈契合檢驗制度框架/以制度框架維護心靈契合」的境界,應當即可能在兩岸實現一個「心法合一/思用兼備」的「合情合理的安排」。

習近平的政治旗幟

以下分論合情合理,先論「合情」。習近平主席楬櫫的「心靈契合」是一面重要的政治旗幟,卻也是一個高難度的自我期許與公開承諾。「心靈契合」的主要關注,應當就在「合情」。

任何政治互動皆有三大元素:情、理、力。先談力,力用於合乎情理,即有正面效應,用於違反情理即有負面效應。由於人性本能及社會素質中皆有「不為力屈」的反應,因此,徒憑赤裸之力,往往不足以解決情與理的課題。次說理,理不能一廂情願,不能說「強權就是公理」;而「天理不外人情」,理須能禁受得起人類情感的檢驗。再說情,情是三元素中最高最難者,不以力劫,不以理欺,所追求者為心靈契合的最高政治境界。例如:古有「王天下」與「霸天下」之別,「霸天下」強調力,「王天下」則注重情與理。習近平所號召的「心靈契合」,就是談「合情」,自是一個高難度的也是值得期待的自我期許與公開承諾。

習近平常說「心靈契合」,而「兩岸一家親」更是出自他口中高頻次的常用語,由此可見其思維的內涵與高度。「心靈契合」與「兩岸一家親」這類思想,可使兩岸互動超脫權謀、鬥爭及「力」的層次,朝向「合情合理」的方向發展。習近平並為此種互動預留了寬裕的時間與空間,他說「我們有耐心等待」。

其實,鄧小平當年所說「不是你吃掉我/不是我吃掉你」,已有將情理置於力之上的意思;而胡錦濤政府倡議的「和平發展」,亦是將和平置於力之上的標榜。習近平的「心靈契合」,更是直指人心,接足地氣,當然可視為他延續並超越前人的一面旗幟。

然而,什麼叫做「合情」的兩岸關係,卻似只可意會,難以言宣。因為,合情是一種感受,有時超越言辭。我覺得,若談「合情的兩岸關係」,至少應當使身處其中之人,有一種舒適感,而不要太有被強制的感覺;有一種參與感,而不要太有被剝奪的感覺;有一種平等感,而不要太有被凌駕的感覺;有一種自尊的感覺,而不要太有被別人吃掉的感覺……。我不能說,這就是「心靈契合」,但在「心靈契合」的境界中可能會使人有這些感覺,卻應當是可以想像的事。因此,主張「心靈契合」的習主席,他不是在做容易的事,而是在做超越凡俗的困難之事,這是兩岸應有的共同認知。

為何說「合情」是一種感受?比如,過去大陸訪客到台灣,要求撤去原置現場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及國父孫中山遺像;這是力,卻有違情與理,如今似已不復見此類場景。又如,在國際運動場上,台灣只能持「梅花旗」,不可升中華民國國旗,甚至在看台上持國旗亦遭羞辱;這也是力,有違情與理。當台灣民眾看著「梅花旗」在場中升起,心中想著被迫缺席的國旗,這是「心靈契合」的場境嗎?

特殊情況的政治關係

再論「合理」,回到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此一報告可謂總結了胡錦濤政府以前的中共對台政策的演化結論,也架設了習近平政府對台政策的主體框架,有三大突破:

一、報告確立了「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早先,中共的兩岸政策只強調「統一」,對所謂「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之探討並不凸顯。十八大將「尚未統一特殊情況」做為一個應當面對與處理的課題,是經由多年的演化發展而成。此論雖仍主張「和平統一」,但已從「唯統一論」,轉化為側重處理「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連結論」。

二、十八大再次強調已經發展及運用多年的「和平發展」,這亦使過去強調「統一」的「目的論」,轉化為側重「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三、十八大將「九二共識」載入政治報告,在實際操作層次,為兩岸關係留存了求同存異及一中各表的階段性空間。北京畢竟不能否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為二○○八布胡熱線中的宣示。

這三大突破,使中共的兩岸政策趨於合理,是想用在解決三大難題。一、必須面對「國家統一前的特殊情況」,而不能空論「統一」。二、要為「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此已近乎「心靈契合」。三、以《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及《兩岸和平協議》,將「合情合理的安排」法制化,此即「制度框架」。

關鍵在於:若就「合情合理」言,既謂「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應當面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存分治」。否則就不合情亦不合理,也不易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台獨淘空與北京補實

其實,查看北京當局近二十年的兩岸政策,除了尚未接受「中華民國」四個字,其所思所行,皆在希望台灣能夠維持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甚且高舉孫中山、辛亥起義、對日抗戰,努力為台灣「補實」中華民國的內涵。相對而言,民進黨及台獨勢力則彷彿只接受「中華民國」四個字,但否定孫中山、去蔣介石、反對「憲法一中」,蔡英文更稱「我的中華民國沒有長江、黃河,只有濁水溪」,則是全力「淘空」中華民國。趨勢顯示:中共若不「補實」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即有可能被台獨「淘空」。一旦中華民國的內涵被淘空,不啻就是淘空了台灣人民的「中國心靈」,即無心靈契合可言。

此處即可看出中共對台政策的基本矛盾。一方面,要否定中華民國、要消滅中華民國;另一方面又要國民黨,甚至也要民進黨維持中華民國。倘若北京終究意在消滅中華民國,教台灣人民如何維護中華民國?

舉一例矛盾。二○一二年三月,胡錦濤總書記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胡錦濤說:「確認(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應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吳伯雄則說:「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和相關規定,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這顯然是以《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來確立「一中架構」。但憲法就叫憲法,何必叫什麼「現行規定」。又要憲法,又不肯叫憲法。為什麼不能把黑桃叫做黑桃?

雙方援引「現行規定」,是因若要維持「一中架構」,反對「法理台獨」,必須立足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法理」之上。中華民國不只是四個字,其中包涵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實踐,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困境。北京深知,無《中華民國憲法》,即不能維繫中華民國;但又要台灣護守《中華民國憲法》,卻只肯稱其為「現行規定」。這是否合情合理?「現行規定」又如何在台灣確立其「憲法」效能?

由於北京過去「去中華民國化」的政策,使中華民國立足台灣由失去自尊到失去自信,失去了對中國的參與感、責任心與「我們感」,進而失去了給台灣人民一個維繫「中國認同」的合情、合理之基礎。北京不可認為,你們先用中華民國幫我撐住台灣,然後我再來吃掉中華民國,這絕非合情合理。但多年來,外界認為「合情合理」在北京只是一個「空的名詞」,無人願意探討究為何物?

北京的「去中華民國化」,在台灣的效應就是「去中國化」。台灣人民的「中華民國認同」受傷既重,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亦日趨淡漠疏離。在「兩岸尚未統一」的情態中,北京若欲台灣人民「以維持中華民國,來維持中國連結」,則中華民國自應在「一個中國」中有一合情合理的地位。否則,當台灣人民不能經由中華民國來維持其中國認同的「心靈」,「契合」即是緣木求魚。

台灣的「中華民國意識」之耗弱與淘空,與中共的「去中華民國化」有必然關聯。今在中華民國動搖之際,北京卻有回頭維持中華民國的思與行。若總結中共對台政策,這究竟是求仁得仁,或是種瓜得豆?

分治而不分裂的中國

在兩岸關係中,消滅中華民國,即難有合情合理可言。因此,若要「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即首須合情合理地安排「中華民國」在「一個中國」之中的地位,也就是應將「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實事求是地定位為「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並存分治的政治關係」。

不可排除中華民國在「心靈契合」與「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從「制度框架」看,中華民國有「物理作用」;從「心靈契合」看,中華民國有「化學作用」。

茲引拙見兩點,作為此一申論的補充:

一、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二、大屋頂理論: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分治而不分裂的一個中國的一部分,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並簽定具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

也就是說,無論從「追求心靈契合」及「追求制度框架」言,皆不能沒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繞不過去的。必須用「維持中華民國」的方式,而非「消滅中華民國」的方式,來定義「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為「一個中國」重新定義,如此始有可能「合情合理」。關於此點,我在五月間曾發表「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及「要不要紀念國共繼續內戰七十周年?」兩文(刊五月十七至十九日《聯合報》),淺述「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在此不贅。

既謂「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則此處所指「一個中國」,並非中華民國,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即是「大屋頂中國」,而「大屋頂中國」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一個中國」的新定義,若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大屋頂中國的一部分」,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屋頂中國下分治而不分裂」;則欲進一步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即成了可以期待之事。

(明日續)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43109
2015-5-9 黃年〈要不要紀念國共繼續內戰70周年?〉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雇貓
SCFtw2
albert8888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910921
要不要紀念國共繼續內戰70周年?
2015-05-19 01:35:28 聯合報 黃年

編按:本文作者黃年為聯合晚報發行人。他以個人身分於本月九日在上海參加一場關於兩岸問題的閉門座談會,此會有兩岸藍綠紅三方面的智囊、學者、媒體人士與大陸涉台官員參加。本文是黃年在會中提出的口頭補充,焦點在探討「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


容我再作一些口頭補充說明。

今年是汪道涵先生百歲冥誕。我覺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現狀,就是汪老所說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升級版」,也可說就是汪老所主張的「共同締造論」。這是汪老在一九九七年前後開始思考並提出的看法,我們大家其實已經落後了汪老近二十年。

我覺得,要想出一個「九二共識的升級版」,首先必須處理兩個觀念問題:

第一、主權問題:主權是一個人造物,而不是自然物。主權這個概念,是十六世紀以後才有的概念;在此以前根本就沒有主權這個概念。而且四百多年來,主權這個概念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與發展,這又證明了主權是一個人造物,它是可以變化與發展的。

例如,最早的主權觀是「君權神授」,後來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有了霍布斯、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改革家和思想家,又有了自然法、契約論,然後主權概念就成了「天賦人權」與「主權在民」。再到後來,有了共產主義革命,又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主權論。這些都證明,主權是一個人造物,是可以改變的。至於邦聯、聯邦、蘇聯的「一國三席」,及菲律賓的「亞國」等等,都可說是不同的主權架構。歐盟的主權架構更是「二十七加一」,二十七個會員國都有憲法,上面又有一部歐盟憲法,也就是「羅馬條約」,這就是「二十七加一」。

所以,在談「九二共識升級版」的時候,也有許多像「主權重疊」、「主權共享」、「分治而不分裂」、「共同構成/相互含蘊」、「各有主體/共有主體」、「大屋頂中國」、「第三主體」、「一中三憲」、「共同締造論」等等看法;我覺得只要解放思想,不要自己綁住自己,在主權概念上,應當可以創造出一個「大屋頂中國」的空間。因為,主權本來就是人造物,是可以變化及發展的。

第二、內戰問題:一九四九年的內戰,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及軍事鬥爭,也是一場「你要吃掉我/我要吃掉你」的血腥鬥爭。但是,如果現在還要說「內戰」,這場「內戰」已經打了七十年了。如果計入所謂剿共時期,就打了超過八十年。今年我們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要不要也紀念繼續內戰七十周年?

照理說,如果內戰還在打,才要簽和平協議;但現在兩岸已經簽了二十一個協議,可說各個協議都是和平協議。去年有逼近一千萬人往返兩岸,你帶著鳳梨酥回來,我帶著黃飛紅花生回去。難道這還是內戰嗎?已經七十年的內戰,還要打多久?更吊詭的是說「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如果已經滅亡了,為什麼說還有「內戰」?不說別的,如果中華民國已經亡了,怎麼會有二十一個協議?北京要和四川省簽訂二十一個協議嗎?

所以,內戰史觀恐怕已經不能描述今天的兩岸現實,內戰已經結束,兩岸現在不是要「結束內戰」,而是要在「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的新史觀上,發展出新關係,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

兩岸新史觀

那麼,什麼是兩岸的新史觀?今天的台灣,難道還是國共內戰那個時候的台灣嗎?今天的大陸,又難道還是國共內戰那個時候的大陸嗎?今天的世界,更難道還是國共內戰那個時候的世界嗎?我覺得兩岸新史觀,就是要把「內戰史觀」朝向我在書面報告中所說的「典範救贖史觀」和「兩個偉大史觀」移動,我們何忍將兩岸人民繼續捆綁在內戰史觀中?

有目共睹,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同存在,是一個事實,否則就不會有廿一個協議,甚至也不會有今天這個會議。我們今天的難題,不是「兩岸分治」的事實「不存在」,而是對「兩岸分治」的事實「不承認」。「分治」是真相,「不承認」則是政治。

這也許就是兩岸很難實現「心靈契合」這種境界的原因,反過來說,這也正是兩岸必須設法達到「心靈契合」那種境界的原因。各位想想,來到大陸的台灣訪客,在大陸官方場合,如果連中華民國四個字都不能說,這是何等屈辱?尤其對那些自認有大中國認同而支持、珍惜中華民國的台灣人來說,如何教他們覺得這是合情合理,又如何教他們「心靈契合」?更別說思想不同的台灣人,教他們如何瞧得起中華民國?更如何能認同「中國」?

「人心」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根本否定了兩千三百萬人在現實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基礎,關上了他們「由中華民國進而認同中國」的那一扇門,如何能談「心靈契合」?這也就是「九二共識的升級版」必須建立在新的主權觀及新的史觀之上的理由。

我曾提出「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我在書面報告中有一段話,大意是:台獨的理論已經「升級」到「不終結中華民國的台獨」;兩岸整合的理論難道不能「升級」到「不消滅中華民國的整合」嗎?若等到台獨已經完全消化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也找不回來了,即使找回來也太遲了,因為人心很難收拾,破鏡難圓,覆水難收。

我以上談話,也許可冠上一個標題,那就是:我們要不要紀念國共繼續內戰七十周年?

(作者註:大陸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在一九九七年接見台灣訪賓時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新中國。」此說被稱作「共同締造論」。汪道涵並認為,兩岸現狀即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31746
2015-5-9 黃年〈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下)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雇貓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908871
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下)
2015-05-18 01:31:25 聯合報 黃年

本文作者黃年為聯合晚報發行人。他以個人身分於本月九日在上海參加一場關於兩岸問題的閉門座談會,此會有兩岸藍綠紅三方面的智囊、學者、媒體人士與大陸涉台官員參加。本文是黃年在會中提出的書面報告,焦點在探討「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編按)

為世界文明建立典範

接下來,我想談的第二個觀念是:兩岸共業的共同救贖。

共業是佛家語,救贖是基督教語言。我覺得,未來兩岸的解決方案必須追求兩個最高的價值目標。第一: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第二: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

先談第一點,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廿世紀以來,世界上有四個「分裂國家」,中、韓、德、越。其中兩個已經統一,兩個仍分裂,在世界文明層次上各有其不同的表現。

越南以流血統一,且現在仍在摸索改革開放的道路。不能說它建立了什麼世界文明的典範,也絕對不是台海兩岸的正面示範。再說德國,西德是民主社會,經濟強,東德是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弱,因此兩德統一可謂是順理成章。其中,東德政府未以驅使人民相互殘殺作困獸之鬥,可以說是在世界文明上留下值得敬佩的一頁。但兩岸不同,大陸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力上升,台灣是民主社會,而經濟能量相對較弱,因此兩岸在價值與實力上出現矛盾,不可能走德國模式。但是,東西德在統一前井水不犯河水,兩岸則在許多方面早已是河水井水流成一體;這一點,兩岸在文明上的表現,已較德國當年更具高度。至於韓國,北韓根本只是為金氏一家的身家性命在做最後掙扎,可以說殘民以逞,不堪聞問。韓國不可開交的局面,當然絕不是兩岸的示範。因為,大陸不是北朝鮮,台灣的處境也不是南韓,兩岸應當有足夠的能力,也應當有足夠的智慧,要超越德韓越三國,在兩岸的終極整合方案上,為人類文明及世界歷史創造典範。

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

接著,再談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兩岸的分裂是兩岸的共業。六十多年來,兩岸皆曾經歷極大的痛苦,如台灣的二二八,大陸的文革;但兩岸也分別獲致舉世矚目的成就,如台灣的民主化,及大陸的改革開放。因此,兩岸應當已有能力以創造人類文明典範的高度來化解這個共業,而絕不可用增加人民痛苦的手段來繼續製造罪孽。也就是說,兩岸的解決方案,應當要能夠為兩岸同胞創造一個人類文明空前的大救贖。

什麼是大救贖?茲舉三例。第一個例子是蔣經國總統的解嚴和開放探親,如果不是蔣經國這麼做,今天的台灣內部政治和兩岸關係都無法想像。蔣經國這麼做了,就是給台灣和兩岸創造了大救贖,也有了人類文明典範的高度。我們在座有許多來自台灣的朋友,都是跨戒嚴和解嚴時代的人,應當能深切感覺到蔣經國的這個動作,在我們每一個人(我要強調的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和心靈上,發生了多麼大的救贖作用。第二個例子,是鄧小平一代所領導的否定文革和改革開放。這個救贖,不要說它徹底使中國脫胎換骨、起死回生,各位在座的大陸朋友也大概都是跨文革前後的人,一定也可以感覺到鄧小平一代創造的這個大救贖,在每一個中國人的人格和心靈上發生了多麼大的救贖作用。尤其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如果不是這場救贖,一身背負的罪惡感、恥辱感如何能得解脫?第三個例子,也是鄧小平,他在香港用「一國兩制」取代了「一國一制」,也是具有人類文明高度的大救贖,我在這就不多說了。

因此,兩岸的解決方案,究竟是使中國增添罪孽或得到救贖,這也是一個選擇。以兩岸現況,當權者或當政者,其實有能力使之成為一場災難或一場罪孽,也有能力使它成為一場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的大救贖。我覺得這一切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正如當年在蔣經國和鄧小平的腦裡,也是一念之間。也就是說,兩岸共業不是沒有救贖之道,而是我們還在等待今天的蔣經國和鄧小平。

兩個偉大與兩個標準

最後,我想為兩岸未來提出一個憧憬。希望兩岸未來能朝「兩個偉大」的方向發展,第一個偉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二個偉大是「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支撐「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再以「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來豐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進一步說,要如何檢驗這「兩個偉大」呢?有兩個檢驗標準,那就是前面所說的:一、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二、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能滿足這兩個標準,就是偉大。

也就是說,要以「典範救贖論」來支持「兩個偉大說」;中心概念仍在重新確立「一個中國」的定義,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朝「共同締造論」及「大屋頂中國」的方向移動及發展。

說到這裡,我原來的題目是「九二共識的延續與超越」,現在,容我更改我的題目為:「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副題是「典範救贖論與兩個偉大說」。

以上,敬請指教。謝謝。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26384
2015-5-9 黃年〈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上)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907518
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上)
2015-05-17 02:19:19 聯合報 黃年

編按:本文作者黃年為聯合晚報發行人。他以個人身分於本月九日在上海參加一場關於兩岸問題的閉門座談會,此會有兩岸藍綠紅三方面的智囊、學者、媒體人士、與大陸涉台官員參加。本文是黃年在會中提出的書面報告,焦點在探討「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


民進黨可能在二○一六年重返執政,對於這個變局,一般關懷兩岸局勢者都以負面的觀點來看待。我卻認為,不妨也試著用正面的觀點來看待這個變局。

在逐漸進入二○一六的此時,和在進入二○一六以後的時間裡,我認為,兩岸會有兩種力量交互作用。一種力量是:民進黨若重返執政,北京會認為,這是一個重新整理兩岸關係的時機,包括處理台獨問題。第二種力量是:民進黨如果重返執政,它也會覺得這是必須重新整理民共關係和兩岸關係的時候了,包括處理台獨問題。這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可能使得兩岸關係、民共關係得以整理,甚至使台獨問題也能得到某種形式和程度的處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妨用一種正面觀點來看待二○一六的到來。

進一步說,民進黨內面對二○一六的變局,也有兩種力量。一種力量就是要拐彎的力量,另一種力量就是不要摔跤的力量。這個很容易理解。

至於北京,我覺得也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壓的力量,也就是由上往下的力量,這種力量放大到極致,或許就是地動山搖。另一種力量是托的力量,就是由下往上的力量,也就是一種調節「壓的力量」的一種力量,不能壓到破鏡難圓。北京或許會壓民進黨,但不能傷了台灣人民的感情和壓垮了兩岸和平與善意的基本框架。

所以,對民進黨,北京究竟是要它拐彎或是要它跌跤,這是一個選擇。對於台灣,北京在壓民進黨和壓台灣人民及壓台灣之間,也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會決定二○一六在歷史意義上,它究竟是正面觀點或負面觀點。

延續與超越九二共識

談到正題。我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九二共識的延續與超越。

現在大家用的「九二共識」這個詞,是蘇起先生在二○○○年創製的。但是,至少在一九九八年上海辜汪會,兩岸在工作層次已經有了這個概念。當年,許惠祐先生和唐樹備先生都幾度提到「一九九二年的共識」。蔡英文也參與了此會。

當時,許惠祐說,依照「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雙方對「一個中國」的定義各說各話。唐樹備說,依照「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關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大陸同意暫不討論,台灣認為認知不同。所以,至少在一九九八年,已經有「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這個詞,一共八個字。

到了二○○○年,蘇起創製了「九二共識」,把八個字變成了四個字。少了四個字,居然大發神威。可見政治符號的製作十分微妙,少了四個字,在傳誦轉述及運用上流利得多,甚至連唸起來都覺得神韻不一樣了,再加上這幾年的形勢變化,這四個字的效果也就大大的不同了。如今已成「兩岸共同政治基礎」。

但是,現在大家發現「九二共識」有其局限。因為,即使用最寬鬆的說法,說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它還是「各表」,還是各說各話。因此,我在很多年前就建議,要想辦法建立一個「九二共識升級版」,這也就是現在很多人正在談的「超越九二共識」。

所謂「九二共識升級版」,這個詞,分成兩段。前段留下「九二共識」四個字,就是延續,就不是否定或丟棄九二共識;後段的「升級版」三個字,就是超越。

我覺得,在目前的亂局中,「九二共識」這四個字還是必須維持,畢竟這四個字已經在兩岸激盪了十幾年,它是什麼和不是什麼,兩岸都已有默契;如果丟掉這四個字,換一個詞,一切就會愈說愈糊塗,東拉西扯,也將失去了焦點。因此,九二共識必須延續。但是,大家都知道,各說各話的九二共識,不能處理深水區的問題,所以必須升級和超越。所謂超越,就是朝向「九二共識精神的法制化」的方向來思考。

連結點與主體性

兩岸關係有兩個基本元素。一個元素是連結點,另一個元素是主體性。一向以來,大陸比較強調連結點,台灣比較強調主體性。

理想中的兩岸終局解決方案,應當是能在連結點和主體性上取得一個合情合理的平衡關係,然後加以法制化。但這卻正是最困難的地方。

主體性和連結點,在不同的政策架構中,呈現了不同比例的分布。比如說:對於台灣來說,一國兩制,只有連結點,沒有主體性對於大陸來說,一邊一國,只有主體性,沒有連結點。對於兩岸來說,一中各表,連結點和主體性都不夠明確和穩定。

那麼,如何在連結點和主體性上取得一個合情合理的平衡關係呢?三月間聯合報有一篇社論,題目是《期待朱習會開創兩岸共同救贖》,其中有一句話:

「在分治而不分裂的共同認知下,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簽訂具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

我覺得,我們暫時不要爭論這些文字,因為文字只是相;而是先來斟酌這樣的觀念能不能考慮。觀念如果可以考慮,再來想文字,再來找方法。

這段話裡,「具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就是連結點,而且是連結點的法制化;「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就是主體性,而且是法制化下的主體性。

如果這個架構可以考慮,當連結點和主體性取得了合情合理的平衡,並以和平協議之類的機制加以法制化,那也許就十分接近「九二共識的升級版」了。

再回頭看這段話,開頭第一句「在分治而不分裂的共同認知下」,這句話是大前提。

如何建立「兩岸分治而不分裂」的共同認知呢?我覺得,要確立「兩岸分治而不分裂」,首先要確定「一個中國」的定義。如果一個中國的定義,能朝共同締造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第三主體、球體論、一中三憲、大一中架構,及大屋頂中國的方向移動,一個中國就可能成為「一個分治而不分裂的中國」。也就是說,關鍵在於解放思想。

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

接下來,我想談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

各位經常帶著行李箱出入世界各地的機場,是否曾經發現,我們這一代是把行李箱裝上輪子的一代。以前,行李箱沒有輪子,要提著或扛著;但現在的行李箱有了輪子,可以推著走,叫它三百六十度旋轉也不難。打個比方,以前的共產主義理論是「馬/恩/列/斯/毛」,要提著扛著;現在加上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這就好像裝上了輪子,可以推著走,可以三百六十度打轉。這個裝上輪子的行李箱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再比如說,開始的時候,「九二共識」曾經一度擱淺,有一段時間北京公開否定九二共識,那個時候,九二共識就是一只扛不動的行李箱。但從二○○五連胡會後,再加上二○○八布胡熱線以後,九二共識加上了「一中各表」的輪子,至少台北說一中各表,北京不公開否定,十年來九二共識就成了可以推著走的行李箱。各位可以想像,如果拆掉「一中各表」這個若無似有的輪子,九二共識這口箱子就又要扛不動了。這些,都是一念之間。

我要說的是,未來兩岸的解決方案,重點是要在「一個中國」的定義上,也就是在「一個中國」這口行李箱上裝上輪子。這個輪子,不能少了「中華民國」這個元素。

其實,二十幾年來,北京對台工作的核心,就是希望台灣維持中華民國,希望台灣維持中華民國憲法。但這卻與北京在「一個中國」的定義上意圖消滅中華民國,是自相矛盾的。

北京要消滅中華民國,否認中華民國,否定中華民國憲法,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教台灣人民如何,尤其叫台獨如何去接受中華民國?又如何去尊敬中華民國?更如何去愛中華民國?於是,台灣的民意就從中華民國受中國欺負,上綱到中國欺負台灣,又上綱到中國人欺負台灣人;如果是這樣,台灣人又如何對中國產生感情?又如何兩岸一家親?更如何不生「反中仇中」的心理?

所以,要重建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必須「兩步走」。第一步,首先必須重建台灣的「人心」,就是要先認知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亦即認知中華民國在「中國」之中有一個位子,有參與、有承當,有話語權,有成就感及「我們感」,用以培養「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認同;然後,第二步,始能論及兩岸在「一個中國」的概念下如何整合的問題。這也許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心靈契合」之道。這個流程,必須從重新確立「一個中國」的定義開始,也就是必須使中華民國在「中國」之中有一個位子。

這個新的「一個中國」的定義,就是應當從前面所說的「共同締造論」或「大屋頂中國」的方向思考。這樣的思考並未脫離「一個中國」的範圍,而是仍在「一個中國」的範疇之中,只是把一個中國裝上了輪子。也就是,它是「一個中國」的延續,而不是否定;它也是「一個中國」的超越,而不是背離。

大屋頂下分治不分裂

如何說是延續又是超越呢?比如說:即使談「統一」,統一可以是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也可以是維持中華民國的統一。這樣一來,統一也可以裝上輪子。我請問:台獨的理論已經「升級」到「不終結中華民國的台獨」;統一的理論難道不能「升級」到「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嗎?這裡面的因為所以,請大家思考。

再比如,談一國兩制,可以是消滅中華民國的一國兩制,也可以是維持中華民國的一國兩制。一國兩制也可以裝上輪子。二○一四年六月,孫亞夫先生和薄瑞光先生在紐約的二軌會談,談到一國兩制,就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能不能以承認中華民國的方法,來重新定義「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可見,這樣的思考已經存在,只是政治現實不給這種思考以出路。

如果「統一」和「一國兩制」都可以重新定義「一個中國」,都可以裝上輪子,則托古改制,就可能有「裝上輪子的統一」和「裝上輪子的一國兩制」。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中國」可以重新定義,能夠裝上輪子,那就可以成為「分治而不分裂的一個中國」。其中,「不分裂」就可以法治化,「分治」也在法治下運作。

從過程論來說,兩岸的互動要「和平發展」。從目的論來說,兩岸的整合也要「和平解決」。兩岸的解決方案,不能是弱肉強食、萁豆相煎,也不能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想像中,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目的的解決方案,終究不可能「心靈契合」,也就是終究不可能和平發展,也更無可能和平解決。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對整個世界,對兩岸,都將是一個悲劇,甚至將造成一場大災難。

現在,容我依據「大屋頂中國」的理論,為「一個中國」作一個初步的和嘗試性的新定義。大家先不要拘泥於文字,先斟酌一下其中的道理。這個新定義是:「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分治而不分裂的一個中國的一部分,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並簽訂具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作為兩岸關係進一步整合與發展的法制化基礎。」

如此,九二共識也就可以從「一中各表」、「求同存異」的延續,進入「一中同表」、「聚同化異」的超越。

(明日續)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26379
2012-10-12聯合報社論〈大屋頂中國是兩岸最大公約數 — 大屋頂中國系列三之三〉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tina2008
albert8888
雇貓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424920.shtml
大屋頂中國是兩岸最大公約數
【聯合報╱社論】 2012.10.12 01:44 am

《大屋頂中國系列/三之三》

在「大屋頂中國」的概念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兩者都是一部分的中國。

欲建立這樣的思想及法制,在兩岸皆有相當的困難度。在台灣言,由於北京迄未能正視「中華民國」,甚至一度稱「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已經滅亡」,因此多數台灣人對「中國」及「中國人」相當疏離,且對「中國」充滿疑懼。何況,綠營的台獨主張連「一中各表」都不接受,則距「兩岸同屬大屋頂中國」更是遙不可及。在北京言,原本主張「統一才是一個中國」,則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是一部分的中國」,自有扞格。

然而,「大屋頂中國」正是對治兩岸此類極端心態的方策。對台灣言,在「大屋頂中國」的思想及法制下,中華民國若能以「民主中國」立足,應可逐漸修補及療癒台灣民眾在「中國」與「中國人」的失落與疏離;而中華民國若能立足於「大屋頂中國」之中,台獨的訴求亦失支撐。

對北京言,則其實「軍事統一」已絕無可能,畢竟,誰還能驅使兩岸人民相互仇殺?「民主統一」尤是路途崎嶇,不免夜長夢多。因而,以舊思維主張「統一」,其實就是延長「分裂」。若是建立「大屋頂中國」的思想與法制,即可體現「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及「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一針見血的看法是,我們要問:兩岸的解決方案,究竟是為了成全「中國」及提升「中國」?或只是為了「消滅中華民國」而已?在「大屋頂中國」下,維持「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是否為「成全中國」及「提升中國」的更佳方案?

如前兩篇社論所述,「大屋頂中國」的思想其實始終存在於兩岸之間,甚至也可能存在於北京涉台系統的思忖之中。例如,四年多來兩岸簽署了十八項重要協議,究其實際,其實皆是在「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相互承認」的默契之下完成的;亦可謂「大屋頂中國」已是兩岸運作的概念。而且,北京近年來屢稱的「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原則」或「一中框架」,其中十之七八所言即為「大屋頂中國」概念,否則即不知「一中」係何所指?

所以,並非「大屋頂中國」的思想不存在,或「大屋頂中國」無法運作,而是始終被掩蓋在弱肉強食的思維之下,難以伸張;只要想通了,「一個中國原則」立即可成為「大屋頂中國」原則,亦即成為「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一卓越發明,它使兩岸從針鋒相對轉向和平發展;但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只是「求同存異」,不能「求同化異」。更上層樓的階梯即是「超越差異」的「大屋頂中國」,因為「一中各表」仍有排他性及切割力,「大屋頂中國」則具包容性及整合力。

「一中各表」,對台灣而言,必須堅守「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但此說畢竟不實際,且此一政治防線可能終究守不住;而北京亦知「一中各表」的排他性與切割力,因此一再主張「一個中國原則」、「一中框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或「兩岸同屬一國」,但始終不能為「一中」定義,因為北京亦知若稱「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可行方案,卻又不知如何始能建立「一個中國」的包容性與整合力。其實,答案即在「超越差異」的「大屋頂中國」;這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亦為兩岸共同的最佳「停損點」與「停利點」。

於是,由「一中各表」轉入「大屋頂中國」,可能即是兩岸關係接下來可以思考的路徑圖。「一中各表」是:「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定義各自表述。」(引自胡錦濤與小布希二○○八年三月熱線電話英文版)「大屋頂中國」則是:「在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之中,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兩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至此,「一個中國」已無定義不同,而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此處稱「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是欲降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對立與阻隔,而以「民主中國」與「社會主義中國」來強調價值的多元化與競合。意在成全「中國」,提升「中國」。

由「一中各表」至「大屋頂中國」的移動,首先應是「心態的移動」,希望「大屋頂中國」此一思想能先在全球華人「庶民中國」的胸臆心懷中激盪,建立「大屋頂中國」的心態;接著,進一步努力在法理層面,嘗試進行「法制的移動」,透過建置類似「中華邦聯」的架構,或在《和平協議》及《軍事互信機制》中設定「大屋頂條款」,以體現成績。若未來尚有「統一」的懸想,仍可藉「大屋頂中國」為平台。

鄧小平說:「統一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但是,若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如何「統一」?鄧若在今日,必知倘若真為「成全中國」、「提升中國」,則「大屋頂中國」的方案自優於直接「統一」;亦唯如此,始不致相互吞噬,塗炭生靈。

何況,「大屋頂中國」非但已是兩岸正在運作的現狀,且已然存在於許多兩岸人心之中;難道任何政黨還有可能像一九四九年那樣,驅使兩岸人民相互仇殺,非得誰把誰吃掉? (系列刊完)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06306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