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應台語錄~~~
「我現在不是作家,要有全方位的思維。我盡量不把個人的立場置入國家機器之中,一定要區隔個人的意見與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我現在不是作家,而是決策者。作家應該有勇,但台灣社會期望我的不是有勇而已。我必須同時有謀,為台灣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我是個官耶!」「就因為對國家權力的戒慎恐懼,才不該把個人的價值觀放入公器裡,而且是趁著我有權力的時候,我不該做這種事情!」
「這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分際,我更應該要想得清楚。」「權力不能介入文化,找我來做部長就是要確認這件事。」
=====================================
29 樓 SCFtw2 發言於2012-06-11 16:24:34
陳芳明這次錯了。龍應台這次的反應很合適。
陳芳明的結尾之語 --- "如果因為對六四有任何評論,便會影響未來兩岸文化交流,這已經大大傷害台灣的言論自由。到底兩岸要交流什麼?" --- 像是胡亂牽拖無限上綱了~~~ ^@@^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151522.shtml
陳芳明:當作家被部長放逐
【2012/06/11 聯合報】【聯合報╱陳芳明】 2012.06.11 02:06 am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第一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接受立委質詢時,拒絕對六四事件表態。如果文化部長不是她,而是別人,這樣的拒答不可能會造成新聞風波。她在立院的表現,與她過去對六四事件的強烈批判,簡直是天壤之別。龍應台事後的解釋,是因為牽涉到日後的兩岸文化交流的協商,因此在此時此刻,她選擇不要回答。她對新聞記者說,作家可以有勇,部長必須有謀。換了位子,就要換腦袋。這樣的思維當然充滿睿智,卻對台灣的文化工作者造成傷害。
文化部長與文化作家之間的身分,距離有多大?同樣站在文化工作的立場,前者代表國家,後者代表個人。立場縱然不一樣,人文價值與人權觀念的內容,應該是共通且分享。兩岸文化交流,即將提上日程表,自是可以預料。身為部長,或許為了使協商順利,刻意避開六四事件不談。然而,在未來協商過程中,並沒有人要求部長必須把六四事件放上談判桌,但至少面對國內的民意代表,應該有義務表達基本人權觀念。
無論民進黨立委的動機如何,權力在握的部長以逃避態度來回應,似乎不夠睿智。今天能夠接下這個職位,不就是廿年來作家龍應台長期在人權與文化的問題上反覆申論;從《野火集》到〈請用文明說服我〉,她不懈地對威權體制進行抗拒與批判。如果把勇於思辨的文字拿掉,龍應台再也不是龍應台。確切地說,正是這些文字,讓她站在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不僅國人看見,整個華人世界看見,馬政府也清楚看見。如果她從來沒有批判強權,也沒有捍衛人權,她就不可能成為第一任文化部長的人選。
未來兩岸文化交流的協商,台灣能夠站在一個較為優勢的位置,是因為台灣社會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工程。這項工程也許還未臻於完美,但是在與北京代表接觸時,正好可以劃出一個底線。這項協商確實是艱鉅的任務,其中將牽涉到台灣無可讓渡的人權立場。當中國作家不斷受到思想檢查、文字檢驗、行動監視之際,文化問題可能比經濟問題還來得複雜而困難。出版權與言論自由權是台灣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基礎,把這些文化條件抽掉,台灣民主什麼也不是。
ECFA簽署以來,兩岸協商的議題先商後政,文化議題正好夾在中間。中國出版的書籍,進口台灣時,完全無須經過檢查。但是,台灣出版物輸入中國時,卻需要經過層層關卡。言論自由與不自由,於此劃清界線。在台灣可以購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毛澤東選集》,在中國則百般禁止任何與和平演變相關的書籍,這也是為什麼文化交流的協商會延宕如許之久。
龍部長可以不要對六四事件做任何表態,但對於台灣的人權問題、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基本立場,必須有清楚可見的態度。自劉曉波發表《○八憲章》以來,中國言論自由不斷受到傷害。近日發生的陳光誠事件,更進一步揭露中國人權問題並沒有獲得改善。文化交流完全不需要謀略,但必須要有堅定的人權態度。部長龍應台在獲得政治權力之後,就立即放逐作家龍應台,這不能不使國人感到憂心。如果因為對六四有任何評論,便會影響未來兩岸文化交流,這已經大大傷害台灣的言論自由。到底兩岸要交流什麼?
=====================================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4319&page=3
新新聞2012-06-06 第1318期
龍應台:台灣文創,離國際仍很遠
訪/古碧玲‧林敬殷‧林筱庭
撰文/林筱庭
{前略}
龍應台認為文化部將來要努力與文化界溝通,以弭平外界疑慮,甚至對於立委質疑她「無法捍衛民主自由與人權」,她也有話要說。
「我是個官耶!」自認一輩子都在批評國家機器權力擴張的龍應台面對這問題,不免激動,「就因為對國家權力的戒慎恐懼,才不該把個人的價值觀放入公器裡,而且是趁著我有權力的時候,我不該做這種事情!」龍應台說,當年的「芝山岩事件」就是最好例子。
原來,日治時期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曾在芝山岩山頂設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紀念在台亡故的六名日本教師教育者,當時有民眾抗議不應將殖民時期文物留下,而龍應台時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後來我的決議是完整呈現當地的文物,那一條路上離碑處約幾米的地方,有戴雨農的紀念碑,不遠處又有清朝的文物,在不到兩百米的路上,有忠、奸顛顛倒倒的立場,反而就是台灣歷史最完整的呈現。」
「台灣現在所有發生的事情是整個華文世界都在看,中國大陸也在看,我們的確是個參考值,而這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分際,我更應該要想得清楚。」龍應台抱持為官的應然與不應然,說白點確實非常理想,她也坦承有些話是說不清的,「但是權力不能介入文化,找我來做部長就是要確認這件事。」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138461.shtml
談六四 龍應台:換位子就要換腦袋
【2012/06/05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2.06.05 07:59 am
六四事件昨天滿廿三周年,多位民進黨立委昨天在立法院詢問文化部長龍應台對六四事件的看法。龍應台說,作家應該有「勇」,但台灣社會期望她的,不是有勇而已。她必須同時有「謀」,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她說,換了位子一定要換腦袋。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天審查文化部預算解凍案。民進黨立委林佳龍說,「龍部長已被龍局長打敗了。」龍應台在擔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代曾經舉辦過六四特展,如今卻毫無作為。他說,龍應台「當了官就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龍應台說,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架構下,文化部要跟大陸談判,為了台灣出版、影視產業的未來發展,她不應該把個人的看法放在談判桌上。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說,龍應台立場模糊,「是不是換了位子,一定要換腦袋?」龍應台接口答:「是的,一定要換。」但她有「非常不模糊的立場」。現在不是作家,「要有全方位的思維」,她盡量不把個人的立場置入國家機器之中,一定要區隔個人的意見與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立委鄭麗君說,德國現任文化部長曾在德國柏林影展開幕時,公開聲援大陸異議人士艾未未、劉曉波;為何旅德歸來的龍應台未表態?
龍應台在休息時對媒體說,她曾在六四事件屆滿五周年、十五周年時發表專文,想了解她對六四看法,可以在網路上、書裡找得到。但她現在不是作家,而是決策者。作家應該有「勇」,但台灣社會期望她的不是有勇而已。她必須同時有「謀」,為台灣爭取到最大利益。
林佳龍昨天當面遞交邀請函給龍應台,希望她參加昨晚在自由廣場舉辦的紀念六四音樂會。龍應台表示,她早已和影視、流行音樂界有約,不克出席。龍應台日前曾因穿球鞋,及在備詢時托腮受到批評,昨天她仍穿著白球鞋備詢,但不再托腮,兩手端正地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