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政治(老蔣與中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1-3-11中國時報報導〈監院調查報告塵封56年 原件公諸於世 孫立人「無叛亂意圖」〉〈從美國務院檔案看孫立人兵變〉
 瀏覽2,658|回應3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tina2008
albert8888
雇貓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107.html
監院調查報告塵封56年 原件公諸於世 孫立人「無叛亂意圖」
2011-03-11 中國時報 【本報系記者慶正/台北報導】

     民國四十四年驚動國際視聽的「孫立人叛亂案」,當年監察院成立五人調查小組,其調查報告在塵封五十六年之後,將於十六日展出原件。監察院副祕書長許海泉受訪指出,這是該調查報告原件第一次展出,既顯出建國百年監察獨立作為,也向歷史負責。

     封面註記「上 總裁書底稿」、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據了解內容共計七頁,陳述孫案調查經過和調查意見;另有一封致陳誠副總統的函文草稿,調查報告書內容則有廿七頁,其中有許多段落以紅筆勾畫或加註刪除修正。而其重點就是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

     當年這一「南部閱兵事件」,波及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遭解職,政府並由副總統陳誠組成九人調查委員會。

     許海泉表示,同年九月廿日監院院會就決議「本案交國防委員會調查後提報院會」,同月廿一日國防委員會決議推選委員五人:曹啟文、蕭一山、王枕華、陶百川、余俊賢等,組成調查小組,同年十一月廿一日提出《孫立人將軍與南部陰謀事件關係調查報告書》。

     據監察院八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國防委員會監委趙榮耀、尹士豪所提孫立人研究專案調查報告附件中發現,監院自七十七年三月起,陸續輪派監委羅文富調查孫立人、郭廷亮是否被限制自由。

     八十六年四月孫立人將軍哲嗣孫中平陳訴重新調查。國防委員會第二屆第六十次會議決議,推派趙昌平、江鵬堅、梁尚勇三位委員,負責審查原有調查報告,是否符合覆查要件,有無新事證及是否公布。其後監委林孟貴也加入負責向有關單位調卷補實。

     監院最後在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三日第三屆第六次全院委員談話會結論:「成立委託計畫,委託中央研究院學者,就原調查報告失落之文字部分予以研究補實。」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博士負責鑑定。

     (有關孫立人案,旺報今刊出五大版,內容包括美國國務院檔案解密資料、蔣介石日記之相關記載、以及權威學者朱浤源解讀)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3.html
還原歷史 孫立人調查檔案展
2011-03-11 旺報 【記者慶正/台北報導】

     民國44年(1955年)驚動國際視聽的「孫立人叛亂案」,當年監察院組織5人調查小組,其調查報告在塵封56年之後,將於16日展出原件,至4月15日止;監察院副秘書長許海泉受訪指出,這是該調查報告原件第一次展出,既顯出建國百年監察獨立作為,也向歷史負責。

認定孫「無叛亂意圖」

     封面註記「上 總裁書底稿」、中華民國44年11月。據了解內容共計7頁,陳述孫案調查經過和調查意見;另有一封致陳誠副總統的函文草稿,調查報告書內容則有27頁,其中有許多段落以紅筆勾畫或加註刪除修正。而其重點就是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

     當年這一「南部閱兵事件」,波及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遭解職,政府並由副總統陳誠組成9人調查委員會。

     許海泉表示,同年9月20日監院院會就決議「本案交國防委員會調查後提報院會」,同月21日國防委員會決議推選委員5人:曹啟文、蕭一山、王枕華、陶百川、余俊賢等,組成調查小組,同年11月21日提出《孫立人將軍與南部陰謀事件關係調查報告書》。

     記者提問說,據媒體報導,孫立人兒子孫天平曾反映說,「當時曾公布部分,報告中有的文字塗掉,也始終未見調查的全貌」,最後因故未能完整公開發表。

     許海泉補充指出,民國77年3月15日、3月22日,揭鈞(孫立人義子)及孫立人將軍家屬向監院陳情,請求公布當年5人小組調查報告,以還孫將軍清白。

調查 獨立行使監察權

     據監察院89年12月18日國防委員會監委趙榮耀、尹士豪所提孫立人研究專案調查報告附件中發現,監院自77年3月起,陸續輪派監委羅文富調查孫立人、郭廷亮是否被限制自由。

     86年4月孫立人將軍哲嗣孫中平陳訴重新調查。國防委員會第2屆第60次會議決議,推派趙昌平、江鵬堅、梁尚勇3位委員,負責審查原有調查報告,是否符合覆查要件。其後監委林孟貴也加入負責向有關單位調卷補實。

     監院最後在民國88年8月3日第3屆第6次全院委員談話會結論:「成立委託計畫,委託中央研究院學者,就原調查報告失落之文字部分予以研究補實。」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博士負責鑑定。

史料 終還孫將軍清譽

     許海泉指出,從88年10月起至89年10月31日,朱浤源向各有關機關調閱檔卷及訪談碩果尚存涉案人士後,最後印證5人調查小組,在當時威權時代下,仍保持監察御史一貫的不畏權勢、竭盡客觀明辨、公正不阿精神。該研究報告補實了「5人調查報告」文字失落部分,且對本案還原歷史真相,具有重大意義。

     而各屆監委的持續努力調查,終於讓孫立人將軍的清譽,獲得平反。如今,5人小組報告史料的公開展示,更見證這段獨立行使監察權的可貴。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9.html
南部陰謀事件 兵變說疑雲滿布
2011-03-11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孫立人將軍究竟當年有沒有「兵變」的意圖?根據監察院公布的《調查報告書》檔案,其中對所謂「南部陰謀事件」,監察院認為孫立人「雖非全部知情,而其醞釀之部分情形,究不能諉為全不知悉」,「亦屬職有未盡」。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表示,「南部陰謀事件」主要是3部分,一是屏東里港的炮兵營炮口對著司令台,當時蔣介石總統親臨閱兵,此舉被認為是有叛變意圖。

     其二,台南新營虎頭碑師,有孫立人的學生舊屬上尉級的軍官,被認為要在省道公路半路攔截蔣,打算帶蔣向全球廣播,宣示改革將由人事開始,要用最好人才。

     第三件事就是孫立人一名貼身的侍從,曾多次帶雙槍到蔣介石的西子灣行館。

     朱浤源說,他研究此案已長達24年,是以「刑警辦案」的心態去探索證據,「不能受訪人喊冤枉就採信。」據他訪問當時伍姓炮兵指揮官,當事人曾表示,炮口朝司令台這是閱兵的常態,不足為奇,而所有官兵在受檢閱是都要脫光身體被安全檢查,完全不可能有不軌。

     至於攔路兵諫,朱浤源說,當事人的確有點言詞閃爍,有些露出口風是說,或許喝酒時有人吐苦水,曾經有這種意圖,但只要有「意圖」,在當時就是大逆不道,足以送上性命。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4.html
鋒芒蓋主 孫立人終遭蔣幽禁
2011-03-11 旺報 【黃清龍】

     孫立人一生戰功彪炳,晚年卻淪為被蔣介石禁錮的「階下囚」,這除了孫的個性與作風受到國軍黃埔嫡系將領的排斥,以及他厭惡政工系統而與蔣經國對立,迫使蔣介石必欲掃除接班障礙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一度有「棄蔣保台」的主張,想找一位孚眾望的領導人取代蔣,造成蔣極大的不安全感,而孫正是美國的目標人選之一。

     當時最常被人提到的是前駐美大使胡適。1950年6月23日,美國助理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約見人在紐約的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台灣的反共親美人士,以取代蔣介石的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而作罷。在此之前的1950年2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派專機到台灣接孫立人赴日。據麥帥檔案記錄,麥克阿瑟在會談中勉勵孫立人負起保衛台灣的責任,保證儘量提供軍援。儘管孫立人當面拒絕了,但其訪日之行無疑加深了蔣對他的猜疑。

抗拒政工人員進軍中

     由於孫一直抗拒政工人員進入軍隊,並與蔣經國發生衝突,1950年5月14日蔣介石特別召見孫,要他不要反對政工制度。但三天後孫對第十八軍演講時,強調軍隊一定要國家化,讓蔣十分不悅。孫不僅反對政工,也不贊成找日本軍人來協助訓練國軍(即白團),為此,蔣又找他談話並告訴孫,這不是他應該管的事。可見蔣、孫之間的矛盾極大。

     此後蔣日記中對孫立人的批評越來越頻繁。例如6月26日記載:「嚴戒孫立人陽奉陰違及招奸洩機各種不法行動,如其不改,則再不用他之意明告之,估視其果否悔改耳。」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美國對華政策也跟著改變。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後,蔣成為美國在遠東極重要的反共盟友,而孫立人的悲劇性命運也自此種下。

     當時國府撤台不久,蔣對內戰期間共諜滲透記恨猶新,要求肅清匪諜到了「寧可錯殺一百」的地步。1950年7月28日蔣舉行情報會談,當天日記記載:李鴻、彭克立、陳鳴人果受共匪之指使而來包圍孫立人,以備響應共匪攻台也,孫之糊塗極矣。」按李鴻為前新七軍軍長、彭克立少將為前新七軍新廿八師副師長、陳鴻人上校時任陸軍總司令部營務處長,三人均為孫立人部屬,在共軍攻陷長春時被俘,後因孫立人的積極營救,終於獲釋輾轉來台,繼續追隨孫氏。

     10月22日,蔣據報陸軍官校發現暗殺羅友倫校長陰謀,乃自記;「經兒來言,軍官學校有人暗殺羅校長之陰謀,幸當場破獲,其內容複雜,立人糊塗,毫無政治腦筋,更無革命精神與志氣,奈何。」11月5日,蔣抵陸軍軍官學校,對師生訓話,令校長羅友倫負責整頓軍校人事,予以全權。羅的「人事整頓」,其實就是將郭廷亮的模範營解散,孫立人的整個班底自此劃下休止符。

捲入匪諜案及兵諫案

     1954年孫立人被解除兵權,從陸軍總司令「明升暗降」為總統府參軍長,隔年就捲入了所謂的匪諜案及「兵諫案」。 如今真相已明,所謂的匪諜案和兵諫都只是當局清除孫的藉口。但蔣要處理孫,不能不顧慮美國的反應。一開始蔣認為「此一陰謀或與美國尚無關係,但孫實受美國暗示久矣。」6月11日他還對美國大使藍欽講:傳孫失敗時將逃往美使館庇護。

     7月2日,蔣約集重要幕僚討論如何處理孫立人,國防部長俞大維主張寬大處之,對孫只以調職,佯作信任,理由是「美國人不會相信孫真的涉嫌匪諜及兵諫案,而且此案如果公開,徒貽共匪與反對派之口實,真以為我國軍內部為政工與派系之爭而動搖,已呈不能控制之象,徒喪失領導之威信。」

     但蔣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認為「此次叛變陰謀能事前撲滅,而並未發生,乃是確能控制一切陰謀之表示,何損威之有耶?」不過蔣也同意此案處置終以不暴露公佈為宜,原因是「此時尚未反攻大陸以前,無論對內對外對敵對友,不能不極端慎重,免亂大謀,尤不可授美國政府以口實耳。」(文轉A5版)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6.html
如何處置孫 蔣介石瞻前顧後
2011-03-11 旺報 【黃清龍】(作者為《旺報》社長)

     究竟如何處置孫,顯然讓蔣瞻前顧後、煞費思量。從7月5日到19日,蔣在日記中先後記載四個處理孫案的不同方針擬議。

日記中披露處理方針

     7月5日,蔣日記記載對孫案的處理方針,共七點如下:

     甲、明告立人此案之經過供詞。

     乙、內中反黨政口號之製造與號召之實情。

     丙、吳國楨先一月來信對我之警告,與其去年反黨政之口號,乃為預定之計畫。

     丁、郭廷亮匪諜與郭子東父子女之關係,明告其諜情。

     戊、對軍事會議公開報告與判定。

     己、以不信孫為主謀,此案之態度免予追究,但其應告假、反省悔悟,不得再用此種匪諜與交接雜友。

     庚、彼可言行自由,不予拘束,但對此案無論對任何人必須照此實情明告,不得另有托辭假言,否則自將公審。

     但他也在日記上寫著「甚覺不妥,此為最初余之消極心理。」

     7月9日,蔣日記記載處理孫案第二次方針擬議, 如下:

     甲、令其告假、離職、待罪、悔過,但不開除其參軍長原缺,派員代理。

     乙、調其為戰略顧問會副主委,與顧墨三(顧祝同)對調,使其與盼(叛)將(按指白崇禧)專家並列,但仍令其閉門思過,不得任意說話。

     丙、宜調其為戰略顧問,仍令其自反自檢,不得任意言行,待其悔過自新以後,另候任用。

     丁、主犯各人口供是否全部交閱抑僅令其閱讀一部份,對江犯自白書非至不得已必須使之徹底明示案情時暫不發閱說破為宜,保留餘地。

本想對孫誘之以利

     7月16日,蔣又記下第三次方針擬議,如下:

     對孫案以法與理而言,至少應停職候查或候審,否則應免職查辦以息公憤而維軍紀。原因以:

     甲、此案為共匪早在國際上揚言台灣之滲透程度,比所傳者為更佳,是乃美政府在事前所收得之情報;

     乙、此案人證與確據皆有事實,不得已時皆可公開;

     丙、此案主動乃為共匪滲透顛覆而為我破獲徹底,並未為共匪所算,孫不過是一被動盲從,故於政府之威信並無所損;

     丁、孫之美友以事實俱在,不能為其抱不平、洗冤,及以此反對我政府;

     戊、此在美人心目中以有證據之事,而且為其共匪所主動,不能認我為法西斯也;

     己、現在美國不能放棄台灣,不能因此停止援助。

     7月19日,蔣日記出現第四次處理方針,如下:

     孫案「密令應即停職聽候徹查」之全文處之:

     甲、美國輿情與諾蘭(參議員)等之反應。

     乙、美國政府之態度。

     丙、共匪之心戰作用,故以不公開為宜。

     丁、警戒孫不必強辯卸責和對美虛偽宣傳,否則不能不公審判罪。

     戊、美不能放棄台灣,即不能為此公開反蔣干涉內政。

     己、美會與個人合作程度亦不致包庇此案,況事實真相俱在。

     庚、郭廷亮為匪諜,孫與匪諜相互利用一點,為美員所痛惡。

     除了上述方案,在7月15日的日記,蔣還提到:「對孫可說明其如讀書果有心得,且能反省自責,則將來可派其赴美,但此非其時,以美國環境不良,反動份子太多,彼必其蹈害不能自拔,故准其告假專心讀書修養。」這是對孫誘之以利。而在7月30日的「上星期反省錄」,蔣則批孫「仍作茫然無事之狀,更不願直認其包藏匪諜圖謀不軌之事實。此人既無丈夫氣概亦無軍人魂,可說毫無人格,只知恃外凌上、惡劣成性之漢奸,實為張學良之不如。」蔣又怪罪宋子文:「此張孫二人皆為子文所力薦者,子文貽害國家不僅其本身作惡多端而已,可痛!」

     蔣在第三次及第四次方針中提到,「現在美國不能放棄台灣,不能因此停止援助,即不能為此公開反蔣干涉內政。」主要是美國已經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故研判美方不致因孫案而有對他不利之舉措。

美反應超乎蔣的預期

     不過美方反應的激烈程度超乎蔣的預期,當時駐美大使顧維鈞奉命向美國雷德福上將報告孫案的偵查經過,雷聽完後驚愕地說不出話。他說,孫立人是國軍最幹練的將領,「不可能,也絕對不會是親共份子」。雷德福還說:「如果(照控方所說)散布在不同單位的一百軍官自動加入反對蔣委員長的陰謀的話,中國部隊一定發生極嚴重的問題」。

     顧、雷這場對話的報告,顯然讓蔣大為震驚。七月底蔣日記記下:孫立人謀叛案已經大白,故決心予以處治,惟其手續與方法應加慎重研究,勿使美國及其反蔣派引以為獨裁口實耳。」

陳誠建議寬大處理

     最後蔣介石決定妥協。由於陳誠主持的調查委員會發現,孫立人並不曉得郭廷亮是共產黨,也沒有證據顯示孫是「陰謀的主要推動者」,建議寬大處理。蔣介石因此下令不進一步懲處,而把孫立人責付國防部管束。此後卅三年,孫立人過著被軟禁的幽居生活,直到1988年才解除軟禁,恢復自由。而監察院5人小組的調查報告,則遲至昨天才正式對外公布。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5.html
孫立人到底有無政變意圖?
2011-03-11 旺報 【本報訊】

     孫立人到底有無政變意圖?一直眾說紛紜。孫立人的義子揭鈞教授曾去函給當年的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魯斯克,希望了解事實真相,魯斯克在回信中談到他對孫立人的評價,也就所謂的政變說提出若干解答。

     以下是1989年5月3日,魯斯克給揭鈞的回信內容:

     1955年我正過著我個人的生活,並沒有被中華民國政府捲入逮捕孫立人將軍並與軟禁的事,我有把握那件事並非美國政府所建議,而是純粹中國內政事務。

     我認為蔣介石政府視孫將軍為一位有潛力的敵手(Potential rival),由於他在緬甸統帥中國軍隊所建立的聲望。當那些部隊在日本投降後移師至東北,很明顯地蔣介石刻意拆散其武力,不允許他們以一個整合的軍團運作。那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訊息,顯示孫將軍已被視為一個潛在的敵手。

     就在韓戰爆發前夕,我接到一個非常間接的消息,是有關孫將軍正在考慮一個接管政府的可能行動,但是韓戰的爆發,我們打消那個念頭,因為我們不希望在面對韓國被攻擊時,還要面對台灣的紛擾。

     但1990年台北有媒體刊出訪問魯斯克的內容,魯斯克證實他在1950年6月接到孫立人派人親送的密函,信中孫立人本身提議領導政變,推翻蔣介石。孫立人要求美國支持或默許。魯斯克深怕消息若傳回台北,蔣介石會殺掉孫立人,立刻把密函燒了,並直接向國務卿艾奇遜報告。

     揭鈞於是再度致函魯斯克,1990年9月12日魯斯克回信內容,如下:關於韓戰爆發前來自孫立人將軍訊息的意涵,我不希望做任何進一步的評論。我不能證實那些訊息是來自孫將軍,我甚至已經忘記訊息來自哪個管道。孫立人將軍是位非常傑出的軍官,同時能夠忍受那些謠言而沒有傷害到他的聲譽。我個人非常尊敬他,並對他二次大戰時在緬甸的表現至表感謝。

     另外,曾是蔣介石御醫的熊丸醫師,則在其回憶錄中提到:孫立人看起來不像會叛變的人,但說他沒有叛變之意,卻又彷彿真有其事。孫那時很多動作都不大合適,當時他的身分是參軍長,卻經常召見美國人,與美國人開會,所以(蔣)總統對他的行動很疑心,覺得他似乎有圖謀不軌的企圖。當時其實是美國人支持孫立人,因為老總統有許多事不聽美國人的話,美國人一直希望有人能取老總統而代之。

     熊丸說,當年孫立人因反對「政工制度」而得罪經國先生。「政工制度」乃依經國先生的意思所辦,大陸失敗的原因很多,很多人都說是軍隊控制得不好。因此,孫立人反對「政工制度」,便等於跟國家整體政軍勢力對抗。他的命運最終如此,對國家而言,也真是可惜了一名人才。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7.html
從美國務院檔案看孫立人兵變
2011-03-11 旺報 【林孝庭】(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美國在1950年代初期,究竟有無策動孫立人兵變,推翻蔣介石的計畫,以及孫立人本人當時究竟有無此一企圖,一直是近代史上一個謎團。美國國務院現今已解密的檔案裡,對於孫立人的相關記載,也許可以提供吾人對於此一歷史公案,一個更為清楚的理解。

     1949年11月19日,時任國府國防副部長、同時也是蔣介石親信的鄭介民將軍,前往華府會見美國軍政要員,當時美方要鄭帶回給蔣介石如下的訊息:蔣介石必須撤換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由吳國楨取代。一旦蔣介石真正放手讓吳在台灣進行政治改革,則美國將提供經濟與軍事上的援助,包括派遣顧問團赴台、撥交足以補充當時在鳳山練兵的孫立人將軍所轄六個師的軍事物資與裝備等。

孫對蔣不滿溢於言表

     12月7日,國民政府自成都遷往台北,24日,台灣省政府改組,由吳國楨取代陳誠為省主席。一個多星期後,1950年1月3日,美國陸軍部收到駐台北大使館武官曼寧(Captain Manning)所拍發的一封極機密電報,內容稱,孫立人告訴他,蔣介石已經知道孫立人欲發動政變的計畫,但孫告訴蔣,此乃共產黨的造謠,若他真有意政變,那絕不可能讓任何人知悉,孫並建議蔣應查明真相,並將造謠者逐出台灣,孫告訴美國武官,蔣介石顯然相信他的話,在電報裡,美國武官請求華府提供進一步指示,這應是政府遷台以來,第一份與孫立人發動政變有關的文件。

     事實上,自1949年起,在鳳山練兵的孫立人,與美國駐台外交人員與武官等,即保持頗為密切的聯繫,孫並不時向美方坦白表達他對蔣介石與其他國軍將領的不滿,譬如1949年9月15日,孫向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John MacDonald)抱怨,他身為台灣防衛司令,卻毫無實權,當他須依賴陳誠下令補充其部隊員額時,陳卻採取迴避態度。又如1950年1月30日,孫立人向美國駐華代辦師樞安(Robert Strong)表示他對軍隊政工制度的痛恨,以及他對當時未能真正掌握實權而產生的無力感。孫還向美國人抱怨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不信任他,以及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的跋扈,把海軍在左營的總部視為他的私人地盤等等。此類孫立人與美國駐台使館人員與武官之間的聯繫與談話,不時從台北傳回華府。

美方的確支持孫政變

     從美國國務院檔案裡可以明確得知,1950年上半年、韓戰爆發的前幾個月之間,美方的確有支持孫立人發動政變,取代蔣介石的想法,然而孫立人與美國駐台官員的交往,卻也讓美方對於孫立人有更為真實的觀察與評價。譬如1950年5月11日,在一封被國務院列為極機密的私人信函裡,美國駐台代辦師樞安,明白告訴國務院中國司司長石博思(Philip D. Sprouse)稱,據他近距離觀察,孫立人雖然極具軍事天分,然而卻無政治頭腦,且他絕對稱不上「偉大」(There is nothing "great" about him),師樞安認為孫立人可以把部隊帶得很好,不過只要超出軍事範圍之外的事務,他是否能夠成功,不無疑問。

     在師樞安5月11日致石博思的信函裡,美國代辦認定過去數月以來,有關孫立人發動一場政變的議題,似乎已經淡去且已被埋藏起來了(the issue as to whether Sun Li-jen could or would pull a coup d'etat doubtless has been dead and buried)。然而事實上,國務院內部有關「去蔣保台」的策畫,才正要如火如荼的展開。5月3日,國務院政策計畫局局長尼茲(Paul Nitze),提出一個「假設性」方案,擬定「棄蔣保台」之行動準則。根據尼茲的說法,美方認定孫立人已經準備好掌控台灣島上的全部軍事力量,只要他能夠成功發動一場兵變,就能解除台灣島上所有國民黨重要人物的權力。尼茲建議美方應把籌碼加在他身上,由他領導一批台籍政治領導人,在兵變後接管新政府,並在最短期內,派遣一組麥克阿瑟將軍以及美國軍方所信任的要員,前往台灣,協助孫立人在台灣組織起有效的行政與防禦力量。

假設性方案成備忘錄

     尼茲此份「假設性」方案,隨後逐漸被修訂成為一份正式的備忘錄,於6月9日由助理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提交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這份定稿的備忘錄,建議華府應派一高層人士前往遠東地區,傳達美方的訊息給蔣介石,備忘錄點名由當時擔任國務院外交顧問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來負責此一任務。杜勒斯當時已訂6月中旬啟程前往日本,途中他或許可以轉往台北,並向蔣轉達如下訊息:在當前形勢下,台灣很可能淪落共產黨手中,美方將不會採取任何具體軍事措施,協助蔣守衛台灣,蔣唯一能避免流血的方法,是交出權力,並將台灣交由聯合國託管。

     國務院1950年6月15日的一份極機密備忘錄裡,進一步透露美方當時所擬採取的行動方針(course of action)如下:美方將以最機密的方式,透過一位密使,轉告孫立人,如果孫願意發動政變以控制台灣,美國將準備提供他必要的軍事援助,美方也將提供數百萬美元的經費,供他收買其他國軍將領,此外,美方還打算從關島或鄰近的美軍基地,運送必要的軍火武器,以協助並確保其政變成功。

韓戰爆發 倒蔣遭擱置

     在美方的評估裡,孫立人發動政變當然有其風險,譬如國民黨內部國軍將領拒絕合作、島上國軍部隊投共、解放軍趁亂進犯台灣、蔣介石拒絕交出政權並出亡、以及一旦政變失敗,美國威信受損等等。雖然有這些風險,國務院仍然認定,支持孫立人政變仍是美國一旦下定決心、將以具體行動防止台灣淪入共黨手中的最佳選擇,特別當美國認定蔣介石在中國大陸已不具號召力、且考量到孫立人當前在台灣的地位,似有利於爭取解放軍內部持異議分子,進而促成中共內部的分裂時,孫立人成為當時華府的首選,就不足為奇。

     只不過在此一備忘錄完成後的一個多星期,韓戰爆發,一夕之間,遠東局勢發生重大轉變,扶持孫立人倒蔣之議,也因而遭到擱置。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500/112011031100448.html
學者:美國因素 害死孫立人
2011-03-11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總統府前參軍長孫立人將軍,因郭廷亮「匪嫌」牽涉引咎辭職,自請查處,幽居長達33年,孫案在1955年曾引起震撼,時至今日,監察院公布孫案檔案史料,仍令各方矚目。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指出,孫立人被美國人賞識而種下禍因,郭廷亮匪諜案則確定是假案。

     朱浤源說,1950年8月發生的孫立人案可說是「白色恐怖」時期的高潮;但這有時代的大背景。1947年至1950年間,台灣社會有包括中共地下黨、長老教會、台籍日本兵、流氓和一批本土地方仕紳等5大力量非常活躍。

匪諜遍布 惹禍端

     戰後來台的國府行政長官陳儀,對待這些勢力初期是採取寬鬆措施,因此這些力量結合後挑戰官方,「作亂成功」,從而埋下二二八事件的種子。

     「當時台共謝雪紅還是從左營經由海軍赴大陸,」朱浤源說,由此可見,1947年至1949年之間台灣的社會氣氛,讓中共地下黨得以大肆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孫立人手下段澐中將,時任陸軍副總司令,周芝雨少將是軍法處長,以及官拜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中將等,他們都先後遭到槍決。

     其中因吳石案被槍決的女間諜朱諶之,更是受命探國軍在舟山群島10多萬大軍虛實,若非被捕,國軍可能頓失主力,能不能在台灣立足,猶難定論。

     朱浤源表示,國府在大陸失敗主要原因就是「匪諜」遍布,孫立人的部隊中也「一定有」,因此,這是蔣經國主持的軍隊政工系統立大功的露臉機會。

美國賞識 遭猜忌

     另一個蔣氏父子必須「整」孫立人的關鍵因素,朱浤源指出,是「美國人看中了孫」,他親眼看過美駐台人員發回美國的機密電報指稱孫對叛變「斷然拒絕」;美方又派總統特使來台,干預蔣介石的人事權,為孫立人出任主要軍職說項,這也犯了大忌。

     朱浤源說,以蔣介石如此大中國民族主義者,難忍美國人的說三道四,1950年開始展開對孫立人的剪翼行動。

     首先受波及最高階的李鴻中將和陳鳴人少將、彭克立上校,全數遭政府以匪諜名義逮捕、長期囚禁。李鴻曾由孫立人陪同見蔣介石,蔣甚至允諾要李鴻當陸軍官校校長,不料2、3個月後就以共諜罪入獄,一關25年。

     在此之前則是孫的英文祕書黃正姊妹被捕,一關就是10年。

     到1955年5月25日開始,孫立人的舊屬受到第三波整肅,並在8月牽動孫本人。朱浤源明白地說,「郭廷亮匪諜案是假案。」而這個粗糙的剪孫行動,正是蔣經國手下的政工單位主導。

雖示忠 不敵政工誣構

     朱浤源指出,國府從大陸撤退來台之際,蔣介石見到孫第一句問:「台灣安全嗎?」孫答:「有我在,絕對安全!」孫雖然示忠,但蔣站穩腳後,不斷調整他的職務,削其兵權,充滿不信任和排擠。

     1990年左右,《中國時報》記者杜念中訪問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證實孫立人曾向美方表示有叛變之意,對此朱浤源斥為無稽,「魯斯克說叛變證據被毀,我才不信,真有證據是美國脫罪(煽動他國叛變)的最佳利器,才不會毀了!」

     長期研究蔣介石的大陸歷史學者楊天石說,「我對孫立人案有高度興趣。」他認為,孫、蔣在台灣時期關係比較壞,大陸時期蔣特別在孫負責抗日遠征軍和國共內戰時,視其為「愛將」。

     孫、蔣兩人矛盾逐漸發生的原因,蔣介石日記中有端倪。「有一回,孫立人召開以駐台美軍為對象的宴會,事先全未向蔣介石報備」,這次事件讓蔣極為不滿,一來,客人都是美國人,二來,要請哪些人蔣介石事後才知,說明孫自做主張、不請示。

     第二件事,楊天石指出,孫立人和美國人一起反對軍中設立政工系統。美軍沒有政工制度,但匪諜到處活動的背景下,蔣介石對蔣經國的政工系統表現很滿意,認為「讓蔣介對軍中動態瞭如指掌」,孫在立場上和美方同聲一氣反對,讓蔣介石在日記中不止一次記下「孫立人問題一定要解決」的心願。

愛將成階下囚

     有趣的是,楊天石發現,蔣的日記中一方面擔心美國人扶植孫立人取其代之,一邊削其兵權,卻有一項很重大的變化在蔣日記中透露:「蔣認為孫案最初的後台是美國人,後來卻悄悄地後台變成為中共,」楊天石說,後來孫案的主要罪名是縱容匪諜。

     楊天石表示,蔣日記中也有宋美齡向蔣提醒孫有中共的背景,但蔣沒有重視的跡象,後來蔣「處理」孫時,美國後台就不再提了,「這點很妙,」他認為,「也許是不願得罪美國人吧!」這點值得再研究。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560175
 回應文章
2011-3-14旺報報導〈郭廷亮自白書 孫立人、蔣介石都曾親眼過目〉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tina2008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031400425.html
郭廷亮自白書 孫立人、蔣介石都曾親眼過目
2011-03-14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孫立人將軍讀過郭廷亮向當局所提出的自白書。根據長年研究孫立人案的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的研究,總統府當時派局長黃伯度帶至南昌街孫參軍長的官邸交予孫立人閱讀。

     這份自白書如今愈來愈清楚是郭廷亮連續10天遭刑求、在簽字時甚至自己的姓「郭」字都不會寫,如此意識模糊之下的「產物」。

     郭的自白書中提到「反正跟過孫的人『土匪認為是最頑固的分子,而又恐政府認為是不忠實分子』」、「有時會感到孫立人先生之命運,是否會變成『隆美爾第二』」、「自從彭孟緝代總長後……就會說將來我們是否會被整肅,因蔣經國先生是留俄多年,是否會將史太林的整肅幹部辦法搬到台灣來,而由對保防最有經驗的彭孟緝先生來執行,由此心理上發生偏差後,有時會說『我們要死裡求生。』」

     自白書中更有郭廷亮對部隊一般情形的供詞,指部隊長及政工人員認識上不夠,沒有做到真誠合作;黨在軍中推行不良,黨員與非黨員之分,分散戰力;黨員對開會討厭,開會不說真心話;官兵心理上起變態,認為反攻沒有希望。郭還說,部隊現在是上級求應付、中級在混,下級在拖,士兵根本不在乎。

     根據監察院5人小組致函蔣中正的檔案,這些郭廷亮的自白,相信蔣介石和孫立人本人都是親眼過目,而朱浤源則指出,孫立人讀過黃伯度帶來的郭自白書後,態度仍強硬,但黃氏透過原副總司令賈幼慧及孫的侄子孫克剛等,曉諭孫立人並轉達「層峰(其實是蔣經國等人)」堅決整頓孫舊屬的立場,孫見可能株連更廣而無轉圜可能,才在1955年8月3日寫信給蔣,並引咎辭職。

     之後蔣中正一度召見孫立人詢其最近讀什麼書?孫答稱《曾胡治兵語錄》特別是《曾文正公家書》,蔣總統表示贊同,朱浤源對此分析指出,1955年5月間,孫立人在總統府參軍長任上時,蔣召見問起讀書時,孫當時答《南宋史》,那是講忠臣一心想軍事解決金人而不顧層峰意在外交解決;而《曾文正公家書》則呈現封疆大吏始終忠於滿人朝廷,雖然功高,絕不震主。難怪蔣中正對孫立人改變讀書方向表示滿意。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563957
2011-3-14旺報報導〈御史抗顏直諫 為郭廷亮向蔣求情 1955年監察院孫案5人小組:郭廷亮等9人殊難使負叛亂之刑責〉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雇貓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031400309.html
御史抗顏直諫 為郭廷亮向蔣求情 1955年監察院孫案5人小組:郭廷亮等9人殊難使負叛亂之刑責
2011-03-14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最新公開的史料大白於世!1955年11月18日監察院國防委員會孫立人案調查5人小組聯名致函中國國民黨蔣中正總裁,針對孫案提出關鍵意見,具體指陳涉及《懲治叛亂條例》第2條死罪的郭廷亮等9人,「殊難使負叛亂之刑責」,在當時肅殺的氣氛下如此陳述,算得上現代版的抗顏直諫。

     該函以調查小組曹啟文等5名監委共同具名,最可能為他們帶來災禍的結論意見是:「按《刑法》叛亂罪之構,必須有破壞國體或竊據國土或以非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之意圖方能判定。若根本無此意圖,縱有聚眾用暴力脅迫之事,亦屬軍法上之暴行脅迫罪,殊難使負叛亂之刑責」;調查小組向蔣中正表示,罪刑有出入,關係郭廷亮等百餘人生命自由及榮譽甚大,對國軍士氣之隆替也影響甚深。

腹案階段 難謂著手實行

     該函多次用涉案者的供詞為立論基礎,郭供稱:「應將部隊退化及不良現象向總統呈報」,對此腹案有三,一是5、6月間俟機提出意見書親向總統呈遞;二是按行政系統轉呈總統;第三也是最敏感的,「必要時部隊採取遊行示威,上電總統。」

     郭廷亮供稱,部隊示威是否要在台南關廟設指揮所,「以後研究再說」;另一位涉案者王學斌供稱:由參軍長(孫立人)南下召集團級以上負責連絡人員在屏東、岡山、台南訓話後仍返台北,「(我等)即發表宣言」,「如被政府發覺,無論逮捕任何一人,即發動部隊突變,造成混亂局面。」

     5人小組對這些歷歷事證,向蔣中正指明「此僅三數人之腹案尚在研究階段,殊難謂已著手實行」,於今觀之,這些當年多半屈打成招取得的口供,證據力更顯薄弱。調查小組監委向蔣求情:「郭廷亮等雖有刑責,亦難以叛亂罪相繩,」「令飭軍法局務須依證據以認定事實,本事實以適用法條,不使一人含冤,萬世長嘆」。

諸將矛盾心結 坐實冤屈

     以當時的政治氣氛,調查小組又不宜太過拂逆蔣中正意在言外的「旨意」,所以又根據各人供詞向蔣提出孫立人的不是之處,例如「跟過孫立人的中下級幹部心理有偏差」、「孫立人將軍平日言談中認為亟應改善的軍中現象」等等。

     這些引自郭廷亮「自白書」的抱怨、擔心被整肅的疑慮、「恐怖」,都成為孫立人部下「心理偏差」的論證基礎,而孫立人與桂永清、彭孟緝等先後受蔣中正重用的將領之間矛盾心結,則透過郭的供詞加以落實。

     該函雖是職司風憲之「御史」向「今上」抗顏直諫的珍貴史料,但監委在文中多次引涉案者的言詞,甚至在附件一併呈上郭廷亮自白書,卻是相當冒險的作為。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該函最後一句話:「此案(郭廷亮匪諜案)之真實情形,可思過半矣!」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031400310.html
曹啟文御史風骨 上私信冒死直陳
2011-03-14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前監察委員曹啟文在擔任孫立人案5人調查小組召集人時,以錚錚風骨,兩度上書蔣介石,根據《旺報》獨家取得曹啟文個人以「師生之誼」向「原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所寫的私函顯示,曹啟文本有對「國防部主事之人提案彈劾」之意,信中情詞懇切,為孫立人、郭廷亮等叫屈,比起他以公務身分聯名監委上「蔣總裁」的公函,用詞更露骨,也更危險!

     監察院首次公開布展的孫案檔案,由於屬珍貴史料原件,參觀人難以親手翻閱,文字內容只能片斷呈現;本報獨家取得孫立人故舊楊永年提供的資料,證明前監委曹啟文先後在1955年11月18日、21日接連兩次以公、私身分,分別向蔣「冒死直陳」。

     曹的私信中說,郭廷亮只是打算上一軍事改革建議書而已。「主其事者先以南越之例,動國防部之疑」,「為孫立人如何勾結美(國)人,圖作第二之吳廷琰」,並指明毛人鳳是主事者之一,但可疑的是,曹的文字是用「所謂毛先生」,外傳郭廷亮涉案後見到的毛人鳳並非本人的說法,呼之欲出。

     由於主持調查而對孫案知之甚詳的曹啟文,信中說,「所謂毛先生」以擔保其(郭廷亮)性命勸誘逼供,所以郭一一均循主訊者之意承認,又巧妙蒙蔽陳誠副總統的9人委員會,甚至讓執行刑求者當9人委員會訊問時的紀錄人員,以監視郭翻供。9人委員會於是大作其匪諜文章。信中話鋒一轉,敘述郭廷亮只因是孫的舊部,所以在少校級階達10年之久,「窮困之情乃至以典當度日」。

     曹啟文話愈說愈重,甚至說蔣中正「豈可信此種近似權術之理由,自亂根塵,昧厥良知,犧牲其不應犧牲的患難袍澤」,又拿孟子的話慷慨陳詞:「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此乃我滅賊之唯一精神武器也」,可惜蔣中正並未聽進去。

     長年研究孫案的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指出,郭家全家人為一構陷之「假案」幾乎家破人亡,就要苦盡甘來之際,郭廷亮又為迄今真相不明的「跳車」疑案在1991年掉落在中壢火車站月台,死因離奇,在監察院將孫案密檔首次完整公開在國人面前之際,郭廷亮的死因恐怕是永遠難解的謎!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563750
2011-3-14旺報報導〈黃少谷施壓 監院5人報告被密結〉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tina2008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939/112011031400132.html
黃少谷施壓 監院5人報告被密結
2011-03-14 旺報 【記者慶正/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精彩100.監察檔案展,訂於16日在監察院首度展出孫立人案等100件珍貴史料。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博士研究發現,1955年擋下監察院公布「孫立人案」調查報告的關鍵人物,是前行政院副院長黃少谷。

     黃少谷深受蔣中正、蔣經國父子器重,也是由副總統陳誠組成的孫案9人調查小組委員之一。這9人調查小組,成員分別是陳誠(副總統)、王寵惠(司法院長)、許世英、張群(總統府祕書長)、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考試院副院長)、黃少谷(行政院副院長)、俞大維(國防部長)等。組織9人調查小組,是蔣中正為減少將孫立人免職調查後,造成國際上對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指責。

兩小組報告有出入

     在監察院委託朱浤源執行《本院孫立人案調查報告文字失落部分委託鑑定研究報告》指出,當年監院5人小組調查報告與總統核派的9人調查小組結論頗有出入,致引起當時行政院副院長黃少谷質疑。

     黃少谷於是致函總統府祕書長張群表示意見:「曹委員等對本案之根本看法及其所作報告書通篇之論斷,則與9人調查委員會之觀點完全不同、「如為國家利益設想……個人以為曹委員等將之報告書內容只可向監察院院會作一祕密之口頭報告,而不將報告書之內容分送,並要求參加院會之監察委員及職員負責保持絕對之機密,不使此口頭報告向外間傳播。」

     後來,監院5人小組調查報告只在院會作祕密口頭報告後,原始資料就深鎖保險櫃中,迄1988年修正過的調查報告,始再對外公布。

監院報告 執筆人成謎

     對照1955年11月《上 總裁書底稿》,以及朱浤源《鑑定研究報告》,監院另委託2人匿名審查,結論肯定監院孫案調查報告及《鑑定研究報告》:一、無法證明郭廷亮為匪諜。二、證明郭廷亮並未著手實行叛亂。三、孫立人謀叛無確證。

     不過審查意見認為:原5人小組調查報告以毛筆、鋼筆字謄繕,但至今仍未確定是由何人何時寫成。

     其中以紅筆勾畫或加註刪除修正,經還原發現多處xxx,大致為軍隊番號、人名或對軍中人事不滿的話語,並不影響對孫立人將軍的清白與尊敬,但執筆人身分和動機成謎。

     此外,美國官方究竟有無介入1955年的孫案?有待軍、情、政工等相關單位合作,提供現存相關檔案。至於郭廷亮是跳車死亡或被擊殺之謎,也待司法機關進一步偵辦。

還原真相 卻封存結案

     回顧半世紀前台灣的政治肅殺,監察院如螳臂擋車般的對抗行政權,監察之父于右任同意國防委員會推舉曹啟文、蕭一山、王枕華3人以及會外監委陶百川、余俊賢共組5人調查小組還原真相,5人並上書總統蔣中正犯顏直諫,最後不敵政治因素干擾,將報告修改封存結案。

     但監委仍針對行政院引用《刑事訴訟法》第224條所謂「偵查不公開」,拒絕除當事人孫立人將軍外,郭廷亮等主要嫌犯接受監委當面詢問,與行政院會商解決;並要求監院國防及司法兩委員會切實注意,軍法局有無違失之處,讓孫立人有生之年,最後含冤得雪,獲得平反。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56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