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學+人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三毛逝世二十週年】2011-1-6旺報報導〈三毛撫慰人心 兩岸讀者同感〉
2011/01/06 19:45 瀏覽933|回應1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145/112011010600447.html
三毛撫慰人心 兩岸讀者同感
2011-01-06 旺報 【記者黃奕瀠/台北報導】

 
     三毛逝世20周年,相關出版陸續問世,除了皇冠重新編排《三毛全集》外,台灣主持人眭澔平在兩岸同時出版了《三毛的最後一封信》搶盡話題;而由大陸傳記作家師永剛、沙林與前《中國時報》記者、前《印刻》雜誌副主編陳文芬共同著寫的《三毛:1943-1991》也在此時出版。而大陸媒體也紛紛刊登三毛紀念文章,大陸微博、台灣臉書上都是討論三毛的話題。

     在三毛逝世紀念日前天,人在瑞典的陳文芬開心表示《三毛:1943-1991》再版了。陳文芬寫完三毛的傳記後,便和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先生結婚,搬到瑞典,日前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當初為了寫這本傳記,共買了11本三毛傳記,「都是大陸出版,授權台灣繁體字。」她想:「這是怎回事?都是大陸寫三毛,都寫得一樣,互相抄來抄去,真可怕。

紀念活動 喚醒記憶

     陳文芬曾任出版線記者,因而有許多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有了三毛台灣朋友的觀點。以王洛賓與三毛的愛情故事為例,陳文芬認為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但過去大陸都採用王洛賓的說法,沒有人聽三毛朋友的說法。「我寫的三毛的故事,是她在台灣有許多作家朋友所寫的具體證據,比如七等生為她仗義執言的小說《陳平之死》,這是反擊王洛賓最清楚的證據。」

     出席三毛紀念活動的多為七○後以及更年長的大陸書迷,網路討論者也並不年輕,《新京報》文學線記者姜妍是八○後,他表示:「三毛在大陸已經沒有那麼紅了吧?」然而這一波紀念三毛而起的出版熱和相關活動,呼喚出大陸人對三毛的記憶和熱情。

     陳文芬說:「三毛確實是五、六年級喜歡的偶像作家,年輕的讀者可能已經不知道她了,畢竟20年是很長的時間。」

文字風格 迥異於大陸

     陳文芬表示,自己是讀三毛長大的,對三毛熟悉的一代,駱以軍、幾米也是;他提到駱以軍寫過一篇散文,說三毛死的那天,很多人打電話到宿舍安慰他,而幾米在一本書中也提到,住在榮總時,曾夢到三毛站在床邊溫柔的看他。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七○後的大陸讀者徐子茗也說,自己對三毛相當癡迷,不停閱讀她的作品甚至大量做註解,三毛去世那天,他原在學校傳達室打電話回家,瞄見報上三毛去世的新聞,震驚不已,不顧已經接通的電話,失神地回到宿舍。

     陳文芬回想三毛過世的那天,他們一群女同學、朋友,多半自己在家裡點上蠟燭為她唱歌,「我們必須承認,她確實曾把我們的靈魂帶出苦悶與無趣的鎖國環境。」她表示,若談到兩岸的讀者共有的相同經驗,就是三毛了。

     大陸的三毛熱開始於八○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書迷認為他的文字洗滌了剛從文革走出來的大陸人心靈,如同鄧麗君一般,那都不是大陸原有的文化風格。陳文芬也認同三毛像鄧麗君有一種溫柔的安撫人心的特質,很能安慰讀者;現在兩岸年輕人不讀三毛不識三毛,也是因為「現在的讀者可能是不再需要人家安慰了。我們不是已經有韓寒了嗎?」

相關傳記 有台灣觀點

     「我覺得三毛的後期也在大陸尋得許多知音。」陳文芬說,因為她的孤獨感太深,又太有名了,所以很多同時期的作家對「三毛現象」感到不安,而「這就是這本傳記後頭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

     對於《三毛:1943-1991》這本書,陳文芬說,主要貢獻有兩點,一是主編收集的相片非常好,尤其是三毛在成都的照片,很有歷史意義。其次是在所有的三毛傳記裡,這是頭一本有台灣觀點的。這本書原先是大陸作者寫,再交由陳文芬加了很多自己的採訪和資料,因而有台灣觀點。三毛家人否認這本傳記「獨家授權」的字眼,三毛的弟弟陳傑說,他們家人只授權給皇冠,而他們也不認識師永剛,讀了以後認為內容還可以接受,「而且,因為有陳文芬的把關,我們能信任。」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391788
 回應文章
2014-3-21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85封來自...三毛的問候信〉
2014/03/21 22:58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tina2008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1000886-260115
85封來自...三毛的問候信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4年03月21日 04:10

「我最討厭過生日!請你們忘掉我又老一歲!」「每當生命給我們太美的事物,我便總感到心痛和寂寞。」今年3月26日為三毛71歲冥誕,出版社推出三毛家人提供的85封三毛生前信件集《請代我問候》,讓人窺見這位傳奇作家心中的愛與愁。

作家三毛一頭恣意長髮、前衛漂泊的形象長存人心,但在給家人朋友的私密信件中,又流露無比率真與脆弱,2001出版的《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曾收錄少數三毛家書,《請代我問候》增添首度曝光的近50封信件,時間從1968年至1988年,長達20年。

三毛1960年代末隻身赴歐求學,1970年代遠赴撒哈拉沙漠結婚,在沙漠中開始寫作,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三毛」,她和荷西的愛情傳奇也成書迷心中經典。

與荷西婚姻中二三事

但在家書中,她坦率分享婚姻中的俗事,如結婚一周年時她對姊姊袒露,「荷西是個沒有深度也沒有學問的人,見識經歷都及不上我,有許多時候,我心裡總難免覺得我嫁得低了一點……但實際生活上,他是個誠懇的人,不虛假,負責任,對我有感情。」

即使兩人時有爭吵,她仍說:「這些完全是正常的,我想婚後一年實在是幸福。」也提到婚後努力懷孕,「我一定要生男孩。」夫妻倆想盡辦法省錢,從沒出去吃過飯,「最有成績的是我們共存了快20萬台幣(連車子在內)。」

三毛和父母手足感情深厚,信中不時關切姊姊和兩個弟弟的婚姻、身體、經濟,給侄兒外甥寫可愛的問候文字,對爸媽說:「我跟爹爹姆媽無所不談,沒有父母子女的代溝,這也是你們了不起的地方。」卻說自己:「我是一無所長,只會吹牛。」

溫柔真心令人動容

《請代我問候》脫去文學光芒,呈現她的真性情,如三毛1972年在蘭嶼初識丁松青神父,21年後在新竹清泉部落重遇,之後她對清泉的情感刻骨銘心,也在這裡找到了荷西喪生後的撫慰。

她寫給丁松青的信就像對溫柔的神父告白,直陳:「你帶著我認識生命中的許多美好,我好愛你,而這樣的愛是如此正面!」也以好友身分支持他的寫作。

每天讀者信件如雪片般飛來的三毛,1986年受到一個全身癱瘓的讀者郭星宏長信感動,收他為乾弟弟,與他成為筆友。信中她敦厚鼓勵他讀書、排解他身體殘缺之苦,甚至給家境不好的他經濟支援,一片真心令人動容。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06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