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607/132011012200634.html
孫立人幼年兵 60年來大團聚
2011-01-2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中華民國抗日名將軍孫立人曾經成立一批「幼年兵」,如今小兵已70歲左右,將舉辦「幼年兵教導總隊」成立60年來首次大規模同學會,邀請1300名成員團聚。
曾為幼年兵一員的欣欣生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熊德銓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幼總同學感情很好,每年都會聚會;去年餐敘中有同學提到,今年幼總成立60週年,應該辦場盛大同學會,邀請所有成員聚聚。
經過數月籌備,「幼年兵總隊成立60週年同學聯誼餐會」,將於3月18日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行。
身為籌備委員之一的熊德銓說,他發了500多張邀請帖,已有約300人回覆會出席;不能出席的,大多是因為健康因素,但都深受感動,樂於為餐會捐款。
他說,同學分散世界各地,不少回函來自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地。
熊德銓表示,還有很多人沒聯繫上,盼透過媒體力量,找回這些曾進共享盆菜、同睡一舖的老同學。幼總成員可與熊德銓聯絡,地址為台北市北投區郵政7-6號信箱、或台北市北投區大屯路72號1樓。
幼年兵教導總隊是孫立人眼見部隊中收容很多與親人失散的兒童,需要受到正常照顧和教育,因此於民國39年成立幼總,人數最多時達1300多人,當時年齡在6到16歲。
這些「娃娃兵」在軍中除接受基本體能及軍事訓練,也有老師為他們授課,度過幾年同甘苦的生活。幼總後來於民國42年解散。1000122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607/132011012200754.html
戰亂孤雛爭氣 幼年兵出類拔萃
2011-01-2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60年前的「大遷徙」,讓一群孤苦無依的娃兒跟著部隊到台灣,中華民國抗日名將孫立人將他們視如己出地照顧、教育,娃娃兵成人後各有成就,成了中華民國史上特殊的一頁。
民國38、39年,國軍撤退台灣,各部隊中夾雜很多小孩,有的跟著父兄一起來、有的是託孤。孫立人視察部隊時,認為將小孩編入部隊無助提升戰力,孩子也需要正常教育,因此將他們集中成立幼年兵連;人一多,成了幼年兵營;最多達到1300多人時,就於39年在台南三分子營區成立「幼年兵教導總隊」。
在隊裡,娃娃兵們除了基本體能及軍事訓練,其他時間都在唸小學、中學課程,師資則從部隊中選拔具有師範學歷的軍官及商請附近學校支援。
幼年兵總隊的成績斐然,有人認為孫立人在培養自己的勢力;41年底,國防部下令解散幼總,孫立人雖萬般不願,也只得於42年解散幼總。
曾為幼年兵一員的欣欣生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熊德銓表示,幼總解散後,有些孩子被送到運輸兵學校,後來擔任國防部和美軍顧問團的駕駛及保修人員;有80多名浙江籍的孩子,會講故總統蔣中正的家鄉話,就擔任總統侍衛;其他年紀較長的孩子則到政戰學校繼續唸書。
熊德銓說,1300多名戰亂孤雛,父母都不在身邊,意志力、上進心卻異常堅強,成年後各有成就,如史學家胡春惠、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魏兆歆等拿到博士學位;桑品載、段彩華成了作家;在軍中發展、升為將官的也不少,熊德銓自己就升到中將。
原籍江西的熊德銓,77歲,父母將他交託給友人,就這麼到了台灣。他說,「我唯一上過的學校就是幼年兵教育」,從1名無依的幼年兵升到中將,中間經過的歷練及辛苦,外人難以想像,「算起來我們是很爭氣的」。
熊德銓說,「我們是被遺忘的一群」,尤其在孫立人冤案爆發時,很多人刻意保持低調,但這份兄弟情,經過60年都沒有改變。
因此,熊德銓等人發起「幼年兵總隊成立60週年同學聯誼餐會」,為的是要見證兵荒馬亂的歷史,「過去未曾辦過如此大規模的同學會,是空前;大家都已70、80歲,可能也是絕後。」1000122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607/132011012200810.html
吃罷散夥飯 孫立人落英雄淚
2011-01-2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黑白照片裡,是抗日名將孫立人親自彎腰打飯,坐在一群幼年兵之間共享儉樸菜餚。照片是黑白,對當年的幼年兵來說,往事卻如在眼前般鮮明。
曾為幼年兵一員的熊德銓向中央社記者解釋他所收藏的每張幼年兵時期照片。這張是同學桑品載戴著斗笠吃飯,那張是哪個調皮蛋被處罰,以人中頂著彈珠不准掉下來,還有幼稚園年紀的小孩學打綁腿,或挺起纖瘦的胸膛立正。
熊德銓說,孫立人將1300多名幼年兵視如己出,「一天到晚來看我們,也蹲在地上跟我們一起吃飯」。被稱為「幼年兵之父」的孫立人用心照顧這群離鄉千萬里的孩子;他們要讀書,就找來書本、筆記本、鉛筆;孩子需要營養,就為他們加菜。
當時的幼年兵在部隊裡與一般士兵吃一樣的食物,早餐僅有稀飯、饅頭。孫立人認為孩子發育需要營養,交代軍需部門,每月以一大桶奶粉加進稀飯裡增添營養。
由於部隊裡沒有孩子尺寸的衣服,只好拿一般士兵最小尺寸的衣服修改;鞋子改不了,就在後方腳踝的地方縫起來,但仍不合腳,相當克難。
當時士兵的鞋子不如今天,穿久易得腳氣病,心疼孩子的孫立人就商請當時的台糖公司以甘蔗渣做成酵母片,提供給軍隊,幼年兵也每天發三粒,補充維他命。
夜晚來臨,幼年兵睡在破草席的大通舖上,冬天每人有一床軍毯,寒流來時,就兩人兩毯裹在一起取暖。日子艱辛,但熊德銓說,當時全沒想到苦,「只求活命哪」。
也許因為父母都不在身邊,又身處動盪時代,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幼年兵感情親如兄弟,從未有霸凌事件。77歲的熊德銓說,那是同生共死的感情,爭吵打架難免,但從沒有誰欺負誰。
每天三餐,孩子們坐在地上圍著一盆菜吃,過年的時候,教會會送點糖果給孩子,就是戰亂孤雛年節甜入心的回憶。
偶爾,孫立人會帶著大象林旺來與孩子們玩,他們爭相拔草餵象,是在戰爭陰影下最快樂的時刻。
每一個共處時累積的回憶,到了分手時刻,就化為一滴一滴不捨的眼淚。
幼年兵總隊於民國42年不得不解散時,習於征戰沙場的孫立人也掉下英雄淚。
熊德銓回憶,解散命令確定後,部隊以最後的經費買了雞鴨魚肉,準備「散夥飯」。「我們平常這麼苦,那天那麼好的菜,大家哭成一團,不吃;吃完這一餐,兄弟各奔前程,能不能再見都不知道,好傷感」。
熊德銓說,孫立人跑來探望孩子們,「和我們一塊掉淚」;當時孫立人說,「你們是國家的人,不管到哪裡,國家會照顧你們」,後來孫立人案爆發,他所關心的孩子們就再也聯絡不到他。100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