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刪節改寫增補吾友張夢瑞發表於《光華》雜誌1997年4月號上的一篇文章
SCFtw2, 2001-7-5 & 2009-10-5.
周藍萍是湖南湘鄉人,生於1924年,入學中央音幹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在重慶,不久後被併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院成為分院,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個分院遷到上海,1945年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同年與國立上海音樂院和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合併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中共建政後又吸收他校,最後成為“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入學在重慶的國立歌劇學校,學校在1945年夏天停辦。周藍萍後來在上海工作,1949年來臺灣,1950年進中國廣播公司音樂組。
周藍萍在中廣的主要職責是為廣播劇和其他節目處理配樂,也指揮合唱,還唱男高音。除了在中廣的工作之外,周藍萍還從事電影和舞臺劇的作曲配樂。
周藍萍與電影音樂這個職業的淵源非常早。1949年從上海拉隊來臺灣拍攝的電影《阿里山風雲》由周藍萍負責音樂,電影的外景地在花蓮,片子裡臨時需要新歌,編劇兼副導演張徹依著由於影片需要而剛剛現地錄過音的阿美族歌舞音樂哼出一個小曲調,這個小曲調由周藍萍寫定成譜,由場記鄧禹平配上詞,周藍萍找來學聲樂的高中女生陳明律唱錄,放進電影裡。這部電影因為大陸淪陷而成為第一部臺灣出品的國語劇情片,於1950年2月16日在臺北中山堂首映,這首〈高山青〉立刻流傳於眾口,從此成為兩首歷來最有名的MIT國語抒情歌之一。阿里山之在大陸開放之後成為大陸人心目中的臺灣第一名勝大概是由於這首歌。
周藍萍在臺灣的電影配樂工作跨滿整個1950年代。從1952年的國語電影《山地姑娘》開始,公營片廠找他,民營片商也找他,國語片找他,臺語片也找他。到了1950年代末期,周藍萍忙到差不多讓臺灣別的電影音樂工作者都瀕臨失業。1959年的超級賣座臺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就是周藍萍配的樂。
周藍萍除了為廣播影劇這些大眾傳播媒體弄音樂之外也另外寫歌。1954年的一個夏夜,周藍萍和同事潘英傑在中廣的單身宿舍閑聊,潘英傑認為小夜曲這類歌一定可以打動大家的心。潘英傑第二天就交給周藍萍一張歌詞。周藍萍那陣子正跟一個女孩子熱戀,很受這篇歌詞打動,於是很快就為它配好了曲調,這就是〈綠島小夜曲〉的由來。
這首歌立刻由紫薇唱錄,在中廣的節目裡播放。鳴鳳唱片公司的人在聽廣播的時候聽到了這首歌,有意為它出唱片。為了省錢,鳴鳳在1958年直接用紫薇的中廣錄音壓製唱片。在臺灣,這是第一首被錄音發賣的國語新歌。這張唱片在臺灣並沒有引起廣泛的社會反應。後來菲律賓的萬國唱片公司把這個錄音引進菲律賓,在菲律賓的華人社會裡造成很大的轟動。臺灣的四海唱片公司有鑒於此,在1961年請紫薇重錄這首歌,銷路極好,〈綠島小夜曲〉就此成為〈高山青〉之外的另一首歷來最有名的MIT國語抒情歌。這首歌在臺灣內外的翻唱錄音不可勝數,是1960-1970年代臺灣留學生出國最常攜帶的音樂出版品之一。在臺灣以外,〈綠島小夜曲〉自1960年代以來就廣泛傳唱於東南亞各地的華人社會,後來連海外臺獨人士聚會時也喜歡唱它,大陸自1980年代開放以來也開始流行這首歌。
〈綠島小夜曲〉的唱詞乃是一個在臺灣住了幾年的年輕外省人以臺灣為背景所寫的情歌,“綠島”指的是“臺灣島”,然而由於當年的臺海政治形勢,〈綠島小夜曲〉裡的幾句唱詞被有心人士認為有影射臺灣時局不穩的嫌疑,周藍萍與潘英傑因而曾經被有關當局約談過幾次,幸好有驚無險。
周藍萍在1961年應香港百代唱片公司之聘到香港工作,1962年在老朋友張徹的推介下進邵氏電影公司擔任作曲以及樂隊和合唱隊的指揮。周藍萍為李翰祥導演的1963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負責音樂,這部電影在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受到空前的歡迎,音樂之功居半。周藍萍隨後舉家遷居香港,但他一直不習慣香港的生活步調,很懷念臺灣的濃郁人情和老朋友,特別是臺灣的山光水色,一心盼望能重回臺灣工作。他在久居香港的日子裡曾經連詞帶曲寫過一首叫〈我有一份懷念〉的歌,交給陳明律唱。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我有一份懷念 / 在很久很久以前 / 是個美麗的春天 / 在陽明山巔 / 在淡水河邊 / 春天在你臉上綻開了笑顏 / 這一個春天 / 這一個笑顏 / 蕩漾在每一條河邊 / 飄浮在每一個山巔 / …… / 這是一份懷念 / 永遠 / 永遠 / 永遠』
1971年,周藍萍在為電影《紅鬍子》配樂的時候得了急性盲腸炎,他為了趕參加影展的時限而不停地服用止痛藥,那天工作結束之後回到家裡不支倒地,才被送往醫院,其時盲腸業已潰爛,造成腹膜炎,他立即被送進開刀房,手術時引發了原有的心臟病,就這樣去世,才四十七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