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五花八門的美國流行歌裡的一種類別,“folk”衹反映歌曲的風格。“songwriter”指的是寫歌的人,可以是衹寫唱詞的,也可以是衹寫曲調的。Bob Dylan是詞曲一手包的songwriter兼singer,他早期的音樂藝事當然是“民歌風”,但是沒幾年就轉向咚咚咚嗆嗆嗆的所謂搖滾,而且很快地成為電音搖滾,還找個近於專屬性質的搖滾團體來合作 -- 事實上是在表演場上給他“配”,給他提高喧囂度,因為他覺得他自己一個人不夠吵,不夠rock 'n' roll,不能吸引更多看客,或者說,沒法做到讓全世界都聽到他的憤怒。
Bob Dylan到底有多憤怒呢?我不知道。〈Blowin' In The Wind〉可以蒼涼地唱,如他那修練有成的破鑼嗓所優為,但唱詞並不憤怒,曲調還很柔和。但不管怎樣,Dylan的憤怒愈來愈大,那很有格調的口琴不濟事了,嘴裡含個滷蛋也不管用了,電吉他登登登登和鼓鈸咚咚咚嗆嗆嗆才足以上達天聽。這是當年“folk”表演風格的劇變,這個『將本求利自謀多福』的年青人看準了以喧鬧發洩為本質的新的青少年音樂風潮必將佔領世界,他為自己的名利事業找出路,他很清楚他可以憑藉自己的寫詩本領吸引一大票不怎麼在乎藝術之美也不怎麼懂音樂的“憤怒的雅痞”。他開風氣之先,他的策略很成功,他青史留名。歷史延續到他的破鑼嗓子衰老殘破到嘶吼起來讓聽到的火星人覺得殘忍,他還在舞臺上,還出新唱片。活到老,唱到老,憤怒到老。Dylan的憤怒就有這麼大。
這個年青人愛唱歌,愛唱民歌,愛自彈自唱,這很好,可惜偏低沉的嗓子品質普通,難當歌手之任,於是他就苦心練成一種有特殊蒼涼況味的破鑼嗓 -- 這包括唱法,咬字行腔吐韻等等。他希望能像前輩英雄那樣是個單幹戶,就練成很有水準的口琴功夫。老唱前人留傳下來的歌沒意思,他就自己寫,這是遊唱歌手(troubadour)傳統中的應有之義,當然很好。他能寫很好的詩,偶然還能造出有味道的英語民歌風旋律,哎,他的音樂藝事走到這一步就是高峰了,但是這個人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於是再造高峰 -- 名利高峰。美國流行歌史上的民歌復興時期過去了,別的優秀的songwriter-singers岑寂了,像蝴蝶飄離了季節,這個人用電音樂隊和他的詩繼續堆積自己的成就,絲毫不顯疲態,像白雪公主身邊的小矮人,每天早上提著空桶子出門,傍晚回來,桶子裡裝滿金子。
Andy Warhol吸引“文雅的雅痞”,Bob Dylan吸引“憤怒的雅痞”。這兩個人都聰明極了,他們是時代的產物,他們也在某個意義上帶領了時代,但是他們所留下的真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藝術創造物很少,他們所帶領的風潮衹不過就是風潮。藝術講究創新,美國文化鼓勵求新求變,但是美醜有標準,美學有原則,藝術創造首重誠懇,本職學能程度的技巧總要夠,訴諸視覺或聽覺的好作品要求獨到而且耐品的造境或抒情,欣賞者長繫於心,因為有美感與心靈的共鳴。Andy Warhol和Bob Dylan的藝術創造物大抵是很能吸引二戰廢墟的陰影遠離之後富裕喧囂時代的雅痞的東西,美國評論家給了他們太高的評價,這也是美國文化特色罷。 ╯∩﹏﹏∩╰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795523.shtml
廁所太臭 巴布狄倫遭投訴
【2009/03/18 聯合報】【聯合報╱編譯張佑生/報導】 2009.03.18 06:22 am
能住在加州數一數二黃金地段馬里布,又有民謠教父巴布狄倫為鄰,該是多麼美好!
鄰居的感受,套句狄倫的歌詞:「朋友,答案在風中飄揚。」狄倫在杜密岬(Point Dume)的海景豪宅外安裝一間戶外流動廁所,每當海風吹起,陣陣惡臭飄入位於下風處的鄰居家中,已經有一對母子生病,比較暖和的夜裡,鄰居想開窗睡覺卻會被臭醒。
這種現象已持續半年多,不當「海畔逐臭之夫」的鄰居表示,狄倫(67歲)對眾人的抗議無動於衷,給狄倫家保全與傭人使用的流動廁所仍矗立原地不動。住在狄倫豪宅正下風處的艾銘格抱怨:「這是醜聞,民權先生正在謀殺我們的民權。」
艾銘格夫婦在前院裝了五部工業用大型風扇「拚場面」,要把惡臭吹回狄倫家,但海風太強,往往徒勞無功。艾銘格太太表示,臭味從去年9月開始飄進前院,她和兒子原本就是過敏體質,馬上感到噁心,先後因此生病。
洛杉磯時報試圖查證,狄倫和律師都沒有回應。馬里布官員表示進入調查階段,不便發表意見。今年元月曾有官員到現場查看,但被狄倫家的保全揚言以「侵入民宅」投訴,無功而返。官員否認對名人有差別待遇,表示將依建築法規或「氣味超出鄰近地區正常值」為由,要求移走戶外流動廁所。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795596.shtml
狄倫神話 左右都愛他
【2009/03/18 聯合報】【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9.03.18 06:22 am
編按:此文原刊於【2008-04-28/聯合報/E2版/文化廣場】
對許多人來說,60年代的狄倫幾乎是那個年代的象徵,這固然因為狄倫的主要影響發生在60年代,但台灣60、70年代的親美文化結構也扮演關鍵角色。微妙的是,狄倫的多面性讓他廣受不同路線的台灣人士喜愛。
當時的台灣,戒獨恐左又反日,美國成了最大的文化進口源。即使是鼓吹反美、推動鄉土文化的「夏潮」雜誌擁戴者,文化上也不可免受美影響。狄倫雖是美國當紅歌手,卻具抗議(美國)之姿,就這樣弔詭地成為左右兩派的理想。
1976年,掀起「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的「夏潮」支持者李雙澤,在演唱會質問「大家都唱洋歌,我們自己的歌呢」時,唯一願唱的洋歌就是狄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甚至自承剛創作時,最苦惱的是「腦裡都是狄倫的旋律」。
另一邊,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現代詩大將余光中則嘗試將搖滾樂節奏與歌詞入詩,為現代詩找新方向,代表作「江湖上」即取用「Blowing in the Wind」歌詞,狄倫「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自此更為人知。
狄倫也深受當時文藝青年圈推崇,林懷民的小說有他,張照堂在「音樂與音響」專文討論過「狄倫文化」,曾於艾迪亞咖啡廳駐唱的賴聲川也唱過狄倫的歌。
狄倫的廣度讓他滿足了不同需求。他有點左,又不像啟蒙導師伍迪‧蓋瑟瑞那麼左,不致嚇退恐左人士,卻已夠抓住理想主義青年的心。再加上他的藝術高度、叛逆性格、波西米亞氣質,以及那個讓他崛起的時代,這種種都造就了狄倫神話,不管他樂不樂意。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795597.shtml
巴布狄倫 搖滾入殿堂
【2009/03/18 聯合報】【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美聯社紐約八日電】 2009.03.18 06:22 am
編按:此文原刊於【2008-04-09/聯合報/A10版/文化】
傳奇樂手兼民謠偶像巴布狄倫(Bob Dylan)因對美國樂壇有特殊貢獻,獲得二○○八年普立茲榮譽獎。主辦單位盛讚他「以具有詩歌般特殊力量的詞曲創作,對流行音樂與美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拜巴布狄倫之賜,搖滾樂終於推倒了普立茲獎的高牆。普立茲獎評審一向偏好古典樂,近年才兼及爵士樂,這是評審首次肯定搖滾樂這種曾經被視為野蠻、甚至叛經離道的藝術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