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起意編選一套自娛娛人性質的國語流行歌CDs,定名為《國語流行歌》,七張,但最後衹燒錄出第一張。這第一輯也衹燒了一片給我爸爸,沒有別人有,連我自己手上都沒有。這件大工程後來放下來了,不過當時的選編工作已經進行到第六輯了。其中第三輯的標題是《香港時代的香港作曲者(一):姚振民(姚敏, 1917-1967)》,整片都是姚敏寫的曲子,而姚敏的好曲子還沒選完。在選編完這個第三輯之後我“依慣例”寫了一篇逐曲評論的〈關於歌曲和版本選擇的評論〉,但這篇評論“例外地”有個最後寫的前言:〈香港姚敏〉。這篇寫於2000-5-12和2000-6-5的〈香港姚敏〉曾經在2002-12-27湊網友之趣貼出於【愛樂人走四方】網站,其後有別的大陸人在別處轉貼。現在我“正式”把它貼在我在聯網的地盤上。 ^_^
*****************************************************
香港姚敏
SCFtw2 (= SCF = SCFmusic)
2000-5-12 & 2000-6-5
上海時期的姚敏已經顯露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博採兼收、風格紛雜。香港時期的姚敏心領神會、推敲鍛鍊,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歌樂的旋律之王 -- 至少就夠水準產品的數量而言。在旋律風格上,大體而言,香港姚敏的色彩濃烈,不像黎錦光那樣跌宕自然,也少有陳歌辛的清逸和雅致。雖則如此,姚敏在1950年代結束之前的造詣業已在這兩人在1949年之前所達到者之上。要是黎錦光和陳歌辛都能在1949年之後在香港繼續他們的音樂事業,情況會怎麼樣? -- 不過我有把握的是:如果姚敏也留在上海,國語流行歌的世界會黯淡許多。
絕大多數香港姚敏的出色旋律不是基於五聲音階就是帶有或多或少的中國民族風味。如同太多的先行者,姚敏在很多五聲音階旋律裡 -- 通常在第二段旋律(或甚至末尾) -- 允許自己偶爾用兩三次(或者衹是一次)關鍵性的B音(如在〈情人的眼淚〉:5 1 - 7 3 - 7 6 - 53 2 -),這樣,在提高個別樂句的情緒張力的同時並不損及五聲音階的整體感覺和整體旋律的中國味。
有人在簡評五十六十年代香港的國語流行歌作曲者的場合很明確地衹認可綦湘棠和周藍萍的工作,對這種以學院出身崖岸自高的“名評論家”我衹能轉贈杜甫的兩句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香港姚敏的成就非常得力於陳蝶衣所寫的唱詞,“姚敏‧陳蝶衣(狄薏)”這個組合在某個程度上可以與“Richard Rodgers • Oscar Hammerstein II”和“Andrew Lloyd Webber • Tim Rice”相提並論。這是機緣。
很多首香港姚敏的好歌翻唱頻率很低。在這裡,孔蘭薰和蔡琴是最重要的翻唱者。以上2000-5-12.
或許最早緣於新曲子的需求量太大,姚敏有時會改動(modify) -- 就像修改別人的文章 -- 前人的作品 -- 甚至民歌。黎錦暉和黎錦光的東西他都動過。黎錦暉的〈桃花江〉在被他動過手腳之後確實比較吸引人 -- 因為比較緊湊。在大陸電影《陝北牧歌》裡被劉熾改編成〈崖畔上開花〉的廣西民歌〈山青水秀太陽高〉在姚敏手下成為1969年的香港電影《落馬湖》裡的〈知道不知道?〉-- 也更吸引人 -- 因為旋律本身的情緒變得遠為高昂 -- 由於第一長句的大幅度改動。〈瓜棚小唱〉的第一段旋律脫胎自青海民歌〈牧羊姑娘〉;姚敏的改作比較繁複,舒緩平和,然而新的情緒在藝術水準上比不上原曲自然流露的憂傷和幽怨。雲南民歌〈繡荷包〉在變成流行歌〈情人橋〉的時候在旋律上並沒有變動,但是那句很迷人的山歌式的『哎 -- 』是姚敏自己加進去的。本段寫於2000-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