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40700071,00.html
研究發現 慈善基因越長越慷慨
中國時報 2008.04.07 朱立群/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捐款給大學蓋醫院,一出手就是一五○億;但也有人一毛不拔,一輩子從未捐出一毛錢。捐款行善何以因人而異?以色列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慈善行為受到「慈善基因」影響,基因表面特定部位的長度決定善心的多寡。
演化科學界先前已指出,一個名為「AVPR1」的基因是導致田鼠產生合群關係的關鍵。以此為跳板,柯納福(A. Knafo)等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進一步指出,AVPR1也是人類的「慈善基因」,基因表現越強,人們越傾向捐錢做善事。
RS3啟動因子 決定善心多寡
這項有趣發現四月初登上最新一期《基因、大腦與行為》(Genes, Brain and Behavior)期刊。研究結果甚至精確指出,AVPR1基因上一個代號「RS3」的啟動因子,長度因人而異;長度較短者越小氣,越長者越傾向慷慨大方。
研究步驟分兩路進行,首先設計一套名為「獨裁者遊戲」的網路慈善捐款遊戲,由二○三位大學生扮演玩家,測試他們是否有慈善心。另一方面對他們進行基因型檢定。
玩家被分成「獨裁者」與「受惠者」,兩組人數相當。在未被告知研究目的前提下,每位獨裁者可拿到五○元以幣(約十四美金),可以「私吞」這筆不勞而獲之財,也可選擇分給「受惠者」。
結果發現,十八%獨裁者選擇私吞,卅%選擇與受惠者「五五分帳」,僅六%獨裁者全數捐給受惠者。
研究團隊把上述「分錢」的比例與基因互相比對發現,獨裁者的慈善行為與「RS3啟動因子」有絕對關連:啟動因子越長、慈善基因表現越強,越傾向施捨;施捨金額多寡也與啟動因子長度成正比。
利己或利他 都受基因影響
因為是以「分錢」遊戲當作實驗,論文開宗明義指出,這是第一個指出人類遺傳變異影響經濟決定的研究。再者,因為以田鼠的研究為基礎,研究者大膽推測,人類與低等生物之間可能共享相同的演化機制,利己或利他都受到基因影響。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40700072,00.html
基因會影響行為 教養更關鍵
中國時報 2008.04.07 朱立群/台北報導
如果人類行善與否都已被基因決定,那麼,宗教勸募、教人行善為懷是否仍有必要?或人們因「良心發現」,即使本身缺乏慈善基因,是否也能突破先天缺陷,續行善事?國內學者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確受到基因影響,但基因並非最後決定的力量,後天教養仍是人類行為的形塑關鍵。
以色列科學家指出「慈善基因」影響慈善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認為有趣,但不特別;已有很多研究指出,人類某個特定行為(如抽菸)與某個基因或某段基因序列有關。
沈哲鯤認為,以色列學者研究的解釋力仍嫌薄弱,應再進一步釐清:「慈善基因」只有一個或很多個?是否還有其他啟動因子或基因片段會影響人們對慈善的付出?
再者,「慈善行為」確切定義為何,必須再說清楚。沈哲鯤說,捐錢幫助窮人是慈善,心中浮現惻隱之心也是慈善,但分屬「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慈善是否都受慈善基因調控?
專門研究科技史的清大歷史系教授傅大為說,「慈善基因」是一種「利他基因」,相關學說在一、二十年前已被證實,但是否能夠廣泛適用於人類所有善行義舉,還不可過早下定論。
他舉鳥類為例,當一群鳥覓食時,會有一隻「利他」的鳥全神灌注「站崗」,以防老鷹趁機攻擊。類似如此「利他基因」的表現或可用來解釋人類對親屬的關心,但若推至更廣的層次,例如對非洲難民的慈善行為,則非基因可解釋。
傅大為同意基因會影響行為,但他強調,後天教養、教育、倫理判斷、道德抉擇,才是形塑人類慈善行為的主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