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科學(+人性+宗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基因與人性】2008-4-7新聞報導〈研究發現 慈善基因越長越慷慨〉
 瀏覽10,235|回應24推薦6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公孫刀湯㊣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40700071,00.html
研究發現 慈善基因越長越慷慨
中國時報 2008.04.07  朱立群/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捐款給大學蓋醫院,一出手就是一五○億;但也有人一毛不拔,一輩子從未捐出一毛錢。捐款行善何以因人而異?以色列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慈善行為受到「慈善基因」影響,基因表面特定部位的長度決定善心的多寡。

演化科學界先前已指出,一個名為「AVPR1」的基因是導致田鼠產生合群關係的關鍵。以此為跳板,柯納福(A. Knafo)等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進一步指出,AVPR1也是人類的「慈善基因」,基因表現越強,人們越傾向捐錢做善事。

RS3啟動因子 決定善心多寡

這項有趣發現四月初登上最新一期《基因、大腦與行為》(Genes, Brain and Behavior)期刊。研究結果甚至精確指出,AVPR1基因上一個代號「RS3」的啟動因子,長度因人而異;長度較短者越小氣,越長者越傾向慷慨大方。

研究步驟分兩路進行,首先設計一套名為「獨裁者遊戲」的網路慈善捐款遊戲,由二○三位大學生扮演玩家,測試他們是否有慈善心。另一方面對他們進行基因型檢定。

玩家被分成「獨裁者」與「受惠者」,兩組人數相當。在未被告知研究目的前提下,每位獨裁者可拿到五○元以幣(約十四美金),可以「私吞」這筆不勞而獲之財,也可選擇分給「受惠者」。

結果發現,十八%獨裁者選擇私吞,卅%選擇與受惠者「五五分帳」,僅六%獨裁者全數捐給受惠者。

研究團隊把上述「分錢」的比例與基因互相比對發現,獨裁者的慈善行為與「RS3啟動因子」有絕對關連:啟動因子越長、慈善基因表現越強,越傾向施捨;施捨金額多寡也與啟動因子長度成正比。

利己或利他 都受基因影響

因為是以「分錢」遊戲當作實驗,論文開宗明義指出,這是第一個指出人類遺傳變異影響經濟決定的研究。再者,因為以田鼠的研究為基礎,研究者大膽推測,人類與低等生物之間可能共享相同的演化機制,利己或利他都受到基因影響。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40700072,00.html
基因會影響行為 教養更關鍵
中國時報 2008.04.07  朱立群/台北報導

如果人類行善與否都已被基因決定,那麼,宗教勸募、教人行善為懷是否仍有必要?或人們因「良心發現」,即使本身缺乏慈善基因,是否也能突破先天缺陷,續行善事?國內學者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確受到基因影響,但基因並非最後決定的力量,後天教養仍是人類行為的形塑關鍵。

以色列科學家指出「慈善基因」影響慈善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認為有趣,但不特別;已有很多研究指出,人類某個特定行為(如抽菸)與某個基因或某段基因序列有關。

沈哲鯤認為,以色列學者研究的解釋力仍嫌薄弱,應再進一步釐清:「慈善基因」只有一個或很多個?是否還有其他啟動因子或基因片段會影響人們對慈善的付出?

再者,「慈善行為」確切定義為何,必須再說清楚。沈哲鯤說,捐錢幫助窮人是慈善,心中浮現惻隱之心也是慈善,但分屬「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慈善是否都受慈善基因調控?

專門研究科技史的清大歷史系教授傅大為說,「慈善基因」是一種「利他基因」,相關學說在一、二十年前已被證實,但是否能夠廣泛適用於人類所有善行義舉,還不可過早下定論。

他舉鳥類為例,當一群鳥覓食時,會有一隻「利他」的鳥全神灌注「站崗」,以防老鷹趁機攻擊。類似如此「利他基因」的表現或可用來解釋人類對親屬的關心,但若推至更廣的層次,例如對非洲難民的慈善行為,則非基因可解釋。

傅大為同意基因會影響行為,但他強調,後天教養、教育、倫理判斷、道德抉擇,才是形塑人類慈善行為的主要力量。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2806837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心腦研究】2008-4-7報導〈閱讀困難症 中英文有別〉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SCFtw2


http://udn.com/NEWS/WORLD/WOR6/4291457.shtml
閱讀困難症 中英文有別
【2008/04/08 世界日報】【世界日報╱美聯社華盛頓七日電】 2008.04.08 08:33 pm


國家科學院彙報網路版7日公布的研究指出,根據從小閱讀英文或中文,閱讀困難症(dyslexia)影響兒童不同的大腦部位。這項發現可能意味治療師需尋求不同方法,以協助來自不同文化的兒童。

研究主要作者、香港大學語言學教授譚力海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大腦對不同語言可能使用不同的神經細胞網路,但從未顯示大腦部位的結構不同。

研究員發現,使用字母(例如英文)的閱讀困難症兒童,其大腦造影顯示在以下區域有不尋常的功能與結構:與字母轉成聲音有關的左顳頂區(left temporo-parietal areas);與語音分析有關的左中上顳葉皮質(leftmiddle-superior temporal cortex);可能具有迅速辨認字形系統功用的左下顳枕腦迴(left inferior temporo-occipital gyrus)。

但對有閱讀困難症的中國小朋友進行類似造影研究發現,受影響的是不同區域:左中額葉腦迴(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閱讀像英文的字母語言與閱讀中文所需的技巧不同,中文較不依賴聲音表徵,而是使用符號來代表字詞。例如說英語的兒童學習字母的聲音和如何結合字母形成詞彙,中國兒童則默記數百個代表字詞的符號。

譚力海指出,研究顯示治療說中文的閱讀困難症患者,也許可使用工作記憶任務和與感覺運動技能有關的測驗,目前治療說英語的閱讀困難症患者,則著重於字母轉成聲音和音韻覺識(sound awareness)。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2877053
【心腦研究】2008-5-24報導〈老≠腦力差 資料吸收更多〉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bert8888
雇貓
tina2008
SCFtw2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52400485,00.html
老≠腦力差 資料吸收更多
中國時報 2008.05.24  諶悠文/紐約時報廿日報導


年紀大的人在派對上記不住賓客姓名,往往以為是老來智力減退所致。可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此一假設經常是錯的。

研究發現,老化的頭腦只是吸收更多資料,並試著從一堆雜亂的資訊中進行篩選,這樣做從長遠看是有好處的。新版本的神經學書籍《大腦研究的進展》(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便對這些研究做了分析。

該書指出,有些人的頭腦確實會隨年齡增加而變差。65歲以上的美國人有13%罹患阿滋海默氏症。

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是注意焦點逐漸擴大,使得他們難以專注於一個姓名或電話號碼這樣單一的事情。雖然這會令人感到挫折,但卻有實際用處。

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員雪萊.卡森表示,注意力分散未必是壞事,這也許可以擴增意識所能取得的資訊數量。

譬如,研究員要求受試者閱讀一段文章,其中隨便插入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字或成語,結果60歲以上的成年人閱讀速度會比大學生慢許多。不管插入的文字意思為何,學生組都保持一貫的閱讀速度,但長青組在碰到與文章主題有關的語詞時速度會變得更慢。這顯示,他們不只發現了多餘的資訊,還將這些資訊消化處理。

接著這兩組接受問題提問,答案可能就是那些亂加的字詞,結果長青組的回答比學生組好很多。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林恩.哈雪指出,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彷彿從未分心過,而年長者因為留存了所有多加的資訊,突然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他們能夠把先前吸收到的資訊轉換到另外的情境。

在現實世界,這類傾向會產生很大的助益。現實生活中,資料的重要性未必很清楚。哈雪博士表示,注意力範圍寬廣可能讓年長者比年輕人更能了解狀況,以及環境中隱含的間接訊息,而這可能是一般人認為長者較睿智的一個重要原因。

卡森等人在2003年做了一項研究,讓學生接受密集的資訊轟炸,測試他們不理會非相關資訊的能力。結果發現被認為愈有創意的學生(藉問卷調查評斷其創造力)忽略不必要資料的能力愈差。結論是,篩選和設定優先次序的能力降低,可能反而有助於原創性思考。

卡森表示,這種現象經常與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區活動減少有關。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受傷或病變導致這個區域活動減弱的人對於追求創意會變得更有興趣。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2876504
【心腦研究】2008-3-7報導〈腦部磁振造影 讀心術看穿你〉&〈fMRI腦神經測謊 準確率99%〉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SCFtw2
雇貓
albert8888
tina2008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30700118,00.html
腦部磁振造影 讀心術看穿你
中國時報 2008.03.07  閻紀宇/綜合報導


透過觀察大腦內部活動來「讀取」人們的心思一直是神經科學家全力追求的目標。美國一個研究團隊最近達成突破性進展,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腦部,再以電腦模型分析歸納,然後準確猜出受試者看到的圖片。這項成果對於瞭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經驗有重大意義。

相關方法未來如果精益求精,還可擴大運用到其他類型的認知經驗,協助醫師診斷心智功能障礙,追蹤病患療效。論文刊登於英國《自然》周刊網站。

研究領導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系副教授傑克.蓋蘭特說:「這個問題就像典型的猜撲克牌魔術。如果圖片限定在一百廿張,準確率可超過九○%…我們不妨想像,未來這類方法將運用在夢境分析或心理治療。

研究大突破 未來可解夢

功能性磁振造影可偵測腦部血液流量變化,從而看出在特定認知經驗中,腦部哪些區塊的神經元會啟動。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猜測受試者的視覺經驗,過去成效一直相當有限,圖片張數不能太多,且必須先知道受試者對特定圖片的腦部反應。

蓋蘭特博士另闢蹊徑,將功能性磁振造影收集到的資料送進電腦模型,分析歸納受試者腦部對不同類型圖片有何反應,再依結果預測受試者看到新圖片的反應。蓋蘭特的實驗請來兩位研究團隊成員充當受試者,他們一邊觀看一七五○張不同的圖片,一邊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相關資料經過電腦模型處理後,兩位受試者再觀看一二○張新圖片,讓研究人員猜測他們看到什麼,結果準確率分別高達七二%與九二%。如果是毫無根據的猜測,準確率只有○.八%。

解析視覺神經 準確率高

德國「普朗克認知與腦部科學研究所」學者海恩斯稱:「這絕對是一大進步,以更抽象的方式來解析腦部處理視覺經驗的過程。」

蓋蘭特強調這套方法有其侷限性,還不足以完整重建腦部處理視覺經驗的過程,面對生活中形狀、顏色複雜的實際物體,更是力有未逮。原因之一是,功能性磁振造影的解析度有待提升,目前設備只能解析到大約一公釐見方,如此微小的腦部區域含有數百個神經元,各自負責處理視覺資訊的不同片段。

未來蓋蘭特將繼續探討腦部的視覺系統如何運作,針對不同理論建構電腦模型,再以功能性磁振造影的資料驗證。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家諾曼指出,類似方法可用來研究認知功能障礙的病患,觀察腦部處理資訊過程出了什麼問題。

有助診斷認知功能障礙

長遠來看,蓋蘭特期待探討更難以捉摸的認知經驗,如作夢與想像。他說:「目前還不知道作夢與想像時的腦部運作是否類似處理感官知覺時的情況。如果是,我們的技術就可直接運用在這兩個領域。」

有人認為這類「讀心術」可用於犯罪偵查測謊,例如要嫌犯看著犯罪現場照片,回答是否到過現場,同時接受腦部掃描。但蓋蘭特認為還言之過早:「任何一種讀取腦部活動、解析儲存記憶的儀器不但要克服技術關卡,也會受限於記憶資訊的品質良窳。」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30700119,00.html
fMRI腦神經測謊 準確率99%
中國時報 2008.03.07  黃文正/綜合報導


除了應用在醫學領域,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測謊」功能也愈來愈受重視。英國與美國的學者相信fMRI比傳統測謊器更可靠、也更高明,因為它偵測的是腦神經反應,再厲害的人也無法操縱自己的腦神經變化。

早在一九九九年就有人開始嘗試用fMRI進行測謊實驗。透過fMRI掃描腦部額葉(Frontal Lobe)區域可清楚分辨一個人是否說謊;倘若說謊,額葉內腦神經活動會有明顯波動起伏。

近年利用fMRI進行測謊的研究迅速發展,其中,美國賓州大學精神科專家丹尼爾.蘭勒本(Daniel Langleben)最富盛名。有意思的是,這位學者原本認為fMRI只能當作實驗研究工具,無法用來對一般罪犯、甚至恐怖分子測謊。但進行他著名的實驗後,蘭勒本也改口,成為fMRI測謊的擁護者。

蘭勒本的著名實驗是:他找了幾名志願者,每人發給一只信封,內有兩張撲克牌和廿美元紙鈔。他叫志願者坐在電腦前,以按鈕回答螢幕上顯示的撲克牌是否跟自己先前拿到的牌一樣。他告訴志願者,如果能成功矇騙電腦,便可拿到那廿美元。此一fMRI偵測大腦測謊實驗號稱準確性高達99%。

不少人認為,fMRI勢將取代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測謊器。傳統測謊器儀測試的是人說謊時的壓力值,檢視心跳、呼吸、血壓或汗液是否增多等生理變化,判斷被測者是否說實話。但若干自我克制能力強、對自己罪行不感內疚者,皆可輕易通過測謊。

看好fMRI測謊的市場,近來美國已有多家公司成立,主要以司法部、聯邦調查局以及中央情報局等聯邦機構及各州的警察部門為主要客戶。此外,若干需要利用測謊結果證明自己清白的平凡人,也是不小的商機。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2865885
【心腦研究】2008-3-6報導〈解讀腦重大突破 信號可辨認影像〉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http://udn.com/NEWS/WORLD/WOR6/4246476.shtml
解讀腦重大突破 信號可辨認影像
【2008/03/06 世界日報】
【世界日報╱法新社巴黎五日電】 2008.03.06 08:26 pm


美國科學家已對閱讀人腦獲得重大進展,能夠解讀大腦一個重要部分的信號,並藉此辨認當事人眼睛看到的影像。

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柏克萊加州大學神經學家表示他們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偵測腦部細微的血流,顯示聲光和接觸會引發腦部哪些部分活動。他們把焦點放在把視網膜傳送的訊息組成影像的腦部視覺皮質區他們向兩名志願接受掃描人員顯示馬、樹、建築物和鮮花等1750個影像,並根據他們腦部視覺皮質區的三個重要部分的血流型態建立計算模式。

電腦程式利用這種模式掃描另外120個不同影像,以預測這些影像在視覺皮質區會呈現何種fMRI型態。

接著他們讓志願人員一邊看這120個新影像,一邊接受腦部掃描。其次電腦把測得的腦部活動與預測的腦部活動加以比對,選出它認為最接近的影像。

對一名志願人員進行的研究,選出正確影像的成功率達到92%,另一人的成功率為72%。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把新影像從120個擴大到一千個。第一個志願人員接受測試,成功率仍有82%。

為研究報告主筆的Jack Gallant說:「我們估計即使有10億個影像,這套程式指出正確影像的機率仍有大約20%。」

研究人員說,這種裝置還無法看透人心,甚至無法重建影像,只能從已知的一套影像辨認特定影像。儘管如此,他們相信這項研究發展潛力極大。

醫生可能用以診斷因中風或失智症而受損的腦部範圍,據以斷定藥物治療或幹細胞治療的結果,甚至「看到」人的夢境。癱瘓病患日後也可能藉著心想一系列影像,讓電腦辨認它們的fMRI型態,藉以遙控機器。但是,讀腦也充滿潛在爭議。研究人員說,未來30至50年,科學進展可能讓人擔心隱私受到侵犯和有關當局濫用這些科技。他們強調:「任何人都不應該在非志願、秘密或沒有完全瞭解情況並同意下受到任何形式的讀腦程序。」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2865809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