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邁向第四年,三十多場朗誦在故事館這棟老房子裡延續,眼睛暫時閉上,用耳朵來聽文學,場場都是新鮮。主持人楊照笑說,新年度更增添些新鮮感,採以書輔人,朗誦者帶來從書中走出的片斷,也算是勸誘大家多買書吧。這回組合是楊佳嫻與李家同,分別帶來《雲和》與《第21頁》。
來過沙龍的朋友,應該對楊佳嫻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詩人、散文家,也是文學研究者。往昔記錄朗誦現場,讓聽眾回溯一個月前的美好片刻。老是藏身幕後、記錄別人的楊佳嫻,走上台前朗誦自己的《雲和》。居於城市一隅,師大旁的雲和街,一條很短、很容易被忽略的街道,卻在文學史上印著許多文學家的步履,梁實秋、中研院史語所,都曾在此落戶。楊佳嫻近年也入住了。她和這條街共度,在相互觀察間找到節奏平衡。在台灣,以一條街道之名直接作為書名,並不常見。《雲和》兩個輕簡的字,彷彿是連接詞,把楊佳嫻和雲和街的生命連接,搓和在一起。
但是這一夜,雲和街景並未隨楊佳嫻到來,「三年前落成開張的中國茶館,曼海姆以此為重要景點,總車站前地圖還以紅字標明……」,我們隨楊佳嫻有點急促的聲音,遠遊到德國一家中國茶館。來自島嶼的她,在異地卻堅持要到這家中國茶館小坐。點了並不好喝的台灣烏龍,以旅人的身分觀看,是誰來喝茶?金髮碧眼一家四口,只點一杯東方茶,帶著嘗鮮的表情,噘起嘴,輪流嘗試,經驗但不知是否驚豔。眼前,外國人眼裡的中國,與楊佳嫻心底的中國,文化互相撞擊。
楊佳嫻的聲音,溫柔中藏有一點豪邁。散場後,有觀眾說,遮住眼睛只聆聽,感覺有著高雄人的豪爽,聽起來應該是很適合喝啤酒的那種。
「我不會朗誦,真的要聽我朗誦嗎?」初始,李家同疑問著真要朗誦?他說,臨出門時學生聽到他要來故事館朗誦,甚至有人笑到肚子痛呢。再三確認,收到來自現場聽眾的回應,讓李家同開始緩慢地念起〈第21頁〉。朗誦之際的李家同,有一點兒靦腆,句子和句子之間,偶有停頓,然而作家朗誦並非一場講求好聽的競賽,而是傳遞創作時的情感,以聲無色無味沾上每個人的身,讓眾人也被氛圍包裹著。
「他只教了我們一個道理:你們應該關心不幸的孩子。」文章結束,語落。停下朗誦的李家同說,他的文章多多少少是個人的一些經驗或是周遭朋友經歷過的,但生活裡「最關心的是那些失聯的學生們,他們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中輟生」。簡淡的文字,可以衝撞乾涸的心靈。文章裡的「楊漢威」,其實有所本,李家同說以前有個中輟生,去了KTV工作,卻不敢讓他知道,畢竟工作環境比較複雜。再三隱瞞與躲藏,最後被狠很念了一頓,總算這孩子現在去做鐵匠,才讓人放心多了。
聊天說話時的李家同,顯得自在多了。說了幾個紙本外的故事:他最近教了一個英文很不錯的原住民受刑人,故意做個實驗,把這個孩子考得不錯的考卷拿到大學裡去測試一般學生,結果大學生考得一塌糊塗。李家同語重心長的說,若能給予協助,任何環境的孩子都能有機會跳脫現實困頓,人生或許因此改變。
一中文一電機,背景相異的楊佳嫻、李家同,以風格截然不同的文字、聲音,描繪出人世的小小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