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與韻】
最早的中國詩歌並沒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詩歌作為科舉的手段,出現了對音韻句法的嚴格規定,稱為格律。自此,中國古典詩詞在形式上和藝術上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學習和了解詩詞格律對我們的創作來說是很重要的。會用才能活用,不會用只能亂用。
下面將需要了解的詩詞格律常識總結在下面,這些也是最基本的東西了。
以下所說的詩詞格律,只要是學寫舊体詩的人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但今天的學校教育已經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課程了,只有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會涉及其中一小部分東西。
〔重要說明〕為了追求格律的嚴謹約束了您的靈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學寫舊体詩,即不需要也沒必要嚴格按照格律的約定的。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騷人墨客也大膽衝破格律的束縛創作出大量优秀的“變体”出來。但是若想學好舊體詩,必須從基本的學起,格律也就變成格外的重要,若是不先從這個角度切入,則詩詞也就喪失了主體,也失去了其音律的美感。
〔音調〕
詩詞中的格律本身就有音調,按照傳統的說法﹔[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若是依照拍子來說則是 四拍 二拍 一拍 半拍的模樣,古典詩詞中特別是近體詩必須明辨格律,故對聲調的要求就嚴謹,一般把字音分成,平仄兩種 [陰平][陽平]屬於平音 [上 去 入聲]屬於仄音,詩句中平仄調和,才算合乎格律,所以平仄直接影響了句子的音調與旋律,而句子的節奏則決定於斷句,
詩的斷句影響著詩讀起來的味道,而也直接影響詩本身的節奏韻律感.也可以使的詩本身的趣味,讓讀著感受到不同的意境,也可以讓作者表達自己特殊的感受,加強作者想表達的意念.應當好好去研究.
以下就是幾種變化,與各位一起研讀.
一.五字斷句法1上二下三 如 澗水 空山道,柴門 老樹村
2上三下二 如 把君詩 過日,念此別 驚神
3上一下四 如 雁 惜楚山晚,蟬 知秦樹秋
4上四下一 如 雀啄北窗 晚,僧開西閣 寒
5上二中一下二 勁旗 朝 朔氣,笳鼓 夜 邊聲
6上二中二下一 春風 騎馬 醉,江月 釣魚 歌.
7上一中二下二 井 鑿山 食月,風 吹聲 出林.
8上一中三下一 星 臨萬戶 動,月 傍九宵 多.
二.七字斷句法1上四下三 九天閶闔 開宮殿,萬國衣冠 拜冕旒.
2上三下四 班竹岡 連山雨暗,枇杷門 向楚天秋.
3上二下五 朝罷 香煙攜滿袖,詩成 珠玉任揮毫.
4上五下二 不見定王城 舊處,空懷賈傅井 依然.
5上一下六 盤 剝白鴉谷口栗,飯 煮青泥坊底芹.
6上六下一 忽驚屋裡琴書 冷,復亂簷前星宿 稀.
7上二中二下三 論舊 舉杯 先下淚,傷離 臨水 更登樓.
8上二中四下一 河山 北枕秦關 險,驛路 西連漢時 平.
9上一中三下三 魚 吹細浪 搖扇歌,燕 蹴飛花 落舞筵.
10上一中四下二 烏 在寒枝棲 影動,人 依古堞坐 禪深.
11上四中一下二 永夜角聲 悲 自語,中天月色 好 誰看.
12上三中一下三 黃金甲 鎖 雷霆印,紅錦絡 纏 日月符.
13上一中三中一下二 琴 鎖壞窗 風 自響,鶴 歸喬木 隱 難呼
以上是大概分類 各位可以去體會每種句法的奧妙, 而運用在詩句中,尤其是律詩更是經常可見這些句法的運用.希望大家能多多練習以提高作詩的技巧.
〔用韻〕
中國一向喜歡整齊的美,勻稱的美。於是乎絕句律詩便產生,更將詩的旋律,規定了幾個調子,並且在格律上要求粘對以便於調和聲調。
音樂本是詩的靈魂,漢語一字一音,因此詩的節拍大概兩字一節拍 也就是說,五言的第 2 4 5 字 ,七言的 2 4 6 7 字,都是節拍的所在 現在除開每句的最後一字及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不論﹔五言也好七言也好的律詩 ,在 1.2及3.4及5.6 及7.8 句的 2 4 6 這三字的平仄要相反稱為〔對〕,若是在詩句的 23 45 67 句中的 2 4 6 三字,平仄完全相同,我們稱之為 〔粘〕 若是不按照此則稱為[拗]。
押韻之作用有二:
一 :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
二:為便於成記憶,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亦易於完成背誦也。
關於平仄的格律,大家都一定很清楚,這裡所要提出的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雖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是也不能造成“孤平”或“下三平”、“下三仄”之毛病。第二、四、六、七字須嚴守平仄規定。
關於近體詩格律最大之誤解者,莫過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切韻指南》後載有此句,其意思即近體詩之平仄,在普通格律之基礎上,七言每句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可以不拘;七言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卻必須嚴守格律,不難瞭解用於五言句時便自然變成「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因每句最未一字必須嚴守格律,所以不用說也知道是「分明」。此口訣並非錯誤,只是過於膚淺。不深諳格律者每見於此,便以為一三五字之平仄可隨意變動,以致詩律混亂,甚者貽誤後學。
要知道如何不論才不至有違詩律,必先知道每字平仄之重要性與近體詩之避忌。詩句最後一字押韻,其重要性也最高,而離最後一字越遠,其重要性也相對較低,所以每句離最後一字越遠,其「不論」之尺度越寬。以七言句為例,便分三種情況:第一字(頂節上字)不論不成問題,第三字(頭節上字)不論便要小心,第五字(腹節上字)除非必要,否則盡可能論,五言沒有頂節,其餘情況相同。而凡不合於普通格律的,便稱為「拗」。
平平仄仄」便少拗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但其問題又較「三平調」低。
除上述的避忌外,尚有兩種特殊的拗句不能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繩度之。近體詩之避忌原因不在此詳談,惟上述可見「一三五不論」之口訣並不可靠,一三五不一定不論,而且二四六也不一定分明。在科舉時代「孤平」被認為乃詩學常識,但見今人作詩多犯起「孤平」來,實不能不罪歸「一三五不論」之口訣。律句並不是不可拗,但要注意哪兒可拗,哪兒則不可拗,況且「拗」了之後還須「救」,即謂「拗而能救,不為病也」。
托杯纖指觸膚涼 試味輕含舌品香 細看紅塵雲月似 今宵笑語夜秋涼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