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是講到「藝人開店的甘苦談」不錯看!不改蔡康永輕鬆幽默加機智的主持調調。有趣的是從與他配搭的女主持人,可說是風格各異。以往我們都說是紅花配綠葉──現在只要是站在蔡康永身邊,那「紅花」也易了主。
「以二對四交錯分享的方式」進入到當日的節目主題,沒有平常我們看新聞性節目的艱澀嚴肅,氣氛也和樂許多。不只是找出問題的核心,也藉由藝人本身的個性來豐富節目的內容,這招很厲害!看不到主持人不斷緊抓發問權,而是讓藝人來自由發揮,不但有意外的精彩,也能讓主持人與來賓互動性增強,減少觀眾對該節目所產生的不耐和倦怠感。
關於藝人開店講到的是個人創業的過程。在座的人都能侃侃而談,以其經驗談來向觀眾交代藝人身份與創業間的微妙關係。不必太過專注於成敗,而是創意的動機和目的。賺錢當然是每個人都夢想的事,但創業經由藝人脫口而出就變得很有娛樂效果;以「名人開的店」焦點從藝人轉移至創業這塊,聽起來就像在聽一個故事,啟發性大。
對於藝人賺錢容易的想法,對觀眾來說是很自然的事;雖說,整日在電視裡出現穿著時髦的名人,不見得都風光,不過光是聽另外一個世界的趣聞,絕對能吸引觀眾。蔡康永式的手法,讓觀眾有機會一窺名人的創業路,不帶說教式和方法論的角度切入,觀眾能更靈活吸收和消化。
真正主導這節目的其實是觀眾本身(看得出每次請來的人不見得都是名人 也有平民百姓,拉近距離。)再加上節目的主題和引導的方式隨時都會做調整,每次看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另外,主持人的話不多──鮮明的主持風格也是令人激賞的一部份。
電視節目經常會在來賓身上打出詼諧和情緒性的字眼,漫畫風也在其中吹起,音效也配合得恰到好處,像在看「活人漫畫」。不敢肯定的說一個節目可以教會人什麼,可是很喜歡看、百看不厭,這就是學問了。
蔡康永很懂得運用來賓心理,適時地激發來賓開口,很多話題便能在當事者身上看見實例。觀眾聽到的是來賓們聊天時的口白:不做作、不閃躲。想談就談, 不談就跳過,來賓輕鬆,觀眾也能輕鬆看。看過其他台的訪談性節目,不是壓迫感過大,就是太過死板,這會令人想轉台。
「說話的表演」看似無味,其實風味十足喔。
知與不知的權利讓觀眾自己選擇,是提高收視的不二法門。為什麼一到廣告就很想把電視機給砸爛,不是廣告太多,而是節目的節奏掌握得宜,想儘快知道下一秒節目中又有誰要說話了。
直至節目最後,這話題還在延燒,聊天好像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