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面提問,根據美國戰略司令部於1956年6月制定的高度機密文件,1956年後的未來3年,若美國與蘇聯爆發戰爭,美軍必須摧毀的目標,其中包括中國、東德、蘇聯的空軍設備、工業設施、政府大樓,甚至是人口等,也就是包括殺死平民。
為何美國與蘇聯爆發戰爭,美國要以核武攻擊非交戰國?為何美國一直以平民作為核武攻擊目標?
ChatGPT的回答:
Reasoned about US nuclear strategy花了 6 秒
探讨核策略
我在分析美國冷戰期間的核戰略文檔,包括戰略轟炸工業中心、基礎設施,有時還包括人口中心,這些城市融合了軍事和民用資源。
核戰略的倫理探討
我正在探討冷戰期間核戰略的道德問題,其中許多現代學者批評這些策略不道德且不符合國際人道法,並且當時的描述更像是戰略思維的體現。
理解核戰略后果
我在揭示核戰爭爆發時釋放核武的結果,這包括敵方的工業能力、政治領導和基礎設施被中立化,並不可避免地導致平民傷亡。
這個問題涉及冷戰時期美國核戰略的規劃與理念,以及戰略文件反映出的當時「總體戰」思維與核戰爭不可避免的毀滅性後果。以下幾點可以幫助理解這個問題:
1. 冷戰時期的總體戰理念:
在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對抗的背景下,雙方都認為核戰爭如果爆發,將是一場全面而徹底的戰爭。當時的核戰略規劃並不僅僅局限於「軍事目標」,而是採取了一種「總體戰」的思維,也就是認為敵國的軍事、工業、政治和經濟體系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城市、工業設施、政府機構等都承載著敵國的戰爭能力和社會穩定功能,因此在核戰規劃中,這些目標往往被視為必須摧毀的綜合性戰略目標。
2. 核武器的破壞性與目標區分困難:
核武器具有極高的毀滅力,其爆炸範圍和輻射效應難以精確控制和限制在單一軍事目標之內。即使理論上可以針對軍事設施,但實際上很多重要的軍事目標往往集中在城市或工業區,而這些地區同時也是大量平民的聚居地。於是,戰略家在考慮如何摧毀敵人的戰爭潛力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平民聚集區的打擊,這既是出於軍事戰略的考慮,也是當時對「區域摧毀」概念的認識。
3. 威懾與報復的戰略意圖:
在冷戰期間,美國核戰略中包含了「第一打擊」與「報復性打擊」的雙重思維。若發生大規模戰爭,通過核打擊摧毀敵方的關鍵設施和人口密集區,意在徹底瓦解敵方的指揮系統、工業產能以及民眾的士氣,從而使敵國在短時間內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這樣的戰略設想本質上認為,只有通過極端手段才能達到戰爭快速結束的目的,雖然這也意味著對平民造成極大傷害。
4. 「非交戰國」與戰略目標的界線問題:
文件中提及對中國、東德等地的目標,反映了當時美國對於戰略範圍的定義非常廣泛。在冷戰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美國的核戰略並不僅限於與蘇聯直接交戰,而是把全球戰略平衡納入考量。這種做法體現出一種認知:一旦核戰爭爆發,戰爭的範圍就會擴大,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都將成為打擊的目標,平民也無法倖免。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美國「有意」以平民作為主要攻擊對象,而是當時戰略規劃下,軍事與民用資源往往混合在一起,攻擊目標的劃定也難以做到精準區分。
5. 現代視角的倫理與法律批判:
從今天的國際人道法和戰爭倫理角度來看,這種規劃顯然是不被接受的。現代國際法明確要求區分軍事目標和平民,並強調比例原則與區分原則。然而,在當時的冷戰思維中,核戰爭被視為一場「全國性」甚至「全人類」的災難,戰略家們基於極端情境下的威懾思維,認為如果不採取這樣的全面打擊,可能會延長戰爭甚至導致更大規模的傷亡。
總結:
美國在冷戰核戰略規劃中,將核武器用於摧毀包括人口在內的廣泛目標,主要反映出當時「總體戰」和威懾的戰略思維——認為在面對核對抗時,必須徹底破壞敵方整體戰爭能力,而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平民和非軍事目標。這一策略既是一種極端情況下的作戰預案,也反映出當時美國及蘇聯雙方在核對抗中的殘酷邏輯。現代國際社會對此有著極大的倫理和法律批判,認為這種規劃忽視了平民保護的基本原則和人道主義要求。
引用到此為止。
很多愚蠢的評論或西方白人世界搞不懂為何中國要發展乃至繼續擴張核武,這就是答案,因為美國有核武以來,無時無刻就想要用核武攻擊中國人,特別是美國用核武瞄準中國的平民與城市是從中國還沒有核武的時候就開始了。
面對一個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且多次使用的種族滅絕軸心也就是美國來說,擁有核武並且告訴美國不可任意使用核武,沒有比這更有正當性了。
下一個討論是關於台灣與核武。
Blackjack 2025/2/12
談管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