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 :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mjdzx/778137.htm
25年的牢獄生活磨不掉其浪漫本性,從個人轉型到推動民進黨轉型,原本被「台獨」基本教義派奉為「神主牌」,最後卻與昔日同志反目成仇,從被捧為「台灣曼德拉」、「台灣戰神」、「民主鬥士」到被貼上「賣台」標籤,施明德一生遭遇的苦難坎坷非常人所能及,但他總是微笑以對。
25年牢獄生活
1941年1月15日,施明德生於台灣高雄市鹽埕區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大夫家庭。父親施闊口開設「慈德堂漢醫診所」,是高雄市知名中醫,有五個兒子,施明德排行老四。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常常遭到盟軍的空襲,為了躲避空襲,施家全家牽往高雄縣田草埔。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台灣歸還中國。當祖國大陸軍隊到達高雄時,施闊口帶全家趕到碼頭歡迎祖國軍隊的到來。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施闊口被捕,雖由於證據不足得以釋放,但施家為了營救他散去了大部分家產,從此家道中落。施闊口本人因遭刑罰,腳骨被打斷,從此不良於行。「二二八事件」和父親的不幸遭遇使施明德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對國民黨的恨意。從初中開始,他又接觸到大哥施明正秘密收藏的社會主義書籍,從此時起他決定將來要報考軍校,以便有機會進行武裝政變,推翻獨裁的國民黨政權。
1957年施明德進入中正高中部就讀,這時他迷上了《拿破侖》等英雄人物的傳記。在高中一年級時施明德就和蔡財源組織「亞細亞同盟」,狂稱要「先推翻國民黨,台灣獨立後,以台灣為根據地,爾後征服中國大陸,再聯合亞洲國家成立亞洲聯盟」。1959年底,同夥向施明德建議,把「台灣民主同盟」和「亞細亞同盟」合併為新組織「台灣獨立聯盟」,以施明德為首。施明德大哥施明正、三哥施明雄參加了該「台獨」組織。高二時施明德以同等學歷考入陸軍炮兵學校,1961年8月從軍校結業,被派往金門服役,任炮兵觀測官。在那裡他將少尉排長張茂雄拉入「台灣獨立聯盟」。 1962年初,「台灣獨立聯盟」在高雄的成員討論發動軍事政變的時機,在密謀過程中,一與會者向國民黨自首。1962年5月,國民黨認為時機已到,便將該盟成員180人一網打盡。施明德在6月20日被捕,初判無期徒刑,後來改為有期徒刑15年。
少年老成的施明德在感情上也是早熟之人,他最喜歡的是《茶花女》中離經叛道的男主角。1959年,年僅18歲的施明德就准為人父,女友陳麗珠懷孕,次年生下了大女兒施雪麗,但兩人直到施明德入獄時才正式登記結婚,後來又離婚。施明德正式的婚姻還有和美國人艾琳達,兩人曾於1978年6月結婚,後也離婚。除了兩次婚姻之外,施明德的緋聞從來沒有斷過,從知名作家、電視女主播到普通女子,施明德的女友恐怕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楚。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曾說他最羨慕民進黨內的兩個人,一個是有「言論免責權」的黃信介,說錯話永遠不會被責怪;另一個就是有「行為免責權」的施明德,緋聞再多也不會傷害形象。施明德也為自己接二連三的緋聞準備了「三不政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這在台灣政壇也堪稱異數。
為不使時間浪費,施明德在獄中大量讀書,還曾研究過將閩南語文字化,並寫了一本小冊子。1977年6月,施明德刑滿出獄,隨即投入到黨外政治運動,應邀擔任蘇洪月嬌競選省議員的總幹事。1978年施在蘇洪月嬌的推薦下進入《台灣時報》擔任記者,以「許一文」為筆名撰寫文章,陸續提出「萬年國會、戒嚴令、黨禁、報禁為阻礙台灣民主之四大惡」的看法,且秉持「組織一個沒有黨名的黨」的理念開始進行黨外首度全島性串連。同年9月,施明德受黃信介委託出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幹事,11月擔任「台灣黨外刊物人士助選團總聯絡處」執行秘書兼發言人,負責助選團的全部事務。12月25日,施與許信良、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組成五人小組研擬黨外運動進程。1979年8月出任「黨外」刊物《美麗島》雜誌社總經理,負責組織、群眾運動及海外聯絡事宜。12月10日,出任反國民黨當局獨裁統治的「美麗島大遊行」總指揮。「美麗島事件」爆發後成為國民黨當局通緝的首要對象,在逃亡26天後被捕。1980年1月被判處無期徒刑。在獄中,施還曾因「江南命案」、「陳文成命案」抗議國民黨當局的恐怖政策而絕食,要求廢除戒嚴統治。直到1990年5月李登輝「總統」就職時,才對施明德、許信良發佈特赦令,施才得以終結25年的監禁歲月。
從個人轉型到推動民進黨轉型
施明德出獄後,隨即加入民進黨並任顧問,並當選新成立的「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由於施明德持續關心、支持各項社會運動,進而串連民進黨中央較無法掌握的學術界、社運界,使不少學者、社運界要角成為其核心幕僚,施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社運界與民進黨互動的代言人。1991年施明德創建「新台灣重建委員會」,10月民進黨選舉第5屆黨主席,施憑借其出獄後享有「神主牌」的地位成為黨內基本教義派支持者、非美麗島系陣營抗衡美麗島系的認同對象,以「社運總路線」為號召出馬與主張「選舉總路線」的許信良競爭,結果小輸給許信良。但施明德當選民進黨第5屆中央常務執行委員,進入民進黨領導核心。1992年他提出要把台灣建設成為一個「福利國家」的構想,後來成為民進黨幾次選舉的主要訴求。同年12月在台南市以第一高票當選第2屆「立法委員」。1993年2月任「立法院」民進黨黨團總召集人,11月接替許信良代理民進黨主席。1994年4月蟬聯該黨第6屆中央常務委員,5月在新潮流的支持下當選民進黨第6屆主席。1995年9月任民進黨「總統選舉對策委員會」召集人及總幹事,11月任「亞洲自由政黨聯盟」主席,12月在台南市當選第3屆「立法委員」。1996年2月與新黨聯合競選「立法院長」,僅以一票之差落敗,3月27日因「總統」選舉失利而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轉任顧問。1998年12月在台北市當選第4屆「立法委員」。2000年任台美「國會議員聯誼會」會長。
施明德任民進黨主席雖然只有2年多時間,但其與許信良一樣同是推動民進黨轉型的重要推手,只是施是先轉型自己,再進而推動民進黨轉型。
施明德原來屬於「台獨」基本教義派陣營,早在1980年3月27日「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辯論時,施就公開叫囂「台灣應該獨立,而且事實上已經獨立30多年了。」出獄後施明德一直倚重的幕僚主要是學術界、社運界的「台獨」基本教義派,他自己也聲稱是「永遠的基本教義派」。但是施明德本人的政治主張則很快隨台灣社會的變化而調整成為務實派,並推動民進黨一起轉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重新定義「台獨」。「台灣獨立」是施明德叫了很多年、也為之付出了很多的政治主張,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後的「國代」選舉中遭遇慘敗,許信良等務實派認為「台獨黨綱」的提出是重要原因,「選舉結果代表民進黨台獨政見失敗」。施明德則持相反觀點,稱「這次選舉所提出的台灣共和國訴求,已徹底突破了台獨的言論禁忌,但卻因為時間太短,無法做較完整的解釋。任何理念從提出到被接受,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後來施明德逐漸修正自己的主張,1995年9月,施在美國就公開表示,民進黨所主張的「台獨」是「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獨」,即使「民進黨執政,不會也不必宣佈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獨立了半個世紀了。」至於未來民進黨若執政後是否變更「國號」,將由全台灣公民投票決定。此言一出,立即引發黨內基本教義派群起而攻之,連一向與他關係最好的「台灣教授協會」的學者們也指責他「背叛」了「台獨建國」的目標。
其二是從「台獨建國」轉向「執政」。剛出獄的施明德對民進黨執政的認識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開始他特別強調執政與「台獨建國」均是民進黨的手段而非目的,曾不認同務實派提出的「執政總路線」。但在社會環境變化和黨內務實派的影響下,他對執政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認為「民進黨長期以來追求的是執政這個神聖目標」,此舉也使他遭到學術界、社運界昔日「同志」的嚴厲批評。1996年施明德針對「建國黨」對民進黨「只要政權,不要台獨」的指責,公開反駁稱,「台獨建國運動最後一定要在體制內落實」,「建國黨不執政,要怎麼落實他們的政策。如果建國黨要排斥執政,就不可能建國,而要建國就一定會執政。」
其三是從「社運總路線」轉向「選舉總路線」。在擔任民進黨主席之前,施明德一直堅持民進黨應該走「社運總路線」,強調群眾運動、街頭暴力抗爭,這也是他被學術界、社運界「台獨」基本教義派奉為代言人的關鍵。但台灣政治進程的發展、公職選舉的日益擴大、黨內精英大批投入選舉以及擔任公職名利的誘惑,使施很快認識到參選公職的重要性,自己也於1992年投入「立委」選戰並當選。參選並當選公職,也促使施明德和民進黨的其他精英更快地向務實派轉型。1994年4月施明德在民進黨6屆1次大會閉幕式致辭說:「選舉總路線的策略被有些人批評的一無是處,但是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這是本黨發展的一個過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其四是倡導「大聯合、大和解」。儘管長時間坐牢,但施明德一直不贊成藉著歷史、族群、統獨的問題搞對立,他在出獄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忍耐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寬恕。」1995年底「立委」選舉剛結束,他就與新黨的領導人喝起了「大和解咖啡」,並在「立法院長」選舉中合作。施的本意是想以自己的苦難經歷—一個坐過25年國民黨大牢的人都可以為了社會和諧而寬恕國民黨,台灣社會與各黨派還有什麼理由不能進行大和解,應該讓台灣社會付出太大成本的省籍問題、族群問題、統獨爭議趨於和緩。但此舉同樣也招來了黨內基本教義派的強烈批評。
與許信良一樣,施明德推動民進黨轉型的結果也使自己離開了民進黨,除了政治主張都過於超前外,兩人失敗的原因又不盡相同。施的行事風格與危機處理能力一直多被批評,外界曾將許、施對比,認為許信良政治能力較強、過度樂觀、形象較差;施明德危機處理能力較差、過度浪漫、太重感情而常常優柔寡斷,但社會聲望較佳。如1995年「立委」選舉後施與新黨領導人進行的「咖啡會談」,由於缺乏談判技巧,又未能掌握此事件的主動權與詮釋權,引起了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強烈反彈,等到事情愈演愈烈,施才成立一個由各派系領導參與背書的「新時局因應小組」以分擔責任。種種因應措施說明施雖有提出「先見之明」主張的勇氣與堅持,但在具體實踐方面卻有莽撞與冒進之嫌,更缺乏必要的謀略。
施明德與陳水扁:道不同不相為謀
施明德之所以離開民進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與陳水扁的矛盾,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和路線認知上的不同,也有政治道德上的差異。
施陳二人雖都是民進黨的重要領導人,但二人長時間一直沒有交集。在「美麗島軍法大審」中,施是當事人,陳作為黃信介的辯護律師才開始投身於黨外運動。施明德出獄後受到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青睞和支持,此時陳水扁也已成為黨內風頭強勁的政治新星,開始依附在美麗島系之下,後來獨立門戶正式成立了正義連線,但仍被歸類為溫和派。這期間沒有發現二人為黨內問題有何不合,倆人也沒什麼私交。
及至1994年兩人開始為一些事情直接交手,矛盾逐漸公開化。10月,施明德代表民進黨中央提出「金馬撤軍論」,此時陳水扁正忙於台北市長選舉,害怕施的言論會給自己的選情帶來負面影響,於是強烈反對施的主張,並在12月親赴金馬「消毒」。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後,於1997年拆除台北市第14、15號公園預定地住戶時,施明德前往「慰問」拆遷戶。施自稱此舉是受台北市社會局局長陳菊的「請托」,目的在扮演居中協調、化解衝突的「潤滑劑」角色。但陳水扁和其屬下則對施大加撻伐,陳甚至說施明德「乾脆加入新黨好了」,施說陳這是「戒嚴心態」作祟,兩人矛盾進一步升級。1999年4月,蔡同榮等主持的「台灣公民投票行動委員會」發動「4.10絕食抗議,要求通過公投法」活動。施明德認為此舉「已經失去正當性」,陳水扁則公開表示對絕食活動推動「公投」感到由衷敬佩,兩人完全不同調。而到了1999年許信良和陳水扁競爭民進黨「總統」提名鬥得不可開交時,施選擇站在了老友許信良一邊,兩人的關係更是降到冰點。
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施明德曾一度想幫陳穩住執政局面,他倡議組成「多數執政聯盟」,但並未被陳所接受。在「核四風波」後,施又提議陳水扁回歸「雙首長制」,亦未得到陳的迴響。此後,施對陳不再有任何建議,相反,對陳的諸多做法和主張則進行嚴厲、尖銳的抨擊。如批判陳水扁的所謂「全民政府」是個意淫的政治名詞,已經崩盤了。後來又說台灣已經變成「超級總統制」,再發展下去,將會出現「超級大獨裁」。稱台灣50年來的政治轉型,是從早期兩蔣時代標準的「黨國不分」體制,轉到李登輝時代成型的「黑金體制」,但最令人遺憾的則是陳水扁時代的「白金體制」等,台灣在陳水扁治理下,政府無能、經濟下滑、股市大跌、資金外流,政治不穩定等。
因感覺與民進黨現行路線與自己的理念漸行漸遠,2000年11月,自稱「我已經無法忍受黨內的一再羞辱」的施明德宣佈退出民進黨。後來施明德詳細談了離開民進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陳水扁不效忠「憲法」,自己雖然也不喜歡這部「憲法」,但他有效的時候你就必須遵守。二是陳水扁對理想不忠,所謂「走自己的台灣路」,其實是走陳水扁個人的路。三是對陳水扁執政的現狀很多地方不滿意,認為只有情緒,沒有是非;只有利害,沒有原則;只有一朝,沒有典範。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四是對陳水扁的施政風格不能接受。認為陳水扁的最大的問題是「一生的講話都場合性非常精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一致性非常缺乏」。整天都在忙選舉,討好選民或利益集團。「對人缺乏誠懇心,所有的黨主席、學界領袖都覺得被他戲弄了」。且「沒有謙卑心,他只用比他差勁的人,比他行的人,都不敢用」。所以陳在民進黨內「是鐮刀派,只曉得收割,不重耕耘」。
值得說明的是,施明德對李登輝的批評也非常深刻,他認為李曾說過一句讓他感動的話:「退職之後願意去服侍上帝,去當牧師,為台灣人民祈禱。」李後來成為激進「台獨」基本教義派,李說的主張為什麼在「總統」任內不做呢?「李先生欠台灣人民一個說明,為什麼他在任內說了一百多次反台獨,卸任後卻有180度改變。」並稱「台聯黨」根本就是「打著台獨的旗子賣台」,李是台灣的不安定因素。
重做黨外的施明德
將政治作為自己一生事業的施明德,在離開民進黨之後仍然時刻關注政治,也身體力行著自己的政治主張。2001年6月,與許信良等成立政論性團體「山盟」,任召集人。12月,施參選第5屆區域「立法委員」,結果高票落敗。2002年,施明德又高舉著「三通」和「高雄經貿自治港市」的口號加入到高雄市長選戰之中,由於泛藍人選未能整合,最後又功敗垂成,僅獲得8750票。2003年在藍綠陣營為「總統」選戰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施明德選擇了逃避,去美國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因為他不可能再支持陳水扁,但也不願轉而支持連宋,「這不是做人的道理」,何況他認為兩組候選人是兩個「爛蘋果」,施對許信良推動國親大聯盟也不願參與。2004年12月施又參選第六屆「立委」,將「推動兩岸歐盟化、大和解」作為主要政見,並稱若當選將組織一個新政黨——「白黨」,希望帶領台灣的清流民眾走中道之路,還將這場選舉定位為自己有生以來「最認真的一場選戰」,結果還是高票落選。
在此期間,施明德對台灣前途和兩岸關係的諸多問題都有新的思考。認為泛綠沒有權利動輒給人扣「賣台」的帽子,畢竟泛綠並沒有人為「台獨」流過血,台灣也沒有人有能耐賣台。陳水扁推動「公投、制憲、正名」,煽動民粹,「簡直是台灣版的文革」,目的就是為了選舉。「沒有截止日期的總統大選,已成台灣最大的災難。」操弄省籍矛盾,把省籍變成原罪,是最不道德的。想搞「台獨」時間表,「那是愛自己,不是愛台灣。」針對「3.19槍擊案」,建議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沒有真相就沒有正義。施明德表示「我沒有反中共情結,更沒有反中國情結」,因此建議兩岸採行「一中歐盟模式」,讓兩岸走向正常化的路徑,這樣台灣才能避開被邊緣化的可能。認為21世紀的中國大陸將成為世界工廠、不可忽視的市場,台商運用中國大陸為腹地,進行全球佈局是現實狀態,因此兩岸應盡速直航,且開放陸資來台,這是另一種形式保護台灣。並稱兩岸事務有一部分是問題,有一部分是困擾。比如「三通」、文化交流等就是問題。問題若不解決,時間長了,就不能建立瞭解,就不能促進未來的安排。但主權的歸屬是困擾,這需要耐心,應由後代子孫去解決。
「我孤獨,我寂寞,但我正確!」施明德強調自己是理想主義者,更是強悍的實踐者,主張未落實前誓不罷休。相信施明德還會繼續他的政治征程。
附:施明德大事年表
1941年1月15日,出生於台灣高雄市鹽埕區。
1959年,進入陸軍炮兵學校。
1961年,炮校畢業後以少尉任官赴金門任職。
1962年,因涉入「台灣獨立聯盟案」被捕。
1964年,被判無期徒刑,剝奪公權終身。
1977年,刑滿15年出獄,任蘇洪月嬌競選省議員總幹事。
1978年9月,出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幹事。
1978年12月25日,與許信良、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等同為五人小組成員,成為美麗島政團決策核心。
1979年5月,《美麗島》雜誌成立,任總經理。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爆發,逃亡26天後被捕。
1980年3月,在「軍法大審」辯論時表示,「台灣應該獨立,而且事實上已經獨立30多年了。」
1980年4月18日,被判處無期徒刑。
1990年,特赦出獄。
1991年,參選民進黨第五屆黨主席落敗。當選民進黨第五屆中執委、中常委。
1992年,當選第二屆「立委」。
1994年5月,當選民進黨第六屆黨主席。
1995年9月,在美國表示「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
1995年12月,當選第三屆「立委」。選後與新黨領導人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觸會談。
1996年2月,參選「立法院長」,以1票之差落敗。
1996年3月,因民進黨「總統大選」落敗,請辭黨主席。
1998年,當選第四屆「立委」。
2000年11月,告別民進黨。
2001年,發起成立政論性團體「山盟」,任召集人。參選第五屆「立委」落敗。
2002年,參選高雄市長落敗。
2004年,參選第六屆「立委」落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