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疫情蔓延 勇敢活一念間
【■許森彥(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藝人倪敏然的死亡讓我很難過!
「七先生」曾是我最愛看的節目,在那個只有三台、面對沈重聯考壓力的苦悶歲月裡,那曾經是每星期最殷切的期盼。他的離開,就好像生命中一段過去被無情剝離,此一痛也!
最近一個星期,已經超過十名病患對我提到這件事。「電視看得好煩!怎麼轉都是他的消息,真想也去…」去年張國榮的死也是這樣,花了好多時間處理病患受到衝擊所產生的危機。媒體的不良報導對衍生的自殺潮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未受到譴責!今年,媒體的操作更加粗暴,對人心的傷害也更加深刻,「自殺疫情」將捲土重來,去年的惡夢將再度臨身。此二痛也!
我不曉得倪先生的憂鬱症是誰診斷的,也不知道他是否有接受治療?但經過這件事之後,「憂鬱症」與「自殺」的關連性將更為強化!可惜的是,沒有媒體告訴民眾:「為什麼人會得到憂鬱症」?「憂鬱症該如何治療?」「憂鬱症是否治得好?」「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慘劇再度發生?」他們關心的反而是謠傳中的第三者有何反應?是否倪是被下蠱?還是錯拜神佛?在腥羶情色的激情過後,反智的媒體所形塑的還是無知的民眾與街頭巷尾的耳語。此三痛也!
今晚,四十名門診病患中有四人在上星期企圖自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倪敏然的影子。對於人生,他們都很「堅持」!堅持不放棄照顧已經成年卻不成材的孩子,堅持不放棄已經變心的伴侶,堅持不願意讓家人知道自己的不堪。於是,他們選擇「放棄」!放棄自己的生命,放棄一切希望,放棄自己先前所堅持的立場。在「堅持」與「放棄」兩個極端之間,他們忽略了還有廣袤的曠野,卻逼自己在間不容髮的絕境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命不該絕者,我還有機會告訴他們:「你做錯了!」而倪先生卻沒有這個機會。
憂鬱症患者即使知道自己罹病,也不見得會尋求幫忙。還有許多患者曾經尋求幫忙,但因為各種條件未能配合,所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儘管國外的研究告訴我們,藉由規則服用抗憂鬱藥物,就可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病患可以治癒憂鬱症;但我們在門診追蹤的病患卻有三分之二以上未能完成憂鬱症的治療療程便失去聯絡!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我發現憂鬱症的患者似乎很「堅持」造就他們生命困境的立場,其實,他們是「放棄」承擔生命之責的懦夫!
自殺的人很勇敢嗎?「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好怕?」當我要自殺未遂的人去住院時,經常告訴他們這句話。堅持去面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才是真正的勇者;想藉由死亡來逃避的非是生的自由,更是「自有的責任」,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課題。
【2005/05/15 聯合晚報】
將心愛物送人 自殺求援徵兆
【記者陳家傑/台北報導】
憂鬱症患者常以自殺終結一生,引發悲劇。精神科醫師說,其實許多自殺的人,走上絕路前,都會向外「求援」,包括交代後事、寫遺書、將心愛物品送人、要親友照顧寵物等。如果親友能提高警覺,就可以避免悲劇。
防治自殺有心得的署立豐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余俊彥說,許多要自殺的人,臨死前的言行,很可能會透露一些訊息。例如,向好友道別、要親密的人「自立自強」、要求好友照顧心愛寵物、暗地裡寫遺書交代後事等。
他指出,這些行為陌生人不會了解,但親近的家人或好友,如果細心一點,都可以「感覺」出來。余俊彥還強調,想要自殺的人,內心其實還矛盾,一方面想要了結生命、一方面卻放不下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余俊彥形容,兩邊拉力會互相作用,最後如果「拉不過來」,就會這樣走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陳喬琪則憂心,這一陣子媒體大幅報導藝人倪敏然自殺,帶給社會很壞的示範,有可能造成更多人有樣學樣,希望在新聞事件告一段落後能降溫。
他還說,其實憂鬱症者個性有「晴時多雲偶陣雨」特色,情緒有高低起伏,這是一種「循環性人格」。如果家人或朋友見多了,有可能會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反而沒有及時正視並解決問題,常會因此釀成悲劇。
【2005/05/15 聯合晚報】
想自殺是病 可寫筆記求診
【記者陳家傑/台北報導】
藝人倪敏然疑因憂鬱症而自縊身亡,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李明濱提醒說,憂鬱症患者自殺傾向特別高,面對有憂鬱症家人出現自殺傾向時,應立刻尋求119協助,或直接送至醫院急診室,家人還應提醒患者,自殺念頭是疾病症狀,切不能默默等待危機解除。
最近台灣憂鬱症協會由李明濱領銜,結合國內十多著名精神科醫師,共同編寫一本「喜樂手札」的小冊子。其中特別告訴民眾,如何因應親友自殺的威脅。
最重要的是,面對親友尋死威脅時,要立刻撥打119尋求協助,也可以立刻與他的精神科醫師聯繫,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憂鬱症患者了解,親友很重視他存在的價值,並不斷提醒患者,有自殺的念頭是常見的疾病症狀,目前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式。
李明濱等人承認,自殺不一定能預防,但家人可以將酒精、藥物、危險物品收起來,讓自殺變得較困難。且當憂鬱症患者試圖自殺時,家人盡量不要責備他。最好是所有家庭成員,一起尋求諮商,以避免有家庭成員,罹患自殺性疾病而造成傷害。
有憂鬱的人,常羞於尋求協助。李明濱建議憂鬱症患者,在就診前,可以先寫下一些問題,以便門診時和精神科醫師討論,且看診時可以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以便日後回顧和醫師的對話。
消除憂鬱症需要時間,李明濱表示,大部分的人可以自單一發作的憂鬱症中完全復原。但有接近四成憂鬱症患者,日後可能復發。不過只要及早治療,就能控制發作。
【2005/05/15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