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大社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你妳何必為政客自殺!!
 瀏覽14,206|回應157推薦3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小白兔(雞兔同籠)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慕亞

*你妳何必為政客自殺!! 319當天,有人抗議宋楚瑜沒參加319遊行,憤而切腹抗議!

連結:319遊行/不滿宋楚瑜未現身 老翁持刀衝上台劃肚皮

張昭雄對此的反應是「小事一樁,這是非常少數人的意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反應則不得而知。

 這讓我想起洪強森,他是花蓮縣秀林鄉的原住民,於民國89 年3 月19 日因無法接受所支持之宋楚瑜落選,酗酒後服用農藥自殺,本來這則新聞不大,後來當時宋楚瑜和副手張昭雄前往探親,因而引起了社會的重視。 宋楚瑜和副手張昭雄會不會每年想起他,我不知道,但倒是有位研究生,寫了篇「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的自殺現象與社會亂象初探-從洪強森的自殺事件談起」,從各種角度探討原住民的社經狀態、心理狀態,頗值得參考(連結附於文末)。

其實自殺的原因(連結)很多,「政治理由」或許是個誘因,個人因素如個性、壓力因應態度,社會支持、思考、習慣等因素可能才是真正自殺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就算是一般人,在面對自己支持的政黨選舉失利之時,難免會失落,然而,套句陳水扁的名言,「有那麼嚴重嗎」

 政治本來就變幻莫測,尤其是政治人物,他們心裏所想的,與所說的,往往不一致,前言與後語,更是說變就變,有句話說的好,「政治是高明的騙術」,騙術高明與否見仁見智,但「騙術就是騙術」!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妳聽到陳水扁所說的「柔性政變」,如果你妳相信游錫堃所說的「連宋之亂」,看到這一幕不會錯亂嗎?

  

扁宋會面,陳總統送給宋楚瑜一幅百歲人瑞書法家陳雲程的「真誠」墨寶,為了不擋住「真誠」二字,扁宋二人保持距離地禮貌性握手合影。 記者鄭瓊中/攝影

 別太相信政治人物! 當你妳覺得火氣上升,當你妳覺得世界末日到了的時候,政治人物仍然繼續過他們的好日子,你妳們相信嗎?就連常常說自己是三級貧戶的陳水扁,家產也上億呢?看戲何必太入戲?? 那位劃肚皮的老翁,你知道嗎?以「親民」為黨名的副主席張昭雄,他的反應是「小事一樁,這是非常少數人的意見。」,我不知道這是他「醫學上的專業意見」,還是「他不在乎」,純真的人民啊!政客們真的會「真心」對待我們嗎? 還是多愛愛自己,政客們的表演,就當做是一場戲吧!

碩士論文題目: 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的自殺現象與社會亂象初探-從洪強森的自殺事件談起 

出處:南華大學生死所歷屆論文 

研究生: 朱慶忠

新聞報導:

否認內訌 張昭雄暗批馬 

記者秦富珍/台北報導 親

民黨主席宋楚瑜在319遊行缺席遭自家人質疑,傳出親民黨爆內訌,副主席張昭雄上午澄清,沒有的事,他把砲口轉向台北市長馬英九說,「去年327噴人家水的,今年去參加遊行就是英雄,去年被噴水的人,今年沒去就被罵得半死,有這樣的道理嗎?」 張昭雄上午出現在蔣宋美齡108歲誕辰追思會上,對於有支持者切腹抗議宋楚瑜沒參加319遊行,他回說,小事一樁,這是非常少數人的意見。他並一再澄清說,黨內沒交代公職人員封口,也沒有鬧內訌。至於是否在安排二次「扁宋會」,他回說「不知道」、「不清楚」。 在同一場合出現的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則說,「可以原諒」宋楚瑜不去319遊行,去參加一定會被罵得一塌糊塗,他自己跟著遊行隊伍走了一小段,好多不認識的人,把宋楚瑜罵得很難聽,宋若出席的話,一定會有很多羞辱,群眾不太理性,所以能體諒宋楚瑜的難處。 他又直言批判,宋楚瑜搞「扁宋會」這一套就是失策,非常大的失敗,幕後真正操作的是美國人,也許宋楚瑜有美國人背後支持,又可在政治上活躍,這是想錯了,「扁宋會」再來一次更麻煩,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坐在家裡不動。

【2005-03-21/聯合晚報/4版/話題新聞】 Written by blackjack 2005/03/21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176473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台北縣自殺死亡數 破500人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C1/北縣焦點           2005/07/29
去年自殺死亡數 破500人(2-1)


【唐榮麗/北縣報導】
  台北縣於民國九十三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達561人,占10大主要死因的第7位;至於因自殺而就醫的通報人數則達1392人,近年有陸續增加趨勢。衛生局除從社區、校園兩大管道防治自殺,另增「自殺 暨高危險群個案通報單」,盡可能將隱藏的「黑數」浮現檯面。
  據統計,台北縣去年死於自殺的有561人,其中男性就有374人,占 66%。主要的自殺原因包括家庭因素、感情不順及精神疾病等。據分析,自殺因素千百種,有人因課業壓力、有人因失業陷入谷底、有人走不出感情陰霾,甚至有人三天兩頭鬧自殺,讓急救人員疲於奔命。
  衛生局發現,擴大通報層面後,受理的個案確實有增加,與發掘自殺黑數的目標一致,被發現的個案將給予相關資源輔導與協助。如果民眾情緒不穩或發現身邊的朋友有輕生念頭,可打一通電話求助,很可能因而救了一條寶貴性命,電話:29869755。


中國時報    C1/北縣焦點           2005/07/29
去年自殺死亡數 破500人(2-2)


【黃樹德/北縣報導】
  台北縣自殺死亡人數去年首度衝破500大關,排名從前年十大死因的第九名,竄升到第七名,無論人數、死亡率、排名均創下史上新高,顯示台北縣的自殺狀況有快速惡化的趨勢。
  根據最新出爐的第五十四期「台北縣統計要覽」,自殺居去年台北縣十大死因的第七名,排名較前年大幅提升兩名。死亡人數高達561 人,人數與死亡率連續第三年創下歷史新高,增幅高達25%。
  台北縣去年不僅自殺身亡人數創下新高,以每十萬人口計算出的自殺死亡率為15.19,也打破歷史紀錄。自殺佔去年總死亡人數的3.45 %,較前年的2.81%大幅提高。換句話說,台北縣每30個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因為自殺。
  台北縣去年不僅自殺人數及比率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與全國平均值 15.31相差無幾。過去台北縣自殺死亡率遠低於全國平均值,從民國九十年起「急起直追」,差距年年縮小。如果趨勢不變,北縣今年的 自殺死亡率恐將超越全國平均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34464
憂鬱像感冒 也要看醫生 / 產後憂鬱的防範和避免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憂鬱像感冒 也要看醫生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衛生署昨天邀請藝人白冰冰和蜜雪薇琪、張峰奇參加「拋開憂鬱、讓心情陽起來」活動,提醒民眾,憂鬱症像感冒一樣,心裡不舒服,找醫師、心理諮詢或向朋友傾吐,就不會感到孤單。

衛生署統計,自殺近幾年一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相關精神醫學研究報告也指出,台灣約有四分之一民眾,有輕重不一的憂鬱情緒,並有3%人口罹患憂鬱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湯華盛說,青少年或上班族在憂鬱症初期,會消極沒力,不想上班、上課,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心不在焉、失眠、精神不振,接著反應遲頓,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一到兩周,影響工作或學校成績一落千丈,就需找專業人士諮商。

生活如何紓壓?湯華盛建議,上班族最好不要把工作帶回家,每天抽出半小時運動,讓自己流流汗;人際關係上,如有婆媳問題、學生課業或卡債,最好及時處理,不要拖到問題很大再處理。

如果無法每天花半小時做動態活動,湯華盛說,不妨回家後聽音樂或看電視,在晚上11點到12點間就寢,每天養足精神和體力,心情和情緒會比較正面,千萬不要自己躲起來面對憂鬱。

2005/07/25 聯合報】   http://udn.com

產後憂鬱的防範和避免

【文/藍可樂】

而既然知道有高達8成左右的婦女,會罹患輕重程度不同的產後憂鬱,那又該如何來防範和避免呢?

一、每天最好能有8小時的睡眠,因為產後身體虛,睡眠最能補元氣,只是嬰兒每兩小時就要餵一次,能好好睡覺的產婦實在不多。

二、最好能每3小時進一次餐,以保持體內血糖的穩定,因為血糖低容易引起焦慮,很多小事就變成大事。

三、初為人母總是難免有些手足無措,不曉得要怎樣帶孩子,因此能和其他產婦或女性長輩,互相討論一下育嬰方式,以及如何邊帶孩子邊處理家務,對緩解憂鬱症狀有相當幫助。

四、產婦的家人尤其是先生,就算不能替她分擔什麼,待在身邊跑跑腿或聽她發牢騷碎碎唸,對產婦來說都是精神安慰,身邊有伴讓她不孤單對產婦來說,就是最好的良方。

2005/07/25 可樂報】   http://udn.com  

不要小看產後憂鬱症

【文/藍可樂】

「產後憂鬱症」是最近幾年才有的新名詞,之所以是新名詞並不代表過去就沒有這種病,而是以前人不認為「心病」也算病,通通以不夠堅強、吃不了苦、忍耐力不夠、懦弱視之。說來,女人也真命苦,產後憂鬱症的發病原因眾說紛紜,醫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共同的看法,不過產後賀爾蒙失調是獲得醫界最多共識的病因,因此產後憂鬱症應屬於生理的現象,而不單只是情緒上的困擾。

蘭花嫂盼了好幾年媳婦終於給她生了個金孫,全家喜氣洋洋高興得不得了,只是沒過多久,蘭花嫂就開始跟親戚抱怨,我家那個媳婦真是好命啊!月子做完了還是整天躺在床上,說什麼晚上要起來餵奶好幾次太累了,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不說,還直說自己得了什麼「產後憂鬱症」,真是笑死人了,我又不是沒生過,以前家裡窮,連月子都沒得做,我還不是這麼過來了,我看她根本就是想累死我這個老太婆。這話傳進媳婦耳裡,幾乎沒停過的眼淚又掉了下來。

8成以上的產婦有程度不同的憂鬱狀況

女人得忍受懷胎十月、身材變形、老公劈腿、孩子難帶、再嫁困難...... 的種種痛苦和風險,幫人家傳宗接代,萬一得了產後憂鬱症,還得忍受一些莫須有的污名,所以為全民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的可樂報,要在這裡跟有福的讀者宣導,請有水準的文明人一起來重視產後憂鬱症。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王靜瑩家暴案,據她公公說她有產後憂鬱症,經常吵鬧不體諒她老公,所以才導致這起家暴案。前幾天在報紙的一個不起眼角落,刊載了一個剛生產的母親,因為心情低落,帶著三個孩子跳水自殺。還有那個讓大家記憶猶存的恍神女星陳寶蓮,疑似因產後憂鬱症在上海跳樓自殺。

因產後憂鬱症而導致的家庭悲劇,不定期的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發生,因為有8成以上的產婦有輕重程度不同的憂鬱狀況,既然有這麼多的產婦會發生這種情形,因此大家真的有必要認識產後憂鬱症,並且給產婦精神或物質上的支持,畢竟沒有健康的母親就沒有健康的下一代。

產後憂鬱分3

根據醫界的說法,婦女一般產後的憂鬱可分成3類:

1.產後憂鬱:婦女產後憂鬱的狀況極為普遍,有50%80%的婦女在產後三天左右會經歷到情緒不定、脆弱敏感、激動或過度興奮、失眠、食慾下降等,通常只要家人多加給予諒解、支持與協助,多能自動改善。

2.產後憂鬱症:約10%的婦女,在產後數周後會有心情低落、食慾下降、失眠、覺得自己沒辦法照顧嬰兒,產生強烈的罪惡、無助感,甚至想要自殺。此時儘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通常能有效遏止情況惡化。

3.產後精神疾病:這種狀況較少見,發生率僅為千分之一。通常在產後兩周內強烈呈現出躁動不安、意識混亂、失眠、妄想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母親有可能會傷害嬰兒,所以必須儘速就醫,以免造成難以彌補的悲劇。

家人的體諒 產婦不憂鬱

從上述這些病症看來,「家人的體諒和支持」是協助產婦走過產後憂鬱的最佳良方。畢竟懷孕生子的過程對女性來說,就像是一下子從女孩變成女人,身邊突然多了一個24小時都需要她照顧的小生命,作息全部被打亂,生活也得全面調整,加上產後賀爾蒙的劇烈變化,藍可樂雖然沒生過小孩,也可以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下,情緒不穩定那是一定的。

因此,藍可樂覺得身為「肇事者」的老公,這時一定要每天給老婆「十全大補」以保終身幸福,就是每天給老婆多十倍的甜言蜜語、十倍的關心、十倍的言聽計從、十倍的溫柔體貼,這樣一來保證產後憂鬱症立刻不藥而癒。

藍可樂雖是不喜八卦的高級知識份子,但還是忍不住要拿最近發生的女模家暴案,來作負面教材教育天下男人。大家都還記得那位女模的公公大言不慚的說法吧?他老人家說那位女模有產後憂鬱症,不體諒她老公,所以才會發生這些事情。藍可樂是覺得這位公公也太「莊笑維」了,人家幫他們家傳宗接代,不幸得了產後憂鬱症,老公不體諒她就很不應該了,老公的家人竟還要這個病人體諒她老公,這是什麼跟什麼啊!

而這位女模的老公也犯了對待產後憂鬱症婦女的大忌,就是人家才剛生完,體力都還沒恢復,竟跟她說「我忍耐妳胖已經很久了」,這根本就是在傷口上灑鹽離譜至極。還有就是在外把妹,讓女模極無安全感,老公劈腿老婆就算沒生產都會有憂鬱症了,何況才剛生完。更可笑的是,那位老公在電視上,直說他「只有」潑水沒有打人,令藍可樂啼笑皆非,潑水形同嚴重侮辱耶,就算天氣再怎麼熱,要是誰敢給藍可樂潑水消暑,藍可樂一定跟他拚了,但那位老公卻敢在電視上大言不慚,好像潑水無罪似的,這種男人被女人不屑也是理所當然。

她?容易有產後憂鬱

一連串有關家暴事件讓大家開始認識到產後憂鬱症,但什麼樣的人可能會發生產後憂鬱症呢?根據統計未成年的產婦、沒有生育計畫的婦女、生第一胎沒有育嬰經驗、有產後併發症、過去曾有產後憂鬱症、曾有其他情感性精神病史、在懷孕期間即有憂鬱症狀、配偶也有憂鬱狀態、最近身邊發生重大事件、孤立無助不受夫家重視的婦女如外籍新娘,身邊有這些狀況的婦女,生產後會併發產後憂鬱症的機率最高。

2005/07/25 可樂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25655
長期失眠 可能引發憂鬱症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期失眠 可能引發憂鬱症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你睡得好嗎?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國內每四人就有一人睡不好,睡太多或睡太少都是睡眠障礙;台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羅孝穗則表示,長期失眠可能引發憂鬱症,不可輕忽。

自覺睡不夠,即可稱為失眠。羅孝穗指出,他診治過一名有睡眠問題的企業家,因為經常應酬,生活作息不正常、睡覺還會打鼾,導致睡眠中斷,睡眠品質很差,經他建議,戴了一段時間的正壓呼吸器,再輔以調整生活作息的認知行為治療後,逐漸改善。

羅孝穗也看過一名近五十歲的家庭主婦,她因失眠、憂鬱症,已經到處就醫四、五年,一直服用抗憂鬱藥物,但憂鬱症卻沒有改善。經過睡眠檢查,發現就是因失眠才使這名主婦發生憂鬱症,經他採用認知行為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後,終於解決失眠與憂鬱症。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廖士程說,失眠是憂鬱症前兆之一,但不一定導致憂鬱症,失眠是許多疾病都有的症狀,例如甲狀腺亢進等,有失眠問題的人,應該針對失眠原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睡眠品質。

羅孝穗指出,他在門診中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依序為失眠、睡眠品質不佳、打鼾,失眠會導致腦神經化學物質失調,引發憂鬱症。他說,安眠藥並不能解決失眠,失眠者應做睡眠檢查,在醫院中睡覺以測量腦波、肌肉緊張度、心電圖、血氧等,確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羅孝穗表示,打鼾會引發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睡眠中缺氧,這種現象也是引發中風、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他建議使用正壓呼吸器供應氧氣來治療。

羅孝穗建議,要擁有好的睡眠品質,應該在晚上十一點以前就寢,最晚不要超過午夜十二點,睡眠時間應為七到八小時;晚餐時間應為六、七點,不要拖到八、九點,以免影響入睡。

2005/07/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7912
產後憂鬱症 嚴重時會殺嬰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產後憂鬱症 嚴重時會殺嬰


記者林重鎣/台中縣報導

台中縣大里市仁愛醫院精神科主任王志中表示,產後憂鬱症主要是因照顧嬰兒,日夜顛倒,身心俱疲,進而出現憂鬱症的種種症狀,嚴重時有自殺、殺嬰等情形,須靠藥物控制;家人最好協助分擔照顧孩子,患者才能度過難關。

王志中說,憂鬱症是一種文明病,有人因工作不順、有人因婚姻問題、有人因生產後無法調適照顧小嬰兒,結果情緒起伏大,影響社交、工作,如持續十四天情緒低落未改善,即有憂鬱症的傾向。

他進一步說,單就產後憂鬱症而言,產婦在生產後一個月內,因照顧孩子,三更半夜要泡牛奶、又要換尿布,加上有時嬰兒哭不停;產婦懷孕時通常身心即已累積不少壓力,產後又得照顧嬰兒,壓力更大,如果有精神病史,更易復發。

王志中表示,憂鬱症患者會出現種種症狀,包括食欲不振、情緒低落、煩躁、體重減輕,或是猛吃而體重增加、便秘、睡眠障礙,也有可能嗜睡,提不起精神,思考變遲鈍、記憶力減退等,或反覆出現死亡或自殺念頭,甚至有殺嬰的念頭,或幻想有人追殺。

王志中認為,憂鬱症患者千萬不能諱疾忌醫,或是中途停藥,否則易發生悲劇。

他並強調,憂鬱症要靠家人的支持與協助度過,尤其是產後憂鬱症,患者的家人更要幫忙照顧嬰兒,為產婦分擔辛勞與壓力,若家人無法協助,應請保母或親友協助照顧。

2005/07/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7884
夫妻感情差 產後憂鬱主因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產後憂鬱會影響夫妻感情?醫生澄清說,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大多數是夫妻感情不睦容易導致產後憂鬱。圖為王靜瑩產後與兒子合影。
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王靜瑩與陳威陶的家暴事件,陳威陶暗指產後憂鬱症導致夫妻感情變化,醫師指出,夫妻感情不好,是引發產後憂鬱症的重大原因,而非產後憂鬱症讓夫妻關係惡化,不能倒果為因。而先有後婚的風潮,也讓醫師擔心,會使產後憂鬱加劇。

萬芳醫院婦女精神部主治醫師鄧惠文說,半數產婦生產過後,會經歷心情低落、情緒起伏、疲倦、焦慮、失眠等症狀,這些症狀最常出現在產後第四、第五天左右,而且通常會在兩周內恢復,一般不需特別治療。

但一成的產婦症狀較嚴重,在產後一個月內產生憂鬱症狀,因此稱為產後憂鬱症,包括憂鬱、無法感受快樂、食慾大幅減退、倦怠、即使寶寶不吵仍然失眠、悲觀、自卑、失望無助感,甚至出現自殺的焦慮,且症狀持續超過兩三個星期。

王靜瑩與陳威陶事件,讓準爸媽們誤以為產後憂鬱症將影響夫妻感情,鄧惠文強調,產後憂鬱症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多是因為夫妻感情不好,並非全然與生孩子或是與荷爾蒙的改變有關,當然也有婚姻幸福出現產後憂鬱的情況,但是非常少見。

此外,名人帶動了一股先有後婚的風潮,鄧惠文說,雖然還沒有針對先有後婚的族群,了解婚後的壓力狀況,但是結婚、懷孕、生子等人生大事全部集中在同時發生,壓力之大可以想見,未來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會可能也值得觀察。

鄧惠文說,結婚、生子雖然是喜事,但是所帶來的壓力,僅次於親人過世、判刑入獄、重大經濟失落等壓力。面對生產後心情不佳的產婦,鄧惠文建議,家人要提供Buffet式(吃到飽式)的關心,隨時在旁給予關心。

當產婦失去信心,問及「我很胖、很醜」應該認可產婦情緒,回答說「不胖,漂亮,我很愛你」的肯定話語,而非「妳想太多了」的否定話語。

2005/07/1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產後憂鬱》醫生:家人支持最重要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忠憲表示,女性在懷孕生產期間,體內女性荷爾蒙會出現變化,不適症狀比經前症候群還嚴重,產後出現輕微憂鬱的情況不少。

另外,寶寶出生後,全家人關心、注意力大都轉移到新生兒身上,少部分產婦認為,自己被忽略了,沒有利用價值,加上自己欠缺育嬰經驗,只要小孩一哭,就會手足無措。

劉忠憲指出,生理變化加上心理不適應,很容易就讓一些新手媽媽感到憂慮不安,症狀嚴重者就成了產後憂鬱症,甚至出現殺嬰的想法。

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表示,由於患者、家屬對產後憂鬱症的認知有限,加上不喜歡對外張揚,這類病患就醫的比率並不高。

周輝政說,產後憂鬱症的治療難度不高,除了適時用藥之外,家人的支持與體諒最為重要,如果有必要的話,母親與嬰兒可以先分開一段時間,避免不幸悲劇發生。

2005/07/1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產後憂鬱》寶寶一睡 她起殺機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據統計,四分之三的產婦在生產後會出現輕度憂鬱症狀,只有極少部分需要治療,台北馬偕醫院最近就接獲一起意圖殺嬰的個案,所幸經過兩周住院治療,服用精神藥物,才解除了一場致命危機。

寶寶出生後,美雲(化名)就有些不對勁,很不願意伸手抱小寶寶,只要聽到嬰兒哭鬧聲,整個人就陷入歇斯底里的症狀,不僅跟著哭,有時還躲在棉被裡,捂著耳朵,不去理會寶寶哭聲。

對於自己的反應,美雲也覺得奇怪,明明是喜事,為何心情會如此憂鬱,經常莫名其妙地掉淚,不敢與寶寶在一起,也不知在害怕什麼。

經過一兩個月來的身心折磨煎熬,美雲的精神及體力越來越差,懷疑起眼前的這個小東西是她上輩子的冤親債主,現在回來討債,一定會整得全家雞犬不寧。

結果只要小寶寶一哭,美雲就開始坐立不安,精神恍惚,好幾次站在陽台,心中湧起一股將孩子丟下樓的衝動;洗澡時,想淹死寶寶;睡覺時,則想用棉被悶死眼前這個小惡魔。

丈夫與公婆都覺得美雲中邪、卡到陰,帶她到廟裡拜了好多次,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美雲依然堅信寶寶一出生就是來剋她,心中不斷萌生想到殺死寶寶的念頭。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堅棋指出,美雲是被家人送至急診室,診斷後認為是產後憂鬱症所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經過兩周的住院治療及心裡輔導,加上後續觀察追蹤,目前病情已獲得改善,不再有殺嬰念頭。

2005/07/1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5541
你上癮嗎? 網癮症8徵兆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北京青少年也流行上網咖,不過叫「網吧」。網吧裡經常一位難求,有網癮的人玩起遊戲來,經常停不下手。
(美聯社)

【編譯王咏月/綜合報導】

「網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一詞最早由美國紐約精神科醫師葛柏格(Ivan Goldberg)在1995年提出,而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楊恩(Kimberly Young)深入研究,1996年在全美心理學年會提出第一篇論文,名為「網路上癮:新精神失常現象的崛起」,上網會上癮的觀念才逐漸受人重視。

台灣到底有多少人得了「網癮症」,迄今還沒有具公信力的統計資料,但根據國際調查機構「諾普世界」 (NOP World)日前對30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台灣人每周上網平均12.6小時,上網時間高居世界第一,估計得了「網癮症」的人應不在少數。

醫生表示,「網癮症」是隱藏性心理疾病,不易發現,上門求診者往往已是中度患者,有上癮症狀至少一年以上。其實「網癮症」有徵兆可循,楊恩教授設定了八項檢測標準,供人測試,只要符合其中五項,初步便可診斷上癮了,如果每周上網時間超過40小時,就更加確定,必須就醫戒除。

1.全神貫注網路活動,下線後仍想著上網情景。

2.必須花費更多時間上網方能獲得滿足。

3.多次嘗試控制或停止上網,卻失敗。

4.企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覺得心情沮喪、心情低落與脾氣暴躁。

5.上網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長。

6.為了上網而傷害人際關係、工作及學業。

7.向家人、朋友隱瞞上網的程度。

8.上網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罪惡、無助、焦慮及沮喪。

2005/07/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戒網癮3步驟

【編譯朱小明、蘇采禾/綜合報導】

網路固然帶來便利,但也有副作用,尤其網癮問題最為棘手,上網愈普遍的國家愈煩惱。

中國大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開始正視網癮問題,官方已展開「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大行動」,成立「志工團」,用一對一的方式輔導青少年。北京市有青少年網路依賴戒除「虹」計畫,天津早在去年就成立了疏導中心,西安也有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的公司成立。

新聞出版總署則開始進行網路遊戲的「疲勞系統」測試,未來可能要求網咖強制執行。所謂疲勞系統就是自動提醒玩家休息的機制,當玩家在線上超過一小時,疲勞系統就會請玩家休息,玩家每下線休息一分鐘,會有點數回饋的獎勵。

南韓寬頻網路普及率高達73%,上網人口占總人口60%,青少年「網路中毒」現象普遍,信息部早在2001年就成立「網癮諮詢中心」,以學校老師和家長為對象,教導預防之道。

南韓延世大學一位教授提出戒除孩子「網癮」三步驟供家長參考。第一步,確認孩子什麼時候上網及在網上做些什麼,多和孩子互動,但了解過程中家長絕不可以對孩子說「你少上網」、「少用電腦」之類的話,否則容易破功。第二步,尋找孩子感興趣的其他事情來代替上網。第三步,狠下心來一看到孩子就問他「怎麼還不上網」「玩這麼久,怎麼等級這樣低」讓有叛逆性的孩子反而不去上網。不過這一招,非到最後關頭不要用。

德國家庭部和主要電視台聯合發起一個「瞧一瞧,你的孩子在做什麼」的活動,呼籲家中有3歲至13歲孩子的家長,主動掌握孩子上網情況,介紹專家各種建議,力求幫助孩子正確使用網路。聯邦媒體檢查處自2003年起檢查網站內容,列出「不宜網站」名單共5400多個,搜索引擎如果出現不宜的網站,將受罰款15000歐元(約台幣567000)

印度全力防堵網路黃毒,孟買高等法院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專門管理網咖,經營者必須保證青少年遠離不當的網路資料,同時必須提供每天全部上網紀錄,防範青少年接觸色情網站。

2005/07/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網路組織黑幫 現實械鬥打劫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去年12月,印度新德里一名中學生用手機偷拍和女友在學校發生性關係的過程,並傳到網路上,引起印度各界對青少年網路犯罪的重視。

而英國青少年最近則流行當街打人耳光,用手機錄起來,馬上放上網。惡作劇愈玩愈過火,一名16歲少女把朋友「巴」到昏迷。還有一名11歲女孩被兩名14歲少年強暴事件,攻擊的影片被傳送到學校,在同學間流傳,有數百名學生都看到這段影片。

中國大陸的大連、在武漢等城市已出現「網上黑幫」,什麼「洪興幫」、「血腥幫」、「鬼飄堂」不一而足,成員大多為青少年。像遼寧省大連市的「鬼飄堂」,三百多名成員大年齡多在十六、七歲左右,多次利用網路集結械鬥和集體打劫。

這些脫序行為,構成另一種網路犯罪,而且恐怕只是青少年網路犯罪的冰山一角。調查發現,青少年上網,最常玩的是網路遊戲。而這些遊戲一般的主題不外打殺、戰鬥、競爭,本來就血氣方剛的未成年人長期玩飛車、砍殺、爆破、槍戰等遊戲,道德意識會更模糊,往往混淆虛擬和現實的差異,渾不知傷害別人有什麼不對。

根據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兒童醫院在2004年的調查,81個電腦遊戲中,有高達98%的遊戲有暴力色彩,占掉遊戲36%的時間。

77%的遊戲角色死於血腥暴力,平均每小時出現122次死亡。90%的遊戲要求玩家打打殺殺,打死或打傷人才能得分。研究人員玩了95小時,總共經歷11499場螢幕「死亡」。

專家估計,網路玩家每八人就有一人有某種程度的網路遊戲成癮問題。雖然沒有長期科學研究,但光是一個「Halo 2」遊戲就有上百萬玩家,耗在這個遊戲的時間總計超過一億小時,造成的影響難以衡量。

2005/07/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4269
醫療中心 幫青少年戒網癮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手機上癮 憂鬱症上身

【編譯倪婉/綜合報導】

手機已成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標準配備,但是時下「手機中毒」的年輕人愈來愈多,有的日本「手機族」一天要用手機發10次以上郵件,還有澳洲年輕人打手機打到憂鬱症。

35歲的時事通訊出版商橋本先生就中了很深的「手機毒」,因為手機提供超多資訊服務,讓他「難以自拔」。

當橋本先生在外奔波時,可以用手機收發電子郵件,隨時查看火車或地鐵班次。到外地出差或旅遊時,有視訊功能的手機,讓他可以一邊跟妻小說話,同時看到他們的容貌,聊解相思之苦。迷路的時候,還可下載東京的街道地圖「指點迷津」。

手機用得這麼凶,讓橋本每個月大概要繳85美元 (約台幣2600)的電話費。不過他不嫌貴,因為他說,「我真不敢想像沒有手機的日子」。

日本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機」,「朝日新聞」民調指出,高達98%的年機人都有手機,其中利用手機上網的人更占了七成以上。此外,這些手機族還特愛用手機發郵件,如果不能立刻收到回信,他們就會焦躁不安,嚴重影響學習和工作。

澳洲青少年也將手機視為基本配備,統計指出,他們一天24小時都不關機,有人甚至誇張地說,一旦關了機,就好像「與世隔絕」。

澳洲心理學家表示,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甚至產生上癮症,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而且24小時都不關機,除了會打斷睡眠造成不良習慣,也會造成情緒低落,嚴重的話還會得到憂鬱症。

2005/07/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醫療中心 幫青少年戒網癮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黏網7 不識父親

中國大陸上網人數已經超過一億,未成年網友達1650萬人,其中有近15%已到難以自拔的上癮程度,19歲的大學生婷婷在網咖昏天暗地的連待七天,父親來找她,她竟然呆呆的想了半天:「這人是誰呀?挺眼熟的。」就是不肯停下玩遊戲的手。

婷婷是北京今年3月新成立北京軍區總醫院「網路成癮」醫療中心的病人,這是中國第一家正式獲得許可的戒網癮醫院,這裡的戒癮者年齡在1424歲之間,大多數是被憂心忡忡的父母半哄半騙地送來。他們晝夜不分的黏在電腦前面,失去的不止是睡眠,也失去了朋友和健康。

長期沉迷 智力受損

北京心理諮詢中心最近抽樣調查並發現,長期沉迷網路遊戲的孩子,智力深受影響,甚至降到正常標準以下。最近發生81名上海大學生因「迷網」以致無法完成學業,而被集體退學,就是典型例子。

北京軍區總醫院網路成癮醫療中心收費在6000元人民幣(約台幣23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病房卻不斷擴充,顯見需求甚殷。

戒癮病房 與外隔絕

中心的戒癮方式引起各方注意,不但外牆全是鐵窗,要進戒網癮病房得過通過四道上鎖的大門,還有衛兵重重盤查。10 15天的療程中,戒癮青少年完全與外界隔絕,接受醫療中心「中西醫結合,心理疏導,物理療法」多管齊下的自創療法。

住院的孩子清晨6時即起,規定每天要喝一帖中藥、吊一瓶點滴,再根據病情吃不同的西藥。還要用一種稱為「多功能心理平衡儀」的儀器進行物理治療,用30伏特的電流刺激穴位。同時以音樂、聊天疏導、運動、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

中藥調養 心理諮商

治療中心主任陶然說,中藥是請一位老中醫自行調配,主要成分包括枸杞、酸棗等,作用是靜心安神。西藥則在調節內分泌系統,至於所用的是什麼藥,他則不肯透露。據患者表示,一天要吞六、七顆藥丸。

陶然說,當初醫院在門診開過網路成癮治療,主要是以心理輔導為主,但成功率只有10%,而且很容易復發。雖然使用藥物治療網癮引起頗大爭議,治療中心使用藥物介入後成功率可達到85%

教育家長 拯救孩子

陶然表示,導致網癮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被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壓得透不過氣來,在找不到管道發泄下,網路就成了避風港,一旦產生依賴,便可能成為網癮患者。所以要拯救孩子,就必須也教育家長。

像婷婷就是在由外地上北京念大學,環境適應不良的挫折,加上失戀的導火線,讓她遁逃到虛擬世界,只有在打一種「泡泡糖」遊戲,她才覺得「安全」。目前婷婷已出院回家,父母幫她轉學回鄉,準備重新出發。

但已幫助三百多名青少年戒癮的教授陶宏開,則對把孩子關起來戒網癮頗不贊同,他表示:「青少年的網癮是在現實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必須回到現實中解決。」

2005/07/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4267
研究顯示:服抗憂鬱藥 有助救心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研究顯示:服抗憂鬱藥 有助救心

【國外新聞組/路透芝加哥電】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所做一項研究顯示,每5名心臟病患者中,就有一人得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可降低再度心臟病發危險。

泰勒醫師為首的研究人員針對1834名男、女進行的研究發現,這類病患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一類抗憂鬱症藥物,包括ProzacPaxil以及Zoloft,發生非致命心臟病的風險,比對照組減少了43%

泰勒醫師是此一研究報告領銜執筆人,他說:「我們的研究提供前所未見的確鑿證據,抗憂鬱藥是安全的,而且可能對心臟病患者有幫助。研究結果基本上認定,這些藥物對憂鬱症的心臟病患者十分有幫助。」

2005/07/06 民生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01279
關心資優生的內心壓力
推薦2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涼涼
叮咚

民生報社評
關心資優生的內心壓力

最近一則故事令很多人讀了感傷。一名資優女學生燒炭自殺,她的父親傷心之餘,想將全部家產用來基因複製一個女兒。複製人仍是醫學倫理上極度爭議之事,此時未必可行;唯親情綿長卻天人永隔的悲哀,令人格外不忍。為防止這類的悲劇故事再上演,為人父母及師長者或應自我提醒,及時去關心、了解資優生的內心壓力。

這次自殺的女學生是國際科展的得獎者,已順利保送大學醫學系,各種能力平衡發展,出身學術家庭的背景也令人羨慕。這樣的成長過程可稱一帆風順,卻出人意外地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由此也可想見,資優生的光環帶來難以想像的壓力,資優生對人生的敏感度和自我期許,或也異於一般人的認知。

台灣因教育過度競爭,孩子們多半被要求成為「好學生」,而資優生的頭銜更彷如成為「人上人」的保證。每年學生的各種大型考試放榜或重要競賽揭曉,滿分者、資優生、冠軍、榜首等等,往往成為鎂光燈注意焦點,也是許多父母對培養子女「天才夢」的模範目標。但正如很多專家所提醒:天才不是快樂的同義詞;教育的目的應在於培養人格健全、身心均衡發展的個人,而非造就少數特異天才。資優生的智慧或高於常人,但個性的成熟度仍需要時間醞釀和環境協助。外界過度的讚美、過高的期許,可能反而剝奪了一個年輕孩子應享有的天真無慮的青春特質。

資優生的優於尋常之處,其實很可能也正是他們異於平常的壓力來源。人生的道路充滿各色風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作為資優生,也不應被剝奪了追尋人生平凡自在樂趣的權利。外界欽羨目光集中於資優生身上之時,不要忘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亦有待關心了解!

2005/06/28 民生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93915
真心真誠面對憂鬱症親友
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809666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3661

真心真誠面對憂鬱症親友
 憂鬱症患者常常是人前笑、人後哭,直到悲劇發生,週遭的親友才恍然大悟「唉!早知道就……」但結局常常都是不可挽回的局面。
【文╱龔威銘】

其實這幾年來,憂鬱症已經成為最ㄏㄤ的文明病,每個人的周遭親朋好友,或多或少都被憂鬱所襲擊。根據國外各種研究與數據統計,憂鬱症族群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約佔有10%人口比例,也許未來朋友彼此相遇時的問候與不再是「吃飽沒?」、「最近可好?」,而是「吃了百憂解嗎?」、「最近還憂鬱嗎?」。

大家總以為科技進步,疾病應該都會消失,的確,許多重大傳染病或疾病等都獲得控制或有創新療法,但心理疾病卻逐漸嶄露頭角,深入社會各階層。心理不像身體,它看不到,也摸不清,而且目前對於人體大腦仍有許多未知,所以當心理出了毛病,當事人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自處?心理該如何調適?家人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以憂鬱來說,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憂鬱症,以為只是心情低落罷了,畢竟誰沒有情緒低潮的時候,尤其是普遍性的Monday Blue,而家人也不以為意。

雖然治療憂鬱症屬於精神科,但這不表示你的神智不清或你瘋了,憂鬱症只要按時服藥與定期回診,都能獲得大幅程度的改善,就好像是感冒吃藥一樣,只是這回是你的心感冒了,所以當有心理憂鬱太久,甚至有不好的念頭產生,就讓精神科醫師檢查,看你的「心」是否生病了?

憂鬱專門找誰上身?

有很多疾病是因人種、性別、年齡或區域等因素,有不同的好發率或遺傳性,憂鬱對全世界上所有人都很公平,它沒有性別、血型、年齡之分,更沒有種族歧視。就目前的數據來看,世界上都有人罹患憂鬱,但有年輕化的趨勢,而高度開發國家的人數領先開發中低度的國家。

以性別來說,男女比例有明顯的分歧,女性一生當中罹患1次憂鬱症的比例約為25%,男性僅有12~13%。換言之,每4個女性就有1個是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呢?可能是社會家庭對女性要求較高,要擔的責任較多(出外工作、生養教育兒女等)有關。

許多人也許不禁懷疑為什麼以前沒有憂鬱症,現在突然「一窩蜂」地蜂湧而出?根據沈武典教授解釋,其實以前就有憂鬱症了,只是以前的工作與生活單純,如耕田、畜牧等,以遊牧民族來說,一旦憂鬱症發作,生活功能不受影響,牧人還是照常工作,早上放牛、羊吃草,晚上趕回圍欄,只要數目正確就好了。另外就是以前生活條件較苛,三餐不濟、疾病肆虐,每天為了生存掙扎,哪有時間搞憂鬱。

可是當場景換到現代的職場,一旦憂鬱症犯起,根本無心或無法應付繁雜與沉重的工作,工作表現不佳,導致工作、生活不穩定,倘若因此失業,家計負擔又是難以負荷的壓力。這種惡性循環很容易導致輕度憂鬱症演變為重度憂鬱症。

雞生蛋?蛋生雞?

是壓力導致憂鬱?還是因為遺傳關係導致憂鬱而產生壓力?到底是什麼因素誘發憂鬱症呢?目前也尚未有論,沈武典主任認為遺傳因素是主因。主要是因為腦中「BDNF」分泌量不足。

BDNF是一種腦中的蛋白質,滋養腦細胞,若BDNF不足,會造成腦細胞凋死,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憂鬱症或焦慮症。有些人天生BDNF量雖少,平常還足以應付生活,可是當壓力產生,腦中釋放出可體松,破壞BDNF,於是,憂鬱就產生了。這時給予抗憂鬱劑(補充血清素(5-HT)、去甲基腎上腺素(NE))以提升BDNF,當BDNF提高了,所有症狀就會消失。(*註:血清素是一種影響情緒的腦內化學物質,當人體血清素過少,會出現自殘、割腕等行為。)

但沈武典主任也補充說明,許多人雖帶有遺傳因子,但不見得會發病,畢竟抗壓性和後天的環境也有相關,而這一點也足以說明,為何同一家族有些人也憂鬱症,有些人則否。但話說回來,壓力和憂鬱還是脫離不了干係。

生活中誰沒有壓力?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有些人面對強大的壓力視為挑戰,躍躍欲試,有些人即使是小壓力也視為畏途,寧可避之,也不願面對。越缺乏面對壓力的勇氣,憂鬱也越容易靠近。當人罹患憂鬱症後,不免要怪罪他人,因為另一半外遇、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些事剛好碰上憂鬱爆發的臨界點,今天即使是其他小事也可能讓憂鬱發作。

該如何面對壓力?沈武典教授說:「熟能生巧」,像初次登台的演員心情一定非常緊張,但只要習慣了,這種緊張的壓力就消失了。工作方面也是,掌握工作的嫻熟度與技巧,就能輕鬆面對。而生活上,也不能只有工作沒有休閒,工作與生活要取得平衡點。

你憂鬱了嗎?

根據WHO公佈,2020年憂鬱症將要升為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以此推測,未來憂鬱症患者將越來越多,普及各行各業,所以它將成為一種常態性的社會問題,該如何面對以及了解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憂鬱症說起來有三個層次的變化: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上之症狀(沒有辦法工作、失去工作與社交能力等)。根據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沈武典表示,通常憂鬱症患者會出現以下幾項特徵,只要有三項以上符合,即有憂鬱症傾向。

只要有2星期長的5項或5項以上的症狀(其中一定要包括1和2),你可能就罹患了憂鬱症。

1. 情緒低落

2. 無快樂感及生活泛趣

3. 體重減輕或增加(每個月有5%的變化)

4. 睡眠障礙

5. 坐立不安或行動遲鈍

6. 疲勞或沒有幹勁

7.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8. 思考混淆、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自殺或死亡念頭(不只是不怕死)

There is a hope

當憂鬱來襲,人會失去活力,不想動,也不想出外社交,連自己平日最喜愛的興趣或嗜好都提不起興致。對他們來說,時間是如此漫長,低落的情緒如暴風於前夕,烏雲密佈,看不到一絲光亮,根據相關研究指出,50%的憂鬱患者不時有輕生或自殺的念頭,另有10%~15%的患者因自殺身亡。這種延續性的壞情緒讓人透不過氣,也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但沈武典主任指出,只要接受專業的治療,患者是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送走陰霾。當憂鬱籠罩病患時,很難因為親友的勸說或關懷發生作用,家人朋友多半只是支持性的角色。想治癒憂鬱症只有靠自己,當病患願意去正視、面對問題時,憂鬱症就不難治療。

目前治療憂鬱症的藥物為1.血清素,2.去甲基腎上腺素。治療的成功率可達8成,許多患者在服藥後5天便有明顯的改善,10天後症狀逐一消失,1個月後就可恢復,持續治療約2~3個月又會開始追求自我興趣,再過2個月確認病情,整個療程約莫5個月,病患就可「畢業」,醫師會多開1個月份的要給病患,已備不時之需,下回若有雷同的憂鬱症狀產生,先按照指示服2星期的藥物再去就診。但也有少部分的人因為天生BDNF缺乏,需要長期服藥。

註:造成BDNF短少的其他因素

1. 處於長期壓力下,可體松破壞BDNF。

2. 長期暴露在過量的輻射線(如x-ray)環境下。

3. 濫用對中樞神經有害物質,如酒精、搖頭丸、安非他命等。

學習與藍色共舞

憂鬱症復發率高,所謂「痊癒」並不表示體內有「憂鬱抗體」,當再度面臨壓力或刺激時,憂鬱症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發作的。想避免憂鬱症侵襲?沈武典教授說,提高BDNF只有兩種方法:(1)服用抗憂鬱劑,(2)規律運動(會流汗的,YOGA不列入其中),一個禮拜3次。雖說運動能自然增加BDNF,但實在有限。倘若抗憂鬱劑增加BDNF是100%,運動只能增加20~25%。

沈武典教授提到,不要將服用憂鬱劑當作是很丟臉的事,就像高血壓、糖尿病每天服藥控制病情一樣,體內BDNF不足那就充血清素和去甲基素,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沈武典教授說:「要感謝你的上帝或菩薩,讓你的病還有藥醫」,的確,比起癌症等無藥可醫疾病,憂鬱症患者是幸運的。

治療判斷的分歧

台灣人對於憂鬱症的認知不多,所以常會跑錯科別掛號,一點都沒有自覺憂鬱症纏身。憂鬱症其中一項特徵是睡眠障礙,許多憂鬱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診,醫師開安眠藥助眠,但治療上根本沒觸及問題的根本,所以這些患者依然睡不著,於是安眠藥劑量越開越多。沈武典教授指出,只要開對藥,睡欲自然來,根本就不需要安眠藥。

當有莫名失眠狀況時,如常常半夜突然清醒、持續性的睡不著等失眠問題時,應該先到精神科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有憂鬱症傾向。在憂鬱症未發前先做好控制,生活、工作也不至於受影響。根據美國某項數據統計,服用抗憂鬱劑病患所繳納的稅比一般人高,從這點看來,只要接受治療,工作表現不會輸給平常人喔。

跟著固定的醫師走

看病時,其實是依據4D而定,Diagnosis(診斷)、Drug(藥物)、Dosage(藥劑量)、Duration(時間),而沈武典教授另加的1個D,Doctor(Who is the doctor?)。醫師根據病患病情下診斷,開立適當的藥物種類與劑量,但有一點要最重要的是藥並不是仙丹,沒法立即生效,病患必須有耐心,給醫師也給自己時間,等藥效開始作用。看憂鬱症最忌諱四處趴趴走,這樣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必須固定看同一個醫生才有連貫性,而且每次回診醫師可以視病人狀況,隨時調節藥劑量,一旦復發,也能更快掌握病情,也可縮短療程。雖說要盯著同一個醫生看,但若持續治療4~5個月依然沒有進展時,就可以考慮另一個D~更換醫師。

在訪談中,沈武典教授一再強調不要讓憂鬱症「污名化」,他想傳遞一種想法與觀念,就是要告訴所有人:憂鬱症是很普遍的,是可治療的。因憂鬱症看醫生也沒什麼了不起,千萬不要害怕看醫生。

【本文出自Woman's女性常春6月號 第47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86319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