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city.udn.com/3011/5552012
對韓戰的一些錯誤認知 ---- 第四次戰役的失敗
公孫刀湯㊣ 2016/11/04 15:13
1951年1月15日,李奇微下令反攻,1月25日,「霹靂作戰」開始。戰役第一階段是1月25日-2月16日,聯合國軍發動進攻。
[漢江阻擊戰]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在志願軍牽制住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的情況下,志願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朝鮮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一一七師創造了朝鮮戰爭中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殲敵最多、繳獲最多的記錄,殲滅敵人3350名,擊毀和繳獲汽車和坦克200餘輛、各種火炮100多門。志願軍通過橫城反擊戰迫使南朝鮮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除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里戰役。溫玉成將軍指揮五個師中的八個團,約25,000人,向橫城以西砥平里美軍第二步兵師23團(弗里曼團)發動猛攻。弗里曼團有團屬坦克中隊、一個野炮營及法國步兵營,兵力約4,500人,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火力優勢。志願軍第39、第40、第42軍的八個團遭受重大傷亡,傷亡高達5000餘人。僅40軍參與攻擊的三個團就有1830人傷亡,其中359團3營的志願軍幾乎全部陣亡。美軍傷亡301人,42人失蹤,美軍稱砥平里戰役為「韓戰的蓋茨堡戰役」「第二次仁川登陸」,對美軍士氣鼓舞極大。
2月17日,中國軍隊從東線和西線開始主動全線撤退,同時進行堅決的阻擊戰,以遲滯聯合國軍的行動。在中國軍隊阻擊下,美軍平均每天的北進速度僅為數公里,中國撤退了100公里。志願軍原本落後的後勤運輸依舊困難,部隊彈藥缺乏和饑餓十分普遍,另外美軍以海陸空立體火力,在漢江南岸迫使中國王牌「萬歲軍」38軍在承受了極大傷亡後撤退。
西線美軍向漢城大舉進攻。美軍針對中國軍隊迂迴穿插的戰術,改採緊密靠攏,搶佔山頭,逐步前推的打法。西線的中國軍隊認為可能會陷入被動,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主動放棄漢城。美國空軍實行地毯式轟炸。僅中國軍隊一個團的陣地就落下近十萬顆炸彈。美軍火炮由炮兵校正機指揮發射,命中率高。空中有幾百架飛機盤旋轟炸以封鎖志願軍的後方補給線。志願軍為了保護後勤線的暢通,付出了極大的傷亡。美軍坦克突入中國軍隊的後方縱深進行炮擊。
4月20日,志願軍完成撤退,開始構築工事,等待聯合國軍到來。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也停止了前進,第四次戰役結束。
=====================================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0811/16701699.html
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的失敗與彭德懷的對策
2011-08-11 14:27:24 遠程導彈A 中華網論壇
我不得不佩服李奇微,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軍事指揮家。破解了志願軍的「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發明了「磁性戰術」。如果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是兩盤棋的話,我想彭德懷元帥毫無懸念的輸掉了兩場比賽,儘管這兩盤棋中間,彭德懷在某個環節也走了幾步好棋。
漢江南岸阻擊戰,橫城反擊戰,和砥平里戰役,這些戰役裡面充滿著血腥,和眾多傷亡的數字,給志願軍留下的是壯烈和恥辱。
李奇微,是在第三次戰役期間,替代了那個在二次戰役中撤退發生車禍的沃克中將的。他接手的是一個潰敗的軍隊,一個喪失鬥志的軍隊。然而李奇微一到,戰場便發生了變化,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夠在大潰敗的時候,立刻組織反擊。李奇微做到了,當志願軍禮拜攻勢結束的時候,李奇微迅速組織了反擊,這反擊的速度讓彭德懷著實吃驚不小。
橫城反擊戰,是在我記憶中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最後一次成功的穿插伏擊戰。志願軍四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集結在一起,準備圍殲在橫城一帶的南朝鮮的第五和第八師。最後,韓國第八師3個團,韓第三師和第五師各一部,美2師一個營,美韓4個炮兵營被消滅。當然志願軍的傷亡也是巨大的。
橫城反擊戰之前,美軍並沒有拉平戰線,而是在橫城和砥平里一帶快速追擊潰退的志願軍,這給志願軍一次絕好的穿插打伏擊的機會。善於這種戰術的彭德懷顯然抓住了這個機會。一開始彭總想打砥平里,但是由於砥平里有美軍駐守,戰鬥力較強,最後還是選擇了攻擊南朝鮮軍隊防區的橫城。結果橫城反擊戰,志願軍取得勝利,而砥平里戰役,志願軍失敗了。而如果彭總一開始就選擇攻擊砥平里,那麼損失將會更加慘重。
橫城戰役的勝利,使得前進的美軍必須撤退,而砥平里是阻擊志願軍追擊的必經之路。如果砥平里陷入志願軍之手,那麼被包圍的美軍將無路可退,陷入被圍殲的絕境。於是,美國人上演了驚心動魄的防禦戰,志願軍四個師,八個團,圍攻美軍一個團和一個法國營,居然沒有拿下來,而且損失相當慘重。這是志願軍的恥辱,也給中國人敲響了警鐘。那些認為美國人怕死的傢伙統統該滾蛋了。美國步兵二師23團,做到了38軍穿插三所裡所創造的神話。
我想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可以是英勇無畏的,只要你給他們創造這種機會。
參加阻擊的美軍23團團長弗里曼,後來官拜四星上將,成為駐歐洲的美國陸軍總司令。
對砥平里攻擊的停止是在中國基層軍官的堅決要求下決定的。在中國軍隊的戰史中,下級指揮員在戰鬥中向上級指揮員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屬罕見一例。
對砥平里戰役意見最大的是吳信泉,他的39軍的三個師被上級毫無用處的來回調動,急行軍的強度甚至超過了戰鬥。後來上級指示39軍、40軍和42軍統一歸40軍軍長溫玉成指揮。這顯然架空了其他兩位軍長,而且按照溫玉成自己的話說:這場對砥平里的戰鬥,是沒有協同的一場亂仗,是以我之短對敵人所長的一場打不勝的戰鬥,必須立即退出攻擊。
溫玉成軍長直接給鄧華打了電話,明確建議撤出戰鬥。鄧華讓溫玉成"不要放下電話",立即向彭德懷報告了溫玉成的建議。
彭德懷表示同意。
讓我引用一下《朝鮮戰爭》的作者在文章裡的原話作為註解吧:
砥平里戰鬥,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是驚人的。參加攻擊的中國軍隊八個團中,僅第四十軍參加攻擊的三個團就傷亡1830餘人。三五九團三營的官兵幾乎全部傷亡,三營營長牛振厚在撤退時說什麼也不離開遍佈著他的士兵屍體的陣地,最後硬被拖下來。三五七團團長孟灼華在向上級彙報士兵傷亡的情況時,因痛苦萬分而泣不成聲。
中國軍隊對砥平里的攻擊是失敗的。
戰後,志願軍鄧華副司令員為此做了專門的檢討。
美國人寫的文章,把砥平里戰役當做是朝鮮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之後志願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志願軍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打破,恢復了在第二次戰役失去的勇氣和信心。
留給志願軍的,就是撤退,撤退。這種情況和第二次戰役中的美軍差不太多。在志願軍流傳的那句:從北到南,一推就完;消滅敵人,回家過年。再也沒人念叨在嘴裡了。
面對著志願軍的潰退,彭德懷想到的就是:給我士兵,給我武器,給我糧食。聽到這些,那個在戰爭前曾指示彭老總要打到36線的快60歲的老頭,又該做何感想呢?
彭總要從前線回到北京了,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時刻,彭總還要離開前線,如果不是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他不會這麼做的。
老總回去了,事情發展的並沒那麼順利,要是彭總不親自回去,事情也許更不順利。在會議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的時候,有些領導開始強調自己的困難,彭德懷實在聽不下去,禁不住拍案而起:"這也困難,那也難辦,你們整天幹的是什麼?我看就是你們知道愛國!難道幾十萬志願軍戰士是豬?他們不知道愛國嗎?你們到朝鮮前線去看看,戰士住的什麼,吃的什麼,穿的什麼!這些可愛的戰士在敵人飛機坦克大炮的輪番轟炸下,就趴在雪地裡忍饑挨凍,抗擊敵人的猛烈進攻,他們不是為了保衛國家嗎?整個北朝鮮由於戰爭的破壞,物資糧食根本無法就地解決,在第一線的連隊缺糧缺菜缺衣的現象相當普遍,其艱苦程度甚至超過紅軍時期。經過幾個月的苦戰,傷亡了那麼多戰士,他們為誰犧牲,為誰流血?戰死的、負傷的、餓死的、凍死的,這些都是青年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採取緊急措施嗎?"
彭總要到了他的兵,參加19兵團盡快趕到朝鮮前線,第三兵團立即入朝作戰。這樣在朝鮮就有了四個兵團(此外還有一直在朝鮮的第九兵團和十三兵團)。給西線部隊補充了五萬新兵和5000老兵。
彭總要到了武器,向蘇聯購買了60個師的裝備(我一直有疑惑的是,第一批36個師的蘇聯裝備,裝備到了哪些部隊。這60個師的裝備又裝備到了哪些部隊?有誰知道的可以告訴我。還有一個師的裝備,又包括哪些武器?尤其是重武器。)
陸軍加強了火力,增加了三個火箭炮團和兩個榴彈炮團。
後勤補給得到了某種程度解決。一是掌握了部分制空權。蘇聯空軍出動,在中國空軍的配合下,建立了「米格走廊」,有效地保護了後勤補給交通線。成立了高炮師,在高炮和米格15的雙層保護下,在朝鮮北部獲得了部分制空權。二是運輸工具得到了保證,向蘇聯購買了1.7萬輛汽車。三是增加了工兵團的數量,修建了更多的補給線路。
救護工作有了保障。過去志願軍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沒子彈,三怕負傷沒人救。為此,準備了10萬張床位的醫院,能夠接受8萬名傷員。
此外,還專門成立了後勤司令部,司令是志願軍的副司令員洪學智。
儘管後來的第五次戰役,志願軍也失敗了。但是能夠在三八線穩定下來,彭總的這些舉措,是起到了根本作用。
1951年6月中旬,朝鮮戰爭交戰雙方的對峙於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鐵原、金化、楊口一線。
這是經過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最後依據雙方的戰場實力所形成的一條戰線。
這幾乎就是朝鮮戰爭爆發時南北朝鮮開始作戰的那條線。
戰爭進行了整整一年又回到了戰爭爆發前的狀況。
作為軍事家的李奇微認為,美國軍隊絕對有打到鴨綠江邊的實力,美國軍隊的空軍、海軍和裝甲兵的力量,能保障這一目的的實現,當然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是肯定的。
第二部分:我想表達的意思:
1、不能為志願軍在前期的勝利沾沾自喜。理由如下:
a、第一次戰役,志願軍的出現,出乎美軍意料之外。就比如,泰森在我身邊,如果他不留意,我可以咬掉他的耳朵。
b、解放軍的戰術奏效。包括誘敵深入,採取伏擊、包抄和偷襲。以及夜間作戰。
c、美軍的自大和狂妄付出了代價。前兩次戰役,美軍的冒進給志願軍提供了伏擊、包抄和偷襲的機會。可這個機會在第二次戰役以後,幾乎不存在了。
d、先發制人戰術的有效性。先發制人所取得戰績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德軍在二戰初期的輝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但真正的戰爭憑借的是實力,當然如果在先發制人這一波打擊下就失去還擊能力的國家除外。
e、第三次戰役的勝利在於乘勝追擊。韓軍和美軍就像驚弓之鳥一樣,潰敗如山倒下來,無法阻止。
2、美軍,並非怕死之輩,值得敬佩
美軍的指揮官並不是糊塗蟲,反而是精英。他們破解了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志願軍遇到了強大的對手,而通常在戰場上,的確士兵們怕遇到美軍。
當美軍一個團抵擋志願軍8個團進攻的時候,誰還會認為美國士兵是膽小鬼呢?
3、蘇聯的作用
後期蘇聯的裝備以及米格走廊,運輸工具的增加等等都起到了戰場對峙的條件,沒有這些,是沒有能力搞長期對峙的。所以,別把功勞都抱在自己懷裡,蘇聯人有份,朝鮮人有份,只不過我們那份要佔大頭。
杜魯門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我從來沒有忘記,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只要這個敵人還沒有捲入朝鮮戰爭而僅僅是幕後操縱,我們就決不能浪費自己的力量。"
結論:在朝鮮半島或者中國周邊海域,中美之間發生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中美兩國都記得朝鮮戰爭的慘烈和巨大的傷亡人數,所以要謹慎使用戰爭。
面對美軍,我們要及早做好準備,時刻以美軍為假想敵。當美軍在遠東的一個第八集團軍能夠扛得住中國東部的三四個大軍區的時候,中國解放軍該進行深刻反思了。那種在朝鮮戰爭上,用一個兵團對付一兩個師還佔不到便宜的歷史,該仔細回味了。
人多,不再是我們的優勢;夜間作戰不再是我們的優勢。那麼武器的火力,訓練以及實戰,戰術以及戰役的運用理論,我們遠遠超過美軍?如果不是,何來的世界第一陸軍?
彭老總在第四次戰役失敗的時候,立刻發現了志願軍存在的問題,他想辦法解決了,從而保證了三八線的穩定。那麼在朝鮮戰爭中存在的,制空權,後期補給問題,再碰到美軍的時候,中國解放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嗎?
記住:別不把中國人,不當人看;別不把中國士兵,不當回事。我們的生命同樣寶貴。減少士兵傷亡,應該是我軍需要奮鬥的一個目標。朝鮮戰爭、反越戰爭這些鮮血淋淋的例子,難道還不夠沉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