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170/327201645741.htm
《北京之春》2016年3月號 — 歷史見證
遙遠的記憶
作者: 羊圈頭
之所以在「記憶」的前面加上「遙遠」這個定語,乃是相對於人生而言,時間太久遠,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時光的長河中逆波溯流,實際上是打撈已沉入最深處的記憶碎片,因此我得承認,當年幼小不諳世事的因素和久遠的時間關係,現在收集起來已不可能那麼完整。
公元1960年我6歲,已經記事了。從上一年開始我們國家連續三年發生過什麼大事,我不明說大家都知道。關於此事的資料,網上多矣,有心者只要上網查詢,即可瞭解事情的真相,因此,用不著我勞神費力。我要做的只是把簡單的不甚清晰的童年記憶中的幾個片段連綴成文罷了。
在共樂的兩點記憶
我已記不清了,父母何時分別調往縣城和東陽,只有祖母帶著我和兄弟沒有隨遷,仍然居住在姚家嘴附近的農家院裡。春天的太陽燦爛溫煦,暖意洋洋。在我家門前的那塊菜地的地邊,我不知名叫什麼的一株老樹枝葉扶疏,己煥然一新了;而菜地顯然已經陸續採摘,只餘下稀稀落落的大概是牛皮菜、窩筍菜等;但見俗稱「鵝兒腸」的青草勃發,綠茵茵一遍,在陽光下鮮嫩得耀眼 —— 真是慈光普照啊!春色雖然明媚,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卻永遠黯淡成了一片灰冷的色彩。我記得有那麼一次,時近中午了,我和兄弟從外面玩耍一番後回到家來一屁股坐靠在竹椅上顯得無精打采、懶洋洋的,那是我們餓了。好容易熬到開飯時間,祖母從大食堂打來的午飯是呈根狀的幾個紅薯。待我三下五除二吞嚥了自己的那一份後,就兩眼盯著祖母,她明白我的意思,但沒有開腔。少頃拿起個陶盆走出去,當她回屋時盆裡已盛滿「鵝兒腸」,把之切碎煮熟,我們吃了,真是饑不擇食啊!那個草味我已模糊了,想來應該有點苦澀吧。後來我想祖母為什麼不去採摘蔬菜呢?應該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時代,那東西已不信「私」了。在那個時期,偷拿集體的財產,一經發現,可不是小事。不過,還好的是父母時常看望,總要多少帶點食物來,因此,每當看到他們,我就像過節一樣高興。後來父親給我說,當時他和母親的口糧標準只有十九斤,每餐吃二兩,一日三餐就是六兩,兩人每月可餘兩斤,就用這點結餘,買成食品帶給我和兄弟。
春去夏至,有人傳來噩耗,祖母的大女兒,我的大姑母死了。祖母很傷心,頂著烈日,挪動著那雙纏過的小腳匆匆趕路約七、八里地去見最後一面。事後聽長輩們說,姑母不識字,早年嫁在農村,生有一雙兒女。大饑荒降臨,飢餓難耐,又患有病痛。她從水欄的家中出走,擬到姚家嘴來找我父親。她沒想到她的兄弟已不在共樂,她只想到兄弟夫婦是公家的人,也許能給點救濟。但是,她步履蹣跚地拖著病餓交加的身子卻沒能走到終點,就倒在了半路。據說當時姑母躺在稻田裡,身邊有一根竹棍,還有一個粗磁碗,不知是誰,把碗倒扣在她的臉上。她倒斃的地方離她的婆家大概也有七、八里遠,可能沒人認識她。她一定是躺在那裡很久以後才被查認出來,並通知家屬。我想,當時太陽毒熱,氣溫很高,屍體已產生異味,那些嗅覺靈敏的蒼蠅們,定會嗡嗡營營,紛紛趕赴盛宴,因此,她的身上特別是臉上一定會有很多紅頭蒼蠅駐足。也不知是哪位路人不忍看,就順便把那個討飯碗當作草紙蓋在其臉上吧。
在縣城的兩點記憶
大約是翌年之七、八月,遷居到縣城,闔家團圓了。雖然大饑荒還沒有過去,但城鄉的共產主義大食堂辦不下去早已撤銷,家家又可獨自生火做飯了。有一段時間,具體有好久我記不清了,或許有一年吧,糧食供給還是非常緊張的,因此,口糧標準還很低,具體到每人每天每頓的口糧都要按供給標準計劃食用,不能超過標準,否則,到月尾就無米可炊。我很清楚地記得為嚴格地按計劃不超標,做飯不是像其後那樣蒸一盆米飯供家人共同食用,而是細化到用搪瓷盅或陶瓷盅來蒸飯。一人一盅,量入為出。做飯時必須嚴格地按照每人每頓的定量,把大米分別放入盅內,再摻上水蒸成米飯。每人一盅,你那份吃完就完,沒有多餘的。小孩子思維簡單,在進餐時,我總要搶先到手看似米飯多的那一盅,其實那只是水摻得多點而已。後來,祖母總是特意在一個盅內多摻點水,為我所專用。我記得這樣的飯當時稱為「筒筒飯」,而以此名之,大概是「盅」與「筒」形狀相似吧。
1963年下半年升入四年級時,三校的校區擴大到隔壁的院落,我們班級遷到該院落就讀,這個院落那時人稱「腫病醫院」。設立這個奇怪的「醫院」,事出有因。但當時我還是個兒童,根本不明其意,及至後來我才知曉,所謂「腫病醫院」 ,嚴格地講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醫院,而是個專收患全身水腫病人的「醫院」。水腫者,實為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不良也,說白了,全身水腫就是因為最基本的食物都匱乏,長期饑餓所致。「腫病醫院」實際上是為了收治那些瀕臨餓死的水腫患者而特意設立的。聽說這些水腫病人,也無所謂什麼病,只要多供給點食物,再輔之一點藥物,其腫自然會慢慢消失。但很多重症狀者,已病入膏肓就死在裡頭了。這個「醫院」的最終消失也是其來有因。那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失敗了,但所導致的惡果在全國蔓延。連續三年大饑荒,難以數計,餓斃多少人?哀鴻遍於野,老百姓嗷嗷待食,餓病多少人?形勢非常危急,始作俑者被迫退居二線,讓劉少奇、鄧小平站出來在一線收拾殘局。劉、鄧審時度勢,及時採取一系列調「整調、鞏固、充實、提高」等政策,這些政策中就包括後來在「文革」中成為劉、鄧罪狀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事實上這兩項措施對穩定農村形勢,增進糧食的生產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局面逐漸好轉。待安然度過危機後,所謂「腫病醫院」 壽終正寢,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病院空餘了改作它用,學校得以擴展,所以我們班級才遷到此處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