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3-5-4 人民日報臺灣版開版第一號出刊.社論〈回歸「五四」原點 掃除民主盲點〉+ 短評〈報紙的立場與是非〉
 瀏覽771|回應1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雇貓
albert8888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50400395.html
社論 - 回歸「五四」原點 掃除民主盲點
2013-05-04 01:4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於北京點燃聖火的「五四運動」,距今雖已十分遙遠,但是它所楬櫫的理想、所引發的爭論與效應,至今仍深深影響我們。值此運動九十四周年的今天,重新檢視「五四」原點,將有助台灣社會掃除對於民主的盲點。

 提起五四運動的精神與訴求,一般人幾乎只知「民主」、「科學」和「新文化」。至於「五四」的動機和目標,卻已被淡忘。還原歷史,重回現場,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五四」的動機和目標,皆在愛國與救國。

 「愛國」當然不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它與「民主」一樣,都是人類追求「自由」這個更高層目標的工具。不過,對於一九一九年的中國而言,「愛國」與「民主」是相互依存的。不先「愛國」,則無民主;缺了「民主」,則國亦難禦敵。原因無他,因為一戰結束之後,列強違背自己訂立的國際關係原則,拒絕接納中國成為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他們希望中國,永遠停留在十九世紀中期以來被宰割的狀態。如此一來,列強就可以持續擴充自己在中國利益與空間。此時的中國若不追求國際正義,不維護民族利益,那麼國內的公民權力、社會公平也無從建立。換言之,愛國與救國是當時中國人的第一要務。愛國、救國是追求國人的集體人權與自由。沒有集體的人權與自由,哪來個體的人權、自由?

 二戰結束之後,再度名列戰勝國的中國,依舊未能獲得戰勝國的待遇。位在冷戰兩極的美、蘇、英等大國,卻早已有志一同,在德黑蘭─雅爾達協議中構築了繼續犧牲、壓制中國的政治架構。由此引發的戰後爆發的中國內戰,則進一步降低了中國的戰勝國地位。中國內戰的結果,不但造成國家分裂,更使得海峽兩岸各自成為西方和蘇聯陣營實現自身利益的籌碼,周邊鄰國亦爭相藉機取利。兩岸的對峙,受到大國和周邊鄰國的鼓勵和利用。原本的戰敗國日本,竟可因此利用中國的內戰、分裂,擺脫戰爭賠償,還繼續竊據戰勝國的領土。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亞洲新興民族國家,紛紛繼承前殖民宗主國鯨吞蠶食中國領土後留下的遺產,向中國索取、攫奪土地。而在包含台灣在內,業已擺脫殖民帝國政治統治的前被殖民地區,前殖民宗主國的奴化教育,卻仍繼續統治著許多本地菁英的思維。

 九十多年來,「五四」的愛國精神鼓舞了幾代中國人,為提升國家和國人的尊嚴流血奮鬥。中國的國際處境雖有了巨大變化,但列強圍堵中國的態勢仍未發生根本改變。在中華民族所處的當今世界,從國際正義的角度來看,「民主」依然與「愛國」共生。

 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但民主不是抽象的意念。它不應只由西方特定政治勢力和特定意識形態片面定義,並將這種定義當作「普世價值」大肆推銷。它更不應成為自詡「民主」的大國扼殺弱國人民爭取在世界秩序中得到平等、公正對待的絞索。西方特定意識形態片面定義下的民主有兩大盲點:第一,這種民主實質上已被大財團利用媒體、廣告、知識菁英的宣導,乃至社會運動等操控,成為特定階層的工具。「一人一票」已經變質為「一元一票」;第二、內外標準不一,對內在形式上尊重選民的選票,對外則選擇性地對待其他國家人民的選擇。對於西方強權不喜歡的政權,不論其是否為該國選民用選票選出,都可用強大武力推翻之。

 民主是制度,制度只具有工具價值,一切制度的目的是為人服務的,是為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生存發展,所以海峽兩岸(或各國)所需要的民主,或許由於歷史的發展不同而有差別,但民主不僅是抽象的概念和主觀的信仰而已,並且更應當是具體的實踐和檢驗。當釣魚台和南海危機嚴重危害中華民族的安全和利益時,民族成員(不論此岸或彼岸)的集體權利已然受到威脅。吾人豈可置身事外,而以民主搪塞之?

 歷史不能繞道。「五四」的原點是愛國,民主、科學是救國之道。繞過原點,豈能走上大道?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50400396.html
短 評 - 報紙的立場與是非
2013-05-04 01:4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常言道:「報紙是社會公器」,只講是非,不問立場,需保持政治中立。

 所謂政治中立指的是「政治黨派中立」,決不是「政治價值中立」。價值中立等於沒有靈魂,那是印刷機,不是報紙。報社固然不能有「政治黨派立場」,但本就應有「政治價值立場」。報紙若以黨派立場發言,那是黨同伐異;但若以錯誤價值立場發言,則是貽害蒼生。因此,報紙必得有正確的政治價值立場!

 國家認同是政治價值立場,並非政治黨派立場。反獨促統的國家認同,乃是合乎道德(兄弟不再鬩牆)、合乎憲法(一中求統)、合乎全民利益(避免外人見縫插針)的價值立場。

 自由、民主同樣是我們支持的政治價值立場。但是自由民主只能在「群」裡運作,並靠「群」來保障,其根本問題是:在哪些人之間保障基本自由?由哪些「民」來作「主」?自由民主的前提正是國家認同。避談國家認同、空談自由民主,就是虛妄的價值立場,可能流於為外國侵略勢力服務,並導致國家裂解、自由民主落空。

 紀念五四,不能只談自由民主,卻忘了「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在昔日強權捲土重來的今天,我們不但要講是非,更要講求「價值立場」的是非。

 我們的價值立場光明正大,就是本報報名:「中國」─ 一個值得深愛且不等同於特定政權的國家,一個由我輩列祖列宗歷盡艱辛終於走向復興的國家,一個視台灣為相連骨肉卻屢被台灣人誤解、排斥的國家。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4956723
 回應文章
2013-5-28 人民日報臺灣版社論〈哀陳懷生屍骨無存 願林毅夫返鄉有路〉
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52800506.html
社論 - 哀陳懷生屍骨無存 願林毅夫返鄉有路
2013-05-28 01:1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已故黑貓中隊隊員陳懷生家人,日前首度抵台,參與「陳懷生追思紀念會」。一九六二年九月九日在南昌殉職的陳懷生,至今屍骨無存。他年邁的妹妹,只能來台望著冰冷遺照,激動落淚。

     回顧冷戰時代,美國為了監控、蒐集中共軍事機密,提供低空和高空飛行的兩型偵察機,交台灣飛行員駕駛,分別在新竹、桃園成立「黑蝙蝠」和「黑貓」兩中隊。其任務除了飛進大陸偵查之外,還飛東南亞蒐集情報支援越戰。靠著這群中華民國空軍菁英出生入死,美國掌握了中共的核武發展進程,也瞭解到蘇聯與中共分道揚鑣的情況。

     這兩中隊至一九七四年為止的十餘年間共出任務超過一千次,殉職人數超過一百五十位。不平的是,空軍健兒冒死蒐集的情報,都交由美方處理,堂堂中華民國空軍形同傭兵。隊員如殉職,台美雙方都低調以對,不但不舉行葬禮、不能表揚,連家屬都不清楚親人為何任務喪生。因為美國與國府聯手對付中共,是「不能說的祕密」,必須保住美國「清白」,避免被拖入中美甚至美蘇的大戰。無情的兩強冷戰,造就了空軍基地「一家哭,全村哭」的寡婦村。

     如今事過境遷,機密檔案紛紛解密。紀念、緬懷黑蝙蝠和黑貓的活動,近年越來越多。但是台灣社會對於這段悲慘歷史的詮釋與態度,卻有待商榷。

     首先,黑貓和黑蝙蝠是國際冷戰與國共內戰下的產物,美國利用台灣牽制大陸,兩蔣為了反攻大陸也樂於被美利用。這是一段扭曲、不光彩的歷史。台灣雖因配合美國,獲得美方經援與軍援,但也成為美國傀儡,並在兩岸之間築下更厚、更高的仇恨之牆。美蘇冷戰結束已二十年,台海的互信薄如蟬翼,實與此段歷史有關。所有黑貓、黑蝙蝠的犧牲者,都值得後人紀念與尊敬。但我們尊敬的是他們的忠於職守,所以請以「殉職」(而非「殉國」)來紀念他們。至於他們的救國理念是否正確,時過境遷,現在實在不忍、也不宜再去評論。

     以黑貓、黑蝙蝠提供蘇共、中共分裂的情報為例,此情報促成了尼克森改採聯中制蘇戰略,隨後訪問中國大陸,最終達成「關係正常化」。作為美國傭兵,黑蝙蝠、黑貓付出慘重代價,換來的卻不一定是對國府有利的結果。殘酷的真相是,台灣的利益根本不在美國考慮之列。如今大陸中國已非文革時代的中國,早已步上正常發展道路,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指日可期。兩岸實應放下以往恩怨,不要再依附外人,延續國共內戰悲劇。

     其次,請台獨與獨台人士不要消費黑貓、黑蝙蝠,他們是冒生命危險去追求兩岸統一的中國男兒。陳水扁執政時期,為了宣傳兩岸對抗的歷史,曾由副總統呂秀蓮親自表揚黑貓中隊。龍應台在二○○七年五月卅一日的大作中,更媚俗的寫下:「原來,是黑貓和黑蝙蝠…這些台灣人的犧牲,使季辛吉證實了中蘇邊界在一九六○年代末的緊張而積極拓展美中建交。」龍部長當時紀念黑貓和黑蝙蝠的方法是:邀請自外於中國的詩人向陽來新竹,用閩南語朗誦詩歌,紀念那個蒼涼的歲月。黑貓、黑蝙蝠地下有知,必然死不瞑目。

     陳懷生事蹟被揭露、表揚之後,他雖死猶榮,成了此岸英雄,雖然當時對岸視他為入侵的敵人。與陳強烈對照的是,一九七九年從金門游泳投靠對岸的連長林毅夫。林對台灣的傷害,遠不及當年陳懷生對對岸的侵害。台灣愛陳,欲其生;惡林,欲其死。林失蹤之初,國防部巴不得此人已死,以免自己尷尬。林後來成為知名經濟學者之後,仍有秉持「漢賊不兩立」立場者,對林不能諒解,不肯讓他回台奔喪。

     排除國共內戰思維,若從整體中華民族立場出發,林毅夫的成就與表現,遠非陳懷生可比。林在二○○八年到二○一二年間,曾任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暨首席經濟學家。此一職位向來都由開發國家人士擔任,林是首位擔任此職的開發中國家學者。這不只是對林本身成就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包括大陸和台灣)經濟表現的肯定。

     如果黑貓、黑蝙蝠是一段扭曲、兄弟鬩牆、不堪回首的歷史,那麼傑出優秀的林毅夫,為了投入復興中國的行列,就必得成為台灣公敵,是否也是被國共內戰扭曲、折磨的犧牲品?

     內戰沒有英雄,兩岸都需向前看。陳懷生已經屍骨無存,請讓林毅夫有條回家的道路。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496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