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1120900739.html
國防部整修在印度國軍公墓竣工
2011-12-09 09:1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國防部專案撥款整修位在印度的國軍蘭伽公墓,今天舉行竣工典禮。駐印代表翁文祺、國防部常務次長熊湘台分任主、陪祭官,加爾各答華僑代表20人與祭,場面莊嚴肅穆。
「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Ramgarh)公墓整修工程竣工典禮」上午8時50分(台北時間11時20分),在熊湘台、翁文祺、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程幼銘、駐印代表處軍協組組長陳慧興共同為公墓大門紀念牌揭牌下展開。
上午9時,「中華民國駐印軍陣亡將士祭祀典禮」在墓園祠堂「極樂殿」舉行,翁文祺、熊湘台分別擔任主、陪祭官;程幼銘、陳慧興、駐印處新聞組組長何乃麒,以及陳學良等20名加爾各答(Kolkata)華僑代表與祭。
相關人員就位後,典禮先奏中華民國國歌,再由主祭官向「中國駐印軍英烈將士靈位」上香、獻花。然後襄儀恭讀祭文。
緊接著,典禮在全體人員三鞠躬後禮成,場面莊嚴肅穆。佛光山加爾各答禪靜中心住持妙如法師於祭典後率華僑在極樂殿2樓佛堂為英靈誦經超度。
墓園附近的印度陸軍旁遮普團(Punjab Regiment)蘭伽營區指揮官辛赫(B.N. Singh)准將除於施工期間予以協助,今天還特別派遣號兵參與典禮並吹奏安息號,向2次大戰期間配合盟軍作戰而犧牲的中華英靈致敬。
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位於加爾克漢德(Jharkhand)省首府蘭齊(Ranchi)郊外的蘭伽地區,為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轉進印度的部分抗戰陣亡將士埋骨之所。當地距蘭齊車程約兩小時。
據「榮民文化網」報導,占地約600平方公尺的公墓園區,包括有墓碑及無名墳墓共200餘座,葬有國軍遺骸約600具,軍階最高為少將,最低為上等兵,姓名可稽者僅40名。國防部每年編列經費,由駐印處軍協組每年春、秋兩季辦理祭祀事宜;平日則委託當地華僑協助照料墓園。
為表彰忠烈,國防部已將「中國駐印軍英烈將士靈位」入祀忠烈祠,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祀大典,以慰忠靈。(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1001209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1120900784.html
駐印軍墓重修揭牌 向英靈致敬
2011-12-09 10:0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最後反攻緬甸北部、殲敵凱歸。陣亡將士埋骨異域,應獲告慰與崇敬。國防部、外交部重修印度軍墓,對開創歷史的英雄致敬,意義重大。
「哨兵說:『明明看見一夥人從橋對面走來,喝令停止不聽,故鳴槍警告,槍響後不見蹤影。』此後,每夜哨兵都說『橋上有腳步聲,就是看不到任何東西。』」
「後來哨兵聽到聲音即說:『我們是來為你們報仇,向日本鬼子討還血債,你們安息吧!』自此之後都說安靜無事」。抗戰時期「中國駐印軍」新22師第65團第2營第6連排長吳如岡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的訪談中這麼說。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正式與美國、英國同盟,共同對抗軸心國,並編組「中國遠征軍」10餘萬人入緬作戰。1942年8月,攻勢受挫的遠征軍部分轉進印度蘭伽(Ramgarh)整訓,改稱「中國駐印軍」。
二戰後期,駐印軍於1943年10月開始向緬北反攻。12月1日,中、美、英3國發表「開羅宣言」,確立台灣在戰後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1月,整編後的駐印軍與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6月,駐印軍凱旋歸國。
然而,在遠征軍轉進、整訓期間,官兵傷亡慘重。無名戰士客死異域,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魂魄飄盪異鄉。
1942年時任遠征軍第5軍通信兵營無線電連連長的夏志忠在國防部史編局訪談中指出,包括第5軍直屬部隊和尾隨的新22師,由緬北轉進印度之初有1萬2000多人,在惡劣天候、貧乏物資下,最後抵印阿薩姆(Assam)省雷多(Ledo)時,僅剩3000多人。
為國流血犧牲的抗戰英烈應獲告慰與崇敬。然而,受限時空因素,二次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陣亡官兵分別葬於部隊行止處。
據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網站,華僑及印度軍方在蘭伽、雷多和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佳蘭埔(Jairampur)發現3處中華民國國軍墓園,分別安葬580、467、734具遺駭。
其中,「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曾於1982年由國防部編預算整修,平日則由加爾各答(Kolkata)華僑協助維護環境。然而,距上次整修已近30年,墓園祠堂、佛堂樑柱出現裂痕,許多墳塚有破洞、圍牆破裂,英烈靈位碑也斑駁剝落。抗戰忠靈為國捐軀異域,埋骨之所卻破落不堪,令人不忍。
國防部今年專案撥款新台幣758萬元,7月27日動工後,於11月底完成整修,竣工大典在12月9日舉行。
專程抵印為整修工程紀念碑揭幕的國防部常務次長、空軍中將熊湘台告訴中央社記者,二次大戰期間,國軍官兵配合盟軍作戰,最終在緬甸取得勝利,寫下悲壯歷史。
他說,駐印軍許多官兵在異域犧牲,無法歸返故里。埋葬英靈的蘭伽墓園年久失修,「令人感覺非常悲哀」。經預算程序,國防部專案撥款完成整修,這是外交部結合國防部所完成的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能夠代表國防部參與揭碑儀式,感覺非常光榮。而國家重視在海外犧牲的英靈,對國軍官兵也是很重要的啟發。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說,長眠於此的英靈,6、70年前也是年輕人,他們憑藉愛國的熱忱投入滇印緬作戰,最後埋骨異域。前年赴蘭伽公墓春祭上香時,他看到墓園殘破淒涼,當時感到「這70年來我們虧欠他們太多了,真的是百感交集」。
翁文祺指出,當他動心起念要重整墓園時,國防部長高華柱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國防、外交兩部於是把工程當志業,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在,墓園終於展現新風貌,「這是2300萬台灣同胞對當時開創這段歷史的英雄致敬,我覺得是非常值得做的事」。
他希望國人不要忘記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多年前對國家的貢獻,讓長眠異域的英靈獲得告慰。(本文附照片與影音)1001209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1120900777.html
印軍墓整修竣工 華僑激動欣慰
2011-12-09 09:5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位在印度的「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整修竣工。管理墓園多年的華僑陳學良難掩激動地說,「總算放下心中大石」。也有華僑欣慰表示,「總算對得起為國捐軀的英魂」。
蘭伽公墓坐南朝北,鋼筋水泥四柱牌坊的園門,上方中央鑴刻何應欽將軍手書橫額「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園區中央的英烈靈位碑北向正面鑴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頒題「英靈赫奕」;背面南向由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羅卓英題「中華國殤」;左面西向由鄭洞國題「勳垂緬印、義著盟邦、乾坤正義、萬古流芳」。
1942年興建的墓園,經常年風雨摧殘,墓塚及設施陳舊破損。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駐印處軍協組組長陳慧興為重修事宜奔走多時。
國防部去年派員實地勘察後,隨即組成專案小組,籌編新台幣758萬元,由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程幼銘指揮督辦,軍備局採購中心中校採購官劉國鋒、留守業務處少校撫卹官林義傑執行規劃與整修。並在加爾各答華僑協助下覓得印籍包商,於今年7月27日開工,上午舉行竣工典禮。
2006年開始負責墓園管理的加爾各答華僑陳學良告訴中央社記者,他當年自加爾各答梅光學校校長丘莉蘭接手管理時,發現許多墳塚都有破洞,墓碑出現裂痕,「祠堂『極樂殿』2樓陽台很可怕,根本不敢站在那邊,怕會倒掉」!
由於墓園位置偏遠,範圍又大,他表示,園區常見毒蛇和大蠍子,平日只能僱用當地印度工人維護環境及除草,並保持走道暢通。他看到英靈埋骨之所殘破淒涼,心中萬分難過,雖每每動念欲整修,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加爾各答與蘭齊市相隔約320公里。陳學良及懸念蘭伽中華英靈的加爾各答華僑搭機、搭火車抵蘭齊後,需再耗約兩小時車程,走山路抵達墓園。中華民國政府在建國百年之際撥款整修,心繫工程的陳學良竣工前每月入園數次督工。今天終於竣工,他激動地說,「心中的大石頭總算可以放下來了」。
這次整修工程浩繁,除墓園入口處左側屋舍重蓋成為紀念館、右側貴賓室整修,大門外還新設紀念碑,碑文以中文、印地語(Hindi)、英文刻寫「本墓園安葬2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駐印軍協同英、美盟軍為打通中印公路及防止日軍西取印度與德軍會師於中東英勇浴血作戰而亡之國軍忠烈將士」。
早已斑駁剝落的英烈靈位碑在整修中除重新上漆,原水泥基座也改為紅色花崗岩材質。靈位碑底層則增加墓園中身分可稽的40位英烈姓名,以及由國防部部長高華柱落款的「蘭伽墓園整修紀念誌」。
極樂殿幾乎整棟「改頭換面」,地板及樓梯全面舖設綠色花崗岩之外,原本「很可怕」的2樓陽台也加強支撐、屋頂全面翻新、屋簷外推,窗戶、大門分別更新及整修。
此外,園區中央走道也從原本的柏油路面全面換裝成為花崗岩材質。園中兩座涼亭除修補並重新上漆,地板及座椅也全部換成大理石材質。
所有工程中,英烈墳塚的修補極為重要。墳、碑上原有的大、小破洞及裂痕,已全面修補完畢並上白漆。無姓名可稽的墳墓,上首位置都增置1大理石,上頭以英文書寫「無名戰士」(unknown warrior)。
園區東西向、南北向走道,在英烈靈位碑交會,將墓園分成4區。自極樂殿下望,只見清一色白墳整齊排列。1名華僑感動地說,「原本陰森淒涼的墳墓,現已變成清幽雅緻的公園,這樣才對得起為國捐軀的忠烈英魂」。
蘭伽墓園重修竣工,陳學良感謝來自加爾各答營建包商巴蒂斯特(Sunil Baptist)的團隊,在兼顧品質前提下全力趕工,並依約如期完工。巴蒂斯特的兒子率40餘名工人施作工程,每晚夜宿墓園外社區1家小旅館,已4個月沒回家。(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1001209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1120900800.html
遠征軍光榮史 老兵盼政府重視
2011-12-09 10:3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國防部重修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悼祭二次大戰遠征軍在異域與盟軍並肩抗日、戰死異鄉的戰士英靈。當年參與戰役的老兵楊一立期盼政府重視相關歷史,慰藉這群戰士在天之靈。
曾追隨孫立人將軍率領新一軍新38師遠征印度、緬甸抗日作戰的老兵楊一立,從2001年起,自掏腰包花費新台幣30多萬元前往緬甸,在當地華僑的陪同下,根據當年作戰地點方位的印象,從南到北找到6個曾埋葬戰死弟兄的地點,憑弔當年抗日作戰犧牲的官兵。
楊一立蒐集帶回相關資料和照片,返台後四處奔走向外交部、國防部等政府單位陳情,就是希望政府能重視這群曾為中華民國奮戰而犧牲的無名英雄。
年近90歲的楊一立是孫立人將軍昔日部屬,在緬甸作戰時隸屬新一軍新第38師第112團第1營第3連擔任排長職務。
他見證遠征軍喋血抗戰、揚威異域的輝煌戰史。楊一立憶起1942年4月,孫立人將軍在仁安羌之役,新38師以一團不滿千人的兵力擊潰日軍第33師團兩個聯隊近萬人,救出被圍英軍第1師部隊7000多人及被俘的傳教士、醫護人員、戰地記者等500多人,是盟軍當時在亞洲戰場罕見的勝仗。
另外,新一軍新38師1942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受邀參加盟軍的閱兵典禮,在參與分列式閱兵的11國中,以整齊步伐、飽滿的精神士氣和壯盛的軍容,在11國中獲得最高評價。楊一立說,當時印度的報紙還以大篇幅報導讚揚。
楊一立說,孫立人領軍的新一軍第38師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但也有不少弟兄戰死沙場,埋首異域。
獲知政府撥款重修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已完工,楊一立多年為已故同袍奔走所做努力終有成果,但他仍期盼政府正視並回復遠征軍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慰藉這群戰士的在天之靈。1001209
-----------------------------------------------------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1120900775.html
中國駐印軍聯合閱兵曾獲佳績
2011-12-09 09:5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英國駐印度大使館表示,2次大戰期間中國駐印軍1支官兵代表隊1942年參加德里舉行的聯合閱兵活動獲光榮名次。當年代表隊成員碩果僅存者兩人都年逾9旬。
「中華民國駐印軍抗日戰友協會」理事長楊一立於10月底向外交部陳情指出,抗戰時期中國駐印軍的新38師,曾於1942年6月14日派遣50名官兵代表,參加在新德里舉行的閱兵比賽,在11支各國代表隊中獲第1名,盼政府函請相關單位補發證明,以永留光榮歷史紀念。
陳情函指出,當年參加閱兵典禮的包括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將軍、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lwell)將軍。當年代表隊成員碩果僅存老兵只剩93歲的汪海濤、91歲的楊紹鎰兩人,都居住台北巿。
由於當年印度為英國殖民地,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處軍協組組長陳慧興將陳情函轉達英國駐印度大使館武官,並經多次交涉後,事件獲英方重視。
英國駐印大使館軍事顧問華納(Charlie Warner)5日回覆駐印處軍協組,盼代向「中華民國駐印軍抗日戰友協會」致意。信中提到,英方承認新38師在德里上述聯合軍事活動中所獲光榮排名,並盼向汪海濤、楊紹鎰代轉敬意。
華納指出,2次大戰期間,孫立人將軍在「仁安羌大捷」的戰功尤令英國難忘。
1942年2月,英國緬甸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遭日軍包圍於仁安羌,孫立人馳援,解7000英軍之危,並救出遭俘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500餘人。10012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