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053375.shtml
堅守最後人民公社 呂家莊難度日
【2009/08/02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林琮盛/綜合報導】 2009.08.02 03:08 am
人民公社,一個50年代末的遙遠名詞,但河北省的呂家莊村卻仍守著這殘存的火苗;不過,已開始面臨現實的存廢窘境。
1982年,中共開始實行「包產到戶制」時,呂家莊村的黨支部書記高能權仍堅持「人民公社」路線,村的生產大隊沒把土地給分了。
如今,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等人民公社時的特有名詞仍是這裡5500多個「社員」(村民)生活一部份。在村裡,舉凡土地、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
因此,在一望無際的麥田和成片的果園中,常能碰見社員們聚在一起集體勞動。田間中「大兵團作戰」的場面是呂家莊村最常見的生產作息。
跟一般市場經濟作法不同,社員每天上午從田裡把麥子收下來後,下午就分到各家;「購糧款」則按照市場價,從年底的分紅中扣除。
但「大兵團作戰」卻面臨勞動效率扭曲的困境。「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工頭直言不諱地說,春天沒活兒幹的時候,不管有沒真正做事,只要在田裡待上10分鐘,記了工,就一哄而散。
對生產效率低落的問題,90多歲的高能權坦承,生產隊確實出現「出勤不出力,幹活兒一窩蜂」的現象。
公社的集體主義也受到私營經濟的挑戰。04年,高能權發現,鄰近的村落開始搞起私營企業,設立開發區,年輕社員不願意走集體道路,「外出打工一天掙60多元,給集體幹一天掙20元,沒錢誰幹啊?」
近年來,公社的集體企業開始相繼停產,殘存的出口企業也因國際金融危機,訂單大減,呂家莊村一排排集體企業的廠房多掛著「招租」的布條。失業的社員們又回到了土地,開始抱怨掙不著錢。
「現在人人都釘著錢」,高能權也承認,公社理念再高尚,「沒錢還是沒法過日子」。
為求生存,村委會的街道上,作私營買賣的社員已有100多家,小門市部有30多個,多數挺賺錢的。
「形勢就是這樣,個人改變不了」,堅持集體經營的老書記高能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只要有效益,勞力有出路,就可以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