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二二八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老蔣二二八日記】2008-7-21報導〈老蔣228日記曝光 三批陳儀無能〉
 瀏覽1,307|回應3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72100079,00.html
老蔣228日記曝光 三批陳儀無能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清龍/美國史丹佛大學報導】


     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五年的蔣介石日記原件十八日起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對外公開。記者根據日記所載、其他相關史料、以及學者見解,寫成這篇報導。這是蔣介石日記關於二二八事件內容首次在媒體披露。

     文中對於蔣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如何處理應變,均有第一手的資料呈現。同時,本文也就蔣介石當時的處境以及所犯的決策疏誤提供深入的解析,希望有助於釐清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隔天(三月一日)蔣介石在日記記載:「台灣群眾為反對紙菸專賣等起而仇殺內地各省在台之同胞,暴動地區已經擴大。以軍隊調離台灣是亦一重要原因也。」這是二二八事件首次出現在蔣的日記裡頭。

二二八一周後 始知問題嚴重

     當時中國剛剛結束抗戰不到兩年,正是百廢待興之際,舉凡淪陷區接收、政府組織重建、朝野政治協商、對共軍的清剿、乃至物價的控制等等,千頭萬緒,交逼而至。可以說,二二八事件在當時蔣的政策雷達上,充其量只是一個乍現的紅點而已。

     在三月的第一個星期裡,蔣還沒有注意到事件的嚴重,當時他最關注的是對延安共軍的剿滅。隨著事件的擴大,台灣事變開始引起蔣的重視。從三月第二個星期開始,出兵延安計畫以及另外的台灣二二八事件成為蔣最關心的兩件事。三月八日的日記中,他寫道:「台灣暴力形勢已擴張至全台各城市,嚴重已極。公俠(按,陳儀)未能及時報告,粉飾太平,及至禍延燎原乃方求援,可痛。華北延安共匪禍正熾,而又加此不測之變,苦心焦慮不知所極。故本月多為處理台變忙碌也。」

不滿陳儀粉飾太平 既痛又歎

     此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已急電中央請調整編廿一師的一個加強團、憲兵一營來台,三月六日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下令軍隊分三路向市區進擊。但顯然南京方面對平亂毫無把握,加上三月六日晚上美國大使司徒雷登見蔣,「談其駐台領事急電,要求其派機接其眷屬離台,表示局勢之嚴重」;蔣在當天日記則批評「美國人員浮躁輕薄」,擔心「如為反動派利用,使中國增加困難與恥辱」,因此才會對此「不測之變」有「苦心焦慮不知所極」的感嘆。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953418
 回應文章
【老蔣二二八日記】2008-7-21報導〈堅持內戰 經濟政策失敗 大勢去矣〉+ SCF轉貼註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SCF轉貼註:

以下整段皆為楊天石之言,其最關重要者為指老蔣『輕率發動內戰』『堅持內戰』。楊天石不可能犯天條。天條本來有兩條: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老蔣發動內戰堅持內戰以致生靈塗炭。駁斥第一條的事證太多太強(包括全球各國的近代史述著作),中共停止鎖國之後資訊流入,日久見效,現在除了在最重要的文宣場合之外口徑已改,第二條則緊密關連到中共在國共武鬥中勝利從而掌有中國政權的歷史正當性和道義正當性,絕不能放鬆的。

『楊天石認為,抗戰勝利後,人民渴望和平,厭惡內戰,美國也力促中國組成聯合政府,當時毛澤東已經同意加入。儘管聯合政府未必成功,國共內戰仍可能再起,但倘非蔣介石堅持殲滅中共,輕率發動內戰,結果很可能不一樣。蔣堅持內戰,不但民心盡失,國家財政也被軍費拖垮,最後被迫實施金融管制,造成通貨膨脹,人民痛苦萬分,國府很快就垮台了,這才是蔣介石所犯的最大錯誤。』

黃清龍何以偏取大陸史家之言?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72100083,00.html
堅持內戰 經濟政策失敗 大勢去矣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清龍/美國史丹佛大學報導】


     再如發行金元券等經濟措施,蔣同樣犯了嚴重錯誤。一九四七年三月底,國民政府通過發行公債與庫券四億美金,蔣在三月二十八日的日記寫到:「此實為穩定經濟之唯一方案。」又記:「昨晚見司徒(大使)。對我發行金公債與庫券之措施,外人總以懷疑態度視之,不惟此舉,凡我政府與國人之一切事業,彼等無不以冷眼相待,殊令人難堪。…所可痛心者不僅外人以冷眼觀吾國,即我高級將領如辭修(按,陳誠)者,亦莫不對政府經濟政治各種重大之政策動輒猜疑與誹謗,其失卻自信心類皆如此者,不勝痛憤。」

     然而沒多久金融管制措施就以失敗告終。一九四九年初蔣第三次下野,四月二十七日的日記記載著:「金融混亂現象實已成為作戰成敗關頭,軍餉發給現銀又成為金融枯竭的焦點,若不徹底解決,則軍事政治與社會生機,皆成不可挽救之死症。」

     楊天石認為,抗戰勝利後,人民渴望和平,厭惡內戰,美國也力促中國組成聯合政府,當時毛澤東已經同意加入。儘管聯合政府未必成功,國共內戰仍可能再起,但倘非蔣介石堅持殲滅中共,輕率發動內戰,結果很可能不一樣。蔣堅持內戰,不但民心盡失,國家財政也被軍費拖垮,最後被迫實施金融管制,造成通貨膨脹,人民痛苦萬分,國府很快就垮台了,這才是蔣介石所犯的最大錯誤。

     歷史的弔詭就在於,如果不是內戰需要,一九四五年十月隨陳儀來台的七十軍部隊也不會在隔年年底就移防上海,再開赴山東金鄉與共軍激戰,導致蔣日記上所稱的,軍隊調離亦是事變擴大一重要原因。倘若軍隊留駐台灣,或能在事發伊始就控制住局面,不致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造成傷亡無數,留下難以癒合的歷史傷口。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953467
【老蔣二二八日記】2008-7-21報導〈陳儀報告影響判斷 老蔣背元凶〉
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72100082,00.html
陳儀報告影響判斷 老蔣背元凶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清龍/美國史丹佛大學報導】


     從以上的日記內容可以確知,對於當時陳儀要求中央派兵平亂,蔣介石是同意的;蔣不僅同意派兵,在他的認知裡頭,造成亂事擴大的原因之一乃因「軍隊調離台灣」之故;而「台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遺忘祖國,故皆畏威而不懷德也。」因此他下令「特派海陸軍赴台增強兵力」,但又擔心「無精兵可派,甚為顧慮。」而在亂事敉平之後,他更認為「新復之地與邊省全靠兵力維持也。」以今觀之,其觀念之封建、陳腐、守舊可見一斑,若據此而說蔣介石應為二二八事件負責任,應非盡誣。

     但換個角度來看,當時陳儀給蔣的報告,指此事「顯係有計畫有組織的叛亂行為」、「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不能容其存在」,因此影響了蔣對事變的認知,進而左右了其處理事變的態度,這也是從日記看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角色,所不能忽略的。

     倘從更寬廣的歷史背景來看,誠如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也是公認的蔣介石研究專家楊天石指出,一九四七年蔣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國共內戰」,其次是黨內派系鬥爭,加上召開國民大會需要政治協商及政權改組,另外與美國關係要維持良好,「台灣問題只是蔣介石所有問題中的一小部分,蔣當時正忙著陝北、山東等地的國共內戰。」

     二二八事件是個悲劇,對於悲劇的造成,蔣介石毫無疑問要負起很大的責任。但是以蔣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與蔣當時曾犯的其他更大的錯誤比起來,蔣在二二八事變所犯的錯誤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前面提到,一九四七年三月初,蔣介石最關心的除了台灣事變之外,就是出兵延安的計畫。三月二日他在日記記載:「昨晚與宗南研討收復延安計畫」。三月三日:「剿討延安時機已熟,不能再緩。」三月十二日:「…又悉美國在延安人員已於本日下午撤盡,則進剿延安乃可如期實施矣!」三月十九日的日記記載:「本日十時半國軍克復延安城區,十一年來共匪禍國殃民之根深蒂固老巢剷除於一旦,為國為黨雪恥復仇之願已償其半矣。此後,國內共匪已失憑藉,所有戰略與政略據點皆已剷除淨盡矣,感謝上帝,洪恩保佑中華。」

     然而這其實是一場空歡喜,因為中共方面早已得到情報,並據此擬好撤退計畫。當時擔任胡宗南機要秘書的熊向暉是中共地下黨員,他把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的計畫通報周恩來,以致胡宗南打進延安時,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後來周恩來曾經說:「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軍長,毛主席就已經看到了。」諷刺的是,蔣介石在三月九日的日記上還提醒自己:「注意匪部以退為進之慣技。注意毛匪行蹤之判斷。」殊不知真正的匪諜就在他的愛將胡宗南身邊!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953461
【老蔣二二八日記】2008-7-21報導〈武力平亂形勢險 暫緩究辦官員〉
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72100080,00.html
武力平亂形勢險 暫緩究辦官員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清龍/美國史丹佛大學報導】


     三月七日,蔣對台灣事變作出派兵平亂之決定,日記中記載:「台灣暴動自上月二十八日起由台北延至全台各縣市,對中央及外省人員與商民一律毆擊,死傷已知者達數百人之眾。特派海陸軍赴台增強兵力。此時共匪組織尚未深入或易為力。惟無精兵可派,甚為顧慮。」他也再度批評陳儀「不事先預防又不實報,及至事態燎原乃始求援,可歎!」又說「善後方策尚未決定,現時唯有懷柔以穩。台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遺忘祖國,故皆畏威而不懷德也。」

     三月八日,蔣加快對台軍事行動與黨務工作的部署,當天的日記寫著:「朝課後考慮台灣問題與延安方略,召見劉雨卿(按:廿一師師長)指示對台灣注意各點。正午約李翼中(按:台灣省黨部主委)等談對台灣處理具體方案。」而在「本星期預定工作課目」則把「督導台灣事變之處理」列為最優先。至於具體的處理方案,以及已經公開的蔣親筆手諭給陳儀,指示「不可報復」,「從寬處理」等字眼,則未見諸於日記上。

     隔天(三月九日),國軍第廿一師從基隆登陸上岸。當天蔣在日記記載:「朝課後寫公俠信,召見劉雨卿等指示到台灣後之方針與部署畢。晚與健生(按,國防部長白崇禧)談台灣與華北情形。」三月十二日蔣在日記第三度批評陳儀:「不自知其短缺使余處理為難。」晚上又找了白崇禧談台灣事變,「彼決暫緩行,以待時局略定也。」白崇禧後來是在三月十七日由蔣經國陪同抵台宣慰。

     三月十五日,蔣在日記寫到:「台灣事變自軍隊運到後已大半敉平,然亦未曾根本解決也。可知新復之地與邊省全靠兵力維持也。」同一天國府部隊開始對延安展開轟炸及進剿行動,而於三月十九日攻下延安。

     接下來,蔣介石日記中的「反省錄」與「工作課目」連續出現有關台灣善後處理措施的記錄,包括「研究台灣派員處理善後之時機」、「台灣省政府組織之發表」、「台灣省政府與行政長官公署存廢時期之決定」、「台灣省政府主席與組織之決定」等等,顯示他對於事變過後如何盡快使台灣導入正軌十分重視。

     至於屢遭蔣批評「不事先預防又不實報」的陳儀,雖已於三月十七日致電蔣介石,表示「對此次事變決議引咎辭職」,但蔣沒有同意。蔣不僅沒有立刻撤換陳儀,反而責備當時黨內相逼太急。例如,三月二十三日國民黨三中全會通過將陳儀撤職查辦、清查前行政院長孔祥熙財產,及要求外交部長王世杰離職,蔣在日記中大加批評:「三中全會對庸之(按,指孔祥熙)要求清查其財產,對公俠要求撤職查辦,對雪廷(按,指王世杰)要求去職等不負責的挾意報復,只求逞快一時而不問是否不顧大局之行為,不僅為共匪稱快造機會,實為毀滅本黨自身之禍因,黨德黨紀毀滅殆盡矣,可痛。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95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