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義和拳大師兄YST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05-8-6, 16:31 ~]【天下縱橫談】YST2000等人《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
 瀏覽2,479|回應11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103.網誌文章創作: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
YST  知識學習∕其他  YST2000 的網誌  2005/08/06 16:38:31
104.城市討論區: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
YST  政治社會∕政治時事  天下縱橫談  2005/08/06 16:31:09

.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
2005/08/06 16:31 瀏覽1,344|回應4推薦12

Y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2)

亂魔
龍公主
MYKEY
^_____^
Lindasky
yahao945
愛台也愛中
likolalo
egjc888
madkao

more...

昨天likolalo在【天下】發表了「超越美元是否發行過量的爭論」。這篇主文是三天來第一篇有點內容,可以討論的文章。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些觀點,也算是響應本文主題的「超越爭論」。

 

(一)沒有「論戰」

首先,美元是否發行過量的問題是YST最先提出的,被不知哪裏鑽出來的Alex在不知那裏的網棧上發表侮辱性的攻擊,再被狂老發現後在【麻城】搭了一個擂台,然後一堆啦啦隊拍手叫好鼓噪一番,最後我是從【麻城】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回事(YST只瀏覽很少幾個城市)。

所以其實並沒有L君說的「論戰」,只不過有人背後開罵,想利用【天下】來打知名度。

 

誰叫【天下】是大城,這種被利用的事是免不了的。其實我也不在乎被利用,但這擂台不是【天下】要走的「正道」。希望狂老適可而止。

 

(二)【天下】認文不認人,對所有的市民和訪客都一視同仁,所以不承認任何人是「職業經濟學家」或任何「專家」。

YST對美元有這個看法已經很久了,L君說的不錯,我是從軍事和外交的角度上看這個問題。經濟牽涉的範圍太廣了,我的角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角度,對美國經濟而言,遠比那些經濟學術理論重要。為什麼?因為美國的軍事從來就是為經濟服務的。

YST不需要任何經濟理論就非常確定,如果美國能夠用軍事控制裏海(Caspian Sea)附近的油田,美元就會上升,美國政府就可以發行更多的美鈔。

 

我不知道Alex是不是「職業經濟學家」,是又怎樣?他的文章除了表現自大和對別人的輕視,並沒有任何說服的內容。

如果Alex是「職業經濟學家」,那張旭成就是「職業外交家」了,陳唐山更是「職業外交權威」,陳水扁是當然的「職業法律專家」。為什麼台灣老百姓還敢批評張旭成和陳唐山的外交錯誤?人民怎麼敢跟陳水扁這個「職業法律專家」爭辯2004年當選總統的「正當性」。至少一半聯網的政治城邦都應該關門。

【天下】的風格是各憑實力說話,從不買「專家」的帳。【天下】的市民藏龍臥虎,有誰號稱專家來著?

如果沒有本事用高中常識寫有關經濟的文章,就不要在網棧上冒充專家。這不是網友的程度差,而是作者知識不夠,沒有這方面的aptitude。

 

(三)經濟問題人人可談,並不需要「專家」。

經濟是直接關係到每一個人生活品質的東西,一點也不抽象,大家都可以很實在的感覺到。任何有分析能力的人都可以談,絕不比「經濟專家」差。很多時候「外行人」一眼就看到的問題,「內行人」卻埋在自己發明的「技術迷魂陣」(technicalities)裏渾然不覺。

 

(四)「經濟專家」經常胡說八道

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很薄弱的,所以就給經濟學家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樣的經濟狀況,總是(always)有完全相反的兩種解釋和兩種完全不同的對策。所以任何時候,至少有一半的經濟學家在胡說八道。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Alex說「如果過去美國刻意使得美元發行過量,那我們會看到長期間美元會一直貶值,而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有升有貶」。

這就 是一個非常膚淺而且誤導人的話。

美元的升降有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就是我說的美元發行過量,然後用軍事的力量再把美元撐起來。你們以為美國的仗是白打的?美國領導階層不是傻瓜,美國發動戰爭從來不做虧本生意的。美國用軍事和政治的手段壓迫日圓,強迫日本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美國打擊歐元更是不遺餘力。這些都不會在Alex的經濟方程式裏(如果他懂計量經濟),但卻是影響美國經濟的主要因素。所以我說他的觀點太膚淺。

任何幣值在出大事以前都是有升有貶。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在他們的金融崩潰之前都非常正常,幣值都是有升有貶。Alex說的這是什麼理由?完全是沒有邏輯的誤導。學理工的人一眼就看出是胡說八道。如果這就叫做「經濟專業評估」,傻子都可以當「職業經濟學家」。

 

(五)經濟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

從科學的眼光來看,經濟是沒有專家的,因為專家犯的錯誤太多了。我們來看看一些例子。

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兩位美國人,甘先生和古先生(Kantorovich and  Koopmans),因為他們創造了最佳投資的理論。他們得獎的論文是「最佳資產分配的理論」(theory of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兩位專家號稱根據他們的理論投資,就無往不利。

甘先生和古先生領獎以後,有好事的記者問他們:「既然這個理論這麼厲害,你們有沒有想過用這筆獎金來証實這個偉大的理論呢?」

兩位經濟專家回答說:「我們正準備這麼做。」

猜猜看後來發生什麼事?

甘先生和古先生這兩位經濟專家用他們發明的理論作投資,輸光了他們全部的諾貝爾獎金。這是對經濟學家最好的註解。

YST 不相信Alex會比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更懂得經濟理論。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搞的烏龍事件絕不止上面說的甘先生和古先生。有名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費德曼(Milton Friedman,「自由經濟」的大師,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的經濟理論把南美洲的經濟搞得一塌糊塗,是失敗的經典之作。

這種學術烏龍事件在經濟的領域裏屢見不鮮。但是在科學的領域裏,這種學術烏龍絕對不可能發生,否則誰還敢坐飛機?

 

(六)經濟學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人懂。

我們常聽專家說「經濟奇蹟」。二十年前經濟學家對亞洲四小龍如是說,今天對中國大陸又是如是說。為什麼這些專家要說這是經濟「奇蹟」呢?就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理論不能解釋,只好說這是「奇蹟」,只有上帝知道。

如果不能解釋經濟現象和預估未來,我們要這些專家做什麼?YST也可以先胡說一通,等事情發生以後,猜對了算我運氣,若是沒猜中,就說這是一個「奇蹟」。

說真的,經濟沒有人真懂。經濟理論不是科學定律,不能放諸四海。在做判斷時侯,大家用的都是「常識」,「經濟專家」沒有比我們高明。

「職業經濟學家」吹大氣是可笑的。「職業經濟學家」埋在自己創造的「技術迷魂陣」裏面沾沾自喜,瞧不起「外行人」的常識,更是可笑。很多「職業經濟學家」連常識都沒有,還不如你我。

不過話又說回來,「職業經濟學家」如果不吹大氣裝腔作勢,再加上侮辱別人的狂妄,那他的話就更沒有人聽了,連「傻瓜啦啦隊」都沒有,如何混得下去?

 

(七)經濟學不是科學

經濟學從一開始就不是科學。經濟學家一直想把經濟學變成科學,但不成功。經濟學後來變的有點像科學,那是因為有數學家參加經濟的研究工作,把大量的數學應用在經濟上,發展出了「計量經濟」(Econometrics)。基本上,「計量經濟」是數學家的貢獻,不是經濟學家。

數學家為經濟學建立了很多數學模型,這些數學模型提供了經濟學上很多重要參數的數值,但是並沒有問題的解答。經濟問題的解答最終還是要由「人」來作出解釋。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一組數據,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解釋,要求不同的經濟政策。

美國一流大學的經濟研究所,他們收學生是從不同的學系收學生,不是只收經濟系的畢業生,其中很多是理工科的本科生。而事實上,經濟學家裏比較有成就的,大多是學理工出身的。我不知道Paul Samuelson(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不是數學出身(就是數學博士出身 ),但是John  Nash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數學博士。另外Steve Smale是非常傑出的數學家,五十歲以後改行做經濟,為經濟學建立數學基礎,有很大的貢獻,只是沒有拿諾貝爾獎而已。

這些數學家雖然把經濟學搞得洋洋灑灑,但是經濟學仍然不能稱為是科學。這是因為經濟學牽涉到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心理因素,不是自然現象那麼有規律可循,所以不可能有堅實的(solid)理論基礎。這些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裏是很難實踐(realized )的,只不過是象牙塔裏的學術理論。

經濟學,頂多我們稱它為軟科學(soft science),比心理學硬一點,但是和數學、物理、化學完全不在同一個階層 。

 

(八)經濟的真相可以被操縱和扭曲

因為經濟不是科學,需要人的解釋,所以經濟可以被操縱,經常黑白可以顛倒。即使不能把「黑」說成「白」,至少也能說成「灰」。在科學界,如果你把科學家的數學式子或化學方程式的解釋改變一點點,飛機就可能掉下來,船也可能沈掉,工廠可能爆炸,人吃了藥就可能死翹翹。所以科學的東西,沒人敢操縱和扭曲 。

YST 說了這麼多,現在到了重點結尾。重點是:

1.經濟可以被操縱,「經濟專家」尤其喜歡操縱經濟,顛倒是非,從中取利。

2.經濟沒有真正的專家,更沒有權威,大家都憑「常識」作判斷,為自己的利益服務。每個人、公司、國家之間的利益都不同,常常是零和遊戲。

3.「職業經濟學家」唯一的優勢是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料(data)。

4.如果你也有同樣的資料,你的判斷很可能比「職業經濟學家」好,尤其如果你是理工出身,因為你的數學好,邏輯清晰。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2005/08/06 18:57 修改第 1 次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98248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1【天下縱橫談】《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2005-8-7, 14:25胡卜凱〈「意見」和「知識」不同〉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意見」和「知識」不同
2005/08/07 14:25 推薦7


胡卜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亂魔
Gail
SCFtw2
likolalo
B
verseau128
痞瘋《梅峰》

我接受相對主義,所以我不認為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誒之百世而不殆。」的普遍原則(或真理)。但在公共領域所進行的論述,因為參與者可能有一個共同「目的」,我建議大家採取「一致性」、「相容性」、和「合事實」三個原則,來有效的達到這個(可能有的)「目的」(1)。我所說的「在公共領域所進行的論述」,指關於「公共政策」和「知識議題」的討論。 

因此,當我看到《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的內容時,我不僅很納悶。在說明我的觀點前,讓我引用柏拉圖的看法。柏拉圖把人們對自然或人文社會現象的了解或看法分成兩類: 

一類他稱為「意見」;另一類他稱為「知識」。 

大概來說,(我的了解)

「意見」是個人的、獨立的(不必和其他人的「意見」相容)、易變的、沒有經過深思的、或沒有經過嚴格檢查的;

「知識」則是人際相通的、和其他(領域)「知識」相容的、比較有持久性的、經過周詳及再三思考的、或經過某種檢查程序(如科學方法)的。 

根據柏拉圖這個思考模式,我對《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的內容有兩點疑問: 

1.     經濟學和經濟政策 

經濟學可說是社會科學中最有「科學」架勢和嚴謹度的一門學問;而經濟政策又是關係一個社會中所有人,甚至整個人類福祉的行動方案。如果YST君認為討論經濟學或經濟政策,不需要任何「學術理論」,我不知道在YST君思路中的「經濟學」、「經濟政策」、「學術理論」、和「討論」指什麼而言。 

2.          YST君自己的立場 

YST君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知識性」。如果YST君的「知識性」不包括一些基本概念(術語)和「學術理論」,我不知道YST君思路中的「知識性」指什麼而言。 

如果我們大致接受柏拉圖對「意見」和「知識」的分別,我認為YST市長《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看經濟學》這篇文章的內容,頗有商酌餘地。除非YST市長不分別「意見」和「知識」,這篇文章和他念茲在茲的「知識性」,也有不相容的地方。 

**********************************************************************

YST君以下這段話看來: 

「經濟學,頂多我們稱它為軟科學(soft science),比心理學硬一點,但是和數學、物理、化學完全不在同一個階層。」 

他對「科學」的了解,還停留「意見」層次。 

a.          科學沒有「軟」、「硬」之分。只有能否嚴謹處理研究對象,和方法論上能嚴格到那一個地步的分別。社會、人文、和自然科學三者因為「起始條件」、「相互作用」、和「(人的)意識」等因素不同的影響(2),使得社會和/人文科學的理論比起自然科學理論,在應用上有相當大的時、空限制。這是造成三者不在同一個「階層」或「層次」的原因。不是:社/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做為學問或知識的)「本質」上有所不同;或經濟學像煉金術、堪輿術一樣是「假學問」:或經濟學的論述可以胡說八道。 

b.          如果YST君認為「經濟學,比心理學硬一點」,那可能是因為他對「心理學」在過去10 – 20年的進展不太熟悉。就我所知,在傳統心理學外,過去20年內有「演化論心理學」、「生物心理學」、和「腦神經心理學」等新領域。雖然它們仍然有研究對象是「人」這個社會/人文科學的基本限制,但在方法論或理論建構及檢驗步驟上,後兩者都是非常嚴謹的「自然」科學。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要指出「學海無涯」這個事實。每個人都在終生學習的過程。面對「知識」,我們還是謙虛一點,不要使用一套「我說了算」的「權威性」口吻。 

附註: 

1.     我在這方面寫了很多文章,有興趣的網友,請到以下兩個網站瀏覽: 

【知識和社會廣場】(http://www.fokas.com.tw/ ) -- 知識區/社會區 

【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立場、基本假設、和概念》(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656007&History=0&Page=1)

2.     這是科學哲學的範圍,我無法在此深論。但對以上三點,我有簡單的討論。請參考: 

【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談基督神學與中西文化》>> 留言(胡卜凱#892)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624507&History=0&Page1=1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98249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