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cn.org/asp/zwginfo/da-KAY.asp?ID=69840&ad=10/11/2006>
《新世紀》【特稿】
陳良宇案背後的矛盾
管見
2006年10月11日
中共高層查處陳良宇,迅速地通過香港媒體放出種種「內幕」,欲將事變限制在「反腐敗」,並故作深沉地要人們跳出中共權力鬥爭的「局限」來看待此事,用心可謂良苦。不過,顯然出自上海陳良宇派系中人之手的署名「笑笑」的文章卻不客氣,一篇《胡錦濤被套牢陳良宇是贏家不是輸家?》,寫得生動逼真且殺氣騰騰,讓人大開眼界。
中國大陸的腐敗是其極具特色的政治體制下的惡果。試圖將「反腐敗」與大陸專制政治切割開來,且聯繫國際反腐敗的趨勢,從具體轉向抽象,想的是不錯,效果則難說。
然而,看「笑笑」的文字,祝均一、陳良宇等人簡直是大義凜然且忍辱負重的國之棟樑,為上海民眾的利益不惜斷送其個人政治前程,堪與中共之諸多先烈比肩了。只是,從「笑笑」文中可見,中紀委查案固然盛氣凌人,其外調武警擔任保衛畢竟尚屬自保之舉,而上海當局出動大批警力包圍中紀委調查組卻實在相當過分,十足的「地頭蛇」壓制「強龍」模樣。而「陳良宇既是輸家也是贏家」的關鍵之舉,所謂「上海提高社保和勞保發放標準的政策」,查當時的報導,卻只見「高齡納保」。上海提高社保和勞保的民生保障之舉應該是比「高齡納保」更為重大的變化,但筆者不才,卻未能查到相關報導。同時,未見中紀委被趕出上海,卻有上海民眾示威的報導,「笑笑」的文字也就只能參考而已。
但是,「笑笑」所言,陳良宇要用其行動「來徹底砸碎中央對地方為所欲為的局面,徹底砸碎步步為營企圖否定鄧小平、江澤民改革路線的人的妄想」,顯然不完全是空話套話,有其實際的內容。這一場弄得像是政變似的事變,其意義看來遠遠超出「反腐敗」,而涉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大局。
「中國的重大矛盾」
看著眼前這一場背後矛盾錯綜複雜的政治事變,筆者不由得想到,六月末七月初,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接連發表兩篇以「中國的重大矛盾」為題的報告,認為西方人士的「宏觀」角度往往導致「忽略了闡釋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張力──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角力」,他則嘗試以「反宏觀」來分析中國的現實矛盾。
羅奇的那一番分析與眼前這一場事變恰形成某種對照。
羅奇認為,「在舊有的國有經濟模式中,經濟的控制權是近乎絕對的,但在日益市場化的經濟裡則不然。權力在更大程度上向省市和鄉鎮層面分散,使得北京在執行宏觀調控時遇到極大的困難」,而這個現象的背後是「中國持續的分散結構和日趨的市場化並行存在」。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投資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地方層面的項目,由結構仍然高度分散的中國銀行體系來融資進行」,地方銀行的影響力「把監管機關和央行的角色矮化」,而「『分散效應』的盤根錯節也影響了中國的高層政策官員」,「削弱了在宏觀層面的政策拉力」,「如果中國官員在政策調控上出手過重,投資行業面臨崩潰的風險便很大」。
這一分析,的確觸及到現實深層的矛盾。
中國大陸經歷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政治領域裡基本保持著其傳統的專制結構,經濟領域有了很大的變化,市場化有很大的進展,然而其基礎結構也依然保持著,國有體制仍然處於支配地位,並藉助於新的改革爭議而積聚起新的擴張能量。
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黃靖觀察,所謂「北京模式」或「中國道路」的價值理念的經濟基本點體現為「越是經濟外圍的東西,像銷售、輕工業、服務業,越是市場化,經濟的核心部分像交通、運輸、通訊、金融等等,還是社會主義,尤其是金融體系,中國改革這麼多年,金融體系的改革是最糟糕的。」
這就是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的「社會主義」的「帽子」不是空洞的標籤,其實質即為保持國有體制的支配地位不變,甚至發展。這一點現在已是越來越清楚了,而且不斷地祭出種種的什麼什麼「安全」或「國家利益」來為其保駕護航,不斷地刮起什麼什麼「旋風」來動員民眾予以支持。
在國有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之矛盾的基礎上,羅奇指出的「持續的分散結構和日趨的市場化並行存在」之矛盾發展起來了。
結構分散與市場經濟並不矛盾,其實它倒是市場經濟本身的要求,而與中央集權或中央計劃經濟相對立。中國的問題則在於,它的結構分散仍然是行政性計劃體制的某種延續,表現為行政結構「條」與「塊」之間的利益博弈的狀態,而這種結構下的集中與分散則並非取決於市場。
在改革中,行政權力結構有限度地分散化,傳統的高度集中導致壓抑地方積極性的局面有所緩解,倘若能向聯邦體制演變,當為很有希望的發展。但是,國有體制下政府控制市場、壟斷資源的基本格局至今尚未根本改變。
特別是金融體系,開放民營的程度有限,聽命於政府、服務於國有經濟的本性仍然保持著。中國數十個省市,在浙江出現了「自下而上、創業型、市場導向型模式」,那裡的銀行早就開始向私營企業放貸,它們成為中國業績最好的銀行。可以說,浙江體現著市場經濟的自然發展,而中國大部分地區卻一般地仍遵循著「依賴於大規模政府投資、國家行業政策以及得到政府支持的外國投資」的模式,其銀行業本身的競爭被扭曲、其集中受到制約,相反,因服從於行政權力的分散而分散,形成了行政分散環境下的地方權力-金融體系,於是,政績考核體制支配下的地方投資衝動、發展衝動、及其利益保護主義逐漸地抵消著行政分權改革的進步性而走向反面。所謂「科學發展觀」體現著對這種現實的某種反思,而要改變這種現實卻極其艱難。
行政體制改革的趨勢是地方分權,向聯邦體制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趨勢是民有民營格局取代國有格局,在競爭基礎上,集中與反壟斷並存,然而,在現實中,國有體制在變革的浪潮中竭力維持著其基礎結構,地方分權有所進展卻受阻於政治制約,難以發展為聯邦體制,於是,競爭終究受到壟斷的阻擋,反壟斷立法難以觸動行政性壟斷的現實,則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廉價勞動力,拼的是資源消耗,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而現代市場經濟中極為重要的金融業卻因為仍然只是以扶持國有經濟為己任,不要說以金融業推動經濟的競爭與集中,其自身的競爭與集中尚且處於扭曲的狀態。
在如此具有「中國特色」的矛盾狀態中,「中央計劃經濟」分解為「地方計劃-市場經濟」的混合物,而市場經濟本身增長、創新的「自下而上」本性則隱藏在這種分散狀態的地方體制背後,使其在增長過程中舉足輕重。這樣的中央地方關係格局,再加上黨政派系的複雜分野,陳良宇之類重要地區的大員其「尾大不掉」也就毫不奇怪了。
腐敗與反腐敗,看上去黑白分明。即使腐敗之人舉起「反腐敗」利劍砍向其它腐敗之人,也同樣會贏得掌聲。然而,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之中,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卻是一盤複雜的棋局,其中的是非攪成了一團亂麻,且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我等局外之人只能看個大概,根據有關跡象推測一二,那麼,現在也只能說,腐敗普遍地蔓延,普遍地反腐敗當然有阻力,也有現實的成本,而有選擇地反腐敗成為現實的選擇,順便地也就成為權力鬥爭的工具。
中共高層查處陳良宇,是以「反腐敗」為名義而行維護中央權威之實,而武警的人事調動佈局成為其中重要一環,足見幕後矛盾之尖銳。「笑笑」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其中的圖景,看上去似乎比爆料「反腐敗內幕」報導描繪的圖景更為真實了一些,只是,或者以「反腐敗」而掩飾權力之爭,或者以頌揚地方豪傑而掩飾其腐敗劣跡,都不足為訓。
中共自己就是「特殊利益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整治上海之際,唱出了「防範『特殊利益集團』衍生」的高調。
這一高調的出處,據「笑笑」披露,是溫家寶 ── 中共的這位總理認為,上海已經是一個「懂得利用官民結合的特殊的利益集團」,而中國落後和窮困地區「懂得利用官民結合的特殊的利益集團」情況比上海還要嚴重。
地方的官民結合,成為共同利益體,在中國,這實際上是聯邦體制的自然基礎,是一種自然趨勢。中共為維護其一己私利而無視這一點,是實際上不願意看到這一點,或根本反對這種趨勢。中共的一己私利是其「特殊利益」。
在這一特殊利益支配下,中共反對根本改變國有體制支配的格局,反對政治改革而維護其一黨專制,反對聯邦制而維護其中央集權,這樣,才使得地方的利益也同樣地扭曲為所謂「特殊利益」,出現中共所謂「特殊利益集團」。
筆者已多次指出過,中共已經形成了《共產黨宣言》所明確否定的「特殊利益」。按照《共產黨宣言》,共產黨「不是同其它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它「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中共則的確已經有了這種「特殊利益」。它為維護其專制地位,根本不准其它政黨真正能成其為政黨,根本不准真正能成其為政黨的政黨出現 ── 也就是說,其它政黨生存的條件是其不得爭取執政的地位,只能匍匐在中共腳下成為「花瓶」,美其名為「參政黨」。為維護它作為這種「特殊政黨」的地位及其「特殊利益」,中共不惜動用國家機器,限制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公民權利,使得今日之中國成為中共之家天下,國庫成為中共之黨產,腐敗遍於國中,清廉不容於仕途,貪官污吏橫行霸道,平民百姓苦而不敢言。
在中央地方關係方面,則比較複雜。
中共反對聯邦體制,堅持在地方有限分權的狀態下依然保持中央集權。它堅持維護國有體制的正統地位,就使得市場經濟發展被嚴重扭曲,「可持續發展」的活力被追求GDP增長的「地方計劃-市場經濟」所壓抑,以「科學發展觀」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大權操之於中央政府。顯然,這不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狀態,卻是計劃體制下的常態。
改革不能不走地方分權之路,而在國有體制支配下,地方分權難以改變政府控制市場、壟斷資源的格局,則地方「特殊利益集團」應運而生,在中共這一最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的羽翼下撐起其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共倘若要「防範『特殊利益集團』衍生」,必要的功課是「從我做起」,先檢討中共自身,看看是否能夠改掉它自己的頑症,否則,自己種下不和諧的種籽,卻要求收穫「和諧社會」之果,天下豈有這等美事。
現在,中共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即將結束,無論它順利或不順利,也無論它如何追求「和諧社會」,它面臨的矛盾客觀存在,倘若沒有相當的理論智能和政治智能,僅僅只靠筆墨裝飾或政治權術,就不過還是「技止此耳」了。
(10/11/2006 3:28)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 <http://www.ncn.org/asp/zwginfo/www.ncn.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