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41991&ad=1/5/2007
《觀察》首發
2006年西藏的GDP相當於四十二公里地鐵的造價
-- 讀「西藏經濟增速創十年新高」有感
王維洛
(作者為工程師,現居德國)
Friday, January 05, 2007
一、新華社報導「西藏經濟增速創十年新高」
2006年12月25日新華社報導,西藏經濟增速創十年新高。新華社記者在西藏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2006年預計完成GDP290.3億元,同比增長13.2%,增速創下十年新高。
GDP又稱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常駐單位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最終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國家統計局規定,一年總產出(即一年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減去中間投入(即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和轉化的物質和服務的價值)即為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統計局認為,國內生產總值扣除了總產出中的中間投入,只是各單位增加值的總和,不存在重複計算的問題,因而能夠比較準確、客觀地反映某個區域的一個時期內的經濟發展和可供消費及使用的經濟實力。
2006年西藏預計完成GDP290.3億元,不及東部地區一個縣市的GDP。GDP290.3億元只相當於北京建造四十二公里地鐵的造價。至今,在全國所有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西藏仍然是中國GDP最低的。國土面積和資源遠遠落後於西藏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名列全國倒數第二,但是在五年之前,也就是在200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GDP就達到298.4億元,高於西藏2006年的水平。
二、西藏固定資產與GDP的比例為80比100
2006年西藏GDP的增長主要依賴於固定資產的增長,而不在於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西藏2006年的固定資產的投資高達231.1億元。把固定資產投資和GDP做一比較,為80比100。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為80比100,這就顯示了西藏固定資產投資過重,對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十分不利。
其實,中國最近十幾年的GDP的增長主要也依賴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特別是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比如2006年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如青藏鐵路、高級公路、和水力發電、水利設施的建設。中國經濟政策基本是仿照二戰之前德國的經濟政策,用國家投資和私人投資建造大量的基礎設施,比如大量修建高速公路、新建鐵路線、或者更新鐵路系統、大量興建水利設施、大量投資城市新的交通體系如地鐵和輕軌等等,以此來拉動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取得國民對政府的支持。但是人們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最終經濟效益低。比如修建青藏鐵路,主要是出自政治考慮,而最終工程經濟效益則是負數。基礎設施建設的最終經濟效益低,這並不排除私人投資和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企業主可以獲得高額的利潤,而且往往是企業、企業主的利潤越高基礎設施的最終經濟效益就越低。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最終經濟效益就更低,這是因為中國基礎設施的單位造價過高。中國高速公路的造價在每公里五千萬元到一億元,中國地鐵的造價在每公里七億元,中國的水力發電裝機造價在每千瓦一萬元,其造價水平都可以和德國的平均造價相比美,甚至高於德國。而德國造價之高也是世界有名的。中國基礎設施造價高是GDP高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總造價不到一億元。現在一億元只能建造一百四十米的地鐵。中國基礎設施的單位造價中,工人的人工費用要比發達國家低許多。但是在中國,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規劃立項審批到招標建設,中間幾經轉手承包,有關的政府官員和企業主都要利用權力和關係賺大錢,這樣造價就上去了,就和世界發達國家的造價「接軌」了。所以貪污受賄對GDP的增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
三、西藏2006年的GDP增長高達百分之二十多
新華社的報導中並沒有直接報導西藏2006年的GDP增長速度,只是說同比增長13.2%,增速創下十年新高。同比增長13.2%就是說,與2005年相比還要高出13.2%。如果西藏2005GDP增長速度為X%,那麼2006年就是X%+13.2%。
2001年西藏自治區的GDP為138.73億元,到2006年的290.3億元,在五年期間內GDP翻了一倍多,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百分之十六。GDP的發展速度應該是全國最高的。特別是2006年,增長速度比2005年高出13.2%,應該在百分之二十幾之上。為什麼新華社不直接報導這個全國第一的高增長速度呢?
這和中國領導的喜好有關。在鄧小平、江澤民時代,GDP的發展增長速度越高,成績越大。所以那個時候千方百計把GDP的增長速度往高拉。但是在胡溫的領導下,追求的是在中央宏觀控制下的GDP的較快增長。胡溫中央政權的權威不夠,政令難出中南海,所以他們特別看重的是地方諸侯是否「和中央政策保持一致」,而不在於這些諸侯「搞經濟」的本事。這個從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的倒台就可以看出來。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而到了唐朝,皇帝又喜歡豐滿的「楊貴妃」。
在中國,統計計算GDP是各級統計局的任務,確定GDP則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事。中國統計局分三級設置,最高一級是國家統計局,中間一級是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統計局,最基層一級是縣市的統計局。
各縣市的統計局在完成本地區的GDP計算後,必須先上報縣市黨委和政府,縣市黨委書記和縣市政府首腦會根據政治需要和上級首長的喜好,對本縣市的GDP數據進行修正,然後才能上報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統計局;然而在各縣市的統計局尚未上報GDP數據之前,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統計局已經完成本區域內的GDP數據的計算,然後上報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黨委和政府。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和政府首腦根據政治需要和中央首長的喜好,對本區域的GDP數據進行修正,然後上報。各縣市上報的數據的總和和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上報的數據之間有很大的誤差;同樣,國家統計局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尚未完成上報數據之前,就已經「計算」出全國的GDP的數據,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審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最後確定發佈的GDP數據。但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報GDP的總和和國家統計局發佈的GDP數據之間又有很大的誤差。
為了避免下級統計局上報的GDP的數據偏離太大,上一級統計局都會預先公佈預測數據,來「指導」下級統計局的GDP的數據的統計和計算。同樣,各級政府年初發表的經濟發展目標(GDP的增長速度)也對GDP的數據的統計和計算有很大的影響。
國務院在2006年初制定了經濟發展目標,GDP的增長速度為8%。但是每一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制定的經濟發展目標,GDP的增長速度都會在8%以上,但是又不能高出太多。這是因為這個GDP增長速度和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和政府負責人的政績直接相關,同時他們必須顧及中央的宏觀控制政策的面子。同樣,縣市的經濟發展目標(GDP的增長速度)又都在省、直轄市、自治區制定的發展速度之上,同樣也不能高出太多。一位中國官員告訴筆者,一般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指標比國務院高2-3個百分數,縣市又比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指標再高2-3個百分數。這就是中國的「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秘密。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已經發出了信息,今年全國的GDP的增長速度為10.5%左右。西藏2006年的GDP增長實際高達百分之二十多,偏離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太多,新華社就不能直接報導了。否則,新華社的這個報告一出台,就給全國各省市的諸侯一個錯誤的信息,以為中央領導改變了觀點,放棄宏觀調控政策,追求GDP的高速發展。這樣,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會爭先恐後地向西藏看齊,將上報的GDP增長速度往上調,爭做全國第一,你來個高達百分之二十多,我來個高達百分之二十多。那人們就會問,中央的宏觀控制政策的效果在哪裡?
前幾年一直有人把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GDP及其增長速度都列出來,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做比較,發現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GDP之和遠大於國家統計局的GDP,因為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GDP增長速度都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GDP增長速度之上。這就說明,不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GDP及其增長速度是虛假的,就是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GDP及其增長速度是虛假的,或者全部都是虛假的。這都是「騙人的數據」(德國多德蒙特大學數據統計系教授的話)。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Friday, January 05, 2007
本站網址:<http://www.guanch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