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老毛子、倭寇、納粹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ZT] 2006-2-10中國時報譯載紐約時報〈索忍尼辛《第一層地獄》搬上俄國營電視台〉
 瀏覽1,899|回應1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021000062,00.html>
索忍尼辛《第一層地獄》 搬上俄國營電視台
2006.02.10  中國時報  閻紀宇/紐約時報特稿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街頭,最近掛出作家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巨大廣告看板,他滿面于思,皺紋密布的臉龐笑意盈盈,俯瞰著芸芸眾生。索忍尼辛是前蘇聯時代最了不起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一九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位高齡八十七歲的老作家,原本已被俄羅斯社會逐漸淡忘,但最近再度成為媒體注目焦點。他一九六八年的名作《第一層地獄》被改編成十集、全長七個半小時的電視影集,從今年一月廿九日開始,在俄羅斯國營電視台連播十天,讓俄羅斯年輕一代見證史達林時代的恐怖統治。影集版的「第一層地獄」開播時,收視率立刻躍居全國之冠,後來幾集雖然聲勢略見下滑,但完結篇仍然吸引了至少一千五百萬名觀眾。

    索忍尼辛的作品在前蘇聯時代,可以想見幾乎都是禁書,《第一層地獄》自不例外。然而近年來俄羅斯媒體對上個世代的「禁書」大感興趣,紛紛改編為電視影集,由帝俄時代偉大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癡》於二○○四年打頭陣,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伊里夫和彼得羅夫的《金牛犢》與《第一層地獄》輪番上陣,未來還將推出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的巨著《齊瓦哥醫生》。

    《第一層地獄》是索忍尼辛第一部搬上螢光幕的作品,書名援引自文藝復興時期大師但丁的長篇敘事詩《神曲》,意指位於天堂和地獄邊界的「靈薄獄」(limbo),情節部分取材於索忍尼辛個人八年的勞改營經驗,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一群遭史達林整肅而入獄的知識分子面臨兩難處境:他們可以選擇與當局合作,換取遠優於勞改營的生存環境;但是如此行徑又形同為虎作倀,無法對自己的良知交代。

    長年深居簡出的索忍尼辛,親自為「第一層地獄」撰寫劇本,並做了篇幅相當長的旁白。雖然他除了在廣告看板上露臉之外,並沒有為「第一層地獄」宣傳造勢。不過潘菲洛夫表示,老作家看了這部影集之後,熱淚盈眶。

    影集上映以來,各方反映不一。共產黨領導人朱加諾夫抨擊它「曲解蘇聯歷史」。民權運動人士則借古喻今,感嘆今日的俄羅斯雖然號稱民主國家,然而在迫害異己的作法上,與當年的共產黨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

    索忍尼辛年輕時飽受迫害,當了十一年政治犯,一九六○年代短暫受到蘇聯官方肯定,後來又遭到批判整肅,作品只能在國內暗中流通,或者偷偷送到國外出版。一九七○年雖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卻不能出國領獎。代表作《古拉格群島》在西方出版之後,他也在一九七四年二月被政府逮捕並驅逐出境。

    後來索忍尼辛長住美國佛蒙特州(一九八二年曾應邀訪問台灣)。隨著蘇聯共產帝國崩潰,索忍尼辛也在一九九四年重返故國。回鄉之後雖然筆耕不輟,但作品卻反應寂寥。如今在電視媒體推波助瀾之下,俄羅斯年輕世代或許能重新認識這位文壇老將。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595486
 回應文章
[ZT] 狄馬2006-4-26〈一個目擊者的見證〉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38860&ad=4/26/2006>
《觀察》首發


一個目擊者的見證
狄馬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見證》蕭斯塔科維奇口述 伏爾科夫記錄整理 葉瓊芳譯 花城出版社, 1998年1月
作者為獨立作家,居中國

-----------------------------------------------

我的書架上珍藏著一本幾乎被揉碎了的書。由於翻檢的次數太多,書中的好多冊頁已經散落得無法裝訂。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我每次閱讀後的心得。眉批、夾注、彩筆勾線幾乎塞滿了能利用的所有空間。

這就是由俄羅斯音樂巨人蕭斯塔科維奇口述,他的門生伏爾科夫記錄並整理的回憶錄《見證》。這是一本充滿了痛苦和憂傷的回憶錄,蕭斯塔科維奇稱這些回憶為「一個目擊者的見證」。其範圍囊括了回憶者本人從童年到晚年的所有重大事件:沉默而恐怖的「大清洗」,獲得悲傷權利的衛國戰爭,與斯大林令人吃驚的談話,險象環生的新國歌創作競評,喧囂一時的「形式主義」批判運動,以及各種各樣的告密、揭發、落井下石……自然,還寫了在任何時代都屬鳳毛麟角的反抗者、不合作者、和無所畏懼者。

蕭斯塔科維奇,這個佯裝瘋狂的現代顛僧在回顧自己並不平靜的一生時,說了一句令人心驚的話,等候處決是一個折磨了我一輩子的主題」。有好幾次,他甚至收拾好了行裝準備上路,但奇怪的是,他竟然沒有死,也沒有進集中營,「但是進集中營永遠不會太晚。歸根結柢這取決於新的領袖和導師對你的作品的看法」,他說。

這本回憶錄裡提到的,包括馬雅可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格拉祖諾夫、梅耶霍爾德、阿赫瑪托娃、左琴科等許許多多俄羅斯文化界的中心人物,有的自殺,有的發瘋,有的悄無聲息地從地球上消失,鄰居們有好幾天見不著他,就知道再也回不來了,但誰也不會問,也不驚奇。他說,「我在回憶朋友們的時候看到的只有屍體,堆積如山的屍體」。

在震驚蘇聯的「反形式主義」運動中,「文藝沙皇」日丹諾夫秉承斯大林的意志,在音樂界搞了一張黑名單。「沒有人願意上那張名單,因為那不是發獎名單」,於是作曲家們便相互撕咬起來。不光是為了不上名單,更多的是為了改變在名單上的排序。他們的哲學是:「今天你死,我明天再死」。只有兩個人沒有動,一個是蕭斯塔科維奇,一個是普羅科菲耶夫。因為他們倆一個排第一,一個排第二。會議開完了,蕭氏將行李放在門道,隨時等待穿黑衣披風的克格勃上門,但意外的是,克格勃沒有上門,倒是等來了斯大林的電話。原來是「反形式主義」的「歷史決議」形成後,引起了西方人的懷疑,他們認為上了黑名單的人都被秘密處決了。為了和西方玩貓捉老鼠的遊戲,斯大林決定派蕭斯塔科維奇到紐約參加「文化與科學界保衛世界和平大會」。蕭說,我不能去,因為我的音樂已被禁演,美國人問起不好回答。斯大林假裝很意外:「你是什麼意思?不演奏了?為什麼?」接著故作關切地說,這個問題我們會處理的,蕭斯塔科維奇同志。你身體怎麼樣?」電話那頭是一句驚心動魄的回答:「我感到噁心」。

正如音樂家本人的鎮定一樣,這本回憶錄保留了蕭斯塔科維奇本人慣用的簡短、生動、充滿冷嘲的語言風格,裡面記錄了許多令人難以釋懷的好故事。在蕭氏平靜的敘述中,我打小豎立的,由官方報導和教科書構築而成的帝國天堂轟然倒塌。在一個書信、文章、甚至連日記也有可能造假的年份,恰好是人腦保留的「回憶」提供了歷史的真實,令人暈眩的真實。在無數次的挑燈夜讀中,我獨獨驚異於一個人,一個一生「等待處決」的人,能用一種冷靜得近乎輕蔑的口吻談論一個曾經使世界驚心的龐然大物;當然,更驚異的是,在一個殘酷而肅殺的年份,一個靈魂高貴的人僅僅依靠從內心積聚起來的尊嚴,就可以和一個邪惡的帝國對抗,並最終將其擊潰。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本站網址:<http://www.guancha.org>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65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