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cn.org/asp/zwginfo/da-KAY.asp?ID=67914&ad=2/16/2006>
《新世紀》網站
草率的大批判會幫助共產黨維護其精神支柱──評馬氓的「駁馬克思主義」
管見
2006-2-16
在「新世紀」看到過馬氓的文章《五駁馬克思主義》,粗略瀏覽發現並無新意,也就放下了。後來又看到李昌玉應邀而寫的評論《就是要刨馬克思主義的祖墳》,對馬氓要求「讀後感」的熱情頗感興趣,就又把那文章看了一遍。感覺還是那個感覺,卻有了些新的想法,就寫在這裡。
馬克思學說,被共產黨遵為理論基礎,因而,對它的研究就不能僅僅將其作為一門學問,也要分析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將兩者結合起來,才有益處。
也就是說,一是馬克思學說本身,一是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有聯繫,而作理論分析,就要一方面分析馬克思學說,一方面分析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大量的分析研究證明,共產黨對於馬克思學說,往往採取教條的態度或實用的態度,或者生搬硬套,或者各取所需,對馬克思學說、對當地的現實社會,其實都缺乏具體分析。這樣,即使有理想主義、革命熱情的人們,也會犯錯誤,甚至走向反面,至於那些投機分子、機會主義者或野心家、官僚們,更是將馬克思學說作為他們的權力工具,其理論與實踐,往往與馬克思學說不大相干,甚至全無關係。
筆者以為,真正理解了馬克思學說,會覺得「刨」其「祖墳」是一件很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而具體分析了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刨」了它的「祖墳」,會發現那裡面多是別的東西,屬於馬克思學說的只是一些皮毛,且已變質。
然而,許多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們,也有類似共產黨的習慣。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共產黨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則共產黨的實踐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他們列舉共產黨的罪行,總可以聯繫到馬克思學說的某種理論或字句,而他們分析馬克思學說時,也都能夠指出它對某種實踐應負的責任。
這樣的批判、分析,往往作者很興奮,讀者也覺得痛快,對共產黨卻算不上什麼,甚至私下裡還會歡迎──馬克思學說與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完全融為一體,恰恰是共產黨很驕傲很自豪的事情,它可以自恃掌握天底下最先進的思想理論,在從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其中的悲劇、苦難作為變革代價乃不可避免,大小失誤都算作「交學費」,實屬天經地義,其反對者不是庸人自擾,就是懷有惡意或敵意。
馬克思學說一向都經歷著批評,是在共產黨掌權以後,才逐漸地將其奉為一尊神像般的東西,容不得黨內國內的批評意見。其根本原因在於,掌握政權的共產黨領導的社會變革,或許有馬克思學說的某些論點、判斷或字句可以依據,卻在整體上背離了馬克思學說的體系及其精神,與馬克思學說的一些基本原理實際上已針鋒相對。這樣,共產黨就容不得具體分析,容不得自由爭論。在50年代的「鳴放」和60年代的「文革」中,都有年輕知識份子依據其掌握尚且不多的馬克思理論而對中共所為提出批評,而他們正是中共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的對象,或成為「右派」或成為「現行反革命」。
到後來就更不用說了,下功夫研究馬克思學說的人們,往往成為中共的批判者,滿足於混飯吃的「研究者」們,則往往自覺地避免具體地聯繫實際,避免理論與實踐發生碰撞。於是人們可以看到,那些多少懂一些理論的「權威」、「學者」,往往沒有直面實際的勇氣,而不大懂理論的人們,則有勇氣聯繫實際而對理論發動攻擊。
以馬虻來說,在其不長的文章裡痛駁馬克思,批評其資本理論、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和階級理論,勇氣的確可嘉,但也可以看出,其對馬克思學說的理解實在是有限,理論素養很差。
最簡單的例子,馬虻批評馬克思的價值理論,認為其「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不合常識,「馬克思顯然是把價值概念弄顛倒了」。生產率提高則產品價值量下降,亦即勞動成本降低,使得利潤空間增大,這是市場經濟中的常識 。計劃經濟下常常出現價格信號扭曲,而馬克思論述的畢竟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情況。倘若「一座鋼筋混凝土的萬丈高樓和一座土磚瓦的小矮房」因耗費勞動量相等而售價相等,買家當然選擇前者,自然就鼓勵了生產力水平高的方式。進一步而言,兩者生產力水平不同,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較高生產力水平的工藝而發生變化,「小矮房」的價值量會大幅度減小,售價也就低廉。這一切,並不難理解。實在弄不懂,馬虻何以那麼輕率地不加推敲就對馬克思興師問罪。
按馬克思價值理論,勞動與自然結合而創造財富,勞動在市場經濟中凝結(異化)為價值。市場一般地在勞動出現剩餘時相應出現,在市場經濟高級階段,剩餘勞動的異化物即剩餘價值,成為生產目的,支配社會經濟過程,並將因為對剩餘價值的瘋狂追逐,亦即「創新式毀滅」,而終將導致價值生產過程出現根本性變化──必要勞動時間比例降低到微不足道,使得剩餘勞動也失去現實性,同時,自由時間對勞動者發生重大影響,其本身走向崩潰。活勞動創造價值,其剩餘價值異化為資本,反過來支配活勞動,死勞動不創造價值,它卻支配著活勞動,體現著「生產過程支配人而人還沒有支配生產過程」這一基本公式。老實說,對此沒有瞭解和理解,就不要對馬克思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妄加批評。
勞動價值理論在馬克思之前即已出現,在馬克思手中臻於完善,成為其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石。剩餘價值理論為馬克思所創立,但《資本論》第四卷也同樣將前人的貢獻一一說明。階級理論亦非馬克思所創,馬克思自己說,他的貢獻是將其與一定的生產發展階段相聯繫。這種聯繫的工作,才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是其真正「精髓」。可惜的是,看來馬虻對此完全未能瞭解和理解。馬虻批評馬克思,指其「歷來都是懷著惡意否定前人和與他同時代的所有思想家的理論」,據說「他們都被馬克思為表明他的理論高度拉來墊在其腳下」,真不知是從何說起。筆者研究馬克思學說,從閱讀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受益良多。普列漢諾夫有一篇紀念黑格爾的精彩論文,深刻闡述了從辨證唯心主義到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發展。奉勸馬虻,虛心地多讀讀有關經典著作及文獻,弄明白其作者到底在論述些什麼,再動筆作大批判不遲。
筆者無意在此維護馬克思學說的什麼神聖地位,只是想提醒馬虻式的諸君:具體地分析馬克思學說,揭示其與共產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根本區別,才能真正打掉共產黨專制的精神支柱,將其真實的理論基礎展示於世人面前。
(2/16/2006 1:54)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 <http://www.ncn.org/asp/zwginfo/www.ncn.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