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新書《生活者大國》,為「世界人」訂了一個理想的標準。40歲以前「世界人」必須累積他國五年以上的生活經驗,自身體驗多種國度的文明,才能具備國際觀;大前相信這是人在40歲以前,最好的自我投資。
大前研一認為,人過了40,就開始想名位、現實、家庭、子女……,冒險創業的精神沒了,人生態度趨於保守。40歲以前沒給自己打開眼界的人,過了40便會變得極為恐怖,冥頑不靈,無法接納新的事物。
大前的說法,我只同意一半。年輕人牽絆少,遊學多國固然比較自由自在;但40歲以前遊學,不是沒有缺點。人一生40之前,多半沒什麼積蓄,錢靠父母賜予,往往進了學校一古腦就想把書趕緊讀完,猛修學分,及早打包回台。除了一紙文憑與極窄的專業化外,對世界觀養成幫助極小。
其實人生學習的時間,並無限制,我舉世界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孔子為例;2500多年前,孔子周遊列國,他已年屆55,遠超過大前「法」定的40歲15年;他仕途不順,在魯國一場宮廷政變中錯估對手實力,被迫流亡國外。55歲起,漂泊近14年,起自西元前497年至484年。
這位2569年前的哲人,實際上是在非常窮苦與艱困的政治環境下,漂泊半個中國江山。有時甚至到了低下的地步,孔子至衛國已無盤纏,急於覓職。當時沒有官職就沒有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財力,沒有財力連基本禮儀祭祀時的牲禮祭品都買不起。
史學家們敘述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兩國之間的荒野中,差點餓死;「七日不火食」,「從者病,莫能興」,弟子們個個身心憔悴,心裡也想著此回老師恐怕免不了一死。最終孔子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艱困,周遊他當時以人類的步行及車行能做到的極限,包括魯、宋、陳、蔡、鄭、衛、周、楚等多國;他一生最重要的學問《論語》,等於綜其14年漂泊困苦遊學而集成的智慧。
2500年前的人沒有能力像今天的我們,享用飛機、汽車等簡易工具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的體力,恐怕也不及今日之我。學習不應有年齡限制,只有心理的限制。
對於沒有外債的國家、企業與個人,海嘯之後反而遍地皆黃金。某些擁有關鍵技術的歐美公司,現在現金短缺,正是亞洲公司取得技術併購的好時機;某些學校過去門檻高,不輕易收亞洲學生,現在瀕臨破產,正是入學牛津、劍橋好時機。英鎊大貶,周遊列國好時機,有幸之人趕緊到英國走一趟吧!【陳文茜 蘋果2.14.2009摘要】
http://blog.udn.com/michalle77/265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