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易發生意見不合時的地點,大部份都是在家中,這種血淋淋的例子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總是不斷拉扯,有的更激烈一點的就是毀損他人對家人的信任感。
尤其是在唸書中的孩子們,他們心中有成千上萬的問題等著找出答案;不過家長卻是很少願意放下一己之私給孩子完全發表意見的空間與機會,不知這樣做會導致家庭關係的絕裂與危機,親子間的距離加大而已。
父母永遠是對的嗎?而孩子的想法何嘗不需要引導?只是在這中間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是:如何讓彼此的對立,進入一個彼此都能交談分享的切入點。常聽到有父母深愛孩子的緣故 一旦聽出孩子的想法太過偏差──責難隨即出口──不但傷及孩子的自尊,也失去了解孩子心事的機會。
別讓關心變成一種無形的負擔。孩子有權知道真相,可是也請不要施加壓力。
要求孩子改變成父母心中期待的模樣,而非屬於「獨特的自己」──這樣的教養方式,多讓孩子白白與衝突共存,既浪費時間,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孩子愈大就不想讓父母知道太多自己的事,有的甚至拒絕回應──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已經預期到說出某些話來,可能會被貼上不順從父母的標籤,讓自己承受「不聽話」的罪名,這對孩子並不公平!再說,會犯錯的孩子,是正常的事;不犯一次錯,這怎麼可能!是否把孩子當成無思想的玩偶只供大人操弄?!
孩子為什麼處處唱反調?很明顯的是,他們想要被接納,這樣的呼聲只是反應有些不得其法。
學習是孩子的事,也是父母的事。當孩子做錯了選擇或者更嚴重的事情來時,父母能做的第一步是什麼呢?別把溝通的大門關上──無論情緒是否還在?「愛」理當是親子間最不需要解釋的一件事。孩子的表現,是經過鼓勵與指導而產生的一種結果;但不見得是全部。分數是多少?真的在大人心中各有不同──愈高就代表孩子努力過,那愈是達不到目標時,又該如何?
讓孩子學著用自己能夠的方式──學習。同樣是在學習,為什麼不讓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呢?學習挖掘自我的潛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絕對重要的。家庭不是戰場,親人也非仇人,有必要弄到不得安寧的地步嗎?
改變可以指任何一件事;但對人而言──它更具彈性。從孩子的個性裡,我們可以瞭解, 要他們聽話,不是要他們只聽不說,而是聽說同步──溝通才能同步。
當有一天,孩子也成為父母時,他們大概也就知道孩子真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各個都有可能造就出不同的生命來,只因我們參與了他們年輕時的盛會,不是嗎?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舊約聖經>
終究父母會離孩子而去,他們的存在不也證明了家曾經有過溫暖,全是他們一手打造出來的成果。
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舊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