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有朋自遠方來
市長:棒槌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散文雜記【有朋自遠方來】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紀念愛因斯坦
 瀏覽1,700|回應11推薦1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貓喵XD

相對論真正的難處,
不是那些物理數子而已,
而是透過科學數據證得形而上學的玄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00916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十二、結語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十二、結語
(My life is limited, while Knowledge is limitless.)
在整個科學思想的進化過程中,吾人已經非常明白了一件必然的事實→物理世界的神秘,沒有一個不在告訴你,其後面還有著更神秘。而一切智力的探究,一切理論和推論的引領,最後只是把人類領到一切智慧所不能跨越的深淵。每當視界擴展得愈遠,就更能明白認識這個事實。


人類最神秘的問題,就是人類自己的本身。人類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也無法瞭解投身其中的廣大、無涯、隱秘的宇宙。他只知道幾分本身的有機作用,至於他何以能察覺他周圍的世界,即能推理又會夢想,就知道的更少。固然人類對自己具有最高尚、最神秘的能力,但就理智的行為中何以去超越本身,感覺本身,都瞭解的太少、太難。


其實歸根言之:人類不過是原始時空場中,曇花一現的形體。不過幸好人類還知道『我思故我在』的思維意識,藉助思維累積世世代代智慧,不斷的去了解有限的本身及宇宙萬物之存在,也包括自我的存在。


人若停止了思維,便無異乎否定了一切的存在,更也否定了自己本身,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臭皮囊。


宇宙之廣袤,知識之無涯,唯智者及愛智者,才能包容得下且無損其偉大。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也,哀哉吾生之須臾,欲抱明月以長終者,豈僅貪求永生而已!





1970年秋戍守金門三獅山大砲連陣地,
假日於沙美書局購得相對論入門(巴涅特原著),
內容繁多深澀乏味,打發閒暇陸續閱讀完畢。
1976年調職澎防部,每晚逐次整理心得,
於10月25日 完稿於馬公。
2004年秋重新修飾,定稿於台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41122
十一、純存在(Pure Being)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十一、純存在(Pure Being)
有了完全的統一場論,可以少到不能再少的假設或原理作成的邏輯演繹,就能夠控馭多到不能再多的經驗事實。這種透過世界萬象窺見根柢上的渾然純一,正也是人類理性與智慧的最高慾望,各類學者各循自身的思維方式,尋找那不變的本質。因為柏拉圖云:「真正愛好知識的人永遠追求實在,絕對不肯止於只是表面存在的種種現象。」


可是,當吾人剝掉了自然的偽裝;從混亂中理出了秩序;從不同中產生了一致。當概念趨一,基本定律趨簡的時候,卻突然發現所展現的景象比原來的更難體認,更不可思議,這真是人類探求自然奧秘的最大諷刺。


為了要將表面和實體區別,揭露宇宙的基本構造真相,科學不得不越過「雜亂的感官 」,科學最高的結構是犧牲了內容換取的「真」。當理論上的概念與感覺的經驗完全脫離時,內容也就沒有了。因為人類真正能知道的一個世界只是他的感官造成的世界。如果吾人將感官所攝取及記憶力所貯存的印象都消除掉,那就什麼也沒了。也就是哲學家梅格爾所云:「純存在等於無物。」即沒有聯想的存在狀態是毫無意義的。


也許將來還有新發覺,但人類全面瞭解大自然的奮鬥似乎「終於」已到達了最終的界限。就小宇宙而言,人類已經遭遇到了不確定性、二重性和自相矛盾等等障礙。似乎在警告吾人,不可太追根究底,否則難免會使他想觀察的東西走樣受損,依舊得不到真相。


從大宇宙的探究觀之,人類終於達到了空與時、質與能、物質與場的統一,到達了一個最後的、沒有變化的、永久的範圍,再過去似乎也無路可走了。柏拉圖曾云:「視域所及的世界就是監獄。」吾人所測出的每一條好像可以越獄的路,只不過把人類領到更深的符號和抽象的領域中,到頭來更是一片迷濛。


若有一天,科學能對一切事物作完全配合的解釋,也就是科學理論與自然過程能達到完全的一致,使每一個看到的現象都有解釋,毫無遺漏。到那時!科學知識也許便到了它力量能達到的極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41121
十、統一場之產生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十、統一場之產生
自前述所知必然產生一種哲學上的重要推論。宇宙既然日趨衰亡,而自然的進程只是單向的,那麼一個不可避免的推論,必定是萬物必有一個起源,並也暗示有一個確定的創世時間。


宇宙學家對於宇宙的起源問題,多半保持緘默,而留給哲學家或神學家去解答。因為科學家當提到宇宙之神秘,諸如其無限的力量,它的起源以及它的合理與和諧時,總想不用上帝的詞句。吾人所能體會的最美、最深、最誘人的情感是神秘感,不懂得這種情感的人雖生猶死。能知道確有我們所不能測知的東西存在,才表現著最高的智慧和最輝煌的美,因為人類的智慧、能力,如同其壽命一樣的有限,而遲鈍的官能更是只能略知其皮毛之皮毛而已。我們故然可以憑著這種自覺與自知,設計規劃成真正虔敬信仰的中心主題,自我假設有個無限高超的神明,彰顯在不可思議的宇宙中,掌握著超越的推理力。


但吾人亦可由這種畏天的虔敬經驗去啟發對科學研究最強烈、最高尚的力量。藉著求真及求知的熱誠去探求,到底藏在可知背後的神秘是上帝的作弄,還是吾人知識能力的極限。若僅就吾人脆弱的心智所能覺察的細瑣去顯示上帝的存在,那麼請問上帝又是從何產生出來的呢?因之上帝觀不是面對問題只是硬將問題打包,對智者而言是極難令人心悅誠服的。


今天人類知識的外在界限不逾相對論,內在界限不逾量子論。然而這兩大科學體系所根據的,是完全不同和毫不相關的理論基礎,統一場論就是要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道橋樑。愛氏抱定自然界和諧一致的信念,想用一個理論結構來包羅原子現象和外太空現象的一切物理定律,猶如孔子所云:吾道以一貫之。


重力空間及電磁空間各自獨立的想法,是理論精神所不容許的。統一場將兩者納入更大的範疇→基本宇宙場,在這個宇宙場中,證明兩者不是各自獨立不相關聯的,而是在物理意義上實際不可分的,之所以不同只是在宇宙場中短暫出現的特別形態罷了。


科學家想以一馭萬,統一人類對物理世界的概念,這是個極漫長的行程,統一場論可使之必然實現。數百年來,偉大先哲諸發現、理論、研究和推理的思潮不斷匯集,成為愈來愈寬愈深的大河。第一次長足的進步,是將世上各種物質化為九十餘種的自然元素,然後再把元素化為基本的微粒。並也同時發現世上各種不同的力,都是電磁力的不同表現;宇宙間不同的輻射---不論是光、熱、X射線、無線電波、α、β、γ、…不過是波長及頻率不同之電磁波而已。


最後一個大進步,是把宇宙萬象簡化成空間、時間、物質、能、重力幾種基本量。


從統一場論宏大的眼界看去,整個宇宙似乎是一個基本的場,其中看到的每一顆星,每一個原子,轉動緩慢的天河系和飛行快速的電子,都不過是基本的空時聯合體中的一道波或一個小疙瘩罷了,自然界表面的複雜因此就簡化為極度的單純。


因而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理解和對真實的一切抽象的直覺,最後會合併為一,而深藏在宇宙基本上的一致性,也將大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40979
九、宇宙終結之命運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九、宇宙終結之命運
根據天文學家在望遠鏡強度能及的視界內,開始注意到外天河系間的有系統運動,正從我們的太陽系朝後退,外天河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愈來愈遠。這種運動和重力系統的懶惰運行完全不同,因為這種有系統的運動,對整個宇宙的曲度將會形成影響。所以宇宙本身不是靜態的,好比泡沫、氣球一般,它在膨脹著。


距地球約一百萬光年的較近天河系統,不過以每秒100Mile的速度退離地球,但距地球250萬光年的那些天河系統則以每秒25000Mile的高速飛離地球,由於它們均毫無例外的朝我們離開的方向移動,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愈離愈遠,所以令人不免聯想到,在極早之前,這些天河系統本是群集在一起的一個火團。根據天河系統退卻速度來計算,這些天河系統在50億年前必已開始拆散,從當時塞滿了密度大到不可想像的物質所緊縮的宇宙中心,向外飛行。


宇宙形成之初,其核心溫度高到不可想像,在那麼高的熱度中,沒有元素,沒分子,也沒有原子,除了混亂狀態中的自由中子和其他的次原子微粒之外,一無所有。


但當宇宙的質量開始膨脹時,熱度開始下降,當降到10億℃時中子和質子凝集成核。放射的電子黏附核心,形成原子。宇宙的一切原素,就在宇宙初創的緊要關頭幾瞬間內產生了。而其50億年中宇宙膨脹中所承受的任務、角色(元素之性質)也就在那時決定的。


某些學者主張宇宙膨脹只是暫時的情形,將來會有收縮時期,宇宙在想像中是個一脹一縮的氣球,在永恆中循環不已。誠如易經:泰否之間,吉凶悔吝之論。這種理論難於成立,因為宇宙物質的量不斷在變,可是主要是朝一個方向的變→趨於消散。像蒸汽一樣,不斷消散於填不滿的太虛中。太陽不成問題,正在慢慢地燃燒掉,恆星是將熄的餘燼。宇宙熱的地方無處不變冷,連人間的溫情也不得例外;物質變成幅射而消散,能量也化散於空間,有如大江東去一般。


宇宙就是這樣走向最後的死亡,用科學的術語,趨於「最大熵」(entropy)
【注】 的狀態時,所有自然的種種作用都會停止。整個空間溫度處處相同,再也沒有「能」可用,因為能都勻和瀰漫散發於宇宙中。


到那時候,沒有光、沒有熱、沒有生命--什麼都沒有。只有永久而且不能改變的死寂。


當宇宙中一切系統和秩序消失以後;當盲動狀態達到最大極限而且不能再增加的時候;當因果不再有相聯關係的時候。簡單的說,當宇宙已經停止下來的時候,連時間也會終結。沒有引領時間的方向,時間只好終結,也就是沒有了時間。


命運是沒有法子去避免的,誠如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言:自然的基本作用是不可逆的,自然的行動是單向的。


好比初生的嬰兒就註定了漸漸趨向老化、衰退…、死亡的命運一般,沒有任何一個老人會漸漸年青最後變成嬰孩。


的確;一切的一切,自然界中所能見到的和在理論上確定了的東西,都指出宇宙正毫無保留地向黑暗和衰亡的終局走去。


也許;對一個人的生命而言,逝亡正如同宇宙的終結一般,只是將其生存的領域,帶進一個沒有光、沒有熱、沒有聲、沒有知覺、沒有生命、沒有時間的安息之中。自然也不再會有痛苦、爭奪、競爭、箝制、貧乏、仇恨、猜忌、絕望、恐懼、生老病死、蒼白與空虛。沒有財色的誘惑,沒有暴力的強制,正是四大皆空的極樂世界。


真實的宇宙觀中沒有永恆,亙古至今每個短暫的人生,就像是寒風中綿延不斷擦燃的一支支火柴,就在那極短的一瞬間,照亮了自己也溫暖了人間。


多少英豪折腰,窮畢身之力,挖空心思、奪取權勢、蓄意永續的「偉人」,誠可憐、無知、可恥、可悲也。


【注】這「熵」使用得極為不當,很是唬人的噱頭,讓人不願靠近,達到學棍故弄玄虛的目的。就熱力學守恒與方向定律言,其實源自熱平衡的狀態延續,如此問題就更單純了。由大到小、由熱就冷,是熱力學趨勢平衡的基本原理。當然也有學者主張:熱力學到達某一階段,會出現逆向作用的可能。即使如此,雖然停止宇宙的擴張,防止熱能的消散,但逆向回壓的作用,是否又將宇宙於浴火重生之前,再次壓縮成一原先的高溫自爆宇宙毀滅的火球?


俺一直偏好從自然界現象演進變化之中,多覺悟出科技以外領域更多更真實的道理來。面對「萬古長空」及不可預知的未來,人類只能認真珍惜每個人得來不易的「一朝風月」!好比密閉的定義:是將人封死在木箱內。但若是對箱內的微生物而言,只是長期的繁殖與滋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39899
八、廣義相對論之宇宙觀(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八、廣義相對論之宇宙觀(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泰半科學家都同意宇宙必定是無限的,否則他們將碰到一個難以作答的問題:那麼空間以外又是什麼呢?


宇宙若是無限大,則向無限大伸展去的物質總質量所產生的重力總和也是無限大。


或曰:宇宙如太空洋中海島的說法,也有種種困難。因為它擁有物質的量比起無限空間,實在太渺小了。若是這樣渺小,去支配內外天河運動的動力定律,勢必使這些天河系統煙消雲散,宇宙將變得空無一物。


困難的癥結緣起於人類的天性喜於認定毫無理由支持的假定。例如歐幾里德(Euclid)並沒實際證明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只是武斷地規定而已。僅就地球表面,歐幾里德的幾何原理就不適用。從赤道上取兩點和北極連起來畫成的大三角形,三內角必然大於180度,原因是由於地球表面彎曲所致。


愛氏將天文資料加以綜合和演繹,斷定宇宙既非無限,也不是歐幾里德式,而是一種從不曾想像過的東西。光線經過重力場時不依直線進行,因為重力場的幾何構造是不容許有直線的存在,光線所能取的最短途徑,是由重力場的幾何構造而決定的一條曲線或一個大圓。


重力場的結構既由重力(物體之速度及質量)形成,故整個宇宙幾何結構必定由宇宙所含物質總量所形成。宇宙中的物質每有一次集結,在空時連續區中必有一次對應的屈曲。各個天體、天河系統都是造成局部空時不規則狀態的因素,就像海中島嶼周圍的旋渦。


質量集中的程度愈高,所產生的空時屈曲度也愈大。其最終結果是造成整個空時連續區的屈曲。宇宙由無可計數的物質質量陸續產生出來的總彎曲度,使連續區又彎了回來,成為一個封口的宇宙大曲線。


愛氏宇宙觀非歐幾里德式的,且是有限的。在離不開地球的人類看來,一道光線可能以直線射到無窮遠;正如一條永遠筆直向前爬的蚯引看來,地球可能是平而無限大的。人類對宇宙的性質所得的歐幾里德式的印象,就正如蚯蚓所體驗的地球印象一樣,是受感官限制所致。


宇宙沒有直線,只有大圓;而空間是有限而「無」。其幾何結構或曲率是由所含的物質來決定,只要取得宇宙間物質密度的平均數值,便能解出宇宙的真正大小。


根據赫布爾(Hubble Edwin)於威爾遜峰,多年悉心算得整個宇宙每一立方公分的空間所含的物質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g的確實數值。從而求出宇宙的半徑為350億光年。(21×1022 mile)


宇宙雖非無限大,但仍然大得可觀,大到足以包含以億計的天河系統,而每一天河系統又包含以億計的燃燒著的星和不可計算的稀薄氣體,以及冷卻的固體(大部分以鐵石為大宗)和宇宙塵。


日光以每秒18萬6千萬里的速度出發,要經過二千多億年的時間才能在這宇宙內環遊一圈,再回到原出發點。(350×2×3.1416=2199.12億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38912
七、重力場(Gravitational field)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七、重力場(Gravitational field)
為什麼物體垂直下落,無論大小和質量如何,速度都是一樣,可是當這些物體以同等的力量改作水平投射時,運動的速度卻隨質量而異呢?慣性似乎只沿水平面上才發生作用。


而引力總是大到剛好克服任何物體慣性的程度。這便是一切物體不問慣性的質量大小,總是以同速下落的原因。任何因速度變化或方向變化而生的其他慣性作用,都可以算作重力場變化的結果。絕對運動是不存在的,物體能互相吸引的觀念是錯誤的自然機械觀產生出來的謬想。重力定律只能解釋重力場中物體所循運轉途徑的行為,而不講「吸引」兩字。重力不過是慣力的一部份,星球和行星的運動來自本身固有的慣性。何況我們稍加思索就知道在空間裡,只有距離遠近而無所謂的「上」和「下」,左與右。


愛氏的重力定律,有一組說明受重力作用的物體,質量和其周圍的場之構造間的關係---構造定律。另一組是分析在重力場中,運動著的物體所取之途徑---運動定律。


宇宙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體,其中不受外物影響的物質藏在不受外物影響的空間和時間裡。


宇宙是個無定形的時空連續區,沒有固定的結構,變化無窮。只要任何地方有物質和運動,這連續區就會相對受到干擾。


前言,能是有質量的。光既是能之一種,光因此有質量的存在。所以亦受重力場的影響,因此光有彎曲的現象,時距也因重力場而變,時鐘在太陽上比在地球上要慢一點,太陽輻射原子之發光頻率,比較地球上同原子為低,而且導致波長在光譜上的變位---愛因斯坦效應(Einstein effect)。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38595
六、連續區之概念(Space-time continuum)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六、連續區之概念(Space-time continuum)
一把尺是個一度空間連續區,通常其刻劃可小到1/16英吋,但吾人可以想像到,細刻度小到10億分之一英吋。照理兩點之間距離還可以更細。連續區的顯著特徵,是任何兩點之間的間隔可以隨意分成無限數目的小距離。


經度、緯度、高度合成三度空間連續區,而時間是第四度。空間和時間均為相對的量,其數值因觀察者而異。空間和時間一分開,頓成無形幻影,只有二者作某種結合,纔能表明所謂實際的存在意義。因為只有時間才可以說明在這空間裡,曾經有哪些物體,曾發生哪些事件。


人在地球上的短促生命,總是以自己作中心來排列比較事件發生的先後。但是這些事件除了留在他自己感覺上的記錄外,就宇宙而言,這個客觀的實在並沒有發生什麼事,它僅是存在那裡。


這個宇宙只有廣大無涯的智慧及思維才能包容得下,而且無損其浩瀚與偉大。除此之外只是一個四度空時的連續區,而以數學符號表示出來的虛幻概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38440
狹義相對論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五、狹義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是個不停息的空間,相互的運動,是個不停息的巨大引力體系之全面呈現。然而運動狀況只能就其相對關係加以說明,因為在太空中既無方向也無界限,只有藉助星體的運動與存在,才使宇宙空間有了真實的概念與意義。


地球除了每天以每小時1000英里的速率繞軸自轉一次,以每秒20英里的速率每年繞太陽一週之外,還有其他旋轉;月球並不是繞著地球轉,而是兩者繞著一個共同的引力中心互轉(附記)。整個太陽系又以每秒13英里的速率在本星團的範圍內運動;本星團又以每秒200英里之速率,在銀河系朝向極遠銀河外系,以每秒100英里之速率運動。且所有各項運動方向各自不同!


牛頓當時或許還不知道星球的運動如此複雜,但他卻假設在遙遠的恆星區域內或許有一種絕對靜止不動的物體。而空間本身也可當作一個固定不動的座標,故對這大座標而言,宇宙天體之運行可謂是絕對的運動,他視空間為靜止不動的實體,並代表上帝在大自然中的無所不在性。


然而;空間只是「事物之間的秩序或關係」罷了,空間若無事物的存在發生,就什麼也沒有,一點意義也沒有。


世上沒有任何的絕對性,更不可有絕對的時間及空間。所謂絕對時間就是把時間看成一道恆定不變之時流,由無窮的過去流向無窮的未來。


相對論之所以難於理解,大都由於一般人不願承認,時間也如同顏色感一樣,只是一種知覺作用。沒有事件來標示,也就沒有所謂一瞬間、一小時、一天或一年。正如同沒有眼睛來辨識,就沒有所謂顏色的紅、黃、藍、白…。同樣空間不過是實體排列的一種秩序,時間則是事件發生的一種順序而已。

不過傳統的時間觀念,要到深入太陽系之外的空間,才完全失去意義。但若離開了對照的體系,的確沒有「同時」,也沒有了「現在」。


例如甲乙兩人在地球兩地通越洋電話,雖有時距之差,但還可勉強稱得上「同時」或「現在」。但大角星離地球38光年,假若現在以無線電和大角星通訊,要38年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又再過38年才能收到覆訊,我們朝大角星看,說我們「現在」看見了大角星,實際上我們所見的只是38年前的「鬼影」。至於此刻它是否存在已不得而知。然而有一點卻是正確的,大角星已於38年前離開「現在」所看見的位置。至於「現在」是否存在,也要再過38年才能知道。


羅倫茲轉換式
(Equations of Lorentz transformation)
,敘述了在動的體系中觀察出來的時間和距離,與在相對靜止體系中觀察出來的時間和距離,二者之間的關係。





以高達光速90﹪速度運動之量尺,它的長度會縮少一半,若其速度與光速相同,則其長度縮為零。同樣一具以光速運動的時鐘會完全停擺。由此可知,不論用什麼力量來推動,都無法快過光,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最高極限。


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動,心跳呼吸、新陳代謝一切其他生理作用,都會一齊相對地慢下來。不過自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的錶也跟著減慢。但從靜止的觀察者看來,他會老的慢。



當物體之速度V逐漸接近光速C時,分母由1漸漸變小,m值便隨之大增,而趨近無限大。因平常狀況V與C(2.997929乘10的8次方公尺)的差距過大,分母幾乎=1,故m值感覺不變。


物體之質量亦不是絕對的,隨著速度而增加,速度雖可令其沿運動方向縮短變小,但寬和厚度不受影響,卻會使總質量加大。質量不能只視為單純的輕重,而包括對運動變化的阻力。運動的物體,速度增加,質量也跟著增加,運動既然是能的一種形態,則該物體增加之質量是來自增加的能。故「能」有質量,質就是能,能就是質。
m=E/c2 則 E=mc2


原子彈由上式而引導發明。1公斤的煤如果完全變為能,會產250億千瓦特/時的電能,等於全美電廠兩月不斷的生產量。


相對論像量子論一樣把人類的思想從牛頓的宇宙拉開,比量子論拉的還遠。愛氏的運動定律,他說明距離、時間、和質量相對性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從這些原理得出來的推理,構成了狹義相對論。十年之後將科學與哲學之理論體系擴展貫通成為廣義之相對論。


※附記
各星球間之R2/T3=C
R=兩者質量平衡中心,距星球球心之長度。
T=環繞平衡中心運行之週期
C=常數
由地球至月球、太陽用各種交通工具所費時間統計表

交通工具: 光速 火箭 飛機 火車 步行
目的地
月亮 1.3秒 12小時 11天 17星期 7年
太陽 8.18秒 6個月 112年 130年 2850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10874
求真的結果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四、求真的結果
以不同的儀器作兩項實驗,一則表示光由微粒構成,另則卻証明光由波構成,因之只有同時承認這兩個相反的結果,並且可以相輔而行。這兩種概念單獨都不足以說明光,但合起來就行了。且都是其真相特質所不可少,但若要緊問到底那一個真,可以說:問的毫無意義!誠如「人」究竟是精神或是肉體的疑問?哲學的唯心、唯物都不能圓滿給以解答,卻各據所見,困死一隅相斥久矣!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使我們體認出只憑感官來觀察宇宙的人類與可能存在宇宙中任何客觀實體之間的那種障礙,幾乎是無法跨越的。


但是也的確太難為人了,因為若想把真實的世界和其感知隔離開,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數學符號。正如同盲人想知道雪花的形狀和構造,但雪花一碰著他的手指或舌頭就立即溶化。


這種不可確定性,並非科學尚未成熟,而是一道橫在自然界前面,吾人永遠無法再跨越的極限。當吾人窮科學之力,努力求真的結果,最後終於發覺在量子物理字彙中,根本就沒有「真」字。


但量子物理學的方程式,比任何機械的方法能更準確地說明我們目光所不能洞見的基本現象。(原子彈就是用它算出來的輝煌效用)


但科學與真實之間的空虛,正是吾等求知者應當研究解決的問題。愛氏就自信總有得到「實際真實」的一天,為了達到此項目的,他不再朝細微原子裡探求,反而向外去探索深邃無際的天體空間及時間,讓他找到了『相對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01110
量子物理
推薦0


棒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三、量子物理(Quantum theory)
1900年,科學開始由機械地解釋宇宙,退而用數理抽象地說明宇宙。量子論,講質與能的基本單位,而相對論述明空間、時間和整個宇宙之結構。
E = hν
E:放射能量
ν:幅射頻率
h:卜蘭克常數(planck’s constant)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624


任何放射好比是間斷小質點之放射,吾人對熱的感覺是幅射熱量子衝擊皮膚的結果,而顏色的感覺就是光的量子衝擊網膜的結果,顏色之不同就是上式中頻率ν的變化結果。


上述理論愛氏曾以光電效應加以引證無誤,然而就另一方面而言光卻又具有波動之特徵,如繞射或干涉作用。


光到底是波還是微粒量子?吾人只有斷定光一定是波也是微粒,才答覆得了這個根本上的問題。但是光的二重性質,只是自然界更深更驚人的二重性格,普遍具有的一部份罷了。


至於個別的電子到底是微粒抑是波,實際上毫無分別,因電子的集合也是微粒也是波。誠如海波的性質和強烈程度,可以由波峰和波谷的位置明白地顯示出來;但也可以說:所謂波峰的那一部份所以顯著,是因為比波谷含有更多量的水分子微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823&aid=120095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