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來,《經濟學人》的 Bumbler 事件已經由單元劇轉變成連續劇。
本來,人家 bumbler 一字在字典上也沒有「蛋」字,是你自己的媒體與名嘴給人家「加蛋」的啊!(聯合報除外,聯合報自始即譯為「笨拙」。)
這是「內政」問題,不是「外交」問題,你把他搞成外交,去澄清、辯解,絕對是「不聰明」的做法,結果也就當然可以預期。
結果來了,主編很快就回應我駐英代表處的關切;彼澄清說,這是你們媒體「不負責任的誤譯」,標題原意只是形容一個人「行事猶豫」,並無污辱之意。除此之外,原文標題以及內容一字不會更改,也當然不用道歉。
如此這般,我們就好些了嗎?
其實,真的不用澄清、不用辯解。因為,除了「蛋」字是我們自加的之外,其餘通篇所言幾乎都是「全民共識」(The country appears to agree on.),而此一共識的具體呈現則是「13%的民調數字」。
請問:你如何就此「13%」作澄清?作辯解?
駐英代表說,他要把台灣的施政成績以及與歐洲國家的比較詳列予經濟學人雜誌;我想,還是免了。經濟學人每年都出版一本全球數字統計《World in figures》,他的數字資料庫比你豐富清楚,何必去跟人家「算帳」?13%的數字又如何拿得出去跟人家算?
X-user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