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反共」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歷史名詞而由「反恐」所取代,但是,對馬英九來說,「反共」仍然相當管用。--
馬英九訪美,國務院多位高層官員予以接見,而且安排媒體採訪。這,已經不是所謂的「超高規格」而是「官方規格」,非常值得注意--宋楚瑜在美國也見過「高層級官員」,但是,無論層級多高,既然沒有公開曝光,也就沒有任何「規格」可言。
依我的看法,美國採取這樣的規格處理馬英九訪美,有兩點意義:
一、給予陳水扁最難堪的教訓與警告。
二、馬英九確定成為美國的「選項」。
先說陳水扁。陳水扁的「廢統」後來由美國強力導向「終統」,至此,扁美雙方都已可算「得分」;但是,陳水扁惡性難改,總是要「再抓一把」,結果惹毛了華盛頓,讓華盛頓公開要求陳水扁「說個清楚」。
陳水扁,對於美方的要求不予理會,甚且還進一步對朝日新聞以及華盛頓郵報放言「公投制憲」,這就跟賓拉登相去無幾了。此時,陳水扁只有等待美國出手「教訓」;而這或許正是陳水扁的戰術之一--隨時等候挨打,以便匯集民「氣」。
很快的,美國找到了機會,利用馬英九訪美來狠狠修理陳水扁一頓--不但教訓,而且警告。這一記大悶棍,確實讓扁相當難受;如此的匯集民「氣」,是否賺到便宜,實在很有疑問。
再說馬英九。馬英九的「反共」標籤,儘管已經不合國際潮流,但還是相當管用。如同我之前說過的,馬英九只要向美國證明他是一個「好的陳水扁」,則,以他的反共標籤、留美經歷、親美作風,美國當然將他列入選項。
馬英九與宋楚瑜最大的不同是,宋楚瑜是理想家兼實幹家,而馬英九則是現實派兼守舊派--許多年輕人喜歡馬英九,其實都是表相使然;試問,現在的年輕人有馬英九的倫理觀念嗎?
宋楚瑜,希望拿台灣的「主體地位」來擔任當今世界最耀眼的「兩強」之間的溝通橋樑與戰略折衝,讓台灣成為美中戰略棋盤上的活棋。這是一種「超高規格」的政治縱橫,對宋來說,可能有點不自量力,然而,這種理想、這種企圖、這種規格、這種政治縱橫,乃是台灣近五十年來僅有的政治劇本,相當難得。
可惜,台灣人自己無法欣賞這種規格的政治縱橫,也無緣消受這種規格的雄才大略,而美國亦當然是毫不領情,也不樂見。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好的陳水扁」而不是一個直通北京的宋楚瑜;美國只需要宋楚瑜在必要時配合演出「扁宋會」來緩和台海局勢,而不會讓宋楚瑜領導台灣成為美中戰略棋盤上的一只活棋。
相對的,馬英九則順從「親美反中」的政治現實,與美國一起「圍堵中共」,讓台灣延續、固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時代。這,正好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的西太平洋戰略目標。
如此說來,馬英九竟然應該成為美國的首選。但是,美國一定會持續分別支持台灣的藍綠兩大陣營;美國,最需要的是同時有一個「好的陳水扁」來當家,一個「壞的陳水扁」來鬧事,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穩居她在太平洋西岸的老大地位,名正言順地介入台海事務。
然而,馬英九、陳水扁共同將台灣固守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年代,是否合宜,相當值得探討。須知,以前的年代適合「兩岸隔絕」,美國防禦台海,正好讓台灣安心發展經濟;如今面對「中國崛起」的情勢,台灣若還自願成為美國的戰略附庸、一味再幫美國圍堵中共,是否會導致牽動台灣的經濟動脈而讓台灣在國際新經濟秩序當中邊緣化,在在令人疑惑、甚而憂慮。
其實,成為美國的戰略附庸、一起圍堵中共,正是日本戰後的基本國策。然而,台灣是否有日本同樣的條件來扮演相同的角色,這是值得吾人注意的重大課題--日本汽車在美國四通八達,而 Made in Taiwan 的產品則已在美國為 Made in China 所取代(甚至在台灣也逐漸被取代),台灣,其實是在圍堵自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