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無性與緣起性空
凡夫所說的「空」是「無」,是什麼都沒有。例如:空杯是指杯內沒有任何東西。外道所說的「空」是主體「不存在」。例如, 人一死就不存在,謂之「空」。又如,杯子破碎了,不存在,故說「空」。
佛教所說的「空」不是凡夫所說的「空」,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外道所說的「空」,主體不存在。佛教所說的「空」是指主體是「有」,是「存在」,但主體是「無自性」或「自性空」。
例如:佛教説杯子是「空」,杯子是主體,是「有」,是「存在」,但杯子的「自性」是「無」,是「空」。佛教説人是「空」,人是主體,是「有」,是「存在」,但人的「自性」是「無」,是「空」。佛教説法是「空」,法是主體,是「有」,是「存在」,但法的「自性」是「無」,是「空」。
自性分為二類(大智度論):
一.「勝義自性」:是眾生自身擁有或自體形成的「真如」、「實相」、「法身」、「佛性」、「如來藏」等等,但被「妄心」蒙蔽而不能覺察。「勝義自性」是聖人或覺悟者所證見的,是「實有」,不是因緣所產生的,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緣起性空」的「性」不是指「勝義自性」的「自性」。
二.「世俗自性」:是眾生從「妄心」認知萬物所顯現的性質或特性,是「假有」,是因緣所產生的,不是萬物自身擁有或自體形成的性質或特性,故有生有滅,不是永生不滅。所以,「緣起性空」的「性」是指「世俗自性」的「自性」。
萬物離不開因緣合和而生。對人來說,因是生命的元素;緣是生命賴以存續的條件。對物來說,因是一種元素或動機;緣是外在條件或環境。
例如:人的因是業識(善惡業留下來的心理及精神力量)和受精卵(生命的元素),業識(因)遇父母正在精卵結合一剎那間(緣),便與受精卵(因)結合成為「我」(果)。「我」的緣是父母的養育(助緣),教育,宗教,道德和各種人影響。因緣和合,入胎、住台、出胎,以及成長,才有今天的外表、性格及才能。動物的因是受精卵(生命的元素),受精卵和動物的緣是父母的助緣和大自然。因緣和合,才有今天的形體。植物的因是種子(生命的元素),種子和植物的緣是土壤、空氣、陽光、水份等等。因緣和合,種子就發芽、成長,變成現在的形狀。玻璃杯的因是玻璃(元素)和人需要用杯來飲水(動機);它的緣是製造技術。因緣和合,玻璃杯才會製造出來,才有現在的形狀。
因緣所生的「自性」,不是萬物自身擁有或自體形成的,故説萬物「無自性」。因緣所生的都是「無自性」,這是「緣生無性」。因緣所生的「自性」依因緣變化而變化,因緣和合則生,因緣離散則滅。萬物不能作主。所以,沒有實在不變的因緣所生的「自性」,故説萬物「自性空」,這是「緣起性空」。
例如:人的善惡、聰明遲鈍、天才白癡等等不是由人決定的。人的身長、肩寬、胸腰圍等等也不是由人決定的。如果由人決定,人一定選擇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人的形體有五官,有手腳,但原本的形體是一粒受精卵子。長大成人是父母的助緣。所以,人「無自性」,沒有自身擁有或自體形成的性質。人的身體各部份都不斷轉變,會變壞,會老死。所以,人並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因緣所生的自性,即「自性空」。
又如:陶杯的外形不是現在見到的形狀,它原本的形狀是土粒子。所以,陶杯「無自性」,沒有自身擁有或自體形成的的性質。陶杯的外形如長、寬、高,或彩度、硬度都不是由它自己決定,是由人的喜好決定。陶杯的功用原本是盛茶水,但人可以改為裝煙灰或其他用途。所以,陶杯「自性空」,沒有實在不變的特性。
「緣起性空」的「緣起」是指生命流轉的緣起和萬法生滅的緣起。「緣起性空」的「性空」是指「人」和「法」「自性空」。
一.「人空」又稱我空、眾生空、生空、人無我等,是從認識主體而言。「世俗自性」是因緣和合而生成,亦依因緣變化而變化,人本身沒有實在不變的自性,故說人「自性空」。
二.「法空」又稱法無我,是從外在客體而言。一切法是由因緣和合而產生,沒有實在不變的實體性,依因緣變化而變化,故說法「自性空」。《十二門論》說:「眾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眾緣所生法沒有實體性,否定了諸法本性的實有所得。唐譯『大般若經』作:「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