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居士在家學佛
市長:祝福您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居士在家學佛】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佛經辯證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對楞伽經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上)
 瀏覽2,387|回應0推薦0

祝福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藥師山通訊 第63期

我對楞伽經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上)

█藥師山 紫虛居士


前言

《楞伽經》是唯識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之一,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但目前在坊間的三種漢譯本對其中一些問題有不同的敘述,有些問題已造成今日佛教徒中的一些爭議。

例如在劉宋(約公元420-477年)時,求那跋陀羅所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以下簡稱宋本)卷一有一段文字:

「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相同的這段話,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以下簡稱唐本)中則說: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此外由北魏(約公元490-520年)菩提留支所譯的《入楞伽經》(以下簡稱魏本)其文字為:

「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由這些文字來比較,《宋本》說有三種識,其中含有「真識」,而另外兩種譯本則未提此「真識」,那麼「真識」是什麼?這就是問題。有人曾說經文不得更改一字,若是如此,在此處哪一本譯本才是我們所能依的經文?哪些文字才是正確的?這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楞伽經》中類似這種問題相當多,且有些問題對中觀、如來藏與唯識的各種爭議產生很重大的影響。筆者因為有殊勝因緣在藥師山相關的道場中講解此經,故在本文中對本經所說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我個人的看法,尤其對三種譯本有不同敘述的問題,筆者將詳作分析、比較並提出個人的知見。

此外為了使讀者對本經有較深的認識,本文亦對本經內容及現有的主要註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本經的主要註疏
由卍續藏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九及第九十一冊中可找到一些註疏,簡介於下:
(1)《楞伽經疏》(唐時人)
(2)《楞伽經註》(唐智嚴)
(3)《入楞伽心玄義》(唐法藏)
(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註》(宋正受集記)
(5)《楞伽經通義》(宋善月)
(6)《大乘入楞伽經註》(宋寶臣)
(7)《楞伽經纂》(宋楊彥國)
(8)《楞伽經註解》(明宗泐)
(9)《觀楞伽經記》(明憨山)
(10)《楞伽經宗通》(明曾鳳儀)
(11)《楞伽經精解評林》(明焦竑)
(12)《楞伽經參訂疏》(明廣莫)
(13)《楞伽心印》(清淨挺)
(14)《楞伽經義記》(民太虛)

三、本經的主要內容
在此筆者概要提出本經的主要內容及其一些較特殊的觀點:

(1)百八句與百八法句:百八句是釋尊對大慧菩薩所提108個問題的「答案」。例如大慧問:「何因自在通及自在三昧?」佛的回答是:「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又例如大慧問:「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佛回答為:「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又大慧問:「云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佛只答:「一闡提。」對大慧菩薩所提的108個問題,釋尊都沒有詳細回答,幾乎都只重述一次所問的問題而已,其原因是:「如汝所問說,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釋尊的意思是說:「像你所問的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等問題,這些都是戲論之說,都沒有真實義可言,故何必有此問?」

因此對大慧之百八問,本師佛都是如此回答。例如問:「云何一闡提?」佛回答:「一闡提只是言說無實義,何必有此問?」此百八問題皆屬於世間之各種相法,釋尊要大慧不要執著。接著,釋尊開示108個法句,例如「不生句生句」,其意義就是「不生滅即是生滅是名不生滅」之義,此類似在《金剛經》中:「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等之義。

這百八法句都可以使修行者經由此參究而入「空性」(法身)之中,修行者依個人的習氣與方便可觀照此百八法句中較相應之一個或數個法句,由此觀照可悟空性。這就是當初達摩尊者以此經作為禪宗印心經典的原因,但由於後人逐漸重視本經後面所說的相法問題,反而對此悟本心的法句不重視,故禪宗到四祖以後就改以《金剛經》為印心經典。

(2) 講諸識有生住滅相及講八個識的性質,也說明識種子的轉變及生滅等。

(3) 講第八識識種子不滅及諸識生起的因緣。

(4) 講外道的有因與無因論。

(5) 眾生的正報與依報皆依藏識而建立。

(6) 菩薩諸地漸次建立之相。

(7) 聲聞、緣覺不知藏識的微細究竟邊際。

(8)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這段話被後來很多唯識論者依此而說第八識常住不滅,但此與佛性論者以藏識屬識不是智,故應非不滅,由此有爭議。釋尊又說:「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對第八識的性質做此描述。

(9) 講聖智三相即全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與自覺聖智究竟相。無所有相是凡、外、聖者皆修之相,後二者是佛菩薩所成就者。

(10) 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11) 以牛有角及兔無角來說明外道的有因論與無因論。並開示外道所說一切法都來自「待觀」而成,即依相對而建立一切法,依有立無、依無立有,此乃意識心妄想所生,依四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常、無常)之推論而成,只有言說而無實義。

(12) 清淨自心的修行方法是漸修而非頓除。漸修到達業障、習氣薄弱時,待機緣成熟,諸佛會為此種清淨眾生頓現一些不可思議境界,例如「空性」或「淨土」等。

(13) 世間一切法皆自心妄想所生,故非實有生滅、有無,亦非實有自體(即有自相、共相等),心外無法,皆自心妄想生。

(14) 開示四種佛,即:依佛、化佛、法依佛與法佛,並說明這些佛說法的內容。

(15) 開示兩種聲聞相,即:鈍根聲聞與利根聲聞。

(16) 說明外道沒有真正的「常不思議」,因為其之一切法皆意識心妄想所生,而佛說的第一義屬不可言說境界,此才是真正的「常不思議」。

(17) 開示「五種性」之義,五種種性為:聲聞種性、緣覺種性、佛種性、不定種性與一闡提。種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氣與根性。此中提到一些為渡眾生而不入涅槃的菩薩,其亦屬一闡提,且捨善根的一闡提亦有得渡的機會,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之故。捨善根的一闡提形成之因主要是毀謗佛之經論,並說經論無助解脫,不要依此修行。這些一闡提未來善根顯發時,將會有「不般涅槃的菩薩」來渡他們。

(18) 講三自性之義,即妄想自性(又稱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即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說出三自性形成的因緣,也說明五法的內容即三自性。

(19) 講二無我,即人無我與法無我。

(20) 講七種空,即: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以上皆言說所生之空,不離言詮之義,並開示修多羅之說為指月非真月。

(21) 開示「無生」與「無二」之義。

(22) 開示「如來藏」不是「我」。如來藏即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等之另一種說詞而已。釋尊對不同根器的人以不同的語詞而說,如對計我之外道則說如來藏,「不是如來藏無實義。」

(23) 開示緣生無生之理,凡、外以為諸法實有生滅,小菩薩以為諸法緣生無生(沒有自體、無自相、共相),八地菩薩證諸法如幻,是妄想所生。

(24) 開示「意生身」之義,八地菩薩得無生忍或如幻才有意生身。意生身因先所憶念不忘,如意入石壁無礙。

(25) 開示因與緣,說明內緣(如十二緣起)與外緣(如車之組成)之義。也開示「六因」之內容。並說明因緣亦妄想所生。

(26) 諸法非頓生或漸生,乃妄想所生。

(27) 開示語言與妄想兩者非異非不異之理,妄想是言說之因,但言說能顯示其義(言詮)非無言說。

(28) 講外道「四句」之義,並開示菩薩要遠離四句。

(29) 講四種禪的內容,即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地前菩薩所修)、攀緣如禪(又稱觀真如禪,十聖所修)及如來禪(佛所證入)。

(30) 開示「涅槃」之義及外道所說涅槃諸相。

(31) 開示佛以二種力加持菩薩,一者給予開示使入正定,二者對十地菩薩給予灌頂。菩薩之所行都要依佛之二種神力。若不得佛力加持,菩薩會墜入聲聞地之禪定。在八地時必須得佛力加持,菩薩才能出世間渡生不入空寂。且菩薩說法、行事、渡生若未得佛力之加持,則皆不得成就。

(32) 開示惑亂法(即凡夫之虛妄法)與如幻法之義,惑亂法是眾生無明業力所形成,屬有過失之法,如幻法本身沒有過失,非業障所成,此如幻師所成之法,佛菩薩之神通所現之法即屬如幻。佛說:「觀諸法如幻。」這是說世間虛妄法生滅無常、不實如電,要如是觀。

(33) 講名、句、形身(字)之義。

(34) 講四種羅漢(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的差別相與共通相。並開示阿羅漢有三種:一為自修所證、二為菩薩所化、三為佛所化,有時佛化為阿羅漢作為眷屬,以示道場莊嚴。

(35) 講小乘皆不究竟,入滅受想定亦如此,釋尊稱此為「涅槃覺」(只是感覺,非真實涅槃)。

(36) 開示意識滅(第六識滅)則諸識亦滅,如此可入涅槃之理(指入滅受想定)。且滅受想定「尚有心量」(註:本人稱為微細念)。

(37) 開示各種妄想之相,共有十二種,即:言說、所說、相、利、自性、因、見、成、生、不生、相續及縛不縛妄想。

(38) 開示一乘佛法之義。

(39) 說明三種「意生身」的相狀:第一種為三、四、五地菩薩所證,名「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即前第24項所說),第二種為八地菩薩所證,名「得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九地以上菩薩或佛能由空起妙用,此稱為「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40) 講內五無間(出世之五無間)與外五無間之義,前者可了生死,後者為造惡業形成無間地獄之果報。

(41) 講佛的知覺: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及斷二煩惱。

(42) 說宗通與說通之相,前者悟佛法的心要,後者通於說法。

(43) 開示「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之義,說明「智」與「識」之相。凡是生滅、有無種種相、和合所生方便相、及長養相等,這些都屬「識」。反之,不生不滅、無事方便自性相皆屬「智」。又說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44) 講世論之種種。

(45) 開示三藐三佛陀及如來之義。

(46) 開示不生不滅之義。

(47) 開示諸法無生及無常之義。

(48) 開示諸地滅正受行相,六地入滅正受同於聲聞、緣覺,七地入無念正受。

(49) 講如來藏與第八識,此中提到「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等這些文字,使如來藏與識藏之間,有些難以釐清,以致很多人誤會,以為如來藏即識藏,或以為如來藏不是識藏。

(50) 開示五法(即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之義,並說明三自性可歸入於五法之中。

(51) 開示「剎那」、「恒河沙數」及「授記」之義。

(52) 開示言說與妄想非異非不異,言說非第一義但可使眾生悟入第一義,故不能沒有言說。

(53) 開示食肉殺生的各種過失,並開示眾生皆不應食肉。釋尊在此經開示沒有任何方便法(如吃五淨肉等),肉食皆要斷除。

四、真識是什麼?現識是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經文中的語詞《宋本》(卷一):
「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同一段文字,在《唐本》則為: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在《魏本》則為:
「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由三種漢譯本可看出,只有《宋本》中有「真識」出現。「現識」的意義在三種譯本大致相同,都說「譬如明鏡持諸色像」,其成因是「不思議薰與不思議變」。至於「真識」,只有在《宋本》提到:「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對真識的意義並沒有其它文字加以說明。

且《唐本》與《魏本》都說只有二種識,沒有真識。「現識」是第八識,在唯識論中有說,當外塵現前之時,第八識的種子會相應出現,成為「帶相」(參考呂澂《印度佛教源流略論》),在《楞嚴經》卷三「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一段話是指如來藏本具的大圓鏡智,在對塵境時會取出與塵境相對應的「智種子」,眾生由於有無始無明,則成為隨眾生心(即第八識)的狀況現出相應的「識種子」(此即應所知量之義),這種狀況就如同物體現前時,明鏡立刻相應的生出色像。

其成因是不思議薰與變,薰是指第八識的識種子是受外塵影響,不斷薰染而成,不思議變是指第八識的功用是如來藏因「無始無明」之出現,而由佛的智性變成凡夫的識性,故稱為「不思議變」。由以上推理,筆者認為「現識」是指第八識的功用與種子而言。當面對塵境時,第八識會取出其與塵境相對應的種子,如同鏡中現色像。

至於「真識」應該不是八個識的範圍,故《唐本》與《魏本》都說只有二種識,沒有真識。筆者認為「真識」是「菴摩羅識」(參考藥師山通訊第54期),書上說此識又稱「真識」、第九識、無垢識及清淨識等,其功用與如來藏的妙用相同,屬「智」用,其種子清淨未染,但此種子屬「識性」。

因為此種子的出現是由於無始無明無因、無來處而生,如來藏智種子被「遮覆」,其相對應的虛妄性種子即此種子,因為非智種子,故此種子不具智性而有識性。但由於真識種子尚未染著,故得保持清淨狀態,未來會受染而成為第八識識種子。故「菴摩羅識」是無始無明剛發生當時所妄現的識種子與功用,在《宋本》中「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此中覆彼真識種子不實虛妄就是第八識種子上的各種垢染,此若消滅盡除,則眾生之一切根識皆滅,因為眾生之根識皆依第八識而建立(見《楞伽經》)。由以上之推論,故筆者認為真識即菴摩羅識之義,因為其不同於一般的八個識,故《唐本》與《魏本》都不說。

五、轉相、業相與真相的意義
在前文中有提及識有三種相,即業相、轉相與真相(在《魏本》中稱此為智相識)。此與《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相同,此三相表示在無始無明出現之後,識形成的「過程」,此三相皆因「無明」而妄有,分別為業相無明、轉相無明與真相無明,各種識都有三種相,最開始稱為「業相」,這是由無明而起妄動之相,譬如我們因為好奇而戴上紅色眼鏡,此時識性少智性尚多。

再來稱為「轉相」,此時「識種子」已逐漸具有「識性」,智性漸減,就如同人已習慣於紅色境界,對未戴眼鏡以前的境界已逐漸忘記。最後是「真相」,即以假為真之相,此時識種子已完全無智性顯示,只有識性,就如同人已完全以紅色境界為實有,過去境界已完全不記得。平時我們所說的第八識識種子或其他各識的識種子都屬於「真相」的狀態。故業相、轉相是識種子尚未成熟的狀態。

六、藏識真相與自相之義

《宋本》卷一在講八識時,有提到此段文字: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這一段文字的最大爭論點是「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也就是說「藏識不滅」,但一般人認為藏識是無始無明之故而妄現,當破無始無明第八識就轉變成大圓鏡智,藏識就不存在,就如同打破眼鏡就不再現紅色境界,為何不滅?故在此有必要詳加研究。

在《唐本》,此段文字為:
「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滅論。」

而在《魏本》,此段文字為:
「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比較這三種譯本,可看出其相關的用語如下:

(1) 藏識真相、藏識與阿梨耶識是同義。

(2) 自真相、彼真相、自相阿梨耶三者相同。

(3) 自真相、真相與自相是同義。

(4) 「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此三者為同義。

由這些文字比較,筆者認為:

(1) 藏識真相即第八識的識種子之義(真相即前所說三相的真相),故上文(1)《唐本》與《魏本》以為藏識或阿梨耶識,似乎不太對。

(2) 「自」與「彼」指第八識,自相阿梨耶識即阿梨耶自相,即第八識的識種子,故《魏本》的「自相」即《宋、唐本》的「真相」,即識種子之義。

(3) 「自真相滅」即諸識(自之義)識種子的識性滅,故「識真相」即諸識的識種子。

(4) 故自相、真相都是指「識種子」之義。

我對楞伽經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上)
█藥師山 紫虛居士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655&aid=448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