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居士在家學佛
市長:祝福您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居士在家學佛】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佛法知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本文已被刪除
 瀏覽1,346|回應3推薦1

祝福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狂老

本文因「重複貼文」,已由 祝福您(sinchang) 於 刪除。
 回應文章
轉--佛法知見(5) by 紫虛居士
推薦0


祝福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藥師山通訊

佛法知見(續)

藥師山 紫虛居士

壹、什麼是「無所住生心」?

住是執取或取著之義,一般人發生一個心念大多有執取某個甚至數個理由,例如,相信布施會有福報,所以布施錢財給某個慈善機構。在此例中,此人「所生的心」是「布施錢財給某個慈善機構」,而其「所住」即是「福報」。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在此例中,此人是「住於法」而行布施,因為一般人產生一個心念所執取的理由有時非常繁複,例如,起心要捐助壹佰萬元給某慈善機構時,他內心的厘由也許包括會有福報、會有孚名聲,可以得到某大師的青睞,甚至想到布施的錢還可抵繳稅金,……。有時執取的理由尚包含被布施者個人的某些條件,像這種「彎曲」的心是凡夫眾生常有的,很多人認為是「考慮周詳」或「思考嚴密」,並不討為是不好的事情。這就是凡夫心或眾生的心,這種心的力量是很子的,因為它起心動念的地主要是在「蘊」的層次,由想蘊為主來做決定,這種心念只及於人界的小範圍,因此,心念的力量很小,也就是遠處或其他界的眾生不能感受此心力的存在。
似乎心念物發生總有理由或動機,這不是皆「有所住」嗎?那什麼才是「無所住生心」?無所住生心即是「無所住」。要到達此種無所住生心,有兩種方法,一種我稱它為「空無所住」,另外一種稱為「如幻無所住」。在第一種方法中,我們先把生心的理由觀為由「空」所生,不執著此「理由」,然後由「空」中心。
在第二種方法中,我們觀生心的理由為「如幻所生」,心中不執著此理由,然後由空起心。因此要做到「無所住生心」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必須已悟到「空」(自性);第二,必須悟到諸法由「空」所生或悟到諸法如幻;第三,必須懂得如何由「空」起心。第一點與第二點表示空觀與假觀的成就。例如,見某人貧苦而起布施的心,不能執著於貧苦之念,否則就不能生無所住生心。必須當下就觀到貧苦是由「空」所生或是「如幻」;而不執著,然後把「心」返回自性中再由自性起人布施。則這個布施的心就是「無所住心」。「無所住生心」是諸佛菩薩者或大修行者出世間渡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一舨佛書上很少告訴我們如何「無所住」生心,佛書上一般都告訴我們如何解脫生死,以及各種修行果報的殊勝。
一般人既然不能做到無所住生心,那要如何生心比較好呢?個人認為要生「近似無所住心」。金剛經上說要「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與壽者相而生心」,就是起心動念要儘量做到沒有此「四相」。
諸佛菩薩具有慈悲、平等、無分別及無我等各種特質,而其心是「無所住心」,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應該儘量接近諸佛菩薩,也就是儘量依於慈悲心、平等心、無我心、無分別心等,這就是「近似無所住心」。近似無所住心至少應該可以提升心力的層次到迼「識」或接近「空」的地方,這心力比一舨有所住心力會大很多。

貳、佛教高僧大德禁絕食色二欲,是否違反人性?且為了健康與營養人應吃葷。

佛教並未禁絕食、色二欲。居士身修行很多皆有妻子家庭,出家人禁欲是為精進修行,是其自願。佛經有言,色欲乃眾生繫縳於三界之因,這是由於有執著之故,只要能觀色欲如幻而不執著,就無礙修行。至於不吃肉也是為養慈悲心避免殺生而引起怨氣,一般人吃「五淨肉」佛教並不反對。依科學家的了解,人類的小腸太長,不像獅、虎之類,吃素似乎對健康較有好處。且以今是對營養的了解,素食只要調配為宜並沒有營養不足的問題。在藥師山,對初學佛的人我們並不要求其吃素,修行經一段時日之後,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吃素,可能與慈悲心的開發有關。

參、吃素是否有功德?

吃素只是造業較少而已,沒有什麼功可言,要知道一顆植物上可能寄生很多生物,從我們砍下植物、清洗植物到烹煮食物,這些過種程中皆難免要殺死其他生命。比起葷食也許殺生較少而已,因此素食的人也不要自己以為比他心「高一等」。

肆、出家若了卻三毒(殺、盜、婬)是否即可了脫生死?

楞嚴經說三毒是年死的根本,只是說三毒若在,則必落生死輪迴,但不是說了卻三毒則必能了脫生死。楞嚴經上所說,本覺上起「妄明」才有斷與不斷的分別,斷三毒只得「淨」,但此「淨」與不斷三毒的「染」皆屬「妄明」,妄明不除則不能了脫生死,故要淨、染皆除才得「真淨」,這才是佛教「自淨其意」的「淨」。總之,要離一切相,離善惡一切世間法才能了卻生死,而不是斷三毒可保證了脫生死。若太執著在此種「斷」則也可能成為障礙。

伍、現在離釋尊涅槃已二千五百多年,社會狀況已完全不同,佛教是否已不合時宜?

佛法不離世法,世法已現代化的只是「相」法,其「體」並沒有改變,且由「體」而出的諸佛菩薩的善法也不會改變,如慈悲心、平等心、無分別心、無我心、無畏心。宇宙的諸法如輪迴、無常、無我也皆不變,因此,我們只能說與道德、法律有關的某一些佛教的教法或規則要順應眾生的需要而做改變,但佛教了脫生死的各種教法不須改變,佛教中也許絕大部份的東西不必改變,因此佛教並非不合時宜,且以個人學物理科學的背景去了解佛教,我發現佛教很科學,且與現代科學的認知愈來愈相近。

陸、天安門事件時,佛菩薩們應該知道,為什麼不予阻止?這是否表示佛菩薩沒有慈悲心?又像非洲地區,乾旱加上名種天災人禍,人們飢苦不堪,佛菩薩為什麼不幫助他們?這是不表示佛菩薩沒有慈悲心?

像天安門事件這一類的事,有很多是人們共業所生的果報,也許這些學生這去共同做了一件不好的事,這也許是原因之一。另外一種原因,可能純粹只是違背中共當局的利益而引發的傷害事件。事件發生時,佛菩薩當然知道,但若是共業所成,佛菩薩想阻止,但學生與執法的士兵由於沒有深信佛菩薩,也得不到佛菩薩的「告知」,且對於「堅信」無神論的人,佛菩薩的精神力量也無法改變他們,畢竟佛力是「有限」的不是「萬能」的。佛菩薩的慈悲是存在的,對事件的發生當然也很不忍,但唯一能做的就是協助善後,救渡死亡且有緣的中陰身。
至於像非洲這種天災人禍頻繁,民不聊生的情況,其原因也許是共業的果報或者是該地人心共同引生的結果,若是共業的果報,那就要共同去做懺悔等工作,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因此,苦報就難以避免,佛菩薩他愛莫能助,否則對過去的債主就不公平,有違公理正義。若當地人心有淫、貪、有可能引發乾旱及人禍之各種災難,佛菩薩們對整個社會的淫貪不慈悲,而是人借自設屏蔽,障礙佛菩薩的加持力。

柒、依佛教的講法,有錢人是過去生做好事的結果而窮人或殘障人士是過去生有所虧欠,這是不是佛教看不起窮人與殘障者而羡慕有錢人 ?

答案當然不是。佛菩薩很悲憫窮苦與殘障之人,佛教如此講,一方面是事實如此,另一方面是希望有錢人更要知道修善惜福以保來生能如此,富有康泰,也希望貧苦殘障人士能努力向上,修德修福以改善自己的未來,絕沒有看不起之義。因為依輪迴的觀點,每個人都富貴過,也可能都經歷多生的貧困或殘障,則何來羡慕富有或看不起貧苦殘障之心?

捌、是否供養佛菩薩或出家人的福德較多,而布施給貧困者福德較少?

此處所指的供養應該是就財物而言,而不是指香花水果之類的供養。以人間的錢財供養佛菩薩並沒有什麼意義,若說有意義那也是要把公財用以購買香花等物供養佛菩薩或購置法物以渡生或莊嚴道場,但把錢財委託他人(若寺廟中人)去購物品供養則不如自己去做供養,因為二者之誠心不同。當然,以錢財直接供養佛菩薩雖不是很有意義的事,但對護持整個道場以利益眾生則有意義。可以說把錢財直接供養佛菩薩,則所結緣的對象是佛菩薩、護法及在該道場活動的眾人。而供養出家人與布施給貧困者都是結善緣、培養慈悲心與捨心,都有福報,只是所結緣對象不同而已。結善緣對象不同,則未來對你的回報之人當然也不同,這是人天福報。而慈悲心與捨心之成就則是遠超人天福報,這部份就要看你在行供養或布施者,則較少,發心是最重要的。

玖、行菩薩道的人,開始要以慈悲心為主,一切行事作為以不離慈悲心為原則。但在一個團體中,由於每個人的修為不同,心也不同,有關團體的事務,要如何做才不會違反慈悲心?

這是慈悲與智慧的問題,我們以實例來說明。例如藥師山要發起濟貧工作,則由理事會通過每個會員要捐多少錢。像這樣做可能違反慈悲心,因為很可能有些會員基於家庭經濟因素或個人修為的問題而不願捐這麼多的錢,這種規定對此人就不慈悲。因此,自由捐獻是較好的方法。另外一個例子是有些錢是一定要給的,不能自由樂捐,例如旅遊時的嚮導費用。這種費用最好先依「人間法」處理,也就是用一般人的規矩來付費,然後再做自由樂捐,這一部份依每個參加者的慈悲心及經濟狀況等因素自行決定多給付的數目,不給也沒有關係,為了不要給「壓力」,自由樂捐最好不要記名,若不得已要記名,也只給少數有關人員知道為原則。總之,慈悲心是有「量」的問題,每個人不同,不能把自己的慈悲心加在他人身上,否則也是一種不慈悲。

拾、什麼是佛教中的「方便法」?如何用方便法才不會違背佛的正法?

方便法是行菩薩道為樂利眾生之方便而使用的一些方法,這些方法表面看來有時候是違背佛教律儀的。方便法是大乘菩薩道行者所用,小乘佛法似乎沒有「方便法」。方便法之使用最好是配合菩薩道的四攝法:即慈悲、愛語、利行、同事四法。在用方便法之時,最好以不違反法律、道德或慈悲心為原則,否則,方便成為隨便,那可能造業犯因果而自知。我們也以實例來說明。

例如,過了吃飯時間很久,主人問你吃飯沒有?你為了避免增加主人的麻煩,雖你尚未吃飯卻答稱你已吃過飯,這雖是妄語,但是基於慈悲心及不違反法律、道德規範,這可以稱為「方便妄語」,是可以做的。又例如你家中「藏」一個人,其家人也許知道而來要人,你就謊稱你家中沒有此人。這是方便妄語或「真妄語」,那要看你當時以什麼心講那一句話,若為私情或私利則是「真妄語」,這私心包括潛意識層面而言。若你純粹是為大家的和諧而說此語,只有慈悲心而沒有私心則可稱為「方便妄語」,但若有不圓滿的事發生則亦不可以。

又例如,為了家庭和諧或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良,講一些讚美的話,如對太太或女朋友說聲我愛你,說聲你好可愛或你好漂亮,對朋友說你好能幹等,只要你「沒有不良企圖」而是出自於善心,則皆可稱為「方便語」,因為這些話既不違反道德、法律又出自善心之故,這不屬真妄語或綺語的範圍,這應是「愛語」所屬,因為自己的女朋友或妻女大多不是「佛母」而是人!當然,這些「讚美語」對修行到相當層次的人最好不要說,以免失威儀。

這種讚美語之使用很有學問,若二個人,一個修行層次很高,另一個層次很低,則層次高者為隨順層次低者亦可用一些讚美語,否則可能會失了慈悲心,這一點要注意。但若大家修行層次都已相當高或在大眾公開的場合中,這種「讚美語」的使用就要很子心,以免引起他人之誤解。

又例如有不知的佛法的鄉人拿宰殺的雞鴨來供佛菩薩,則當下我們應該接受而不拒絕,這是方便法,因為該鄉人是一片誠心,心中也許沒有殺生造業之觀念。當然,事後,我們應找機會教導他,告訴忽以素食供佛菩薩供可。

總之,方便法在實行上是相當困難的,除了要有慈悲心外,還要有智慧,否則方便法不能利生還會造業或使眾生不能接受,有人甚至假方便法之名而行騙財騙色之事。要以方便法行事之前,最好能請教善知識比較安全。



佛法知見(續)

藥師山 紫虛居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655&aid=1203601
轉--佛法知見數則( 續)/ 紫虛居士
推薦0


祝福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佛法知見數則(續)

文\紫虛居士


壹、關於恭敬心


有不明的人會說佛菩薩既然大慈悲又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為什麼要恭敬佛菩薩才較易得到其加持?其實佛菩薩是同樣地在加持其前面的佛弟子,只是佛弟子們對佛菩薩的信心不同故有不同的加持效果,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就好像在對我們的潛意識做開示,我們若潛意識對其不認同,則如何得其加持?而恭敬心與信心二者有密切的關係,一個人若對某人很恭敬(不是指因為利益或畏懼而來的假相恭敬),那他一定會相信此人的一切,反之,我們若深信一個長輩,則對他也不會不恭敬。對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我們如何會真心的去對他起恭敬心?因此我們恭敬佛菩薩就等於相信佛菩薩,所以會得到其加持,這道理是很清楚的,反之,若心不恭敬,如同自己設屏障,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怎麼可以反怪佛菩薩不平等不慈悲呢?


對果位不同的佛菩薩很多人會有不同的恭敬心,尤其對一些金剛菩薩有些人並不是很恭敬,有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要知道我們在累生學佛或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諸佛菩薩及金剛護法都對我們有莫大的助力,對他們產生不足的恭敬心,除自己得不到其加持外,亦有損報恩心。供養佛菩薩或金剛護法依適當的儀軌就不會失禮,但恭敬心不要有分別,不論對任何果位的佛菩薩或金剛護法,皆要起最大的恭敬心,也許在儀軌上有不同,例如有的用大禮拜,有的用合掌禮,但恭敬心要相同。


貳、不要為了福報而供養佛菩薩


我們供養佛菩薩只要起恭敬心去供養就可以,最好不要帶著為自己的各種要求。例如在供養佛菩薩時請佛菩薩保佑你賺錢(甚至賺某一數目的錢) ,你是否能賺到很多錢,其中很多因素存在,例如你在人間中的善緣的多少等,有時佛菩薩就算想幫你也不一定會成功,試問,在這種你有所求而可能辦不到的情況下,佛菩薩是否「敢」接受你的供養?如此,你可能斷了供養佛菩薩而能與佛菩薩結緣的機會。至於向佛菩薩祈求解除因果等事,那更不能在供養時當做附帶條件,否則亦可能使佛菩薩無法接受你的供養。我們不是說不能對佛菩薩有所求,我們有事,尤其是學佛上的障礙或渡生上遭遇的困難,甚至自己的一些困境,都可以向自己供的佛菩薩或金剛護法尋求幫助(但不能向佛教以外的鬼神求助) ,只是不要以供養東西(如香、燭、金牌、金紙、甚至金錢等)做為交換之條件,你只要以恭敬的心懇求佛菩薩或金剛護法助你一臂之力即可。很多鬼神可以用供養物做為替你解除某些問題(如因果病痛等)的交換條件,但對佛菩薩不可以如此。要得佛菩薩之相助,最重要是要誠心祈求,自己也要具有慈悲心,此外,自己要多做福報以增加被救助的善緣。


參、隨緣渡生與渡日


很多人認為學佛要隨緣渡生與渡日,就是不要有什麼計畫去渡生或渡日,反正遇到什麼就做什麼,這叫隨緣。這種被動且消極的態度是不正確的,這是誤解「隨緣」的意義。隨緣是說要隨著機緣而做,就像一般人所說要看天時、地利及人和之條件而行事,佛教是很重視「機緣」,機緣未到,強求也不一定會成功,失敗的機會很大,隨緣渡生是知道什麼渡生工作目前可以做,什麼較不宜做。渡生當然也要有工作計畫,也要努力去做,也要知道畢竟是空。隨緣渡日也是如此,知道自己在日常中該做些什麼事和不該做些什麼事。能做到「隨緣渡生與渡日」,那是慈悲與智慧的成就。而若只知道努力為眾生做事,那只有慈悲心而已,不一定具有智慧。


肆、不要理直氣就壯


理直氣壯是乎是大家公認應該要如此,但依我個人的經驗,如此很容易犯下「憍慢」而結惡緣。一般而言,我們若理不直(即理虧)講話就會比較保守,態度就會比較弱勢,也就比較不會產生憍慢自大的態度,若理不直還要壯,那就是流氓行為了。反之,若我們有理(即理直)經常態度就很強硬,講話也大聲,甚至到了得理不饒人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經常暴露自己的傲慢與自大,對修行者不好,也容易結下惡緣。我們應該改為「理直而氣不壯」,我們雖然有理,但態度上還是要很客氣,要發出慈悲心多替對方設想,多給對方一些迴旋的空間,如此才不犯憍慢業。這種事做起來可能不太容易,尤其若憍慢業嚴重之人,面對境界不順時,可能馬上暴跳如雷,因此希望大家平時多念佛以消除內心的憍慢業,此外,在面對逆境時也要提高警覺,注意不要產生憍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655&aid=1130501
轉--談學佛的關鍵問題 /紫虛居士
推薦0


祝福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壹、前言
佛經說眾生皆有佛性,但因「無明」妄生分別喜惡,由此造諸種業障由輪迴三界不得解脫。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返回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悟入禪宗所謂的自性或空性,如此則可了脫生死輪迴之古,進一步要出菩提路,在六道中渡眾生,成就福慧資糧以圓成佛道,甚至還要建立報土或化土繼續渡脫無量眾生。然而學佛的法門甚多,在末法時期的今日,可謂眾說紛紜正邪莫辯。那麼學佛成敗的關鍵到底在那裡?這是本文所要談的問題。很多修行人以為修禪定最重要,也有人比較定中時間的長短,還有人以修神通當學佛的目標,有的人以為學佛主要是修習各種「法」,例如降魔法、除病災法等。
以上這些觀念都不很正確,因為這些事情與了脫生死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學佛成敗的關鍵是釋尊在楞嚴經中所作的開示:「斷殺盜淫三惡業」,這才是重點。

貳、斷殺盜淫三惡業最為重要
釋尊在楞嚴經中,對殺盜淫三惡業的嚴重危害有很清楚的開示。例如說:「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又說:「三業習氣不滅,則入於魔道」。又說:「三業不消,雖欲除妄倍加虛偽」。三惡業危害的道理很容易瞭解,例如殺業不斷,則會殺害或傷害其他眾生,被殺或被傷害者將會萌生報復之心,此心念於是形成業種存於第八識中,這些業種會變成無形的精神力量影響殺害他的眾生,甚至會「阻止」此殺害者返迴「空性」。不止如此,在未來機緣成熟時,殺生果報將會現前,被殺害者將向殺害者討回公道,當然也會障礙殺害者的學佛。偷盜他人的財物也如同殺生一樣,會引起被害者的怨恨而影響到學佛修行。至於淫欲的行為,除了會使人染著淫樂之外,還會衍生情愛,形成彼此間的情緣種子而障礙解脫之路。此外,有時若淫欲行為處理不當,則會形成彼此間的傷害,成為未來修行障礙之因。總之,殺盜淫三惡業,直接或間接形成與其他眾生之間的糾葛不清,就如同四處攀緣的籐,此籐不斷則解脫之路難行。反之,修行人若能斷除殺盜淫三種惡行,然後再佐以一些解除業障與因果的過程,則其與眾生之間的糾纏即可終止,如此再起修行,則外來的干擾與障礙就大為減少,修行乃至成佛之路就通達順暢。

參、殺生
殺生是指「有意」殺害其他眾生的性命。殺生除了如前所說會引起被殺者的怨恨而生報復之外,殺生者本身有時也會形成「業障」,這是內心的問題,有時會呈現恐懼害怕或自責等相狀。其原因是見到殺生時的恐怖現狀或聽到被殺者悽厲的叫聲等。這些「業障」加上眾生的無明未除,則將成為此殺害者的內心問題,而障礙其學佛乃至解脫之路。此外,殺生違反慈悲心,嚴重者將得不到佛教護法的護持,修行的助緣因此大為減少。
佛經中提到很多有關殺生的果報,主要包括:
一、若修禪定有嚴重殺業者,死後將會落入神道而成為大力鬼、鬼王、飛行藥叉或羅剎等眾生;二、對於一般人,殺生的果報包括短命或多病等。至於殺業最嚴重者,例如殺害父母或師長者則將落入地獄受諸苦報。
殺生依情況之不同,大至可分成以下幾種不同層次:
(一)「直接」有意殺害眾生的生命者,尤其是殺害意識很強的高等動物,例如人類、牛、馬或蛇類等,由於被殺者的意識清楚,對殺害者銘記於心,故未來的果報較易出現也可能較為嚴重。
(二)有意殺害意識較薄弱的動物,例如蚊蟲、螞蟻等。
(三)為享口福而吃眾生的肉,引發眾生神識的怨恨。
(四)吃五淨肉(即不為己殺、不聞殺、不自己殺、自死及鳥殘)。
(五)穿眾生的皮毛等遺物。
(六)無意中殺害生命,例如踏過草地無意中傷害蟲類眾生等。此行為雖非有意,但也違反慈悲心,要儘量避免。此外,關於殺生還有一些常遇到的問題,僅摘要點分述於下:
(一)「農人噴灑農藥是否會有殺生之果報?」
農民為謀生活而與害蟲相爭,經常會噴灑藥物殺害到蟲類或細菌,但由於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蟲或菌的意識不是很強烈,因此,果報也許不至於太嚴重,但卻是不慈悲的行為。因此,對一個佛教的修行者應儘量避免。我們要注意「八正道」中「正命」的問題。要找適當的職業以養自己的生命,對一個想學佛修行的人,殺業影響慈悲心,進而障礙修行的成就,適當的職業因此很重要。。以我個人的看法,諸如噴灑農藥相關的職業,對人而言是「正當」,但對想「真正」學佛修行的人而言「不適當」。
(二)墮胎是否殺生?是否會引起嬰靈的干擾?」
答案是墮胎是殺生行為,其會造成胎兒神識的痛苦與恐懼。但一般情況大多不會產生嬰靈報復的問題,只有小數情形會如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墮胎的人,最好能在佛前懺悔並向嬰兒致歉,則嬰靈干擾的情況將大為減少。
(三)「眾生的肉已沒有神識,為何不能吃食?」。
答案是:主要原因是一般眾生對自己的肉身有很大程度的執著,眾生雖肉身己死,但在中陰期內(最長達49天之久),此眾生尚會眷念其之肉體,因此,若發現其之肉身被分割吃食,則會對吃食者生出怨氣而思報復。
(四)「酒肉穿腸過,只要不執著,為什麼怕吃肉?何況釋尊當年托缽取食,也不一定素食,過去與現在西藏喇嘛*也都不素食。」
答案是:釋尊在楞嚴經中有開示,有些地方,因為蔬菜生長不易,例如以前西藏地區即是如此,又為了抵禦當地的苦寒,西藏喇嘛食肉自有其不得已的背景,至於托缽得的食物,那是「無可選擇」的情況,應該不致於違反慈悲心吧。且本師是主張吃素的,由很多經典中都可知道此事實。至於一些無知的人,自己以為可以「不著相」而大開殺生之門,不但犯殺業且驕慢自大,被吃肉的眾生對這些人可能有更大的怨氣。
(五)「蚊蟲、螞蟻、蟑螂及老鼠等危害環境的衛生,殺之應沒有過失」
答案是:先不論是否有殺生的問題,至少殺牠們就已違反慈悲心,何況若是有意殺死牠們,則已形成殺生的問題。這些與我們「同居」的小動物,對我們的衛生形成威脅,不能不設法對治,,我個人認為,住家環境應保持乾淨,並把屋內食物收藏好,如此自然可以減少牠們的到來。住屋要有良好的紗窗紗門,各處的孔洞也要堵住,如此可防止牠們的侵入。至於少部份入侵者,若已傷害到家人,則可用「清理環境」的心念來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但最好是驅趕牠們離去而不要殺害牠們為原則。其他的方法,例如先打開門窗再噴灑殺虫劑或點蚊香,噴灑時不可直接對準牠們身上。做這些「防治」工作都是不得已的事,心中要有抱歉,不可懷有嗔恨或自大。故完工作後最好在佛前念佛迴向被不小心傷害到的眾生。至於老鼠,可用捕鼠籠,捉到後送到遠處野放。總之,對這些弱小生命,我們也要用慈悲心關心牠們,你能善待牠們,則牠們也將會善待你,這點要相信。

肆、偷盜
未得他人允許拿他的財物(包括外財及屬內財的身體器官),就是偷盜行為。偷盜行為除引起被盜者的怨恨之外,若偷盜者產生內心的愧疚,則亦會成為業障。偷盜也使他人痛苦,因此是違反慈悲心的行為。經書上有關偷盜的果報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修禪定的人,若犯嚴重的偷盜業,則死後將落入邪道,出生為盜取日月精華及誘他人祭拜牠們的「精靈類」眾生,或者生為專盜取他人津液及山林靈氣的「妖魅類」眾生,或者會出生為妄言欺世惑俗的「邪人」之類。
(二)縱使已修行到了脫生死,但只要偷盜業尚在,則必需再生為人以還宿債。
(三)一般人若犯偷盜業,則其果報大多與其財物的損失有關,例如,家中常遭偷盜、被他人倒債、賭輸家財甚至引來老鼠等偷吃家中食物等。至於犯偷盜寺廟財物之罪,則可能更嚴重。偷盜業若嚴重到相當程度則亦有淪落三惡道的危險。
偷盜的行為大略可歸為下列幾種:
(一)有意偷取他人的財物,例如貪污的行為即是。
(二)未經允許而取用他人的肉體器官。
(三)吃動物的身肉。
(四)非刻意的取用他人財物,例如不經意的拿用公家的筆墨等。
(五)接受他人的財物或供養,尤其不是完全出自內心的誠意供養更要小心,一旦供養者生反悔之心,則接受供養之人將會有「欠債」的問題。
釋尊當年要比丘們乞食過活而不許他們接受大量供養而累積財物主要原因是希望比丘們把世間當過客而不要再來,另外一個理由應該是擔心接受不適當的供養會衍生還債的問題。

伍、淫欲
眾生之有淫欲行為主要是為了繁衍種族及表達情愛,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眾生自己把淫欲行為加上了很大的「快樂」。眾生常因貪此「淫樂」而受困三界。至於淫欲行為,在人畜大多靠淫根相接觸,在天界則有以兩眼互望或兩手相抱等行為而成淫樂者,因此,只要有「淫樂」產生的行為皆屬淫欲行為。由於眾生對淫樂的貪愛極為嚴重,會直接影響到修行解脫,因此,世界上有很多宗教都主張斷欲。例如,中國的道教即是。佛教中的小乘修行者與出家眾都實行斷欲生活,釋尊在很多經中也提到淫樂之過失,例如在楞嚴經中及在四十二章經中皆如此。
淫欲的果報在經書中也多有提及,主要有下列幾點:
(一)修行不得成就,有淫業則不出三界。
(二)修禪定的人若淫欲重,則死後將落入魔道,由此而擾亂他人修行或害人性命。
(三)一般人淫欲行為的果報包括:夫妻不合或離異、妻女被他人所淫及自身淪落為淫女等。至於有嚴重淫業之人則有淪落三惡道的危險。

淫欲的行為大概可歸納為下列幾種:
(一)有意之邪淫,例如誘姦他人妻女等行為。
(二)引誘他人起邪淫者,例如,開設淫樂場所、發行淫樂刊物或以其他方式誘人入邪淫者。
(三)純粹因為肉體生理需求而生之淫行。
(四)不正當性器官接觸之淫行,如同性接觸。
(五)夫妻間的正淫
(六)已實際斷淫行,但淫心尚存者。
陸、如何斷殺盜淫三惡業
眾生無始以來因「無明」而輪迴三界,過去多生中己造成深厚的三惡業,甚至有的己成為堅固難改的習氣。我們要在此生之中不起殺盜淫三種惡行,則非有極為強大的決心不可成。要由決心而產生警惕心,隨時提醒自己不再造業,否則,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再犯惡業。以下幾個方法也許有助於斷除此三種惡業:
(一)嚴守戒律:守佛教大小顯諸乘的各種戒律,則可以強迫自己不去犯各種惡業。例如,佛教的「五戒」中就有不殺生、不偷盜與不邪淫三戒。
(二)由念佛持咒,求諸佛菩薩相助以消除過去所染著之各種惡業。在求佛力加持之前,自己先要起心懺悔往昔因為不明而造的各種惡業,並發誓今後改過不再犯。

(三)若不小心而犯此三惡業,則應迅速查覺,並立刻懺悔消除,甚至要向被害人道歉懺悔。修行人應該常訓練觀照自己的心念,久之,必可以隨時查覺自己的起心動念,甚至能在心念尚未完全生起前的念頭階段,就使惡心念不生起,自然惡行也就不會發生了。
(四)修觀想:於定中起心觀想問題,可以很有效的改變自己的內心想法與認知。例如,對有心想斷除淫慾的人可以修「白骨觀」。對於殺生太重的人可以修「慈悲觀」,至於貪財物之人則可以修「無常觀」。這些觀法若修有成就,則可以有效地轉化自己的三惡業。
(五)修習本尊,以本尊三密加持之力,轉化自己的三業為本尊的三業,如此則可以快速淨化自己的三惡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655&aid=110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