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交破局的結果,讓大學整併遭受空前的挫敗。
反對清交合併者提出的理由,竟然是「大不一定美」,我想反問,「你們已經小了這麼久,很美嗎?」
反對者舉出的例子,不外乎MIT、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等例子,他們都很小。非也,如果以單一科系而言,他們都比台灣的大學還要大。所以交大電子如果可以增加師資及研究群,到MIT的規模,那也很可觀,可惜辦不到。因為台灣的大學已經太多,不可能讓每個學校都增加師資。只有合併一途。
再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為例,大家都說這個學校小。錯!以音樂科系而言,這個科系超大。
我們再回頭看全世界前一百名的學校,只有加州理工屬於小學校,但是這個學校的規模還是比清交大。更別說其他九十九所大學。這是個很明顯事實,大就是佔便宜。
反對合併者又以嘉義大學為例,認為合併還是沒辦法進入百大。廢話,但是不合併你能進入百大嗎?這是機率的問題,你如果真要比,就要合併前後拿來比。更何況,嘉義大學合併後的規模還算是很小的,也就是說,就是因為併的不夠大,所以才沒有成功,應該把雲林附近的大專院校一起併進去。
數大就是美。小而美不是不可能,但就是比較難。難道台灣因為出了個王友慶,就不准大家唸大學,小學畢業就去賣米嗎?就因為唸大學不一定比小學畢業生會賺錢,就叫大學關門嗎?有很多例子都不擔保唸大學一定比只唸小學有前途,但換做是你,你有機會唸大學,難道會故意只唸個小學?
我們知道合併不是萬靈丹,任何事情都無法擔保台灣的大學一定進入百大。但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很大的機會。小而美的大學,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實施。清交的教授們其實已經有多數同意合併,只是交大無法通過2/3這個高門檻而已。既然這個比較簡單的路可以實施,我們何苦去辛苦經營「小而美」這種連開始都不知道怎麼做的這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