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天,深澳電廠從行政院長賴清德口中的「非蓋不可」,變成有條件重新評估,到宣布停建,以及環保團體擔心死灰復燃,要求深澳案「非死不可」。其中選舉鑿痕雖深,但執政者失去政策辯護能力,卻是更大隱憂。
賴清德曾把台南市長任內的治理經驗,整理成「看見未來」一書。對於深澳電廠,他也曾「看見未來」:核電廠除役後,北部電力缺口愈來愈大,深澳電廠更新計畫完成後,將有助達成區域供電平衡;為了北部持續發展,當然這個深澳電廠一定要繼續蓋。
這大半年來,遇到環境保育及汙染爭議,他則以「我是新北市的孩子」作擔保,不可能明知道深澳電廠對北部民眾健康有害,還持續去推動。他還強調深澳電廠是用「乾淨的煤」、「超超臨界」的機組,排放出來的汙染量跟天然氣發電差不多。
這些話如今讀來格外諷刺,卻都言猶在耳,歷歷在目。甚至,賴清德還與民進黨立委便當會,拜託立委宣傳深澳電廠政策。
當時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為深澳燃煤電廠辯護,還曾以「要在家旁邊放一桶煤或放一桶瓦斯,自己想一想」作比喻,引發不小爭議。但他解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沒有燃煤,而統統使用天然氣發電,「如果都使用天然氣,也有國家安全問題,不要說戰爭,只要天氣不好,載運天然氣的船就可能無法入港」。
徐國勇雖在澄清誤解,卻也說出「能源安全度」的真相。事實上,若能有效控制汙染,燃煤發電遠比燃氣穩定,而煤、氣及綠能占比各為三成、五成及兩成,也是蔡政府設定二○二五非核家園的能源安全配比。無論基於國家安全或能源戰略,這應該是成套的政策論述,非可輕易變動。縱有民意反對,政府也應該是全力說服民眾支持,而不是遇有反彈就轉彎,遑論為了選舉。
賴揆政策轉向,雖稱是基於經濟部「重新盤點」,卻也推給「現在局勢混亂」。外界則是認為民進黨「選到發慌」。除非賴清德承認「朝令有錯,夕改無妨」,否則輕率推翻帶有戰略高度的能源政策,即使民進黨在新北市選情回溫,也頂多赢了一次選舉戰役,卻可能輸掉整場能源安全戰爭。
當代政府治理,往往面臨多元價值的挑戰。政府該做的,應是平衡價值,找到最佳解答。只是,深澳電廠從「非蓋不可」到「非死不可」,我們見證了政策論述的虛無,更看到執政者無力捍衛政策的大問題。